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黄河”教学设计(湘教版)

2015-10-13 08:32王庆玲
地理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母亲河诗句黄河

王庆玲

一、教材分析

“滔滔黄河”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是前面我国河流水文特征和长江教学内容的延续和深入,也是后续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基础。本节教材包括黄河源流概况,上、中、下游的自然特征,“地上河”的成因,黄河的综合治理,黄河上、中游的水能开发五部分。教材安排黄河水系图并配有5道读图题,帮助学生了解黄河源流概况。同时,教材还提供了“河水一石,其泥六斗”,“黄河凌汛”,“黄河断流”,“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等材料及“地上河”示意图,帮助学生深入全面认识黄河,使学生认识到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水和谐,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黄河作为我国第二长河,她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但也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黄河对其沿岸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乃至关乎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黄河面临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黄河之害在于下游决堤溃坝,决堤溃坝的直接原因是下游形成“地上河”,根本原因在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因此,弄清“地上河”的形成原因,是治理黄河的关键。“地上河”的形成原因复杂,应综合考虑中游黄土高原的土质特点、植被状况、夏季降水特点以及下游地形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综合分析问题、归纳概括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八年级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还较弱,所以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地上河”的成因。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和各河段的自然特征;学会分析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了解黄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和著名水利枢纽的分布;学会辩证看待事物;了解黄河现存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地图,培养读图、析图能力;通过学习成果展示,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角色模拟,培养参与意识;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开展辩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媒体创设的古诗词意境,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治理黄河的案例,逐步形成人地协调及可持续发展观念;通过辩论黄河的功与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四、设计思路

作为黄河流经省区的学生,对黄河已有所了解,缺乏新鲜感,但对黄河缺少全面深入的认识。如何激发学生对黄河产生兴趣,怎样让学生对黄河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本教学设计巧设教学情境,以古诗词为线索,以多媒体为媒介,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核心,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主动学习、愉快合作、积极探究,在古诗词的熏陶下掌握知识和方法,从而实现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多媒体播放水势汹涌、涛声震天的壶口瀑布视频,并配诗朗诵“黄河颂”。

教师导入:古往今来,黄河以其磅礴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她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强不屈、永往直前精神的象征,因此成为古今诗人笔下赞颂的对象,今天我们就在古诗词的引领下来认识黄河。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黄河的教学情境中。以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以慷慨激昂的“黄河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学生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

【新课讲授】

1.黄河的源流概况

情境创设:多媒体展示黄河源远流长、奔流不息的图片和李白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问题呈现:①黄河来自“天上”,最后奔流到“海”。“天上”指哪里,“海”又是指哪个海,黄河全长多少千米?②黄河从西方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又滚滚东流入海。沿途经过哪些地形区,哪些省级行政区,接纳了哪些支流,上、中、下游又是如何划分的?

图片展示:“黄河水系” 图(课本P55图2-53)和“中国地形图”。

学生活动:读图2-53 “黄河水系”,自主完成上述问题,然后推荐一位同学到台前指图讲解黄河源流概况。

设计意图:通过壮观的画面和豪放的诗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台展示学习成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其自信心和自豪感。

2.黄河上、中、下游的水文状况

情境创设:多媒体展示黄河惊涛拍岸、浊浪宛转的图片和刘禹锡的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问题呈现:①“九曲”说明黄河干流的形状具有什么特点?仔细观察黄河图,看看黄河干流像哪个汉字?②“万里沙”说明什么?

教师承转:“万里沙”说明黄河含沙量大,黄河是不是自源头到入海口含沙量都很大?其上、中、下游有何特征?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P55~56正文和P56阅读材料“河水一石,其泥六斗”,了解黄河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

图片展示:黄河上、中、下游三个河段的水样标本。

问题呈现:山西黄河河务局小王分别在黄河上、中、下游三个河段采来三瓶水样标本,回到单位发现贴的标签脱落了,你认为这三瓶水样分别是取自哪个河段,判断理由是什么?

学生活动:根据对黄河上、中、下游水文特征的了解,判断三瓶水样分别取自哪个河段。

设计意图:由诗句加深学生对黄河形态和泥沙量大的认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黄河上、中、下游的自然环境及水文特征。再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活学活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师承转:为什么黄河中游的含沙量最大?

资料展示:黄土高原土质状况、地形状况、植被状况、夏季降水特点等资料。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然后由小组代表展示探究成果。

设计意图:单凭教材对黄河水文特征的介绍,学生只知道黄河中游含沙量大,却不知其原因,所以只有补充黄土高原的有关资料,才能使学生理解后面“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

3.“地上河”的成因及黄河面临的环境问题

教师承转:这些泥沙是否都随着河水流入了海洋?黄河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会带来什么结果?

