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刚性与国企效率损失*

2015-10-13 04:30:37张子楠王高望赵晓军
经济科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工资总额刚性工资

张子楠 王高望 赵晓军



工资刚性与国企效率损失*

张子楠1王高望2赵晓军3

(1.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北京 100081)(2.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 山东济南 250100)(3.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 100871)

通过在一个带有异质性厂商的增长模型里引入政府关于国有企业的工资总额管理模式,本文揭示了国企职工工资决定的刚性特征,并分析了这种工资刚性对国企要素错配和效率损失的影响。本文里,国企效率损失表现为两个层面:微观经济层面上企业自身亏损程度的加深,以及宏观层面上国有企业作为整体在经济中要素和产出比重的下降。校准结果发现,工资决定方程的刚性特征大约解释了1993-2007年国有企业在工业部门中24.84%的资本比重和36.40%的产出比重的下降。如果政府放松对国企工资的限制,将工资决定方程的刚性系数,从基准模型的0.347放松到0.1,则该段时期国企资本和产出的比重将平均分别增加13.84%和20.33%。本文的研究为国企效率损失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工资刚性 要素错配 效率损失

一、引 言

如何提高国有企业绩效一直是中国国企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对国企工资制度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也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但现有的研究较多集中于高官薪酬方面(辛清泉和谭伟强,2009),有关职工工资的研究却比较少(陈冬华等,2010)。然而,职工工资直接影响职工的积极性,是决定企业绩效是否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国企效率问题进一步升温,重新对现有国有企业职工工资决定机制进行研究,探讨它对工人的激励效果,是否存在降低企业效率的因素,以及如何建立和完善与国有企业实际相适应的职工工资决定机制,仍是亟需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改革开放之前,国有企业工资处于政府严格的计划管制状态,职工工资由上级劳动部门按统一的标准核定,职工得到的物质激励很弱(赵耀辉、李实,2002)。从80年代开始,为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政府先后出台了利润留成,工效挂钩(“两低于”),工资总额包干以及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等政策。这些政策的共同特征在于,它改变了政府直接规定工资的模式,转向通过制定企业工资总额与企业效率挂钩的规则这种间接方式,来管理职工工资的发放,是一种“工资总额管理政策”。

由于无需对旧有工资体系和职能部门进行大幅度修改,就可以建立起企业绩效与职工物质奖励之间的直接联系,工资总额管理政策在国有企业中迅速地得到推行(Meng, 2000),至1996年已经有72.26%的国有工业企业实施了不同形式的工资总额管理政策,其中中央企业比例更是超过了90%(《中国财政年鉴》,1997),工资总额管理政策已成为国有企业最普遍的分配模式。众多实证文献也发现工资总额管理政策对了国有企业效率的增进作用。例如,Meng(2000)发现80年代实行的奖金政策显著地提高了国有企业的效率;陈冬华等(2010)以556家国有非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对于实施工资增长与企业绩效挂钩的企业,企业业绩均出现了显著的提高。

但容易被忽视的是,国企工资总额决定机制仍保留着行政手段的色彩,职工工资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劳动部门的管制,形成了国企职工工资的“半市场化状态”(陆正飞等,2013)。与私有企业工资增长等于边际劳动产出增长不同,工资总额管理模式下国有企业职工工资增幅与边际劳动产出增幅不完全同步,造成国有企业职工工资在一定程度上的刚性特征。陈冬华等(2010)的实证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工资的刚性特征削弱了工资对职工的激励作用,并降低了企业效率。陆铭(2003)也认为存在工资管制情况下进行企业激励改革,反而可能会阻碍企业效率的提高。陆铭等(2001)则发现工资总额管理政策会提高劳动力的实际价格,诱使国有企业选择资本替代劳动力,即国有企业资本深化水平的上升可能部分是企业面对的劳动力实际价格被扭曲的结果。数据显示,1989年国有工业企业资本产出比是私有企业的1.16倍,1997年增加到1.48倍,2007年则进一步上升到1.94倍,比值上升了67.24%。

