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放时代的中国制造

2015-10-13 00:49隆国强
新商务周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

文 隆国强

新开放时代的中国制造

文 隆国强

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要想办法走出困境,而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创新主要是指技术创新,这不仅仅是要发展新经济,更加重要的是利用这个机遇来加深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隆国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党组成员、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研究,在对外贸易、跨国投资、经济合作、特殊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等领域完成多项重大政策研究报告。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强调: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10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三低两新”是全球经济新特征

中国推进工业化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所谓的两缺口模型—缺资金、缺外汇。开放部门主要是解决外汇不足的问题,包括利用外部资金和出口创汇;开放部门通过解决外汇短缺问题,能够引进外部的技术设备来缩小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样就实现了追赶式的发展,即经济学上所说的压缩式增长。别人200年走完的路,我们可能用30年、50年就能走完,增长速度比别国快。那些领先的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平均下来是2%左右,而中国过去30年平均能够达到9.8%,创造了奇迹。这是追赶型经济才可能出现的情况,领先型经济不可能有这么高的速度。

然而,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全球经济和中国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来是经济高速增长,全球经济繁荣,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但危机以后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即“三低两新”,这是现在和未来一段时期中国所面临国际环境的一些新特点。“三低”,一是指增长速度降低;二是指全球通货膨胀的压力低;三是指低风险。风险无处不在,但是比较前期来看,现在美国经济复苏的态势已经比较稳。欧洲虽然还在危机后的泥潭里面,但是也已经没有很高的大风险了,所以,相对来说,全球性金融动荡的风险降低了。不过,还存在一些地缘政治风险,比如乌克兰危机。

“两新”,一是方兴未艾的新技术革命,二是指新规则。就前者而言,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要想办法走出经济困境,而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创新主要是指技术创新,也包括一些商业模式的创新。所以,对新技术的投入应当大幅度增加。我们经常听到有不同的新技术诞生,如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等,中国对新技术的研发投入也在大幅度增加,研发活动也很活跃。但从全球范围来看,现阶段还没有形成真正引领全球经济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新兴产业尚处于蓄势待发阶段。

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正在密集制定过程中,它和老规则不是一个替代关系,而是一个拓展和更加深化的关系。有一些新的规则,如果可能的话,发达国家一定是在多边层面上推动的。从历史经验来看,可以预见,发达国家主导的规则或者直接在多边层面形成,变成全球大部分成员都应该遵守的规则;或者先从一个比较小的范围慢慢拓展,最后形成全球规则。中国应该尽可能参与到规则制定过程中去,否则没有机会去发表自身的意见,无法去影响规则的制定。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与机遇

“中国制造2025”首先是基于全球更加重视制造业的背景,其次是基于国家自身发展需要而提出来的。中国已经随着自身比较优势的变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提升制造业的附加价值,要把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从靠低成本转向靠创新、靠技术、靠质量、靠品牌来提升自身附加价值。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竞争力的一个必然选择。

“互联网+”与工业制造业领域的结合将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当然,这需要有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需要各种各样的制度改革。比如腾讯、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大公司,它们的投资者在哪儿?它们在什么地方上市?这说明中国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没能够把资金导向这些技术创新企业,所以它们到外部去寻求资源。由此可见,中国创新导向的金融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提出加大金融服务支持,研究鼓励符合条件的互联网企业在境内上市等相关政策,这些都是积极的信号。

各国都在进步,对发达国家来说,它也要不断运用新技术来推动进步。发展中国家的一个优势就是,作为追赶者,可以比别人跑得更快,但能否快到在30年的时间内跟人家齐头并进,这就取决于我们的努力了。提升中国制造的技术水平与国际竞争力,需要很多方面的努力,其中,一个基础性的工作,是要在全社会真正形成重视实业、尊重实业的氛围和相应的体制机制,这对中国这样一个以制造立国的大国尤其重要。

所以说,“互联网+”与工业制造业领域的结合将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当然这需要有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制度改革。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和倡议,本质上就是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五通”方式,来营造一个有利于中国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

中国新的对外开放战略的重点

中国将来的改革开放要实现两个目标:第一是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第二是要通过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合作,为中国和平崛起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所以,中国新的对外开放战略要特别关注以下重点:

一、要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寻找新常态下的新动力,传统产业升值的空间是巨大的,未来,如果能够提升中国在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的国际竞争力,光实现进口替代这一方面,市场就将大幅拓展。所以,下一步开放,首要的是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上的分工地位。

二、要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据统计,2014年上半年中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6%。长久以来,中国服务业占比过低一直为人诟病。占比低是一个方面,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年年扩大,国际竞争力不足。其原因是对内管制过度与对外开放不足共同所致。因此,需要把服务业开放作为新阶段改革与开放的重点领域。

三、要通过对外投资来打造中国的跨国公司。中国的崛起需要一大批能够在全球整合资源的中资跨国公司,而金融危机正好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在海外低成本并购、整合资源的难得历史机遇。2003年中国对外投资净额28.5亿美元,而现在已达1000多亿美元,这不仅仅是政府号召的力量,更关键的是许多企业发展到了国际化经营的阶段,需要在全球整合资源。然而中国企业的对外发展也面临困境。虽然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成功的案例,通过海外并购,获取了技术、研发能力以及品牌和国际销售渠道,但是,我们现在的管理体制与对海外投资的服务体系,还远远不能适应企业对外投资的需要。

四、要着力营造一个互利共赢的国际环境。未来中国要通过在多边、区域和双边不同层面上的互利合作,改善外部环境,创造发展新机遇。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和倡议,本质上就是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五通”方式,来营造一个有利于中国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

中国企业“走出去”现在面临的难题

中国企业“走出去”现在面临的难题有外部的和内部的。从外部来看,很多东道国还对中国企业缺乏信任。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对中国缺乏了解,存防范之心;一方面是已经“走出去”的企业做得不够好,跟东道国产生了一些误会或摩擦。而后一方面的原因与中国企业内部理念也有很大关系,比如有的企业到东道国后不守规矩,总想打擦边球,导致东道国觉得中国企业运作不规范;有的企业不懂得去承担社会责任,与东道国的工会、社团等利益相关者关系处理失当,导致他们认为中国企业不负责任;有些企业环保也做得不好;等等。从自身来看,主要还是中国对外投资缺乏经验、缺乏人才。相对而言,政府对企业及其对外投资的指导、服务都有所欠缺,导致中国企业“走出去”后钱投入很多,但真正取得很好成效的不多,失败的例子却不少。

所以,中国企业“走出去”遇到困难,最大的根源仍是内部,是国内企业自身的问题。不过确实也存在一些外部原因,比如,美国在安全审查方面对中国较为防范,这就需要政府出面帮助解决。中美有很多的合作渠道,目前正在就中美双边投资协议开展谈判,相互给予对外更好的投资准入条件。政府除了通过谈判给企业创造良好投资环境,为企业提供信息、融资服务、政策性金融等支持,还可以通过人才的培养、外交服务、海外人身财产安全服务等,为企业提供更多帮助。但是,最根本的还是要靠企业自己。企业需要有一个国际化的理念,要有国际化的战略和体制机制,要有国际化的人才,要懂得全球运作,形成较强的国际化经营能力,才能解决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大难题。

(本文参考了2015年第6期的《中国经济报告》)

猜你喜欢
制造业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大数据对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