资料展示:“地上河”示意图及历史上黄河决口、洪水泛滥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灾害的图文资料。

学生活动:根据“地上河”示意图及黄河中下游的水文特征探讨下游“地上河”形成的原因及容易造成的危害。

设计意图:采用启发式教学,由因及果,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究地理原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承转: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描绘了黄河源远流长、奔流不息的气概,没想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黄河下游真出现了水从“天上来”(“地上河”)的情景。李白还有很多描写黄河的诗句,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情境创设:多媒体展示站在险峻的华山之巅远眺黄河的图片及诗句“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展示黄河凌汛图片及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教师引领:前两句原来是说诗人站在万仞之上的华山绝顶,远眺数千里外的盘曲黄河,细曲“如丝”,以此来反衬华山的高峻入云。可是现在的黄河下游真的出现“如丝”现象,这就是黄河下游的断流。后两句诗是李白以路途艰难比喻仕途艰难,这绝不是李白的夸张,黄河确实存在“冰塞川”现象——黄河凌汛。你知道黄河出现断流和凌汛现象的原因吗?

学生活动:阅读课件中有关“黄河断流”和“黄河凌汛”的图文资料,探究断流和凌汛发生的河段及原因。

设计意图:由诗句“如丝” 和“冰塞川”,引出黄河的“断流”和“凌汛”现象,激发学生探究欲望。通过让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提取、加工及总结的能力。

4.黄河的水能开发

教师承转:李白不愧为“诗仙”,他还有不少有关黄河题材的诗句,如“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榖转秦地雷”。

情景创设:多媒体展示黄河触天动地、浊浪翻滚的图片和诗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榖转秦地雷”。

问题呈现:这两句诗描写黄河水流湍急、气势磅礴的雄姿,由此可以得知黄河蕴藏的水能资源。假设你是水电站建设专家,应该把水电站建在黄河的哪些河段,才能充分开发黄河的水能资源?

学生活动:在黄河水系图上标注(提示:河流水能的蕴藏量取决于河流落差和河流水量),然后小组代表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引导:利用多媒体展示“黄河流域水系图”,让学生从地图上找出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和小浪底等主要水电站,印证自己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诗句和背景渲染黄河汹涌澎湃、惊天动地的气势,增强学生对黄河水能资源丰富的感性认识,领略黄河气势磅礴的风采。采用角色模拟,增强学生对地理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5.黄河的综合治理

教师承转:黄河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资源,她就像一位无私奉献的母亲,默默奉献着她的一切,故称之为母亲河,可有人说它是害河,你怎么评价她?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后进行辩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设计意图:让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其发散性思维和辩证观点。

教师总结:千百年来,黄河之水哺育着中华儿女,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她是伟大的母亲河。可是,由于人类的贪婪自私和岁月的流逝,现在母亲河伤痕累累、不堪重负。她的头发变得稀疏,血液粘稠度增加,贫血,下肢动脉容易破裂(多媒体展示图片:上游的草场退化、中游的水土流失、下游的断流、下游“地上河”决堤泛滥)。

问题设计:母亲河为我们默默奉献着她的一切,现在母亲河老了、病了,人类应该如何拯救苦难的母亲河?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讨论,每组针对一个“病症”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设计意图:将黄河比作母亲,拉近学生与黄河的距离;将黄河出现的问题比喻成各种病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将综合治理黄河的措施说成拯救苦难的母亲河,教育学生学会感恩。通过探究治理措施,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结束语:母亲河的“病症”由来已久,只要我们关怀她、珍爱她,本着“人—水—地”和谐的治水理念为她疗伤,相信母亲河定会重现往日的风采。

专家点评:滔滔黄河水哺育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古往今来,赞颂黄河的诗词不胜枚举,笔者精选能突出表现黄河水文和水系特征的诗句展开教学,运用多媒体创设画面唯美、意境深远的教学情境,利用情境导学导思,让学生从优美的古诗词中感悟地理知识,从地理视角探究古诗词中的地理现象,本着人地和谐的理念解决地理问题,营造了一个既具科学性又充满人文气息的地理课堂,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得以全面提升。(山西省榆次一中副校长、硕士生导师、省骨干教师 郝笑冰)

猜你喜欢
母亲河诗句黄河
六一来了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母亲河”到底有多长
『黄河』
我爱你母亲河
巧用诗句育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