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对后现代婚姻行为的认知与接受

2015-10-09 09:34张鋆赵梦娜
文学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大学生

张鋆+赵梦娜

内容摘要:课题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了解当代在校大学生婚恋的思想及其现状。结果发现,身处急速转型的新时代,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呈现出多维度、多元化和多样性等特点,其对后现代婚姻形态,如“闪婚”、“裸婚”、“同性婚”等也普遍持开放性态度,但中国传统婚姻观念和习俗对“新世代”的大学生仍具有吸引力。

关键词:大学生 后现代婚姻行为 传统婚恋文化

婚恋观,指的是一个人对于爱情和婚姻的认知和理解。近年来,文化转型、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给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带来了复杂的影响,其中不乏一些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如“闪婚”、“裸婚”、“同性婚”等后现代婚姻形式的愈渐流行对于大学生婚恋心理的冲击。另外,传统文化淡化、市场经济、网络传媒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那么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现状到底如何,传统婚恋文化对其是否还具有导向作用?

本课题从调查问卷入手,以扬州大学为样本,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婚恋思想和现状,希望能在当代大学生的婚恋选择上发挥有益作用,对各高校在制定婚恋教育方案时提供参考。

本课题的研究问卷采取自填式问卷的调查方式,研究者从扬州大学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个年级中随机抽取样本。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92份,有效回收率为96%。样本的基本情况为:人文社科类和理工农医类的占比为54.7%和45.3%,男生和女生的占比为48%和52%。在选择调查对象时,充分考虑了性别、年龄、文理科等影响因素。

一.当代大学生对爱情、婚姻、家庭的基本态度:总体健康,但亦存问题

1.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动机

在对大学生恋爱动机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并不单纯,表现出了一定的盲目性。其中,因受到对方追求而谈恋爱的人数最多,占到56.7%,选择消磨时间,寻找另一半的人数占到25%,选择恋爱是大学梦想生活的人数仅占到14.6%,选择其他的人数占3.7%。在选择其他的学生中,因日久生情、性格相投而恋爱的所占比例较大,而为了结婚而恋爱的所占比例为最小。可见,大学生谈恋爱的动机较为复杂且带有一定盲目性,很大程度是出于排遣寂寞的心理的需要。

2.大学生可接受的交往状态

在回答可接受的恋人间的交往状态时,只有18.1%的女性调查者可接受恋爱中的同居关系,以及10.6%的女性调查者可以接受恋爱的同居关系,接受度较低。说明,当今女大学生在对待恋爱关系中的问题时还是比较小心谨慎的,大部分女学生的恋爱观念较为保守。

而在男大学生中,98.2%可接受日常约会,69%可接受一般身体接触,23%可接受同居关系,19.7%可接受性爱关系,从总体上来看,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所接受的交往状态更加开放,接受程度更高。

二.当代大学生对“后现代婚姻形式”的看法:接受度较高,但亦存保留

1.大学生对“闪婚”的看法与接受度

调查显示,超过70%的大学生不赞同闪婚。女性不赞同的比例高于男性,可见女性对于婚姻的态度更为谨慎认真,认为婚姻结合的前提是长期的接触相处。在谈到不赞同的原因时,大多数学生认为闪婚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缺乏感情基础,没有安全感等。而赞同闪婚的同学相信一见钟情,认为年轻人可以自由选择,但占少数。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婚姻的态度还是秉持着认真负责原则的。

2.大学生对“裸婚”的看法与接受度

在回答能否接受“裸婚”时,对女性的调查中,有39.4%的人表示能接受“裸婚”,在这一群体中普遍表示两个人可以一起奋斗,真心相爱最重要。60.6%的人表示不能接受“裸婚”,这一群体受“贫贱夫妻百事哀”观念的影响,认为做人要现实,因为“裸婚”缺乏她们期望的安全感,是对婚姻的不谨慎。可见女性在对待婚姻问题上较为谨慎理性,更注重未来生活的质量。

而在对男性的调查中,有67.8%的人可以接受“裸婚”,他们认为物质基础是可以通过双方共同奋斗的,还有部分人出于经济的考虑表示“裸婚”实在,成本低、压力小、方便快捷。另有32.2%的人不能接受“裸婚”,他们认为物质基础是婚姻爱情的保障,还有人认为“裸婚”这一形式不传统,父母可能会因为这一决定过于草率而反对,而他们更倾向于遵从父母的意见。

从总体看,男性对“裸婚”的接受程度普遍高于女性,其原因可能是从男性立场上,“裸婚”对他们的经济压力更小一些,而对于女性来说更看重的是婚姻中的安全感,尤其是物质基础的保障作用。

