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互联网+转型的焦虑

2015-10-10 09:15
销售与管理 2015年9期
关键词:卖货产品企业

互联网+来了,处处风口,猪都飞起来了。许多企业焦虑:一方面是不拥抱潮流就会被潮流淘汰的生存压力,一方面是企业怎么向互联网+转型?那么多风口,往哪抓?新的业务模式,怎么打造?

不久前,给互联网产业提供咨询服务的国内著名企业易观,出了一本新书,叫《互联网+:企业行动指南》。书中给企业向互联网+的转型出具了具体的行动建议,并提出了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的三大战役——卖货、聚粉、建平台。

实际上,互联网+是互联网化,07年易观就提出了互联网化,2012年首提互联网+,并已经给多家企业提供了互联网化的实战指导,后来还专门成立易观教育,给国内的企业提供相关知识培训,帮助企业更好地运用互联网+。

那么,易观提出的卖货、聚粉、建平台这一互联网+转型路线,具体如何操作?是否适合所有企业?传统企业又如何突破互联网+转型中的焦虑?

本期,本刊特邀请来自易观的三位专家,给大家答疑解惑。

本期嘉宾:

杨彬 易观国际创始人、易观企业教育总裁

冯阳松 易观企业教育执行总裁

田峥 易观企业教育副总裁

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

杨彬 易观国际创始人、易观企业教育总裁:

最重要的是基于企业内部形成共识。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要说简单的话,那只有三个字——“识、谋、行”,即首先形成共识,然后有一个可以推进互联网+转型的作战计划、行动方案,再推动团队有效执行。

我们服务传统企业,推动互联网化,发现很有趣的一个现象,就是没有一个企业、老板在口头上是不愿意创新的,所有的企业老板都愿意创新。那为什么有的企业能在创新过程中脱颖而出?很重要的一点是它能快速在公司内部围绕创新形成共识。而围绕创新形成共识,实际上将遇到几个障碍:

第一个障碍,到底什么是所谓的互联网+?在高科技领域里面的上市公司,我们曾经做过一个测验:几年前,互联网+更多是以电商形态来展开的,我们问他们中高层经理什么是电子商务,请大家每人写一下关于电子商务的定义。百人以上的团队,围绕着什么是电子商务有了五、六十种答案,实际上大家对于什么是电子商务没有共识。对于传统企业而言,互联网+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只有形成共识,整个公司才能按照相对统一的步伐去推进创新。

第二个障碍:要推动创新。对于传统企业而言,解决创新的问题必然要对传统业务形成冲突。要解决冲突,要么重新设立公司,推动创新,跟当前模式没有任何关系,在一个新的体系下运作;要么是设计好跟传统业务的协同机制,因为往往老业务是盈利业务,特别是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要解决好跟传统业务之间的冲突和协同。

第三个障碍:某种意义上,现在的传统企业也是各自领域的创新者,在创新且成功的过程中容易形成一个思维,即惯性地说“我很牛,没有我干不成的”。围绕互联网创新,实际上很多企业是立足于自营更生,但是也需要外部资源的整合,这个必须形成共识。推进互联网+不能是自己就能做了,今天与阿里巴巴合作,明天又要去做微商,只要是闭门造车,就难有实质性发展。

所以共识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结合自己实践的互联网+到底是什么?管理团队一定要形成共识;二是创新跟旧的业务如何协同,如何避免冲突;三是必须跟外界合作、共同推进创新。

田峥 易观企业教育副总裁:

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过去两年,意识问题是最重要的一个。经过最近两年的互联网焦虑,再加上年初国家提出“互联网+”政策,现在各个企业里面向互联网+转型重要的一步是:需要建立互联网+团队。今年还有很多公司采用了外包的方式去做,未来最主要的一个方式还是要建立自己的互联网+团队。易观企业教育认为,一个企业的重要战略资源,除供应链、生产端的一些因素之外,团队是未来最主要的一个资源,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互联网+是结合传统企业最好的一个变化趋势,那自己的互联网+的团队也很重要,所以我认为互联网+团队是比较重要的一步。

企业互联网化卖货、聚粉、建平台,这个策略对企业的产品以及产品研发有什么要求?

