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中国企业“走出去”

2015-10-13 01:23蒋泓峰任会芹
新商务周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华人华侨走出去企业

本刊记者 蒋泓峰 任会芹

透析中国企业“走出去”

本刊记者 蒋泓峰 任会芹

“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举措,是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长远发展、促进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走国门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出国旅行、学习、购物的中国人越来越多。签证便利化是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中一个重要环节。

中国政府官方的表态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注解。2015年6月24日,外交部发言人陆慷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国近年来在签证便利化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中国护照的“含金量”成色大大提高。

可以预见,伴随着签证便利化的不断推进,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和企业“走出去”,他们不但可以拥有走出去的“快车道”,而且能够拥有“安全门”和“助推器”。

一、引进走出 纵横四海

“引进来”与“走出去”是我国对外开放两个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方面,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再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这些变化昭示着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提升到了一个新层次。

1 .“引进来”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百废待兴、举步维艰,既没有资金,也没有技术。为了迅速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改善人民生活,针对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的突出矛盾,我国实行以“引进来”为核心目标的对外开放战略。

“引进来”的意义是:能够增强综合国力,为将来“走出去”奠定了物质基础;可以提高中国企业在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国际竞争力;能够带动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和对外转移;可以促进以市场为导向的中国经济改革。

如今,“中国实际使用外资连续23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2014年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外资流入国”,这些都是目前我国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写照,是“引进来”战略的成功实施的明证。

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水平日益提升,整体实力逐步增强,“走出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 .“走出去”

“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举措,是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长远发展、促进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走出去”是以中国的公司为主导,服务于中国公司战略的一种跨国整合模式。当前,无论从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经济资源、争取技术来源,还是突破贸易保护壁垒、培育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走出去”都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

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水平日益提升,整体实力逐步增强,“走出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共实现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160亿美元,同比增长15.5%。

3 .“引进”“走出”相结合,才能走得更远

我国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积累了比较明显的资金、人才、技术和产能优势,能够满足沿线国家发展的急迫需求。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积极结合起来,对我国各个地区、沿线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发展都大有裨益。

当前,我国正在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全面加强经济合作。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走出去”。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所涉及的沿线国家,是由多数发展中国家与少数发达国家组成,其中有一大批发展中国家位于我国周边。这些国家与我国存在众多互补互利机会,如很多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普遍面临资金、人才、技术短缺等问题,面临基础设施不足、市场规模狭小等发展瓶颈。在“引进”“走出”并重的战略下,通过“一带一路”这种新方式,是加快中国发展的新兴战略。

二、以史为鉴 理性投资

1. 海外投资失败的案例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大,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速度明显加快,我国已经成为对外投资大国。然而,我国企业投资海外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出现了中国企业在海外屡遭挫折,投资频频受阻的现象。在此,笔者选取了几个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其原因。

案例一,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

2005年6月23日,中国第三大石油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正式向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发出要约,以每股67美元的价格全现金方式并购优尼科,要约价相当于优尼科公司股本总价值约185亿美元,比竞争对手美国雪佛龙公司此前提出的收购价格高出约15亿美元。

但是,这场轰轰烈烈的并购案最终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政治因素因素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受阻,源于当时中美经贸关系十分紧张的国际环境,围绕着人民币升值问题,美国展开了空前强劲的对华施压,贸易争端日益激烈,而针对中国兑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责难更是接二连三。于是中海油的案例充当了导火索,招致了美国国内反华阵线的强烈抵制。

案例二,腾中折戟悍马收购

2009年6月初,正当美国百年企业—通用汽车公司遭遇破产危机之时,地处中国西部四川一家名为腾中重工的民营企业宣布,已与通用公司达成了收购悍马的初步协议。2010年2月25日,“通用”与“腾中”先后发表声明证实,收购交易失败。至此,炒得沸沸扬扬的腾中重工“驭马”事件,终于折戟沉沙。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企业自身实力不足。“腾中”是一家中型民营企业,注册资本仅为3亿元,2008年销售收入为15亿元,要拿出1.5亿美元收购悍马品牌,并且在全球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发展高耗油率的悍马,实在力有不逮。另外,腾中是一家以生产搅拌机等筑路机械为主的企业,并不具备汽车生产资质,缺乏汽车技术和管理经验来运营收购来的悍马。

