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玲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体现出很强的工具性和实用性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写作训练也一样,必须要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体现和运用。如何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作文?最重要的是要回归到生活中去,从小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让学生从心底真正喜欢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在产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再去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逐步积累和运用,从而达到厚积薄发的良性发展。
一、创设情境,加强情景作文的体验性
叶燮主张作文要有感而发,兴起其义其情。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尽兴而作,才能切实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一是利用学生的感悟去创设情境。小学生普遍爱听故事,尤其是爱听感人的故事。根据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可以结合社会上发生的真人真事,或结合书中的故事情节来感染学生,引发学生自身的感受,诱发他们敞开心扉,深入他们的内心,从而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二是利用学生的感官来创设情境。作文课上教师可以准备与本次作文题目有关的物品,通过摸一摸、看一看、尝一尝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感官细胞,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从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使他们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三是用丰富的活动来创设情境。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之一,教师在上作文课时可以不必拘泥于严肃拘谨的课堂,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留心观察其他同学的表情、心理和动作的变化,在脑海中或者本子上及时进行记录,再梳理语言,通顺成句,从而形成优美的文章。
二、注重细节,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强烈,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现得尤为浓厚。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开拓写作的源泉,为作文积累丰富的素材,塑造文章的血肉。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每到作文时就会出现难以下笔、内容空泛的情况,往往搜肠挂肚,胡编乱写,甚至抄袭作文书上的范文。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具备一双慧眼,才能发现生活中采撷不尽的题材。为了有效解决写作题材的问题,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并通过写日记的办法来“存储”素材。为了使素材得到及时运用,教师可结合实际生活给出适当的写作题目。我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的兰花圃,从叶子、花和环境等方面加以点拨,鼓励学生经常观察,做好记录,为写作积累素材,在写有关“兰韵”作文时下笔如有神。
三、赏析—模仿—创新,学会利用范文
一些小学生在写作文时,会照抄参考书的例文,或者只改一下人名和时间,作文的结构和句子表达形式全部照搬。如作文题目“我的妈妈”,在作文书上比较流行的版本是妈妈为了“我”日夜辛苦工作,熬得病倒住院了,而“我”一边学习,一边细心照顾妈妈,体现了母子情深,这种版本几乎同时出现在好几个学生的作文本里。这种现象需要语文教师思考应如何引导学生对待范文,我们可以尝试“赏析—模仿—创新”这一模式。首先,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以选取教材里的文章或者另外给学生印发一些优秀的范文进行分析,通过欣赏名篇佳作或者学生习作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然后,在了解范文优点的基础上进行模仿,但模仿不是简单的仿写,而是重在体会和迁移。小学生因生理和心理特点的限制,在文章结构布局方面有所欠缺,教师可以通过“依样画葫芦”的方法来提升小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在借鉴范文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运用写作材料,积极构思写作结构,学会文章前后响应,为表达清晰的中心思想服务;最后,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模仿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我们更欣赏那种具有真情实感和独具个性的学生习作,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创新作文训练,这种训练可以通过变换写作视角和利用小学生富于幻想的特点来进行,从而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进行创作。如教学《小露珠》第1至5自然段后,我进行了如下处理:
师:孩子们,轻声读读,只有青蛙、蟋蟀、蝴蝶和小露珠交朋友吗?发挥想象,学着课文进行表达。
生1:“早哇,像冰块那么冰的小露珠。”爬到叶子上的蜗牛对小露珠说。
生2:“早哇,像透明宝石一样纯洁的小露珠。”爬到叶子上的瓢虫对小露珠说。
生3:“早哇,像葡萄那么饱满的小露珠。”站在葡萄架下的狐狸对小露珠说。
学生在仿中学,仿中体验,碰撞出语文文字的魅力。从悟文字到会表达,水到渠成。在品评范文中,通过欣赏、仿照和创新三步循序渐进地学会自由表达,创意表达,提高写作水平,在写中尽享乐趣。
小学生还处于基础学习、认识世界的初级阶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更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生动性,在平时的对话交流中注意引导学生整合和清楚表达句子的意思,多从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现实生活中寻找题材,引导学生注重真情实感的表达,从而写出好文章。
(责任编辑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