丰碑
——写在中国核地质创建六十周年之际

2015-10-13 08:25中国核工业地质局
国防科技工业 2015年4期
关键词:铀矿成矿勘查

□ 中国核工业地质局

丰碑
——写在中国核地质创建六十周年之际

□ 中国核工业地质局

六十年沧桑巨变春华秋实,一片丹心铁肩担道义;

一甲子风雨兼程铸就辉煌,千秋青史妙手著文章。

1955年4月2日,我国铀矿地质勘查的专门管理机构——地质部第三局(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前身)正式成立,60年来,我国核地质事业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求索征程。

栉风沐雨:只为坚挺不屈的民族脊梁

伴随着毛主席“我们国家现在已经知道有铀矿,进一步勘探一定会找出更多的铀矿来”的号召,三局成立后立即组建湖南三○九队和新疆五一九队两个铀矿勘查队伍,铀矿地质找矿工作悄然展开。1956年,党中央又通过抽调骨干、高校分配,加强铀矿地质勘查队伍,并在四川组建二○九队、在山西组建一八二队。此外,还在北京(后定在山西)、长沙、乌鲁木齐组建3所中等地质学校,当年铀矿地质勘查工作职工迅速增加达2万余人。1957年在辽宁组建四○六队,1958年在江西组建六○八队和在北京组建铀矿地质研究所。核地质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第一次创业时期队伍组建和工作的全面布局。

短短3年后,1958年,核地质人正式向国家提交了第一批铀矿储量,同时还土法上马,及时冶炼出160多吨核武器研制急需的铀金属初级产品,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提前成功爆炸做出了巨大贡献。1964年10月16日,巨大的蘑菇云在我国的西部高高升起,国际霸权主义核垄断的时代从此一去不复还。

辉煌的背后,是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的英明决策和正确领导,是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是几代核地质人的默默付出、无私奉献。

我们不会忘记,1958年1月,朱德副主席、二机部宋任穷部长接见了三局三级干部会议代表。

我们不会忘记,1963年4月2日,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邓小平副总理等接见了首次铀矿地质会议全体代表。

我们不会忘记,2010年8月23日,张德江副总理为二连盆地突破作出的重要批示:“探明努和廷超大型铀矿床是一大喜讯,要抓紧做好后续工作。同时,要加强规划管理, 严禁私采滥挖, 破坏和浪费宝贵的资源。”

我们不会忘记,在湖南郴州,2500多名职工打下中国第一个铀矿井,还有长眠于此的74位找铀采铀捐躯的勇士。

我们不会忘记,上世纪50年代,原中南地勘局三○三大队的职工,用3台手摇钻机摇出28个钻孔1406米的进尺,只用两年多时间提交了一个大型铀矿床。原华南地勘局二九三大队,全国劳模李增贵班组在1962年2月,创造的1564米的坑道掘进月进尺全国最高纪录。

我们不会忘记,在不同时期奋战在铀矿地质找矿科研一线的一代又一代核地质专家和钻探技术工人,不会忘记普通工人朱顺波积劳成疾,临终前与妻子和工友那最后一句掷地有声的道别,“人总是要死的,我为造原子弹找了矿,为毛主席争了光,死了也高兴。”

不可磨灭的贡献,浸泡着苦难和奋斗,饱含着理想与信念。60年来,核地质人用热血和汗水,创造了令人难忘的辉煌历史,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执著前行:只为铀矿报国的使命坚守

1999年,在核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之后,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作为国家保留的一支精干的核地质勘查队伍,开启了铀矿地质持续渐进的叠加式、台阶式的探索与实践。