案例三,平安投资富通遭遇滑铁卢

2008年11月,中国平安宣布斥资约18.1亿欧元折合人民币238.7亿元,购买以经营银行及保险业务为主的国际金融服务提供商富通集团9501万股股份,约占总股本的4.18%,成为其最大单一股东。

然而,这笔曾经让人兴奋的海外投资,却让平安遭遇滑铁卢。就在平安收购富通后不久,富通集团轰然倒塌。中国平安的投资最少的时候仅剩下不到30%。不少业人士认为,前期缺少对富通净资产预判的经验,特别是缺少对于金融危机对西方金融机构影响的估计是本次投资失利的主要原因。

此外,还有中铝增持澳大利亚力拓公司失利、华为在美投资受阻、上汽控股双龙折戟等一系列的投资失败案例为人所熟知。这些企业往往在最开始的时候信心满满,但在具体过程中遭遇各种挫折和问题,最后铩羽而归,无不令人扼腕叹息。

2. 从中汲取的经验与教训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通过对中国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受阻原因的分析,中国企业需要从下几个方面吸取经验和教训。

第一,投资规模大不等于成功。投资额越大,国内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中受阻的概率也越高。投资额庞大的项目往往受到当地社会、政府和媒体的高度关注,中国企业缺乏海外投资经验的同时,再加上东道国对中国企业的不了解,容易处于风口浪尖而遇到投资阻力。

第二,选准投资行业很重要。投资的行业是决定是否遭受阻力的关键因素。研究显示,投资行业明显影响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遭遇阻力的可能性,尤其是投资到海外电信业和汽车业的中国企业明显遭遇了投资阻力,而电信业是受到政治和监管因素阻力最大的行业。通讯、航空航天、能源、基础设施常常是较为敏感的投资领域,外国企业投资这些行业时,东道国难免更加谨慎。

第三,正确估计自身实力也是投资成败与否的要素。“蛇吞象”、以小博大的交易往往以失败告终。海外直接投资需要强大的资金、技术、管理等多方面实力。由于政策刺激和本身经验的不足,中国企业容易一窝蜂涌出去,容易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特别是民营企业不宜幻想上演吉利收购沃尔沃那样“蛇吞象”一鸣惊人的交易。

三、追梦海外 情系祖国

翻开历史,不难发现,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史是从清朝末年以劳动力输出为主开始的。大批中国人通过名为“契约华工”的途径进入东南亚及北美,揭开了其心酸的移民血泪史。此次移民在19世纪中期达到高潮,20世纪初趋于衰落。再一次的移民潮出现在改革开放到现在。这个时期,随着国内外政策的不断变化,留学移民、技术移民、投资移民先后成为移民的主要方式。

时至今日,海外华人华侨多达5000万,广泛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个别的内陆国家和偏远的岛屿地区之外,世界各地皆有炎黄子孙的踪迹。

1. 海外赤子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

海外华人华侨遍布世界各地,在近现代史上,他们为祖国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推动作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信息封闭的年代,华侨是我们了解外面世界、促变求新的桥梁。抗日战争时期,以陈嘉庚为代表的海外侨胞在民族面临危难之时,大力宣传抗日;全球范围内的近千个救国侨社发动捐献物资支持祖国抗战。

建国初期,华侨回馈祖国和家乡的不仅仅是钱财,还引进了西方的科技、文化、艺术和思想理论。改革开放初期,华侨大规模地来华投资兴业,带来了国内紧缺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同时发挥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带动了中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及中国经济的大发展。

现今,海外华人华侨在促进中国和平事业的发展,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每当台独、藏独、疆独等分裂中国、破坏中国统一完整的事件发生,以张曼新、徐松华为代表全球华人华侨总是同仇敌忾,纷纷起来抗议、发声,将爱国的最强音散播到地球的各个角落。

海外华人华侨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方面,在维护中国国家形象、在增强影响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海外华人华侨全方位、多角度为国家贡献者自己的力量。

2. 国家和政府重视华人华侨

党和国家在制定华人华侨政策的过程中,始终有两条相互交织的主线贯穿其中:一是“保护侨益”,二是“动员侨力”。

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侨务思想原则和方针政策,主要反映在华侨的国籍和权益方面,其内容主要是: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扶助回国的华侨,鼓励华侨选择所在国的国籍,坚持本人自愿的原则,不赞同双重国籍等。

