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德仁,国 海,郝世棉
(安徽科技学院教务处,安徽凤阳,233100)
基于区域经济视域下安徽省地方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与优化研究
钟德仁,国海,郝世棉
(安徽科技学院教务处,安徽凤阳,233100)
区域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相互依存,高校本科专业结构设置要在政府宏观指导下,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逐步形成“政府引导、高校主导、企业积极参与”的专业结构设置与优化机制,不断提升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服务能力。
区域经济;地方高校;专业设置;
“判断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高等教育培养的各科类人才与社会的契合度如何”。衡量高校专业结构设置是否合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准,就是看高校的专业结构调整能否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能否与当地的经济结构实现有效的衔接。面对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专业示范区等多项重大战略的实施,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教育结构和教育质量标准的多元化、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我省高等学校专业结构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迫切任务,成为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内容。
区域经济与高等学校专业的设置即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和促使高校专业设置更加合理化,高校专业的合理布局又可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安徽经济发展服务。
(一)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校专业结构设置具有引导作用
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校专业设置具有重要的影响,是高校专业建设和专业内涵改造的努力方向。区域内产业结构升级改造,要求专业结构及其人才培养模式与其相适应。国民经济偏向于发展哪一产业,这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就高,该产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的机会就多,高校在这一产业的专业布点就多。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1]不同产业间相对收入的差异,会促使劳动力向获得更高收入的产业部门移动,这个产业部门对人才需求量增大,与这类产业相适应的专业布点也多。80年代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安徽第二产业产值占安徽国民经济比重最大,与此相适应,工学类本科专业布点数量在安徽省专业布局中始终位居首位。
(二)高等学校专业结构合理对区域经济升级具有促进作用
高校职能之一就是服务社会,这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动力。高校的专业设置要优先考虑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改造,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和信息技术支持。高校专业结构调整要有前瞻性,充分结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更好的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一方面可以加快产业升级的速度,在需要加强建设的产业中提供更多的专业技术性人才,另一方面实现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能够更快地转化为生产力。同时,高校在新专业申报上,也可以先于本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增设区域经济发展急需发展或亟待发展的新专业,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储备人才。
安徽省作为我国中部农业大省,工业化发展进程速度较快。2010年以来,随着合肥和马鞍山成为长三角城市圈的正式成员,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加深,“皖江城市带”的建设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区域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相应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发生转变。
(一)第二产业工业成为安徽经济主导产业
2012年,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5.88%,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64.21%,其中工业贡献率达到58.20%,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29.91%。产业结构升级明显,工业逐渐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安徽产业结构基本形成二三一布局形式(见图1)。截止2012年,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00年的25.56%,下降到2012年的12.66%;2000年,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为36.41%,随着2010年“皖江城市带”加入,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到达52.08%,到2012年更是达到了54.64%,第二产业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绝对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变化不大,由2000年的38.03%下降到2012年的32.70%,降幅不大(见图2)。[2]
图1 2012年安徽省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例图
图2 2000年-2012年安徽省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趋势图
(二)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成为安徽产业经济的新增长点
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成为安徽产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仅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总值到达了2624.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6.5%,占到安徽省工业总产值的34.8%。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产总值为5094.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3.1%,占到安徽省工业总产值的67.56%。其中:电子信息类产业的生产总值为253.6亿元,比上年增长38.7%;汽车及装备制造类产业的生产总值为1600.2亿元,比上年增长13.1%;食品药品类产业的生产总值为133.0亿元,比上年增长24.7%;材料及新材料类产业的生产总值为557.6亿元,比上年增长13.5%;纺织服装类产业的生产总值为10.7亿元,比上年增长26.6%;新能源产业的生产总值为69.0亿元,比上年增长45.8%。[3]
(三)皖江示范区对安徽产业经济拉动作用明显
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范》,充分发挥皖江城市带综合优势,为安徽经济发展点燃了助推器。据统计,皖江示范区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1648亿元,比去年增长12.55%,增幅比全省高0.6个百分点,占全省的67.67%,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72.25%。其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171.5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占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60.2%;实现增加值156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占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59.7%。皖江经济的增长速度一直明显快于全省的增长速度,已经形成了拉动效应,带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
根据安徽高教网本科专业布局情况分析报告,截至2012年6月,安徽省共有33所普通本科高校、11所独立学院,共设置266种本科专业、1647个本科专业点,专业布局已经全部覆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及管理学十一个学科大类。
图3 2000年~2012年安徽省本科专业布局情况趋势图
从学科门类分析,工科类专业布点最多,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0.59%上升到2012年的32.97%,专业数量上升趋势明显,且平均占比达到29.31%,居于学科门类专业布点数量之首(见图3)。而电气信息类在工科类的专业布点多达187个,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布点有35个,居所有本科专业布点之首。其次为机械类专业布点为62个,土建类布点为60个。理学类专业数量所占比例波动幅度较大,由2000年的15.29%上升到2004年的24.07%,后又下降到15.96%,平均占比为19.07%,专业平均数量位于第二;文学类专业数量平均占比18.09%,管理学类专业数量平均占比16.77%;后面依次为教育学类、经济学类、法学类、医学类、农学类、历史学类、哲学类专业布点数量排序,其中农学类专业数量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49%直线下降到2012年的2.31%,下降幅度明显。
从专业布点分析,由于我国成功加入WTO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急需外语、计算机以及国际贸易的人才,外语专业、电子信息类专业成为热点专业。在安徽省2012年本科专业布局报告中,专业布点数量较多的20个本科为: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5个;②英语34个;③市场营销、环境设计各33个;④财务管理、视觉传达设计各32个;⑤电子信息工程29个;⑥国际经济与贸易28个;⑦汉语言文学25个;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4个;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产品设计各23个;⑩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各22个;网络工程21个;法学、应用化学、人力资源管理、动画各20个。
