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区域地理“归图法”的运用策略

2015-10-13 08:43史珊珊
地理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南美洲图法气候

史珊珊

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是对我们生活世界中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状况的描述和介绍,是地理学科重要的基础知识和事实材料,也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及原理运用的重要联系点。在2015年各省市的高考试题中,区域图出现的频率较高,这意味着区域地理受到的关注增多。区域地理作为载体,关键是要求学生能够从区域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区域地理知识,将所学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区域中,这个区域可以是大区域与小区域、虚拟区域与现实区域、热点区域与次热点区域等。区域地理与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成为高考复习的重点内容。

一、“归图法”的含义

“归图法”是指利用图像、线条、关键词等手段来表征知识,将抽象知识以图形化方式加以表示,以实现知识的重构、记忆和应用。归图法将认知对象同时以图、文形式表达,可有效利用左右脑思维,促进知识的获取、内化、交流和应用。学生经常使用归图法,一方面可以形象化地表示知识之间的关系,呈现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利于知识迁移;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原有知识、引出将要学习的知识,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并发散思维,重构知识结构,提升思维效率和提高学习能力。

二、“归图法”的运用策略

1.以例引图,构建心理地图

心理地图就是学生头脑中对地图知识的表征,即各类地图在头脑中的保持和再现,它能够反映出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分布、或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联系,进而揭示出一些地理成因、地理特征、地理规律等知识。心理地图越精确,越能准确获取知识。如果学生大脑中建立一系列合理的心理地图,就能将地理事实、地理规律等对应到心理地图上,将零散知识构建在具体的地理空间。即使没有地图,也可以凭借脑中的地图进行“观察”,分析思考解决各类地理问题,总结地理规律。

例题:图1为南美大陆沿34°S纬线1月均温、7月均温、11~4月降水量、5~10月降水量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中气温年较差最小处位于横坐标:

A.200km附近 B.300km附近

C.400km附近 D.900km附近

本题要求学生能够建立南美大陆的心理地图(见图2),包括34°S纬线穿越南美大陆的大致位置,南美大陆的气候类型图和地形图的叠加,同时也要掌握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是一类由基础知识组合而成的较综合的题目,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容易出错。

34°S纬线经过安第斯山脉,所以无论是1月(南半球夏季),还是7月(南半球冬季),两条气温曲线在距同一海岸相同的地方因山脉地势升高而气温降低,具有一致性;西岸为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东岸为夏雨冬干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量冬季(5-10月)西多东少,夏季(11-4月)西少东多。根据上述分析,可以把图中四线所代表的地理要素区分开。

2.以图为本,落实区域知识

学习南美洲气候如果学生脑中同时具备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南美洲地形图、世界洋流分布图,将这些脑中地图进行相互联系、相互“叠置”(如图3),就可以更精确地掌握南美洲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联想到南美洲非地带性气候、植被类型及成因、热带雨林破坏等问题。学生通过已建立的心理地图发挥联想,将已掌握的知识落实到地图中,就会发现原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发散思维的能力。若发现知识掌握不够完整,便可及时书写补充完善。这种方法是把抽象的知识落实到具体区域图中,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于基础较薄弱学生学好区域地理能起到显著作用。

3.梳理统整,推敲知识结构

布鲁纳认为:“学科知识要结构化、系统化,并要为学习者能理解”。关于区域地理“南美洲”这节课重点关注内容主要有暖湿的气候、热带雨林破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南美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全洲约2/3位于热带,气候普遍温暖湿润,称为“湿热大陆”,尤其热带雨林气候面积广大,主要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该平原地域广阔,位于赤道两侧,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均从大西洋上吹来,带来丰富的水汽;亚马孙平原呈口袋状向大西洋敞开(北、西、南三面地势高),有利于湿润气流深入内陆,湿润气流向西流动中遇到安第斯山脉抬升,形成丰富的地形雨;东部沿海有巴西暖流流经,有增温增湿的作用。为此,在亚马孙河流域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目前这块广阔的森林正在遭受严重破坏。掠夺式的迁移农业和外国公司的砍伐导致热带雨林毁灭性破坏,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土壤侵蚀严重,河流泥沙含量增多,河床抬高,河水泛滥;野生动物栖息地破坏,物种灭绝加速;加剧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影响全球生态环境。若学生能从整体性角度把这些内容通过知识结构图整合,避免知识点碎片化,对解决本区域综合问题具有较大帮助。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将讲授时间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时间,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单。针对基础较薄弱学生设计的任务:依据逻辑关系,将下列有关南美洲气候湿热的成因用箭头连结,使之成为知识结构图;针对掌握较好的学生可要求其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图,箭头表示内在联系(见图4),知识结构图侧重点不同,可以在此基础上发散思维不断完善。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知识规律性的认识,使学生依据规律去解决问题,又可锻炼地理思维能力。

4.类比迁移,求索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用颜色、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等元素,将一系列复杂知识变成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的图示,能完整地将学生的思维、想法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改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让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的整体性与联系性,可把学生头脑中大量繁杂的观念变得更为紧密、有条理性。

区域地理问题研究有其基本思路:区域定位——根据区域位置,判断分析地形、气候类型和特征——以地形、气候条件为基础,确定其对应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特征——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人文地理的影响——分析评价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主要问题和解决措施。借助思维导图,以某一区域的核心主题展开,联想到下一级分支,并由此发散扩充。如以南美洲的气候为核心主题,可联想到气候的形成由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决定,然后可分析气候、地形、植被、河流和土壤这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的关联性(见图5),进一步联想到南美洲的气候、地形、河流和土壤对农业、城市等区位的影响(见图6),评价南美洲自然和社会经济区位因素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明确发展方向,做到因地制宜,实现可持续发展。

归图法体现了学生不断反思和提高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学生一开始就会应用。首先,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构建,可由教师进行榜样示范,学生先初步了解。当学生对这种小结方法有所了解后,可提供“支架”,指导学生将“支架”剩余部分搭建完成。等到学生完全熟悉归图法的组织方法,形成一定的知识整理能力后,教师可尝试让学生独立自主完成。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组织与反思,学生回顾和体会所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过程,进一步洞察地理学科知识的内部联系,完善学生的地理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南美洲图法气候
第29届南美洲数学奥林匹克
浅析基于因果图法软件测试用例的设计
瞧,气候大不同
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
南美洲的英雄们
基于因果分析图法的饮用水源地保护探讨
基于博弈论和雷达图法的黑启动方案评估
基于流程程序图法的出库作业流程优化研究
气候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