新改革开放时代,随着“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数千万的海外华人华侨成为了助推“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力量,得到了国家的高度认可。目前,“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实施的大幕已经拉开—“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有超过4000多万华人华侨;沿线是华商力量最强的区域,特别是东南亚地区。“一带一路”建设与华商经济的结合,为海外华人华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与此同时,华人华侨为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踊跃牵线搭桥,在世界举办了各种活动,搭建了各种平台。颇具代表性的有:著名侨领乌巴特尔策划运作了“草原丝绸之路”、坦桑尼亚侨领王岩与《新商务周刊》杂志联合即将在坦桑尼亚举办“中东非企业家合作论坛”、美国爱国侨领管必红多次组织海外侨领到国内考察,这些华人华侨的爱国行为得到了国人的高度认可。

四、多方联手 抱团出击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逐渐实施,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热情持续走高,正在掀起一股海外直接投资的浪潮。但是海外投资涉及到众多风险因素,整体而言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尤其是中国不同于世界各国的独特的自身因素限制,也使得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面临不同的风险境况。这就需要从国家、地方政府、企业自身以及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四个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应对投资风险的对策与措施。

1.国家层面

为了保护中国海外投资的合法利益,国家做出了诸多外交努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预警机制的建立;投资保护协定的签署;领事保护制度的完善。

在海外投资利益保护的问题上,尽管国家做出了诸多努力,但与实际情况相比,仍有不足。具体来说,我国在保护海外投资利益方面,还应从六个方面着手:

第一,做好国内各部门之间协调工作,保障中国海外投资利益。中国外交部在引导、保护中国海外投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体制性障碍,其中表现之一就是多头管理问题。除外交部之外,海外投资还涉及到诸多主管部门,如商务部、发改委、国资委等,因此,部门协调对于有效保障中国海外投资利益便显得至关重要。

第二,整合多方资源,提升综合外交能力。今天,外交行为主体已经不仅仅限于政府与正式外交官,而且还扩展到媒体组织、商业组织、非政府组织和普通民众。充分调动与发挥这些资源,对于中国海外投资与利益保护具有放大效应。

第三,加强形象塑造的能力。总体上看,中国政府和企业在形象塑造方面的意识与投入不够,需要继续加强。

第四,强化投资环境建设的能力。从长远来看,投资环境建设对于中国的海外投资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积极发展中国与东道国的双边关系;其二,协助发展中国家创建良好有序的投资环境。

第五,建立有效的应急机制,增强应急处置的能力。近年来,中国海外投资企业在国外遭遇的政治风险案例逐渐增多,需要有针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应急机制,从而保障中国海外投资企业既能够“走出去”,又能够“回得来”,继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部分海外投资企业的后顾之忧。

第六,提升军事行动的能力,做好海外投资的后盾。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强中国军事力量建设;另一方面,加快弥补在海外使用军事力量方面的法律短板。

2 .地方政府层面

随着企业“走出去”的力度逐日增大,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萌生出在境外投资的意向。上文提到,中国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风险,除了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帮助涉外企业规避风险之外,也需要地方政府工作再接再厉,为境外投资管理体制的顺利运转创造良好条件。地方政府对中企业投资风险的防范可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正确处理涉外企业国内外税收的问题;其次要对涉外企业境外投资的比例进行监督;再次要严防涉外企业债务转移。

3 .企业自身层面

中国企业在做海外投资和跨国资源配置时,需要稳妥理性进行,避免盲目投资的出现。企业在做投资决策时,既需要对自身条件进行正确评估,又需要对国内相关政策、投资目的地的投资环境及境外投资的专业流程和风险控制有较为熟悉的掌握。

此外,中国企业之间在境外投资的过程中需要“抱团出海”,避免内讧和恶性竞争引起的损失。2011年,在土耳其的机车招标项目上,中国北车压低价格与中国南车竞争,最终使得该项目被韩国公司抢走。一年后,在阿根廷政府机车外包项目上,中国北车报价230万美元/辆,中国南车开出127万美元/辆的“超低价”,最终抢下了总额近10亿美元的订单。近日,国资委下属期刊《国资报告》称,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楚序平曾表示:“这种竞争导致国家的利益大量丧失。”恶性竞争让中国企业在国际谈判中十分被动,最终不得不采取低廉的报价或者接受昂贵的价格,致使国资大量隐性流失。