构建了铀矿地质理论体系。中核地质坚持将地质科研贯穿于找矿全过程,进一步完善了我国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砂岩型和碳硅泥岩型的四大重要铀矿类型地质成因理论,构建了我国北方陆相沉积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创新发展了热液型铀矿的“幔汁成矿”、“热点成矿”和“深源成矿”等理论,提出了“幔汁氢化迁移率”、“壳幔岩石中氧离子不用动原理”和“幔汁成矿机制演化链”,形成了“构造、地质体、蚀变场、放射性异常场、热液活动中心”五大要素构成的勘查评价模式,深化了我国北方沉积盆地演化以及铀矿空间分布、矿化类型、成矿期次等成矿规律方面的认识,建立了伊犁式、吐哈式、皂火壕式、努和廷式、巴彦乌拉式、钱家店式和磁窑堡式等多种新的铀成矿模式,总结了北方沉积盆地砂岩型铀矿区域预测评价准则,铀成矿理论获得了创新性发展。

构建了铀矿勘查技术体系。中核地质坚持铀矿勘查技术手段、平台和设备研发,着力于成果的应用与实际验证。铀矿勘查技术基本实现了“天-空-地-深”四位一体的动态联测联探,即航天遥感、航空物探、地面探测、深井探测一体化。完成了全数字航空伽玛能谱勘查系统的集成与测试,自主研制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航测(磁、放)空中数据收录系统CDAS-1和航放系统抗震装置,开发了能同时进行航磁垂直梯度、水平梯度测量的装置系统及航磁梯度解释技术。建立了重力、磁法、电法、电磁法、二维地震和测井技术等多方法手段相协同的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体系。

在国家科工局、财政部等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三期科研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改造和建设,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建立了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和区域分析测试中心三个层面为主的“三位一体”的技术创新平台;研制成功了航空物探无人机磁/放综合站、硬岩超深钻探、核质谱仪、裂变中子测井仪等大型关键设备,在铀矿勘查、国土资源调查等领域得到了推广和应用;研制了全液压钻机、履带式液压立轴钻机、拖车式钻机和普通立轴钻机相互协同的钻探装备系列。此外,硬岩钻探能力从以前的千余米提高到近3000米,液动冲击器钻进技术、小口径人造金刚石钻探技术和松散岩层钻进与取心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大深度、定向井、高效率、低成本铀矿钻探工艺研究成果凸现。

形成了铀矿技术标准体系。

中核地质建立了一整套覆盖铀矿勘查各个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确保铀矿勘查各工作阶段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共形成国家、行业技术标准154项。特别是近15年来,制定技术标准30余项,初步构建了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新技术标准体系。其中,《地浸砂岩型铀矿地质勘查规范(EJ/ T1157-2002 )》填补了我国铀矿勘查技术标准的空白,获得了“中国技术标准创新贡献奖”。

形成了铀矿勘查成果体系。60年来,累计投入钻探工作量3500多万米,完成了近1/2国土面积的航空放射性调查,积累了丰富的铀矿地质资料,累计探明350多个铀矿床,提供了一批铀矿开发基地,发现了6种新的铀矿物。近15年来,扩大、新发现铀矿床40多个,实现了资源储量的翻番。北方先后落实了伊犁、鄂尔多斯等6个万吨-十万吨级铀矿资源勘查基地,南方相山、诸广南等老矿田深部和外围铀矿勘查取得重要进展,使我国铀资源分布形成南北并重的新格局,为新时期国防建设和核电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支撑。提前完成“358”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5年资源量目标,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表彰;完成了“全国铀矿资源潜力评价”项目,预测全国铀矿资源总量200多万吨,圈定预测区340多片,初步摸清了我国铀矿资源的“家底”,为铀矿勘查部署和铀矿勘查规划编制提供了依据。建立了系列化数字图件和数据库,为铀资源区域评价和铀矿勘查的数字化、智能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形成了铀矿地质找矿人才队伍体系。15年来,基本建成了一支专业结构合理、业务技术精湛、实践经验丰富、专门从事铀矿地质勘查的“国家队”。管理、技术和技能人才分别在职工总数占比12%、59%、29%。中高级职称人员占职工总数的45%;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工人总数的 30%。一批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学术造诣的领军人才脱颖而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李四光奖获得者5人,黄汲清奖获得者3人,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青年地质科技金、银锤奖15人,国家级和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3人。

