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建五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于玲
应用PDCA 循环质量管理原理,一方面,通过对内部审计工作的PDCA 循环管理,从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步骤中,通过综合应用控制图、统计分析表等质量管理工具及科学管理方法,从组织、项目功能、人员等方面不断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总结经验,发现现有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输入下一个PDCA 循环计划,改进解决现有的问题,提升内部审计水平。通过PD⁃CA不断循环、动态往复,环环相扣,从而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阶梯式上升。
同时,PDCA循环不仅可以在整个审计工作中开展,也可以在每一个子环节中开展,通过对内部各个环节、要素的PDCA 质量控制,实现质量效率的不断提升。各层次的单周期循环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形成动态集成化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管理体系,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持续螺旋上升。
另一方面,PDCA循环也被广泛应用于组织与项目的质量管理,作为促进组织与项目运营质量持续提升的重要手段,通过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理(A)四个步骤,不断加强对组织与项目质量控制。在这其中,内部审计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手段,特别是随着审计功能的不断强化和拓展,在提升组织与项目运营效率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而内部审计既立足企业内部,相对于外部审计可以更有条件介入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客观性。因此充分加强内部审计在组织与项目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将内部审计管理嵌入组织与项目PDCA 循环中,在不断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管理,提升审计质量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加强对组织与项目的审计管理,促进组织与项目的经营效率和效果不断提升;而针对组织与项目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又将进一步推动内部审计工作不断完善,二者相互作用,协调推动,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不断改进和组织与项目运营效率不断提升。
在组织与项目的审计管理中,传统的内部审计往往是“死后验尸”,即在组织流程或项目结束后才进场审计评价,检查和发现组织和项目运作中存在的问题,这种事后评价的方式显然不能有效控制组织与项目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协助改进组织与项目的运行效率。虽然审计评价对问题的总结,可以促进后续组织与项目运营效率的改善,但由于评价反馈的滞后性,使得对组织与项目运营效率的促进变得弱化,降低了内部审计评价的促进效率和效果。
现代内部审计理论要求内部审计要更加深入地参与组织与项目运营的全过程管理,在计划制订(P)、过程实施(D)、分析检查(C)、整改落实(A)等各个环节,都要加强内部审计的评价与监督,确保组织与项目高质量、低风险运行。
目前,现有的大部分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在系统性及协调性上均有待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主要是以工程项目的事后审计为主,对于工程项目的招投标阶段、施组方案优化阶段等的事前审计介入不够,造成无法将内部审计管理深入到项目的各控制环节,从而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审计模式,也无法通过全过程、全方位对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的审查,进一步提出改进项目管理的建议和措施,这就给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造成很大的风险。
鉴于此,契合内部审计职能的发展,施工企业应进一步着力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设,运用动态集成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原理,将内部审计管理的职能进一步前置,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工程项目立项、招投标、合同管理、施组方案优化和项目施工及过程中财产、物资管理的监督检查作用,逐步形成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模式。
事前审计主要是对工程项目招投标阶段的投标认价情况、中标后上交利费指标的确定、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计划、项目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成本设计(预控)方案、内外部经济合同的制定情况、项目经营承包抵押情况进行评审。