如果工资总额管理政策导致了国有企业要素的错误配置,那么要素错配对国有企业效率损失的影响程度,以及对国有企业在整体经济中比重的影响是怎样?已有文献从利率管制、政策性负担、多重目标等方面发现在国企内部存在大量的要素错配现象,而国企效率也是各类所有制企业中最低的(吴延兵,2012;刘瑞明, 2013;陈彦斌等,2014)。同时,对于低效率的国有企业,虽然可以依赖政府的补贴而存活(林毅夫和林志赘,2004),但面对国企亏损产生的财政包袱,政府可能会选择将低效率的国有企业民营化,导致国企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王红领等;2001;夏庆杰等,2012)。数据表明,1989-2007年国有企业在工业部门中劳动、资本和产出比重都出现了急剧地下降,分别从98.24%、97.25%和96.84%降到了41.51%、65.99%和50.01%。王红领等(2001)利用1980-1999年企业调查数据发现,减轻补贴亏损国企而带来的财政负担是90年代政府实施“抓大放小”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夏庆杰等(2012)认为来自工资总额管理政策的约束,可能是2002年以后国企就业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基于国有企业资本密度水平相对私有企业逐渐增大,劳动雇佣不足的特征事实,分析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方程的刚性特征,进而研究这种刚性特征对企业要素配置和生产效率的影响。本文的贡献主要有四点:第一,从理论上推演了国有企业的工资决定方程,并揭示了工资方程的刚性特征;第二,分析了工资方程刚性对国有企业效率损失的影响机制;第三,在传统文献上引入了资本变量,从理论上论证了国有企业内部资本替代劳动和要素错配现象的成因,为国有企业效率损失问题的提供了新的解释机制;第四,使用宏观数据拟合了国有企业发展的几个特征事实,如资本密度水平相对于私有企业逐渐加大,在整体经济中要素和产出比重下降等。

本文其余部分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构建了工资方程与企业效率关系的理论模型;第三部分刻画了模型的均衡条件和动态特征;第四部分进行模拟和实证分析;第五部分是本文的主要结论和建议。

二、模型结构

本部分我们将刻画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方程,并构建工资决定方程对国有企业效率影响的理论模型。和Song et. al(2011)类似,我们考虑这样一个小国开放经济体,经济体由居民、国有企业、私有企业和政府四类个体组成。居民提供劳动,获取工资收入。居民可以在不同企业间自由流动。经济体总人口增长率外生给定,等于。经济体只有一种商品,既可以用于消费,也可以用于投资和购买国外债券,该商品由国有部门和私有部门生产。国有和私有企业生产技术相同,企业生产差异仅在于工资决定机制的不同:国有企业工资发放受工资总额管理政策的约束,而私有企业则可以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自主决定工资。政府对国有企业和居民进行征税,并将全部税收所得补贴给国有企业。

(一)居民行为

居民目标问题为满足预算约束下最大化贴现效用函数:

(2)

代表居民努力带来的负效用①。其中为工人实际得到的工资,为参照工资,ρ>0为努力系数。由方程(2)可知工人努力带来的负效用取决于实际工资和参照工资的比值。对于参照工资,本文中设定为工人的边际劳动产出(MPL),这是由于MPL衡量了工人对企业的贡献,当工人得到的工资越接近他的贡献时,工人越被公平对待。从而有:

又第t期居民的预算约束为:

(4)

(6)

方程(5)为消费的欧拉方程。方程(6)则反映了消费者努力水平与工资公平程度的关系。

(二)私有企业

经济体中代表性私有企业③的生产函数为:。其中p表示私有企业,a是资本份额。为技术水平,增长满足,A0表示初始期技术水平,是技术进步率,为外生给定变量。,和分别为企业的产出、资本和劳动需求,为私有企业工人的努力水平。对于私有企业,工人工资等于边际劳动产出,由方程(6)可知私有工人努力水平为。私有企业问题为面对要素价格最大化企业利润,即:

(8)

