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 国粹生辉(五十三)

2015-10-12 10:50麻雯韩旭
北京纪事 2015年10期
关键词:马连良吴晗赵氏

麻雯 韩旭

评剧《张羽煮海》荣获1955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导演奖;1956年,京剧《望江亭》,张君秋主演,并拍成了电影,成为张派代表剧目;1960年,京剧《赵氏孤儿》轰动全国,流传至今;执导京剧《海瑞罢官》,马连良主演;改编评剧《刘巧儿》,新凤霞主演,荣获1960年文化部剧本奖;1961年,创作《赤桑镇》,大受欢迎,成为裘派和李派的代表剧目……

以上这些耳熟能详、广为人知的作品,均出自北京京剧院老一辈著名编导王雁之手。他可以说是北京京剧院的一大功臣,才华横溢,将全部热情倾注在创作之中,作品常演常新、经久不衰。

如今,他已近92岁高龄。尽管年事已高并饱受糖尿病的折磨,但他依然思维清晰、妙语连珠。一个小时的采访中,我们的谈话始终伴随着欢声笑语。即使涉及不堪回首的“文革”岁月,老人也能一笑而过。他的才情、胸襟、气度非常人所能及也。

因“三改”结缘京剧

1924年,王雁出生于保定望都县,193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保定同仁中学。毕业后,他考取了北京市青年文工团,成为一名歌舞、话剧演员。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恰逢文化局来团里遴选干部,于是,王雁成为文化局戏曲科的一名工作人员。

经过一年的培训,他被分配到北京京剧团(北京京剧院前身)担任辅导员,推动“三改”工作。“第一,改人,改变戏曲演员的思想认识;第二,改戏,一些传统戏有封建迷信或不文雅的内容,需要重新整顿;第三,改制,旧剧团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班主负责制,需要改革。”王雁回忆道。

初来乍到,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对戏曲比较陌生,“在青年文工团演的都是话剧,得重新向艺人学习,跟戏曲演员打成一片,这样才好开展工作。”4位辅导员分别管理党务、青年团、行政和业务。王雁负责业务,日积月累,他的京剧知识逐渐充实了起来。演员非常欢迎辅导员的到来,因为他们也迫切地想了解党的政策,以及京剧未来的发展走向。

“北京京剧团是个大团,知名演员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都汇聚在此。我们来了,先要去熏陶,向艺人请教,充实戏曲知识。在‘改戏的过程中,大家一起琢磨,探讨词句和表演上可商榷的地方。有的剧目修改多达二三十次,时间更是长达一年半载。这段过程,我受益良多,我们不仅仅是帮助戏曲演员进行改革,自己也在进一步向他们学习,一点点了解京剧到底是怎么回事。

“戏曲是一种综合性艺术,有自己的表现手段,我认为戏曲的改革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京剧的创作方法不是写实的,而是写意的。不直接去模仿生活,而是从生活中提炼,通过想象,把它变成艺术。戏曲舞台上的一桌二椅,可以千变万化。可以是桌子椅子,可以是门、是床,把桌子椅子摞起来,可以是桥、是山。这个感觉是怎么创作的呢?通过演员的表演,调动观众的想象,进入一个高深的境界。在戏曲里,四个兵士代表了千军万马;四个兵士在台上转一圈,等于走了千里万里。戏曲可以通过写意的办法,让一个东西千变万化成若干个东西,很多在生活中没法表现的场景、故事,都可以在舞台上呈现。”王雁开始深深地迷恋上了这门艺术。

不朽之路

不朽,是人生的终极追求,而创作,是通往不朽的道路之一。直到今天,由王雁编剧和导演的《赵氏孤儿》《望江亭》《赤桑镇》等剧目仍然活跃在京剧舞台上,成为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

1956年,川剧团来北京演出《谭记儿》,张君秋观看之后,感觉很不错,便找王雁商量是否能将其改编成京剧。王雁一口答应了下来,并借鉴了元代关汉卿所著的《望江亭中秋切鲙旦》,投入大量精力,夜以继日地将剧本赶了出来。1958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将《望江亭》拍成京剧电影,张君秋将智勇双全的谭记儿永远地铭刻在了胶片上。

在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和京剧《搜孤救孤》的基础上,王雁改编创作了《赵氏孤儿》。这是北京京剧团的重点剧目,囊括了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和裘盛戎四大头牌,可谓豪华阵容。消息传到社会上,戏迷无不翘首以待。1960年在香港首演后,好评如潮,一票难求。刚开始,裘盛戎扮演奸臣屠岸贾,但观众在情感上难以接受,还是强烈要求他扮演浩然正气的大忠臣。王雁思索良久,在剧本中添加了一位正直的老将军魏绛,满足了观众的愿望。“我魏绛闻此言如梦方醒……”这段汉调二黄也成为《赵氏孤儿》中脍炙人口的唱段。