事中审计主要是对项目成本设计(预控)方案的纠偏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情况、各类合同履行情况、对项目工期进度及安全质量执行的情况进行审计。
事后审计是指工程竣工结算后,对工程的经营效益进行的最终审计。通过审计,可以对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贡献做出公正的评价,同时根据项目经营承包抵押的情况,对项目人员进行奖罚及经济兑现。
具体来说,在工程项目具体经营管理中,内部审计质量控制PDCA循环介入工程项目经营管理的不同阶段。
1、项目立项环节
一是项目立项环节的可行性研究是否充分,是否充分考虑当地的施工环境;二是可行性研究缺乏充分的分析论证,项目决策就缺乏可靠依据,可能造成项目难以达成预期目标,甚至失败。
2、招投标环节
一是业主设置苛刻条件,投标单位恶性竞争,可能会造成中标方的相关承诺实际上不能兑现,给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带来风险隐患;二是技术方案不明确,工程概预算方案不充分,可能造成项目招投标价格失控。
3、合同管理环节
一是是否订立合同、是否存在未经授权对外订立合同、合同对方主体资格是否达到要求、合同内容是否存在重大疏漏和欺诈;二是合同全面履行或监控是否妥当;三是合同纠纷处理是否妥当,是否会损害工程项目的经济利益及企业形象、信誉。
4、施组方案优化环节
一是施工方案是否详尽,内容是否全面;二是施工方案是否具有技术先进性和经济节约性,是否履行了严格的比选程序;三是公司现有资源能否满足施工方案要求,工人的操作水平是否满足施工方法的需要;四是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是否能满足工期要求,确保按期交付;五是是否很好地执行了交底制度,使相关人员充分了解。
1、建设施工环节
一是业主结算付款是否及时,资金是否及时到位;二是成本预算是否充足,是否充分考虑成本(如通货膨胀因素,资金借贷成本,安全投入成本、环境保护成本);三是管理人员是否缺失或不到位;四是分包商是否有资质;五是是否达到既定的技术标准;六是不可抗力的因素是否导致延误或超支。
2、工程设备物资采购环节
一是是否通过招标或询价方式,采购成本是否高于市场成本,或采购的物资设备是否满足需要;二是是否制定合理的采购预算,是否造成施工材料不足或积压;三是采购管理验收或保管是否妥善,是否造成损失或丢失;四是对重要及技术性强的设备是否经过采购业务的论证、决策和审批。
3、成本费用控制环节
一是人工费用控制;二是材料费用控制;三是机械费用控制;四是其他直接费的控制。工程所发生的工程水电费是否存在超支现象,有无节约措施。工程水电费、生产工具用具使用费、二次搬运费、冬雨季施工费用等是否及时完整地计入到工程成本。五是间接费用控制。六是分包费用控制。分包合同额是否依据预算制造成本的测算确定,有无超出预算制造成本核定的范围的情况;分包工程款的结算是否及时准确,结算款项是否按期计入分包工程成本。对于已完未结算的分包工作量,是否按期预提计入当期成本,有无遗漏和多计成本现象发生。
4、财务管理环节
一是是否挤占挪用工程款;二是是否违规支付款项;三是是否拖欠农民工工资;四是大额付款是否有规范的审批手续。
5、工程造价结算环节
一是造价结算是否属实;二是工程结算是否滞后;三是结算审批是否及时,或审批程序是否规范。
6、工程竣工决算验收环节
一是是否及时编制竣工决算资料;二是项目是否及时进行验收;三是是否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设计标准逐项验收,是否履行必要验收程序。
检查阶段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点包括:(Check)针对各环节的全面检查。处理(Action)工程项目后评价环节:一是资料收集是否齐全,是否建立档案;二是项目考核评价依据是否充足;三是项目整改措施是否落实;四是责任追究是否落实。
将内部审计管理嵌入施工企业工程项目PDCA 循环,通过内部审计PDCA 质量管理循环与施工企业工程项目PDCA 质量管理循环的相互作用,以及各自内部不同层次PDCA质量管理循环的相互促进,形成动态集成化、螺旋上升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促进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不断改进和工程项目运营效率、效果持续提升,从而实现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全面提升的根本目标。
[1]杨鸿运.内部审计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应用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2(10):44-47
[2]高洁.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会计,2010(2):53-54
[3]曹群耿.内部审计的PDCA 循环工作法[J].审计广角,2011(7):56-57
[4]鹿丽.田丽娟.浅谈内部审计控制机制[N].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59-61
[5]高明波.浅谈PDCA 循环法在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审计理论与实践,1999(9):12-13
[6]王景.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研究[J].财政监督,2013(10):69-71
[7]杨洁.基于PDCA循环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评价[J].会计研究,2011(4):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