冯阳松 易观企业教育执行总裁:

卖货、聚粉、建平台是易观企业教育提出的“传统企业互联网化转型”三大战役,卖货是指网络渠道销售,实际上更多的是在天猫、京东等平台开店,或者是做网络分销,去做销量。当前的一个问题是,电商平台的商家往往会倾向价格战策略,商家与商家之间的价格战,导致产品越来越同质化。

在卖货层面大家都在提:50%靠定位,30%靠产品,20%靠运营。所以产品的第一位是定位。定位通俗来讲,是“不做第一就做唯一”。其实做第一有时候并不一定这么容易,很多时候是做唯一;而所谓的做唯一,实际上是说产品怎么样能够在众多同类同质竞品中能够与众不同,让人家能看到产品的差异化。

从卖货层面而言,对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大,有没有更多产品功能?服务是不是特别好?卖货里面都有评价,评价制度是电商平台里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用户对产品评价的分数高不高、好评多不多。从这个角度来讲,随着卖货竞争的激烈,要求企业首要一点是把本身产品做好;第二点则是能不能从差异化角度,将产品做的与众不同,即通过产品创新,创造些新奇特的功能或附加价值,并把友商没有的产品卖得更好。

聚粉概括来说是极致产品聚粉丝。从聚粉的角度来讲,怎么样去打造极致产品,这是对产品以及产品研发提出的新要求。打造极致产品从易观总结的经验来看,有五个层面:一是本身产品功能能不能真的做到最棒、最好、最极致;二是产品功能没有做本质性变化,能不能把企业做得更好?三是将产品极致细分;四是产品增加真正的服务;第五最难做,就是产品智能化。易观企业教育提的这五个方面,可能不是全面的,但至少是相对普遍的、典型的打造极致产品的方向。

田峥 易观企业教育副总裁:

“卖货、聚粉、建平台”是我们很早提出的互联网+三大战役。

第一是卖货。很简单,因为你卖货首先得有货,那这货绝对不单单指的是一种实物商品,还包括服务在里面,所以这是整个卖货的基础了。

第二是聚粉。聚粉全称叫“极致产品聚粉丝”,它天生的一个基础是极致产品,所以今天很多粉转黑,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它的产品出现了问题。原来相对的极致产品是打性价比,相对是打1000—2000的价格段,乃至到500-1000的价格段。这其实是有很强的极致产品的感觉的,能够聚集相应的各种各样的粉丝。其实参与感这个事并不是那么重要,因为参与感一定要建立在自己的相应的产品基础上。

第三是建平台。平台型产品不是一般实物形式上的产品,它更多的是能够把“双边”抓到一些平台的生态型产品。基于这些平台生态,做更好的提升效益是它的核心。举个例子,比如说直通车的核心,是提升每一家卖家在最终出货方面上的效率,所以实际上它是基于整个大平台产品里面的一个细分产品。这些产品按照“卖货、聚粉、建平台”这条线来看的话,相对难度是越来越高的,卖货是相对更容易的这种产品,极致产品聚粉丝相对就更难一些,而平台型的战略型的产品则最难。

我们常常把用户当成粉丝,但是用户不一定是粉丝,怎样才能聚拢真正的粉丝?增强粉丝的忠诚度和粘性?