由于国内利率等于世界市场利率,根据方程可知私有企业有效资本密度保持不变,根据方程(9)可知工资增速等于技术进步率g

(三)国有企业

在国有企业先后实施的不同工资总额管理政策中,以工效挂钩制实施时间最长,覆盖面最广。同时其它工资总额管理政策对企业效率的影响机制和工效挂钩制相似,因此本文以工效挂钩制为例,分析工资总额管理政策对企业效率的影响④。工效挂钩是指企业工资总额增加比例同企业绩效增加比例相“挂钩”,其核心内容是规定了国有企业“被政府允许发放”的总工资水平——“管理工资总额”。管理工资总额主要包括管理工资总额基数,经济效益增速和挂钩浮动比例三部分。其中,工资总额基数总额一般为上一年管理工资总额,并根据计划指标进行人数增减;经济效益指标通常选取实现税利、上缴税利或劳动生产率等指标;浮动比例则由政府劳动人事部指定,一般在0.3-0.75之间。本文中我们采用上一期管理工资总额作为工资总额基数,(1-ε)为浮动比例⑤,以及劳动生产率(APL)作为经济效益指标,可将管理工资总额方程表示如下⑥:

(11)

向前递归至0期,并化简可得:

(13)

出于简化分析和匹配现实的考虑,假定在初始期国有企业的管理工资等于实际发放工资:,且国有企业的有效资本密度不小于私有企业:,并令,从而有等式成立。代入方程(13),可知人均管理工资方程满足:

方程(14)表明工资管理方程等于0期工资和t期的边际劳动产出的线性加权:当时,管理工资固定不变,始终等于0期工资,此时工资管理方程类似于工资改革前实行的固定工资制;当时,管理工资等于工人的边际劳动产出,⑧此时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率增长完全按同步,工资管理方程规定的工资决定机制与私有企业类似。

在实行工资改革的过程中,政府是通过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调控:如果企业实际发放工资低于管理工资,则工资可在当年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反之,则实际工资超过管理工资的部分,不可以税前扣除。⑨这种做法等价于以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对超标工资征收工资调节税(陈东华等,2010)。从而国有企业工资调节税满足:

(16)

将工资管理方程(14)改写为关于有效资本密度的表达形式有:

由工资管理方程可知企业的有效资本密度的值决定了管理工资的取值。国有企业目标问题为在满足工资管理方程(17),工资调节税方程(15)和努力方程(16)下最大化企业的价值,即:

(18)

(20)

在市场经济下,亏损的企业本应退出生产领域。但对于亏损的中国国有企业,却可以依赖政府的补贴而维持生存,补贴的形式包括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直接补贴,以及金融补贴、垄断利润等间接补贴(刘瑞明,2013)⑪。

(四)政府部门

我们假定政府的行为如下:在每一期政府对国有企业征收工资调节税,并对居民以固定税率τ征收税收。政府将全部税收补贴给国有企业,从而保持每期预算平衡。令分别表示t期经济体的总产出、资本存量和劳动人口。利用企业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的特征,可将对居民的征税表达如下:

(22)

三、竞争性均衡及比较静态分析

(一)竞争性均衡定义

经济均衡时,居民和企业根据给定价格水平进行消费和生产决策,同时产品和要素市场实现出清。对于居民,其收入用以消费和储蓄。如果居民总储蓄超过下一期国内生产所需资本,则多余部分转变为持有国外债券,反之则表现国外居民持有国内债券。对于国有企业,和林毅夫,林志赘(2004)类似,均衡时政府补贴等于国企亏损总额,结合方程(20)有:

4. 政府部门从居民和国有企业收取税收,并将税收所得全部补贴国有企业,满足方程(21)(22)和(23)。

5. 政府补贴等于国有企业亏损总额,满足方程(24)。

(二)均衡动态的性质

下述一系列命题刻画了模型经济的主要内生变量在均衡路径上的动态特征。

命题一的结论来自于方程(19)和利率外生给定的假定。在命题一中,是国有企业第0期工资,衡量了第t期国企工人的边际劳动产出。由命题一可知,均衡时国有企业工人工资等于政府规定的管理工资。当0<ε<1时,企业MPL增长高于工资增长,企业工资方程表现出刚性特征。且ε大小衡量了工资刚性的程度:ε越大,则国企劳动生产率增速越大于工人工资的增速,工资决定方程的刚性程度越大。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ε定义为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方程的刚性系数⑫。进而,我们分析国企工资决定方程的刚性特征对企业要素配置的影响,有下述命题二:

命题二:工资决定方程的刚性特征造成了企业要素资源的错配,且错配的程度随刚性系数ε增大而增大,随技术水平At增大而增大。

证明:均衡时,国有企业最优有效资本密度为:

进一步,我们分析这种刚性对企业效率的影响。国有企业效率损失的大小与工资方程刚性的大小(e大小)是怎样?随着时间推移,效率损失是否会变得越来越严重?由于企业的资本回报率(企业价值/资本)衡量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我们选择资本回报率作为企业效率的衡量指标,有下述命题三:

命题三:工资决定方程的刚性特征降低了国有企业效率,且国有企业效率随刚性系数e的增大而减少,随技术水平At增大而减少。

证明:由附录一可知最优决策时国有企业资本回报率满足:

最后,分析国有企业效率损失在宏观经济层面上的表现,即国有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它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和工资刚性系数e的变动关系是怎样?我们有如下命题成立:

命题四:国有企业在整体经济中的劳动和资本比重随刚性系数e增大而减少,随技术水平增大而减小。

证明:利用企业生产规模报酬不变的特征,可将国有企业t期总亏损表示为关于国有企业总资本存量的线性函数如下:

又均衡时政府补贴等于国有企业亏损总额,由方程(21)-(27)可解得国有企业资本规模为:

(28)

以及国有企业劳动人口满足:

进而,第t期私有企业劳动人口和资本规模分别为:

(30)

从而可计算得国有企业在整体经济中资本和劳动份额分别满足:

(32)

类似命题二中证明可知:

;;;

即随着管理工资与企业绩效挂钩比例e的增加,国有企业的劳动和比重也随之增加。而且随着时间t增加,技术水平外生增加会加大国企要素错配的程度,从而导致企业效率下降和在整体经济中的份额下降。

(三)稳态均衡与比较静态分析

模型经济的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来自于技术进步率At的变化。由方程(25)可知,国有企业有效资本密度关于技术水平At的一阶导数大于0,二阶导数小于0,从而随时间增加但增速不断降低,并趋近于稳定值。当不变时,国有企业投资回报率(方程(26))和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方程(32)和(33))也不发生变化,经济体进入稳态均衡。当系统处于稳态均衡时,我们有命题如下成立:

命题五:稳态均衡时,国有企业有效资本密度随刚性系数ε增大而增大,在整体经济中劳动和资本比重随刚性系数ε增大而减少。

证明:由方程(25)可知,稳态时国有企业有效资本密度为:

同时,稳态时国有企业在整体经济中的劳动和资本比重分别为:

(35)

对方程求关于ε求一阶导数,可证:

;;

因此,国有企业的有效资本密度即随着国企工资方程的刚性系数ε增大而增大,而在整体经济中的劳动和资本中比重随刚性系数ε增大而减少。

四、数值分析

(一)参数校准

本部分数据来源于1993-2008年《中国财政年鉴》、《中国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主要涉及有工业产值,资本规模和从业人员三类数据,在数据处理上借鉴了陈勇和唐朱昌(2006)的方法。本文选取1993年作为模拟起始期,是由于1992年以后实施工资总额管理政策的国企已占据了主要比重。同时,为了避免2008年金融危机对整体经济的结构性影响,本文选取了2007年作为结束期。参数校准结果如表1所示。

居民有关参数的设定。消费者主观贴现因子β值设定为0.997。人口增长率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经济统计年鉴》,计算可知工业人口平均增长率为。居民努力系数ρ校准方法借鉴了Danthine and Kurmann(2004)的思路,校准使得国有企业相对私有企业资本产出比值增速匹配现实增长率。由《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增速等于1.49%,从而校准可得ρ为0.79。

厂商部门有关参数的设定。资本份额α设定为0.6,资本折旧率设定为0.10。劳动增进型技术增长率来自于Song et al(2011),为3.8%。银行利率选取央行公布的一年期官方基准存款利率作为名义利率,计算得校准期实际利率均值为4.15%。