3.大学生对同性恋的看法与接受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对同性恋的态度正在逐步转变。中国人谈到同性恋时尽管还有一些不自然,但不再像以前那样敌视和感到羞耻。通过调查,大学生对同性恋话题比较敏感,普遍对同性恋表示尊重,但也暗含着敬而远之的态度。数据显示,超过30%的大学生认为爱是平等的,无论是同性和异性都应该得到尊重。而当问及身边是否有同性恋倾向的朋友时,近30%的大学生表示有,所占比重较大。在谈到对身边的同性恋倾向朋友的看法时,大学生们的回答主要有:1.恶心,变态,举止怪异2.爱显摆自己是同性恋,不是真爱,而是行为求异3.尊重其选择,只要不找我就行了。各项所占比例均匀,看法复杂不一。当问到如果您获知朋友是同性恋,如何反应时,大学生们的态度又与之前不同。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同性恋的态度似乎并不如之前那么理性,当得知朋友是同性恋时,有很大一部分人选择了支持,而同样的,也有不少人选择了不想明确表态,但渐渐与他疏远,也让我们看到,在大学生心里对同性恋的接受度其实并不是那么高,他们仍然有隐约的抵触与排斥。总之,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是复杂多重的,也不完全理性。

三.当代大学生对传统婚恋文化的态度:合理继承,希祈展现个性

1.大学生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看法endprint

在回答如何看待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时,绝大多数人都希望在婚姻的决定中掌握更多的自主权,能够自由选择,也看重父母的意见。另有少数的人表示不能接受这种传统的观念,而只有一小部分人出于对父母的爱的赞同认为可以接受,这些都表现了当今大学生都更倾向于自由恋爱的形式,是追求自由、解放自我的表现。

2.对传统婚俗的了解与态度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婚姻文化在大学生婚恋选择上同样起着影响作用。从调查中看到,大学生对现今流传下来的传统婚俗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当谈到对于传统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有何看法时,有接近40%的大学生选择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合理继承,而约有30%的大学生选择了无所谓,看具体情况,同时也有少数学生选择了太过繁琐,应该从简。可见,大学生对传统婚俗有一定了解,也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合理继承。

结论

1.面对现代性婚恋观误区:坚守理性

从调查问卷可喜的看到,大学生的婚恋观总体上较为健康,勇敢地追求爱情与幸福。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为:恋爱动机盲目;仍有部分大学生重视追求物欲的享受,忽视双方精神契合在婚恋中的重要作用;对性行为的态度呈开放趋势,却承担不起其背后的社会责任。

面对大学生婚恋观中出现的现代性误区不能忽视。马克思说过:“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不能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地亲昵。”因此大学生在确定恋爱关系之时,应该保持健康的交往方式,坚守理性。

2.置身“后现代婚姻”大潮:自主而慎重地选择

近年来,“闪婚”、“裸婚”、“同性婚”等后现代婚姻形式悄然流行。他们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男女相识——长时间接触——结婚生子”的婚恋模式,婚姻快餐化、同性恋婚姻等屡见不鲜。那么这样的后现代婚姻形式在大学生心中是否赞同,又是否会影响他们的婚姻选择呢?

根据调查可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不能接受闪婚,认为没有感情基础,婚姻没有安全感,比较脆弱,但同样有一部分人相信一见钟情,接受闪婚。诚然,大学生已经成年,有自主选择婚姻的权利,但闪婚的男女双方可能没有经过长时间的磨合,对彼此的性格爱好、家庭状况没有足够的了解,这样的婚姻,还是应当慎重选择。

大学生对于裸婚的接受度明显高于闪婚,而男大学生对裸婚的接受率更高。从男性立场来说,裸婚减少了他们的经济压力和竞争压力。然而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接受裸婚,他们认为物质基础是婚姻爱情的保障。值得注意的是,婚姻不仅仅是两人的结合,还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在选择裸婚时,也应该尊重父母的意见。

对于近年来越来越热议的同性恋话题,大学生有着复杂的态度。一方面,他们尊重他人的性取向,支持他们对爱情的勇敢选择,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这样的事不要发生在自己身上,这其中隐含了一种抗拒的态度。当今大学生对同性恋的看法不一,虽不能做到全部支持,但能保证对其有一定的尊重,反映了大学生文明与理性的态度。

3.处于传统与现代婚姻观的对立:合理继承

中国传统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至今都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其中,有饱含男尊女卑思想的糟粕,也有传统的文化精粹。大学生在面临着西方婚姻文化的不断冲击的同时,对于中国传统婚姻文化的认同度仍然较高,这是令人欣喜的。无论是在对婚俗的了解上,还是对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态度上,都体现了传统婚恋观对大学生的积极导向作用,因此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婚俗的认可与接受,对其婚恋观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