冯阳松 易观企业教育执行总裁:

我理解你刚才提的粉丝,真正的是为你疯狂、愿意跟你去交朋友、愿意跟你参与、愿意为你做口碑传播,这种是真正的粉丝。从易观企业教育角度来讲,还是把粉丝比较广义的去看,就是从最开始仅仅是关注你的公众帐号,到最后真的能够成粉,这些我们都叫粉丝。这个粉丝关系是由浅到深的。所以我们提出了粉丝跟品牌或者产品的关系有四个层面,叫浅、粘、深、铁——浅关系、粘关系、深关系、铁关系。

什么叫“浅关系”?易观企业教育认为,关注企业的只是浅关系粉丝,姑且叫他粉丝,但这个粉丝不是企业要求非常高的那个;什么叫“粘关系”呢?粘关系可以理解为他在关注你,不仅要关注,重要的是说能够有一些互动,有所参与;深关系更多是他已经有购买行为了,他已经成为了客户;而“铁关系”衡量的角度是第一个他会主动,他会带来很大的口碑效用,主动去做口碑传播,或者他是脑残粉,要求他充值他就充值,要求他买全套产品他就会买等等。

如何把浅用户、或者说把普通用户真正打造成铁杆粉丝?这需要从阶段去推进:浅关系用户要把他加入到受众帐号里,能够形成关注;二是通过各种线上、线下活动,能够跟产生互动;三是还要促成对他的一些销售,形成良好客户关系;最后一个变成铁关系,就是一步一步往更高的关系去转化。

田峥 易观企业教育副总裁:

粉丝总体有一个脉搏,我们叫“浅粘深铁”的客户,就是浅粉、粘粉、深粉、铁粉,它跟企业品牌之间的关系叫“喜欢你”、“相信你”、最重要的是“包容你”,满足这些定义的用户,可以叫做“粉丝”。当然,铁粉不仅购买你的产品,还义务的帮助你宣传,并且在你出现问题的时候还会捍卫你企业的品牌,所以铁粉相对来说比较极致的一些铁粉。

如何维护粉丝忠诚度?坦然的讲,这个是挺简单的事,就是极致产品聚粉丝,即如果产品迭代跟不上,那么依然会走下坡路。

互联网讲究平等,高高在上的品牌是不适合做粉丝经营的。全世界很多人是苹果粉,但是没有人讲出自己是个苹果粉的感觉,所以互联网+时代,需要品牌本身也要跟用户有平等关系,这是最主要的一个基础。

此外,要有一些用户参与活动在里面。忠诚度和粘性是比较复杂的一个东西。粘性是要考虑产品的服务周期,如果产品和服务周期是相对长的,那就需要在周期里赋予一些其它的配置,做一些相关的活动。

比如我刚刚跟纺织协会的会长聊,他们的智能型窗帘聚粉的最主要问题,就是购买周期太长,家里面一般换窗帘(不是智能窗帘),即换窗帘、洗窗帘的周期大概是7年,智能窗帘的周期现在还没有人测算出来,因为它出来还没有七年。所以这种周期太长的情况下,消费者是不可能记住品牌,并且持续来互动的,现在人的注意力分散了,很容易就被其它的东西冲掉了。所以这种聚粉主要还是靠频次,以及我们说的购买周期。

易观提到了卖货、聚粉、建平台这三大战役,怎么协同作战?

冯阳松 易观企业教育执行总裁:

我们提出这三大建议,意义就是:

第一,告诉我们的企业和企业家们,企业的电子商务或者是企业的互联网化,或者互联网+企业,不仅仅是卖货、网上开个店这么简单,这只是局部,还要有聚粉,还要建平台;

第二,我们提的卖货、聚粉、建平台,一个企业在做的路径并不一定是先卖货,卖个两年、一年半载的然后再来聚粉,再建平台。实际上,像小米、还有一些我们的客户,它是先从聚粉开始,聚粉做到一定层面,有了口碑或者一定品牌效应,它再去卖货,这会有更好的效果,或者它的投资、产出会更好,然后看看有没有可能构建平台。实际上,企业选择的路径是有多种组合的,它可以分步实施,也可以协同。

同时,并不一定是每个企业都要有卖货、聚粉、建平台的,有些企业就适合做卖货,最多加个聚粉,它有可能没法去构建平台,因为企业外部机会跟内部机会,或者它的能力可能没法去构建平台。有一些企业可能会觉得方方面面很OK,可以直接构建平台,然后可能不卖货。

田峥 易观企业教育副总裁:

互联网+这三个战役,很多企业都可以打,但是易观企业教育认为要先有切入点,除非企业实力极强,三个都做;如果不是这样,可以选择相应的侧重点。“卖货、聚粉、建平台”这个领域里面,更多的切入点是选择建平台或聚粉,因为单纯卖货能帮助企业实现增长大概30~40%这个量就不错了,因为互联网零售渗透率最高的种类就30%,比如服装、3C等,所以不会有特别高效的增长。

聚粉可能会带来比较高的增长,大概能翻一两倍的水平。建平台相对投入期和风险更长,但是收益也会更好一些。所以还是要看自己企业的一些情况,如果企业更多的是有供应量和供应生产的能力,这个时候应该选择的是卖货;如果产品品类有合适平台的话,还是以如何更好用好平台的方式去卖货为主;如果产品能够极致化,就是研发能力很强、创新能力很强,那最好做极致产品聚粉。

因为极致产品聚粉对未来来说,会有特别好的一点,就是与用户之间去中间化,去掉零售商无论是网上的零售商还是线下零售商的环节。就像小米如日中天的时候,产品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卖出去,所以平台都不是不可或缺的,而不是像今天很多产品、包括3C品类的服务离了某一平台就不能良好运营下去。

建平台相对来说是更复杂的,需要有更大投入和资源,要么掌握供给短的大量资源,要么本身有大量需求的货源资源,这样建平台的时候才更容易撬动其中的一边,进而把“双边”都撬动起来。

从卖货到建平台,从传统企业到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是跨越式的,对传统企业来说如果要把卖货、聚粉、建平台这个策略当灵丹妙药,那它要具备什么样的基础呢?

冯阳松 易观企业教育执行总裁:

我认为不是灵丹妙药,只是说给了一个可能的、概括性的、方向性的、企业可以选择的战略路径。

对企业的要求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要有战略能力。卖货、聚粉、建平台到底哪个作为重点,哪个作为侧重点,哪个做、哪个不做,哪个先做、哪个后做,是首先要想清楚的。路径不一样则决定成功或失败。

第二个方面,在具体业务层面的要求,比如卖货涉及到了产品,产品是一方面,但实际上还有营销,还有渠道。各方面都有各自的业务要求,聚粉有聚粉的要求,平台有平台的要求。在这里,业务能力实际上是团队的能力,团队的人才要么自己培养,要么外聘,都要具备这种业务能力。

第三个方面,如果是实体企业、传统企业,战略层级OK,业务能力好像也OK,但是机制的问题,就是组织或者基因的问题,这一点也很要命。很多时候我们说企业能不能把互联网做好,不是战略,不是团队,而是机制。

概括这三个要求:一是战略,就是老板,老板要首先去想;二是团队,就是业务能力;三是整体企业文化、基因机制。

田峥 易观企业教育副总裁:

主要有四个部分:

第一是战略规划。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看过很多这样的例子,很多企业很多时候杀进了一个不该杀进的市场,比如说牛仔裤这个市场,线上已经杀到十几块钱一条牛仔裤,很多人都开玩笑说,这个不是卖牛仔裤的这就是卖布的,稍微的把布扎了一下就是这个价格了。所以如果企业最开始没有看清楚方向,没有更清楚的战略规划就杀到这个市场里面,一定不赚钱,因为所有人的竞争手段就只有一个,就是降价。所以战略规划一定要想清楚。

第二个是资源整合。互联网公司今天无论是建平台的大平台还是独立的技术平台,其实都在各个方面彼此整合资源,只不过有的块头大一些,整合起来更容易;有的块头没那么大,但是也需要有多方面的资源。所以大的平台整合资源叫招商,叫战略投资合作;小的平台自己做不同的平台,整合他们的资源做销售。大家都在玩,所以资源都是极其关键的,尤其是当前,无论是媒体资源、流量资源都越来越贵,极其关键,所以像不久前阿里和苏宁的合作,其实就是彼此整合资源。

第三是团队建设。坦白来讲,中国人特别不重视团队建设,国外都认为团队是最宝贵的一个资源。实际上做得好的企业,首先来说是都是团队的成功。做得好的电商企业,第一团队很强,第二老板必须管这事,如果老板不管,团队建设也没戏。

第四是品牌营销。这个阶段里面,才会涉及到“卖货、聚粉、建平台”。

为了吸引和留下用户,互联网+企业的成本是非常的高,既要产品质量好还要产品性价比高,那么“卖货、聚粉、建平台”这个战略在哪里赚钱?