政府部门有关参数的设定。对于刚性系数ε,由国有企业实际人均工资增长率与实际人均劳动产出增长率的比值计算而得。根据历年《中国财政年鉴》数据,增长比值为0.653,从而校准可得刚性系数为0.347;对于工资调节税税率γ,由于工资调节税合并到企业所得税中,从而设定为0.33;对于居民征税的税率τ,由于无法直接估算出包括财政补贴、金融补贴、垄断租金等在内的补贴总额,本文采用匹配起始期国企资本占全部企业资本的比重的方法来校准,可得0.63⑬。

初始状态有关参数的设定。初始人口设定为100。初始技术水平标准化为1。对于初始相对资本劳动比,由《中国经济年鉴》数据计算可得1992年国有企业相对资本产出比平均为1.53,从而换算出w值为2.89。

表1 模型参数校准结果

(二)校准结果分析

本文的校准结果如图1所示。对于劳动比重,根据年鉴整理的数据,1993-2007年我国工业部门国有企业劳动比重下降超过了50%,而本文的校准模型显示了44.8%的下降;对于资本和产出比重,数据显示分别下降了24.86%和36.53%,而校准模型分别显示了24.84%和36.40%的下降,两者相差无几。因而,本文低估了整体经济中劳动比重的变化,而较好地拟合了资本和产出比重的变动。对于劳动比重变化的低估,一个可能原因是2000年“抓大放小”改革基本结束前,国有企业存在大量的劳动冗余(曾庆生和陈信元,2006),这部分劳动力实质上是不参与企业的生产的,而本文没有刻画这个现象。

(三)敏感性分析

为了更清楚地考察工资管理政策对企业效率的影响,本文进一步研究当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方程的刚性系数ε不同取值时模型主要变量的变化特征。我们分别设定ε为0.7, 0.5, 0.347, 0.25和0.1,模拟结果如图2所示。图(2.a)和(2.b)表明了随刚性系数从0.7下降到0.1,国有企业2007年相对资本产出比从3.50下降到1.62,而相对资本回报率则从0.41上升到0.75。资本密度的下降反映了企业要素错配程度的减少,投资回报率的上升则反映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图(2.c)和(2.d)则表明了工资方程的刚性系数ε与国有企业在整体经济中份额的关系。随着随刚性系数从0.7下降到0.1,国有企业2007年资本比重从43.27%上升到85.29%,而产出比重也从17.90%上升到78.20%。此外我们还发现,如果把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方程的刚性系数ε,从基准模型的0.347放宽到0.10,则国企相对资本回报率将平均上升近6%,而国有企业在整体经济中的资本和产出比重将平均分别上升13.84%和20.33%。

图1 国有企业资本、劳动和产出份额:数据与模型(1993-2007)

(a)国有企业相对资本产出比        (b)国有企业相对投资回报率

(c)国有企业资本比重        (d)国有企业产出比重

注:图形显示了不同刚性系数取值下的主要关键变量的变动关系。B1,B2,B0,B4和B5分别代表刚性系数ε为0.7,0.5,0.347,0.25和0.1取值下的实验。

五、结论与建议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是通过建立激励相容的薪酬体系来实现职工努力与工资报酬之间的关联,以提高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从80年代开始,政府逐渐放宽了对国有企业分配体系的管制,先后实行了多种以工资总额管理为特征的职工工资政策,有效地改善了计划经济时期职工激励缺失的现象。但容易被忽视的是,国有企业职工工资仍受到劳动部门的管制,这使得职工工资具有一定程度的刚性特征。

通过刻画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方程的刚性特征,本文分析了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方程对国有企业要素错配和效率损失的影响。我们发现,工资决定方程的刚性提高了国有企业面对的实际劳动力价格,导致国有企业内部资本替代劳动和要素错配现象的产生。本文还发现,要素错配一方面降低了国有企业自身的资本回报率,另一方面使得国有企业作为整体在经济中要素和产出比重出现了下降。通过使用1993-2007年的数据进行校准和模拟分析,我们发现工资决定方程的刚性特征大约解释了国有企业在工业部门中24.84%的资本比重和36.40%的产出比重的下降。如果政府放松对国企职工工资发放的约束,将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方程的刚性系数,从基准模型的0.347放宽到0.1,则1993-2007年国有企业在经济中的资本和产出比重将分别平均上升13.84%和20.33%。