《赤桑镇》的创作过程更加有趣。《铡包勉》是很受观众欢迎的一出戏,讲的是包拯大义灭亲的故事。但每次看完之后,观众总是意犹未尽,难道铡完包勉之后就不了了之了吗?王雁也意识到故事应当增加一个结尾,于是就创作了《赤桑镇》。故事讲述了包拯铡死亲侄包勉,其嫂吴妙贞闻知,恨包拯负义,赶到赤桑镇,哭闹不休。包拯婉言相劝,并晓以大义。吴省悟,叔嫂和睦如初。这出剧目由裘盛戎和知名老旦李多奎主演,唱功繁重,成为裘派和李派的代表剧目。剧中包公的“嫂娘年迈如霜降”等经典唱段广为传唱,这后续的包拯惩恶扬善的故事风靡全国。该剧历经时间考验,已成为中国京剧优秀剧目保留至今。

此外,王雁将夏衍创作的话剧《秋瑾传》和乌兰巴干的小说《草原烽火》改编成了京剧现代戏,更体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创作功底。

十年“文革”,无妄之灾

1959年4月,毛泽东针对干部中不敢讲真话的问题,提倡学习海瑞“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精神。北京市副市长、历史学家吴晗曾多次撰写关于海瑞的文章。在全国政协会上,马连良对吴晗说希望他能够创作一出关于海瑞的京剧。吴晗表示历史与文学不同,更何况自己对京剧也相当陌生。在马连良的坚持下,吴晗答应试试。

之后,王雁将吴晗提供的剧本加以京剧化,改写成了京剧舞台剧本。1960年,由王雁导演的《海瑞罢官》在北京市工人俱乐部首演,马连良、裘盛戎、李多奎、李毓芳、马盛龙、周和桐、慈少泉、郭元祥等名家通力合作,强强联手,盛况空前。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5年后,这出大受欢迎的剧目竟然成为“文革”的导火索,吴晗、马连良等大家更是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刊登姚文元的批判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将剧中表现的“退田”“平冤狱”同“单干风”“翻案风”联系在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由此开端,与《海瑞罢官》有关联的人首当其冲受到了冲击。

一夜之间,王雁由人人尊敬的知名编导变成了人人喊打的“三名三高”(名作家、名演员、名教授和高工资、高稿酬、高奖金)。“突然间就靠边站了,一腔热情变成了凉水。”那段岁月是不堪回首的,红卫兵日夜看守,“坐飞机”、挂牌子、挨批斗……身体和心灵饱受摧残。整整10年,王雁都在做一件事——打扫卫生,他日复一日地清扫剧团大院、公共厕所、食堂饭厅、剧院后台……“内心的痛苦和煎熬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自杀也不是没有想过,因为根本看不到未来。”回忆往昔这段惨痛的岁月,老人的脸上始终挂着淡淡的微笑,仿佛在诉说别人的故事。

“无妄之灾、飞来横祸”——王雁用8个字概括了那10年。

“文革”终于结束了,而王雁也面临着退休。“心灰意懒,身体也垮了,得了糖尿病。”王雁的那只生花妙笔再也没有提起来,“我自己劝自己,再不满也没用,事情已经过去了。那么大的政治运动,也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连刘少奇、彭德怀、彭真……这些我敬仰的人都未能幸免。”

采访临近结束,护士进来为王雁注射胰岛素。“每天4针,打在肚子上。我肚子比较大,有挨针的空间。”王雁笑道,“我的乐观能让我面对黑暗的事情,我老说自己已经‘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做编导的人必须心胸宽广,如果你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根本不可能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唯有自己宽厚,才能书写美好,笔下的人物才能有一颗高尚的心。比如《赵氏孤儿》的程婴,他经历了那么多苦难,仍能大忠大义。”

“您最喜欢的一位作家是谁?”我问。

“关汉卿。”老人回答,“京剧的很多故事都是从元杂剧里借鉴来的,所以要读关汉卿,就像一个话剧编剧需要读莎士比亚一样。”

猜你喜欢
马连良吴晗赵氏
马连良的最后时光
《赵氏孤儿》的改编与创新——从元杂剧到电影
A new specie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genus Opisthotropis (Serpentes: Colubridae: Natricinae) from western Hunan, China
赵氏的祖先造父
马连良:如叶飘零
“吴晗”与“吴哈”
“吴晗”与“吴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