田峥 易观企业教育副总裁:

个人认为卖货根本点在于:如果商业模式就是靠卖货这个前项收入去做的话,那么就必须在这上面赚出差价来。当然,今天的互联网的一些商业逻辑是把整个投入周期拉长,很多都会把长达几年的时间做投入期。比如亚马逊,长达6年的时间作投入期,6年内整个都是赔钱的,当然它第7年、第8年要进入快速回收期。

还有一种卖货的方式是这样,不仅看前项投入,它更多的看后项收入。最近半年到一年里面,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各房地产的信息中介服务。房地产信息中介服务最主要的一个方式,首先把更多的比如说租房、买房的交易佣金做低,前项收费做低,甚至前项收入在总体的财务测算里面是赔的,那他们赚哪儿的钱呢?因为房地产交易是一个巨大的金额产品,可以做各种各样金融变型的可能,所以它是相对做后段的相应性收费。所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要弄清楚哪儿是引流品,哪儿是利润品。当然这个“品”依然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也包括哪儿是引流服务,哪儿是利润服务。

平台的一些赚法一定是这样,投入期都要比刚才说的另两种模式更长,说什么时候平台才算建成了呢?就是整套生态系统在相应的细分领域里面,建立了相对的垄断地位。这种情况下,无论是直接垄断还是相对垄断,才可能控制整个产业链,进而把竞争对手打倒,赚取垄断之后的超额利润,这个钱是靠这么赚的。所以今天从这个时间点往回去看很明显了,淘宝多少年都不赚钱,但是它开始赚钱的时候,就用两年的时间超过新浪和百度,称为网络广告的第一把交椅——因为它的整个生态系统已经成立,大家都在扎堆,找到更好的流量,找到更多的用户,这样它的网络自然就杀出来了。这是平台的玩法。

聚粉的方式依然是一样,只不过大部分的变现还依然是在产品服务的销售上。不过在产品的服务销售里面,有一些更好的指标:首先复购率是特别好的指标,因为它有粉丝;其次营销成本会很低,因为利用了粉丝的自媒体属性,得到更多价值。

所以,过去几年小米如日中天的时候,总体产品价格是低于华为,但是利润是华为的250%,主要的原因是相应市场费用要远低于华为,实际上就是更多的降低成本,并且更多的能够利用用户实现这一目标。因为一个用户去重复购买一件产品,在这个人身上付出的成本基本为零。小米的铁粉大概是500万,保守估计一个铁粉传播给20个人,那就意味着将有免费的上亿到达率,这是一个极其恐怖的数字,所以小米可以很低成本就做起来。

但是客观来看,聚粉这个事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粉丝聚集起来以后,所有人之间的连接都是打通的,最简单一个例子,产品不好,粉丝之间很快就扩散了。所以也对做聚粉的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如果说一个平台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差异化,那么企业创建一个平台又如何避免它被其他的企业模仿,或者说被其更大的平台覆盖掉?

杨彬 易观国际创始人,易观企业教育总裁:

一个挺好的例子,就是阿里巴巴。有多少企业想再建一个平台超过天猫、淘宝?从阿里的发展,我有一些判断:

第一,永远有人希望超过这种创新的平台,同样创新平台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儿。 2008-2009年的时候,阿里巴巴还是有挑战的,真正爆发是在2012年。试想一下,一个将近10年的公司还有现金的问题,历经12年才形成爆发格局,所以想要超越一个平台,仍然是不能一蹴而就的。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平台的格局能力,也源于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和累积,这是一个先决条件。坚持和时间的累积,是构建核心优势、构建核心能力的前提和关键。