形成了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中核地质下辖三个地质大队、六个研究所、一个研究院、一个航测遥感中心,承担国家放射性矿产资源战略性勘查任务,承担核事故应急监测、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国防地质遥感图像信息处理、放射性勘查计量检定、放射性环境地质调查与监测、军工铀矿勘查设施退役治理等任务。同时,按照2008年国土资源部和国防科工委《关于加强铀矿地质勘查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构建了以中央保留队伍和核属地化地质勘查队伍为主体的“大铀矿工作体系”。

展望未来:只为美丽中国的能源安全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新的发展时期,中核地质肩负着新的、更加光荣和艰巨的历史使命。

始终秉持“铀矿报国”的宗旨。

履行好作为铀资源勘查的国家队和主力军作用,完成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地勘任务。聚焦铀矿找矿,坚定“找大矿、找富矿、找经济可利用的矿”的信心和决心,确保国防战略铀资源供应和能源保障安全。

始终坚持“科技引领”的战略。

牢牢占据铀矿地质勘查科技前沿,主导技术和标准的前进方向,进一步完善铀矿勘查体系,全力提升基础创新能力,促进铀成矿理论和找矿技术方法研究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支撑铀矿勘查成果再上新台阶。不断加强铀矿科研平台建设,进一步创新发展铀矿地质理论,提高探深能力,推进实现智能化预测评价,加强自主研发先进的找矿仪器设备,为铀矿找矿可持续发展配置强大的创新引擎。

始终坚持“开放合作”的理念。

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持续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实施“立足国内”与“开拓国外”相结合的铀资源勘查战略,构建起我国自己的安全保障程度较高的天然铀供应体系。

始终坚持“优化布局”的原则。

实施“北方主攻地浸砂岩型铀矿,南方扩大、落实硬岩型铀矿”的勘查战略,坚持“加快区域评价、立足普查新增、择优详查勘探”的部署原则,积极开展铀成矿远景区、空白区的铀资源区域调查评价和重点铀成矿带(区)、矿田的地质勘查,全力缩短找矿周期,落实新的铀资源后备基地。

始终坚持“铀矿大基地”战略。

加强基础、整体评价、综合勘查,通过加强矿田级铀成矿地质单元的系统性成矿环境研究和整体性资源潜力评价,特别是老矿床的探深扩围,加强对共伴生元素精细勘查和评价的综合勘查。通过系统规划普查,着力发现新矿床、扩大老点带,着力增加储量。按照“详查勘探到位,工艺试验同步”的原则,加强矿床勘查与矿床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实现勘采有效衔接,可行性评价及时跟进的“无缝式”对接。通过对成矿理论、深部找矿技术的研究,钻探能力和测井能力的提升,为铀矿大基地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

始终坚持“服务社会”的信念。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内部联合和外部市场开拓,全力拓展航空遥感、地质服务、放射性环境评价和治理、地灾治理、非铀矿业、铀矿伴生资源、新能源等地质延伸产业,打造新模式,形成新业态,铸就新优势,履行社会责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始终秉持“四个一切”的精神。

站在新起点,新一代中核地质人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在国家部委的关心支持下,按照中核集团党组的部署要求,适应并引领我国铀矿勘查的新常态。继续弘扬贯穿于核工业60年光辉历程的“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矢志“兴核强国、服务社会”的宗旨,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国梦再立新功,在共和国、核工业的长卷上续写华章!

猜你喜欢
铀矿成矿勘查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桂西沉积型铝土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新疆寨北山铜矿成矿新认识及找矿预测
粤北地区花岗岩型铀矿勘查模式分析
铀矿数字勘查资源量估算方法应用与验证
CSAMT法在柴北缘砂岩型铀矿勘查砂体探测中的应用
中非铜钴成矿带矿床遥感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