4.正确处理与各方的关系

正确发挥海外华人华侨在境外投资中的作用。对于国内的大多数企业来说,由于与境外市场直接接触的机会较少,信息较闭塞,虽然很多企业有“走出去”的愿望,但由于缺乏对境外市场情况的详细了解,无法付诸实施;一些已经“走出去”的企业,也出现了因为不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和经营规范,导致海外项目进展不理想的情况发生。海外华人华侨长期生活在海外,对当地的情况比较熟悉。因此,充分发挥涉侨部门与海外华人华侨及留学人员的沟通联络桥梁作用,可以降低企业海外投资风险。

妥善处理与当地的关系。很多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因为不能妥善处理文化差异性、国内外技术标准规范不通用、组织结构不符合海外经营等问题,导致企业境外投资败北。其中文化差异性风险主要是团队组织审美、风俗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语言沟通上的差异。这些文化差异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整个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甚至导致涉外企业经营的失败。因此,企业在境外投资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与当地的关系就尤为重要。

让第三方充分发挥力量。企业“走出去”之前,应该与国内外商协会机构、咨询机构全面合作,正确认识境外投资的风险,并预留出足够的投资资金,以备不时之需。伴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走出去”进入新常态,企业及员工的人身财产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在海外中资企业面临安全威胁的时候,除了依靠外交等措施,更需要企业发掘自主力量事前预防危机,提前聘用安保公司是比较可行的举措。据了解,自2012年中国工人海外被劫持事件陆续发生后,私人安保行业的企业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中军军弘集团就是国内安保公司开展海外业务的楚翘;还有,许多安保公司在积极探索开展海外业务,如我国第一家民营安保公司雷电特卫安全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走出去”之前,应该与国内外商协会机构、咨询机构全面合作,正确认识境外投资的风险,并预留出足够的投资资金,以备不时之需

五、把握机遇 赢得未来

“一带一路”提出和实施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多重发展机遇,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尽管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风险,海外投资也是屡有失败出现,但依然挡不住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大势头。

1.学习海尔、华为好榜样

在总结失败教训的同时,我们要看到,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也不乏成功案例,海尔集团和华为集团的海外投资成功就值得大家瞩目。

2005年底,海尔集团进入迈出了走出国门的步伐。到2014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2007亿元,利润总额150亿元,在全球有5大研发中心、21个工业园、66个贸易公司,用户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专业人士总结道:清晰的自我定位和战略方向、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和对市场的准确把握,是海尔集团不断演绎全球神话的诀窍。华为集团年2014年销售规模达到近2882亿人民币,其电信网络设备、IT设备和解决方案以及智能终端已应用于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华为集团的成功给我们很深的启示:自主品牌极其重要,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在利润链上能否分得那最大的“一杯羹”。但企业的发展,尤其在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时,拼的是效率,不因过度捍卫“自主”而耽误了效率。在海外投资的过程中,无论是海尔集团的“融文化”,还是华为集团的“本土化”,都是企业在当地站稳脚跟的重要环节。

我们还应该看到,在“走出去”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以沈田义、卞洪登、杜德利、葛小峰、孙炳训、唐紫琪等爱国人士人为代表的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也在积极奔走,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助力。

2.中国资本“走出去”,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目前,国家陆续推出了“一带一路”“亚投行”“中国丝路专项基金”等多项有利政策和措施,加速了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步伐。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资本“走出去”,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实践,不能因为遇到各种挫折而有所退却。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与“走出去”战略相配合的安全战略亟需提上日程,国家、地方、企业以及华人华侨须全方位出击,共同协商制定全方位的安全规程,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保驾护航。

所以,就目前的来说,除了政府层面的支持,中国企业要真正“走出去”“走好每一步”,并在海外落地生花,华人华侨的力量不可忽视。个人能够做到的,就是集中海外华人华侨的力量,打造共同的利益体,让“一带一路”建设顺利进行,共铸辉煌。

猜你喜欢
华人华侨走出去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绽放在东赢的侨界之花——记在日侨团优秀侨领、日本北九州华人华侨协会事务局局长孙娟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借脑引智” 提质发展——德国华人华侨科技工商协会博士团来访江苏
北德华人华侨国庆庆典成功举办
冯成康:一心为华人华侨撑起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