第二,阿里巴巴是一个规模化的核心产业,比如说淘宝和天猫,汇聚了规模化的商家以及上亿消费者在里面。它一旦形成粘性之后,想让消费者、商家做新的平台迁移,成本是巨大的。易观企业教育曾给阿里巴巴做过执行规划——怎么能够拉流量?拉流量的前提是商品品类必须丰富,这意味着在上面卖货的商家数量要足够多。于是不断的招商、不断增加扩大平台上卖货的品牌。当然,流量不断的提升也带动了平台的双边效应,这是平台能力不断提升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你要做平台,不应该立足于超越,而应该立足于怎么规模化的满足双边的需求。某种意义上,商家通过淘宝平台、天猫平台也在挣钱,消费者是通过淘宝和天猫平台能够获得更满意的服务,更物美价廉的商品,所以双边效应之间,双边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不断的彼此激励,彼此互动,就构建了一个规模化的产品服务的互动体系。

第三个,现在凡是平台都不断在构建“护城河”,比如说百度有“百度联盟”、“百度知道”,它用这种方式不断的去汇聚业界的各种信息资源,来增加在整个生态中的掌控力;阿里体系不只是商品资源的掌握,还有物流、还有金融。马云12年前提出了中国电子商务的三座大山:信用、物流和支付。他解决了两座半大山就创造了世界型的企业,这一方面靠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侧重整个生态,不断去构建护城河。最早是阿里巴巴B2B的平台,某种意义上就是在线的黄页,后来又延展出淘宝,通过淘宝又延展出天猫,在淘宝和天猫发展的过程当中又有支付宝。支付宝本身是一个生态。然后又通过产品服务所构成的规模化平台,去侧重更大的生态来蓬勃发展,比如说天猫的合作伙伴。大家共同根植于大淘宝所代表的电商生态,共同挣钱、共同发展,反过来又加强了以阿里为核心的大平台。

总之,从这三个角度去考虑,第一个就是通过长时间的累积来规模化的满足客户的需求;第二个是平台构成以及壁垒的先决条件是双边规模化,一旦双边规模化成立之后,就很难被别人打败,同样平台的核心能力也在双边互动过程中得到增强,要打败它,只能是更高的一步;第三个是通过核心业务的布局,来侧重价值链链条当中的相关厂商来共营生态、共同发展,那么这个护城河就会一层一层构建得越来越扎实、越来越密集。

冯阳松 易观企业教育执行总裁:

这是一个竞争壁垒的问题。实际上要构建一个平台,绝对的壁垒是没有的,怎么样去构建一个护城河?易观企业教育认为现在最好的一个方法是垂直整合。垂直整合意思是要构建垂直生态,也就是我们提出的互联网+生态这个概念。

垂直B2C有一定的道理,易观企业教育认为垂直的B2C商业,就会有垂直的生态机会,原因就是它做了一个垂直整合,把这个垂直领域里面整个产业的上游、下游它都已经提前布局,然后掌控了,这时候无论是它后面的新的类似的竞争对手,还是大的平台,要去把它的生态覆盖,难度就会大很多,因为跟它战斗的不是一个企业、一个平台,而是一个生态系统。大平台发现你已经是一个生态,很多时候它就会跟你来合作,或者合并、并购。所以我认为这是最佳的方式。

当然还会有其他的一些方法。比如能不能通过规模效益,快速在别人还没发现的时候先构建平台,当已经做到一定规模、有马太效应了。规模制胜的意思就是说要偷偷的、悄悄的、快速做到一定规模。

田峥 易观企业教育副总裁:

差异化这个词也对,但其实更核心的词是专业化。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原来好乐买、乐淘等等这些垂直B2C为什么死掉了?因为他们经营的这个品类没什么特别的专业化能力,分分钟就被这些综合性平台给整合掉了,很简单,因为物流体系都差不多,没什么复杂的,整个仓储、招商和供货、配送体系没什么区别。淘宝利用更大的流量,更大的资本很容易就会把自己这方面做起来,所以这些平台是完全没有机会的。换句话来说,像酒仙网这样的企业,为什么就能做起来呢?因为酒这个市场里,供应链是有点复杂的,是需要专业能力的,最主要的是这个供应链是有壁垒的,酒厂是很强势的,酒仙网是因为它率先能够拿到这些货源,所以它具备独立区隔的专业能力。