本文在理论和现实两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首先,本文从理论上考察了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政策对企业效率的影响机制,揭示了国企工资决定方程的刚性特征,为有关经验研究提供了支持;其次,既有文献在研究国有企业要素错配问题时,大多强调资本因素的扭曲作用,而本文则发现劳动力因素同样起着重要作用,从而为国有企业要素错配和效率损失问题的提供了新的解释机制;最后,随着“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国有企业全面推行,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特征更加明显,不同股权结构的相互制约机制将使得国有企业职工工资对企业效率的影响机制更加复杂。我们的研究表明,我国长期实施的自上而下的,通过控制工资总额来控制企业工资的方式并不是最优的。

本文认为,政府在实施国企职工激励政策的同时,应当放松对职工工资的管制。工资政策本质上是企业要素资源配置优化的结果,应由职工的劳动价值和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如果国有与私有企业同处于充分竞争的市场,则利润最大化原则会促使国有企业自动选择最有效率的工资决定机制。相反,通过工资总额及其增长的管制模式会扭曲职工的激励机制,造成企业的效率损失和衰退。因而,在减少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优惠)和给予企业公平竞争环境的同时,政府应当放松对国企职工工资的管制,依靠市场竞争的力量来促进国企工资决策的优化。

本文的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2003年以后中国工业部门的市场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特别是国有企业逐渐集中到垄断性资源行业。这种市场结构的演化可能会改变工资总额管理模式的影响效果。因此,在国企工资决定机制与效率损失相关性的研究中引入垄断因素,进而更精确地测量工资政策对国有企业效率损失的影响,将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数学附录:

附录一:分析国企工人努力方程、管理工资方程,工资调节税方程可知,国有企业有效资本密度是影响工人努力水平和工资调节税大小的关键因素。令表示使得第t期国有企业工资努力水平的有效资本密度值;令表示使得的有效资本密度值。我们可以分类讨论:1);2),;3):。

分别将1)和2)的条件代入国有企业目标方程,利用库恩-塔克条件和反证法可证明企业不会选择在1)和2)区间进行生产。对于3),由可知。将条件代入到国有企业目标方程,两边同除以,转化为关于最大化资本回报率(ROA)的表达形式,并同样利用库恩-塔克条件,计算可知当时,不是企业最优决策解的条件。从而可得。(限于篇幅,具体证明省略,可向作者来信索取。)

1. 陈冬华、范从来、沈永建等:《职工激励、工资刚性与企业绩效——基于国有非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10年第7期。

2. 陈彦斌、陈小亮、陈伟泽.:《利率管制与总需求结构失衡》[J],《经济研究》2014年第2期。

3. 韩朝华、周晓艳:《国有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及其社会福利含义》[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6期。

4. 靳来群、林金忠、丁诗诗:《行政垄断对所有制差异所致资源错配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4期。

5. 林毅夫、李志赟:《政策性负担、道德风险与预算软约束》[J],《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6. 刘瑞明:《中国的国有企业效率:一个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2013年第11期。

7. 陆铭、范剑勇:《论国有企业的工资管制对就业的影响》[J],《上海经济研究》2001年第3期。

8. 陆正飞、王雄元、张鹏:《国有企业支付了更高的职工工资吗?》[J],《经济研究》2012年第3期。

9. 王红领、李稻葵、雷鼎鸣:《政府为什么会放弃国有企业的产权》[J],《经济研究》2001年第8期。

10. 吴延兵:《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研究》[J],《经济研究》2012年第3期。

11. 夏庆杰、李实、宋丽娜:《国有单位工资结构及其就业规模变化的收入分配效应:1988—2007》[J],《经济研究》2012年第6期。

12. 辛清泉、谭伟强:《市场化改革,企业业绩与国有企业经理薪酬》[J],《经济研究》2009年第11期。

13. 杨瑞龙、周业安:《国有企业双层分配合约下的效率工资假说及其检验》[J],《管理世界》1998年第1期。

14. 张杰:《渐进改革中的金融支持》[J],《经济研究》1998年第10期。

15. 张勇、古明明:《重新评估我国的增长潜力——基于全要素生产率和数据分析视角的解释》[J],《经济科学》2013年第2期。

16. 赵耀辉、李实:《中国城镇职工实物收入下降的原因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2年第2期。

17. 曾庆生、陈信元:《国家控股、超额雇员与劳动力成本》[J],《经济研究》2006年第5期。

18. Akerlof, George A. and Yellen, Janet L. "The Fair Wage-Effort Hypothesis and Unemployment." [J], 1990, pp. 255-83.

19. Collard, Fabrice and de la Croix, David. "Gift Exchange and the Business Cycle: The Fair Wage Strikes Back." [J], 2000, 3(1), pp. 166-93.