安徽省本科专业结构设置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本科专业结构布局与产业结构基本相符,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结构联系较为密切,工科类专业布点数量多,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增长幅度很快,材料加工与服务行业等第三产业专业发展迅速,这与安徽产业二三一结构模式相符合。二是热门专业布点过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外语专业布点数最多,高校专业设置趋同化明显,专业设置滞后于经济发展对人才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人文社会科学类发展较快,在专业布点最多的10个专业中,就有5个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三是传统的农科类专业增长速度明显降低,这与我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口近年来增幅减少的发展趋势相吻合,第一产业从业人才构成由2000年的58.5%,不断减少到2012年的36.4%。四是一些基础性的学科专业受到忽视,如哲学、历史学专业布点数量所占比例持续下降,到2012年加起来才占到总专业比例的0.6%,这与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是十分不相协调的。
高校专业结构设置应该在政府引导下,积极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强与行业企业全面合作,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设置,实现专业布局对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逐步形成“政府引导、高校主导、企业积极参与”的专业结构设置与优化机制。
(一)以地方政府宏观调控为主体,扩大高校专业设置的自主权
增加地方政府宏观管理力度,提升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可以保证专业结构调整在宏观上的有序性,以及专业设置上的灵活性和地方性和行业性特色。《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办学特点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专业设置由入口管理转向了目标管理,借用社会评估机构来评估专业设置与市场适应性,引导高校主动对接社会市场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地方政府应主动参与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利用自身行政和经济杠杆统筹与引导高校的专业结构调整,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大量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高等学校也应当充分利用专业设置自主权,积极探索适合本校特色、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量大的专业,提高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地方政府参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决策,并利用行政的和经济的杠杆干预高等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安徽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要增加高校对专业设置的自主权,减少对专业设置的审批权,成为校企双方联系的交流纽带,主动搭建起高校与地方经济互为依托、协同发展的平台。同时还要对高校设置专业进行归并统筹,建立一个完整的、动态的专业结构体系,从宏观上形成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合理引导高校对专业设置的优化和调整,避免高校之间不必要的竞争,降低资源浪费。
安徽省紧密围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坚持“优先发展新兴工科类专业,加快发展理学类专业,强化发展农科类专业,适度发展人文社科类专业”原则,适时增设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急需的优势专业,优先鼓励汽车及装备制造、材料加工及新材料、电子信息、食品药品及服装加工等专业申报建设;限制发展产业需求不大的专业或布点较多的专业发展等。鼓励高校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分析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升级趋势,自行设计《目录》外的新专业,以期满足产业经济发展对专业的需求,保证专业设置的调整具有超前性。
(二)围绕区域经济发展,主动优化调整专业设置结构
地方高校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主动对接安徽区域经济发展,根据地方产业经济发展需求和专业设置原则,建立起专业动态调整与退出机制。积极培育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专业,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相结合的新兴工科类专业和理学类专业;加快发展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急需专业,如新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类专业等;适时调整和关闭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生源持续萎缩、就业不畅的专业。
安徽科技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一直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其使命和职能,也是其设置专业的主要依据。学校在专业结构设置上,始终围绕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规划,围绕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生物技术、基因育种、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创新性、技术性、工程性专业申报和建设,逐步构建了对接地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群的应用性学科专业体系。诸如,我校2010年申报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就是抓住当前安徽省自然资源环境日益破坏、土地使用浪费严重、城市交通拥堵及能源供给紧张等问题不断出现,这些直接刺激了我省对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在此复杂的地理环境下要赢得发展与保生态、高效与稳定的经济体系的双丰收,即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人才的参与已经是必不可少的。
(三)以行业企业为依托,高校主动提升专业服务社会能力
学校除了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外,还应主动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专业发展情况,密切跟踪行业发展动态,设立有行业企业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确保专业结构设置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相一致,形成学校与行业企业间互惠互利、良性循环的办学机制,提高区域经济和社会经济的服务能力。同时,还要以高校联盟为依托,加强与周边兄弟院校的交流沟通,实现资源共享和专业优势互补,从而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地方高校在人才与科研服务上的配合和支持,同样地方高校的发展也离不开区域经济与地方政府的引导和支持。随着产业经济结构的不断升级调整,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结合度必将更加密切,高校专业结构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因此,逐步建立“政府引导、高校主导、企业积极参与”的专业结构设置与优化机制,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提高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
[1]于刃刚.配第——克拉克定理评述[J].经济学动态,1996(8):63-65.
[2]安徽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3:27-131.
[3]2012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公报[EB/OL]. http://www.ahkjt.gov.cn.
[4]汪晓村,鲍健强,池仁勇,等.我国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历史演变和现实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32-37.
[5]宋宏,夏焰.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机理与路径选择[J].江淮论坛,2009(5):142-147.
[6]刘少雪.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构、设置及管理机制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3.
[7]黄大勇,房朝君,程文莉.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性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44-147.
[8]张紫薇.现代高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多元耦合[J].江苏高教,2013(6):74-76.
[9]鲁娟,郭玉峰.中美本科专业调整机制对比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5):21-22.
880.54
A
安徽省教育厅重大教学研究项目(2013zdjy128);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一般项目(2014jyxm264);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一般项目(2012jyxm408);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一般项目(2012jyxm128)
钟德仁(1974-),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