另外的一个观点是,今天大家都想奔着平台做美好的愿望,这个是好的,但是硬要做平台一定是失败的,因为平台实际上是要在各个能够垂直化、专业化的细分领域里面,建立垄断资源。大量的企业依然还会被未来的这些互联网平台,某某细分行业的这些平台,作为上游的供应商等等被整合掉,所以说白了很多人可能还是打B2B。

建平台是比卖货,聚粉更高的思路,平台意味着不是一家企业在玩,而是同行业不和产业上下游的多家企业一起玩,那么建平台对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有什么要求呢?

田峥 易观企业教育副总裁:

建平台的想象空间更大,但是没有什么高级与低级的区别,只有一个合适与不合适的点在里面。中国人的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大而全,什么人都想说要做一个平台,当然他可能理解的平台的概念也不太对。所以首先要从企业出发,选一个合适的点。

平台的关键,第一个叫效率,如果平台效率不够的话,上下游都整合不来,别人凭什么在你的平台上交易?

第二个是做好自己双边的模式。什么是双边模式?平台方在中间,左侧有一边叫第一边市场效率,右边有一边叫第二边市场效率,这两边就是双边的模式。双边模式的典型理念是,平台做成功要两个效率都得有,第一个叫同边网络效率,第二个叫跨边网络效率。

什么叫同边网络相应呢?举个例子,今天淘宝和天猫这个体系,一边是卖家将近有1000万,一边是买家将近4个亿。假如我的一个同事在上边买了一条裙子只花了20块钱,比市场便宜很多,我也要去买,这叫同边的网络带动效率;在供给端也一样,竞品间看到友商产品卖得很好,也开个店,这叫同边网络效率。

什么叫跨边网络效率呢?假如我就是一个专门只买某品牌的人,过去只能在线下买,今天它在天猫上开了一个旗舰店,价格便宜很多,而且还保证质量,这样我就直接去天猫买了——这就叫跨边的网络带动效率。

所以双边的效率都出来的时候,意味着平台在朝正确方向发展,这样才可能有更多的无论是这一边还是另一边的群体进来。

第三个是围绕双边效应和效率的过程中,需要有明晰的盈利模式,这个盈利模式说到底都是围绕着提高双方效益这个角度去看的。今天淘宝的玩法是这一边的消费者群体不做收费,所有的收费都向另一边的群体收费,基于这一群体的需求,会有各种各样的收费模式在里面,比如你需要有更多流量还有各种各样广告型产品,比如你想更多的数据支持。这是淘宝的盈利模式。

平台这个事坦白讲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的。双边是要有基础的。从头开始已经很难,因为今天各个行业都已经有人占住了。如果想整合这个领域里边绝大部分的供给资源,就会发现这些供给资源要么自己在做,要么被其他的平台整合掉了,所以没办法做。所以做平台是要有战略投入期的,比如唯品会的发展,就是因为率先发现了淘宝和天猫在服装里面的一个弱点,就是有的品牌商怕麻烦不愿意建网店,所以这个玩法是这些事全部都交给平台,品牌商们唯一要干的事就是把货发到仓库,剩下的所有的事都是平台负责,拍照、上传发货等等,品牌商不用管理更轻松,所以唯品会与品牌商的结合更轻松,它整合了服务资源,这一边做起来了。品牌商在里面特别需要考虑一个事情,即快速出货降低库存,这是很关键的一个点,不仅仅是卖了多少钱这个收益。只要降低了库存,品牌商不太在乎价格,这样唯品会可以低于现价进行采购,所以唯品会可以比二线品牌卖的还低,所以很快这个事就爆发起来了。

从建平台的总体角度来讲,一定要在某一边里面有一定的资源,如果没有一边的资源,怎么办?比如像滴滴,它没有这些边的资源,但有钱烧,它就用红包的方式快速的把用户群体这一边烧起来了,养成用户习惯;对于司机群体,也用了一样的方法,就是给补贴。所以滴滴玩的是最累的是双边补贴,但它的天时还是不错的,当时所有的打车软件没有比它玩的更彻底,所以它火起来了。

重资本的市场里边,对于广大的创业者是不好的,因为这里没有任何机遇。

如果一个企业要建平台的话,它要从哪些方面去考量?

