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媛媛
摘要: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支柱型产业,是各省域着重规划与发展的对象。通过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法对全国31个省市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和分类,结果显示我国各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极不平衡,沿海各省域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强,东部地区竞争力一般,中西部地区产业竞争力相对较弱。根据各类地区的竞争力对比分析结果,建议大力提高竞争力强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竞争力一般地区的组织整合力度,扩大竞争力较弱地区的基础公共设施建设。从整体上考虑,应建立各省市协同发展机制,实现开放性共同发展。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5)09-0036-03
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国整体产业经济发展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截至2015年3月,全国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已达到129家。本文基于因子分析法来评价全国各省市高新技术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再根据产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进行Ward法的聚类分析,从而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相关结论,最后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竞争力综合评价的关键在于如何合理构建相对应的多层次指标体系。与一般传统产业相比较,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和环境开放、科研及开发资金需求多、产品多样化、更新淘汰快等特点。因此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特征,研究及评价其竞争力这样一个复杂的、关联性强的系统问题,应侧重于知识和科技研发创新能力、高新技术创新成果方面及其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些方面的对应的投入与产出能力状况。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程度的不同,只有考虑到尽可能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得到相对准确的结果。
本文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和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遵循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典型综合性、可操作和可比性这五大原则,借鉴前人对高新产业竞争力指标研究的丰富成果,确保筛选出能够反映出竞争力综合水平的相关指标,将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产业产出投入、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产出能力三个层面。依据以上原则,选出代表性较强的10个系统性指标构成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主指标产业投入中包含5个次级指标,即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人/年)、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引进技术经费支出(万元)、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万元)、高新技术科研经费投入(亿元);主指标技术成果转化中包含2个次级指标,即高新技术项目建成投产率(%)、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主指标产业产出中包含3个次级指标,即科技活动产出指数(%)、高新技术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件)。
二、省域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比较的实证分析
依据2014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3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及相关数据整理出本文所需的数据,首先根据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各种因素,来构建产业竞争力整体评价体系,利用SPSS19.0对所整理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从而看出全国31个省市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强弱,再运用聚类分析法对产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进行分类,根据各省市的相异点来比较分析。
1.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因子及聚类分析
在做因子分析之前,需要判断原有变量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因此要对所选数据进行统计检验。SPSS19.0检验结果显示样本的KMO(Kaiser-Meyer-Oklin)值为0.731;同时Bartlett球度检验统计量(BartlettTestofSphericity)的观测值为344.504,检验显著,可得出所选取的10个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和单位矩阵具有显著差异,即选取的原有变量和对应的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根据原有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的样本特征根,确定提取出来3个公共因子。由所提取的3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可以看出,这3个因子方差总和为81921%,可解释原变量大多数信息,可进行因子分析。3个公共因子,其中主成分F1主要在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高新技术科研经费投入、引进技术经费支出、R&D经费内部支出、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上有较高的载荷量,这5个因子可表示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状况,分别体现出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资源投入能力。因此,我们将该因子称为产业投入因子。主成分F2主要在科技活动产出指数、高新技术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上的载荷量比较高,而这3个因子反映了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出成果的能力,可称之为产业产出因子。主成分F3主要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高新技术项目建成投产率上有较高的载荷量,这2个因子能够反映出各个省市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成果相应的转化能力情况,从而将该因子称为高新产业技术成果转化因子。
根据回归分析思想来计算公共因子的得分,再根据计算出来的3个公共因子得分,以旋转平方载荷总和中的各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进行加权计算便可求出各省份的综合得分。最后,按照各地区的主成分因子得分与综合评价得分并予以排序,测算出全国31个省(市、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F1、F2、F3的排序情况。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我国各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使用Ward法对全国31个省(市、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根据各省域的高新技术产业综合竞争力情况,从得到聚类结果的树形图中可分出四大类地区:第一类:广东、江苏、北京。这3个省(市)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很强。第二类:上海、山东、天津、浙江、四川、福建。这6个省(市)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相对较强。第三类:河北、辽宁、吉林、湖南、安徽、湖北、河南、陕西、江西、广西。这10个省(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相对较弱,三个主因子在竞争力方面虽差异较小,但是都比较弱。第四类:山西、甘肃、云南、宁夏、内蒙古、重庆、黑龙江、贵州、西藏、青海、海南、新疆。这一类地区大部分省(市、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都很弱。
