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倩芳
【摘要】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后人也将“信达雅”奉为“三字真言”,神圣不可侵犯。然而,此“信达雅”非彼“信达雅”。那么,严复本人所推崇的“信达雅”到底是什么样的呢?针对这一核心问题,笔者认为是后人混淆了严复对三者的定义与自己的定义。另外,翻译研究应有不同的中观理论,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不是“一论独霸天下”的局面。
【关键词】严复 翻译标准 信达雅 中观理论
一、严复及其翻译标准
作为研究严复作品的专家,贺麟(1902-1992)在其《严复的翻译》中指出:一、严复对待翻译较之慎重,选择原书较之精审;二、严复在翻译史上第二个影响,就是翻译标准的厘定。他于《天演论·译例言》里发表了他的信达雅三条标准。然而,对于严复的这三条标准,后人褒贬不一。例如,傅斯年先生就曾指责严译失之信,蔡元培先生说严译在当时雅而且达,但或非今日普通人所易解。对此,贺麟总结到:一、严复的译文很尔雅,有文学价值,是人人所公认无有异议的。二、严译并非今日普通人所易解,但能使就文人看明了,合于达的标准,这也是无人否认的。三、讲到信的方面,第一期的三种,似乎偏重意译,略亏于信。第二期的译品则略近直译,少可讥议。第三期所译《名学浅说》,《中国教育议》,不甚重要,且所用译法也与前两期不同,我们可以不必深究。笔者认为,对严复的翻译标准,众人之所以褒贬不一,其根本原因是众人对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理解不同导致的,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看问题,当然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我们何不冷静下来,努力去探索严复信达雅的真正含义。
二、近代之严复信达雅
众所周知,严复是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当时的中国寄希望于维新变法,学习西方民主和科学,这时候一大批翻译人才也涌现出来,严复就是其中之一。从他的作品《原富》、《法意》、《群学肄言》、《社会通诠》等也可以看出,严复翻译的主要是社科类书籍。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知识背景,加上自己大量的翻译实践经验,严复提出了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由此可以推断,信达雅主要适用于翻译社科类作品,这也是严复的本意。经过一年深入学习,笔者对信达雅翻译标准也由混淆进入清晰状态。笔者认为,严复的信达雅中的“信”即主题思想、达旨;“达”即通顺流畅;“雅”即汉以前文字。对此,笔者比较赞同杨镇华先生的观点,即:信-达旨-将原文说明(实非正法)。达-前后引衬,以显其意。——为达即为信。雅-尔雅-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当然,任何翻译理论都不是完美的,对于文学翻译,严复的信达雅标准就不再完全适合,而需要我们在此基础上稍作变通,加以发展,产生更适合文学类翻译的中观理论。
三、当代之广义信达雅
自严复提出信达雅标准至今,一百多年来人们仍然将其奉为“译事楷模”,不过,他们的信达雅,和严复的已很不同了。他们的意思是:信-忠实于原文;达-明白晓畅;雅-词句的优雅或风格的转移。对于这一点,笔者本人就是一个例子。读研究生之前,笔者对信达雅也持“顶礼膜拜”的态度,认为信就是忠实于原文,达就是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通顺明白,雅就是译文富有风采。由此可见,“广义”的信达雅已“深入民心”,就像思维定势一样,让人不懂变通,守旧古板。这样的信达雅早已变了味,早已不是严复口中的信达雅,如在《对严复“信达雅”的分析和突破》中,作者就对信达雅提出了自己的理解,认为“信”即对原文的忠实,“达雅”即译文表达的流畅与可接受性。又如在《浅议严复的“信达雅”与奈达的“对等论”》中,作者认为“信”是指要忠实于原文,“达”是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雅”是翻译之语体选择,就是要注意修辞,富有文采。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更有甚者连《天演论·译例言》内容都没有认真习读,就妄加评论。这也说明了细读原作的重要性。
四、信达雅历史发展轨迹
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将三国时支谦《法句经序》中提到的信达雅三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排列组合,提出了相对全面的翻译标准:“信、达、雅”,明确地将其作为译事楷模,成为我国译界倡导系统而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随后,经过中国翻译界人士的推陈出新,又出现了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的标准,郭沫若的“风韵译”,傅雷的“传神论”,钱钟书的“化境”等标准,使信达雅深化发展为信达切、信顺、信、出身入化等四大主要流派。严复的信达雅之所以能够“独霸百年”,除了中国固有的祖先崇拜思想之外,当然更多的是其伟大之处。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严复信达雅的提出是伟大的,但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我们不应被禁锢在这一伟大光环下无法脱身,而应像前人一样推陳出新,在全面理解传统翻译理论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与时俱进,只有这样,翻译研究才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严复.天演论·译例言[C].翻译研究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2]贺麟.严复的翻译[C].翻译研究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3]杨镇华.翻译研究[C].翻译研究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4]林克难.严复-奈达-严复[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