冯阳松 易观企业教育执行总裁:

从我们的方法的角度来讲,相对最关键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我们所谓的“3W”可行性认证,3W是什么意思呢?第一个是我们说的“why you did it?”(为什么你可以做这个业务);第二个是“why now?(为什么你现在可以做,这有个时机的问题);第三个是“why us?”(为什么是我们), “why you”(为什么是你们)。

我们会从这三个层面去评估,第一个就是市场机会,市场机会包括用户需求、包括竞争对手情况等等,综合判断这个市场值不值得做?第二个要考虑时机问题,是不是太早,或者说已经太晚了,这个时间也是要关注的。第三个是说核心竞争力,团队、基因等等方面有没有相对具备,如果相对不具备,是不是可以有一些可行的方式去获取。

我们提出建平台四大方向的大背景是什么呢?

第一,为什么要强调应该建平台?因为如果真的是做一个商业模式,往往企业是希望构建自己的生态、自己的平台,而不仅仅只是卖货、聚粉。

第二,平台看起来很美,实际上风险很大,不是每一个实体企业可以去建自己的平台。今天有一个事实是,80%的网购用户都已经被大的、综合性的平台黏住,他们是绿洲,今天要想在20%的沙漠里面构建绿洲,这是个系统工程,这里面的挑战、风险、成本都是很大的。如果企业有实力有资源有梦想,是可以考虑去构建的。

当然,除了有实力、有资源、有梦想之外,还要有策略,这个策略就是我们在提的“四大突围方向”。这四大突围方向的核心的意思是说,大平台的软肋才是发展的机会。以淘宝、京东为例的大平台,它的软肋是哪四大方面呢?

第一个,以淘宝为例,它不拿货,所以有一类的企业可以通过强供应链拿货。所谓的强供应链就像早期的京东或者聚美优品等都是直接拿货,理论上讲,消费者就会认为你是正品、低价。以淘宝为例,仿货压力各方面都会比较大。

第二个,是区域电商平台,什么意思呢?大平台到了一些三、四级城市及以下的时候,它就会有点鞭长莫及了,有些就做得不够好了。

第三个突围方向是服务,服务电商。因为今天大平台更多的还是一种商品交易平台,而不是一种服务平台,比如说它没有交往,没有线下服务体验等等,所以这里面就会有很多新的创新出来。所以服务型的电商平台是第三个方向。

最后一个方向是说大平台。今天,综合性的平台强的地方,总体上来讲是零售,而不是批发,是生活资料,不是生产资料,所以实际上有一个广阔的机会是给各行各业的,无论是消费品上游的批发还是生产资料的交易,其实都可以去构建B2B产业平台。这也让各行各业的垂直领域有很大的机会,也有很多新的尝试。

田峥 易观企业教育副总裁:

企业建平台目前来看,大的市场里面的平台基本没有了。比如综合性B2C,比如出行的O2O这个市场平台已经有了,这个时候再切入,第一要看自己企业的资源,第二要看细分市场竞争情况,如果细分市场里面有一些比较强大的平台,机会就很少了。外卖O2O这个市场里面,去年感觉大家还是可以进去的,今年就一点机会也没有了,因为前两家已经巨大了,现在又杀进来第三家,你得有百度这种实力才可能杀进去,要么就没机会了。

猜你喜欢
卖货产品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走出广播节目直接“卖货”的误区
直播卖货还能火多久?
销售要突破“卖货”思维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新产品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