20. Danthine, Jean-Pierre and Kurmann, Andre. "Fair Wages in a New Keynesian Model of the Business Cycle." [J], 2004, 7(1), pp. 107-42.

21. Meng, X., Ownership structure, Labour Compensation and Labour demand [M]; Labour Market Reform in China. 200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2. Song, Z., K. Storesletten and F. Zilibotti, Growing Like China[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1. 101(1): p. 196--233.

(L)

①负效用函数来自于公平工资理论(Akerlof和Yellen, 1990),理论得到了众多经验文献的支持。杨瑞龙和周业安(1998)也发现在中国国有企业存在公平工资机制的影响。

②小国开放经济假定下本国利率等于世界市场利率r,投资实物资本和购买国外债券的回报率也均为r。

③本文中私有企业包括私营、外资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国有企业指国有、国有控股和集体企业。

④ 2009年以后,为了改变垄断行业国企职工高收入的现象,国资委增加了对国企工资发放的审批环节,实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政策并没有改变企业工资总额增长与绩效增长关联的模式,国企工资决定方程的刚性特征仍旧存在,本文中所分析的作用机制也依然有效。

⑤本文用(1-ε)而不是ε来表示,是由于如下文所示ε衡量了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方程的刚性程度。

⑥具体内容可参考《关于进一步做好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工作的通知》。本文选取劳动生产率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是考虑到工效挂钩制又逐渐演化出“两低于”原则。同时,使用劳动生产率表达的管理工资方程也更具经济学含义。

⑦此处利用了当趋近于0时,的近似。

⑧此时由于假定经济体没有其它扭曲因素,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在0期的资本密度相等,即。

⑨税前扣除口径的规定可参见《关于工效挂钩企业工资税前扣除口径问题的通知》。对于工资调节税,1994年以前存在专门的“国营企业工资调节税”这一税种,税制改革以后统一合并到企业所得税中。

⑩参见本文校准部分的内容,可知假设条件在参数一定范围内均成立。

⑪根据张杰(1998)的估算,财政补贴平均1985-1994年GDP的5.63%,而金融补贴则平均占9.7%。韩超华和周晓燕(2009)发现垄断是1997-2007年国有工业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如果扣除垄断利润,国企仍将出现亏损。

⑫值得强调的是,本文中的工资刚性是指由于政府对国企职工工资发放行为的限制而导致的国有企业工资增长与工人边际劳动产出增长的偏离,不同于传统凯恩斯理论中,由于企业不能灵活应对市场供求关系而导致的工资刚性。

⑬由τ值可以计算得政府对国企补贴占GDP比重为25.2%,这个值高于张杰(1998)文中大约15%的结论。一个可能原因在于本文没有考虑金融深化等因素,低估了国企的资本回报率,从而校准得到的参数值是基于模型内的校准值,与实际数值不完全一致。

* 本文的研究得到社科重大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5ZDA007)、山东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015TB006),特此致谢。感谢匿名审稿人提出的宝贵意见,但文责自负。

猜你喜欢
工资总额刚性工资
自我革命需要“刚性推进”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46
这种情况下未续订劳动合同是否应当支付二倍工资
加权p-Laplace型方程的刚性
河南科学(2020年3期)2020-06-02 08:30:10
山西省国企工资将实现能增能减
支部建设(2019年5期)2019-11-18 19:59:10
刚性兑付的法律治理
金融法苑(2018年2期)2018-12-07 00:59:52
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和指数
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和指数
说说索要工资那些事
不用干活,照领工资
山东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 14:25:45
利润下降央企工资总额不得增长
现代企业(2015年2期)2015-02-28 18:4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