2.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对比评价
根据上述聚类分析地区的划分类型,四类地区都具有完善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包括了全国31个省域,每个省市都有相应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或者产业园区。各省市设立了省级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包含具有自己当地的特色性的产业。另外各地区在同等或者不同级别的产业区之间都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四类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差异性分析如下。广东、江苏、北京这一类地区占据了区位、政策等多种优势,产业发展的综合实力强。广东省与江苏省都属于沿海省份,经济发达,产业发展全面,国内及国外资源引进力度大,广东省是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核心力量,江苏省属于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的重要角色。北京是我国政治中心,政府扶持产业发展政策多,它拥有全国多所高等学府,能够提供多种创新型高学历人才,它是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这一类省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但是该类地区本身的自主创新能力有限,仍多处于借鉴、模仿学习阶段,没有形成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不能创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没有变革性的发展。
上海、山东、天津、浙江、四川、福建这6个地区中除四川省之外,其他5个地区位于沿海地区,交通便利发达,产业发展基础较好,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相对比较高。多年的对外贸易合作,对内的协作创新都为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固的基础。沿海省份充分依靠区位优势,引进和吸收其他较强的国家与地区的知识、资金与先进的技术,不仅推动了传统产业的革新、改造,而且创立高新技术新型产业,大大提高了各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四川省虽位于西部,但是近几年高新技术产业在企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发展快速,在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属于领头羊。该类地区在投入因子、产出因子、产业转化因子三方面表现各异,存在较大的差别。各要素投入充足,但是产出不足,缺乏创新高效的产业技术,产业转型风险较大。
河北、辽宁、吉林、湖南、安徽、湖北、河南、陕西、江西、广西这10个地区从整体上来看,分布比较均匀,主要分布于东北部、中部地区及西部中经济较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影响因子都比较稳定。东北部地区属于老工业基地,经济衰退,资源相对匮乏,高新技术产业效益低。中西部地区受本身区域位置所限,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新知识、新信息、创新技术的接受都具有滞后性。另外中西部地区被定位于发展农业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视程度较低。
山西、甘肃、云南、宁夏、内蒙古、重庆、黑龙江、贵州、西藏、青海、海南、新疆,这一类地区主要集中于西部偏远地区,大多数地区属于少数民族聚集区,经济基础比较差,交通设施不完善,极其缺乏人才,产业发展的各方面基础条件都薄弱,这也是该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最弱的重要原因。
三、对策建议
为有效提高全国各省市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促进我国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针对各类区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特有高新技术产业。针对广东、江苏、北京这第一类地区,自身发展具有高素质人才、优越区位、产业发展基础坚实等各方面的优势,要在这些有利的基础之上,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营造自主创造的氛围,与此同时,在学习外来先进技术的同时,应该摸索进行有突破性的技术创新,致力于打造中国特有的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
第二,通过组织整合来提高产出及成果转化效率。针对天津、福建、浙江等第二类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因子、产出因子、成果转化因子存在较大差别的问题,可通过对产业投入要素的整合来提高产业的产出率,通过对工艺技术的改进来提高产品的产出效率,通过对产出品的功能及效用整合来提高产出品的成果转化率,增加经济市场的消费需求。
第三,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各类要素的投入,争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由于辽宁、湖南、湖北等第三类地区多处内陆,各区域习惯于依据传统指定的发展方向发展,东北部多重视传统工业,中部地区专注于农业发展,严重阻碍了各省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应制定相应的规划战略,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金、先进的技术、最新的资源信息、优秀的人才队伍等各相关要素的投入力度。甘肃、宁夏、内蒙古等作为自身薄弱的经济基础的第四类地区,政府部门应加大对西部地区如交通、教学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建设,促使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水平提高,进而推动西部省市经济发展。另外,为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定丰富的优惠政策及奖励机制,从而能够吸引相应的产业及优秀的人才进入该地区,为该区经济的发展增加力量。
第四,通过建立省市间协同发展长效机制来实现开放性共同发展。从整体上来讲,每个地区的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发展方向、政策扶持都各不相同,因此我国31个省市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各不相同。各省市之间有必要建立并且完善长效协同发展机制,有效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努力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差距,实现开放性共同发展,从整体上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3-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杨清可,段学军.基于DEA-Malmquist模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效率的时空测度与省际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4,(7).
[3]孙东琪.苏鲁两省产业竞争力模式比较及其竞争路径研究.经济地理,2013,(2).
[4]刘昌年,张银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4,(4).
[5]刘英基.新工业革命对我国高技术产业高端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经济纵横,2014,(6).
责任编辑: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