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清贸易瓷的光芒

2015-10-08 09:13余姗姗
检察风云 2015年19期
关键词:销往外销青花

余姗姗

陶瓷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光辉岁月,至迟从唐代开始,中国陶瓷已大量销往海外。宋元时期,贸易陶瓷的烧造窑场遍布东南沿海。明清两代,陶瓷贸易持续繁荣,其中最主要的产地在江西景德镇,还有福建漳州、德化等。明代中期以前,中国陶瓷的主要外销市场在东亚、东南亚及中东一带,明代晚期,开始大量销往欧洲与美洲。

众所周知,上海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都是名扬天下的两大文博兄弟单位。201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向上海博物馆借用馆藏展出了“越洋遗珍——上海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藏明清贸易瓷展”,将明清时期中国瓷器行销世界各地的盛况呈现给观众。

2015年,两馆再次携手办展,场地则换在了上海,并将新入藏的贸易瓷重新整编,为上海市民增加眼界,从中领略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对中国瓷器的需求以及当时的审美风尚,体会中国古代商业瓷贸易的光芒。此次展览在时间上也非常充裕,至2016年1月4日结束。

明代瓷器贸易的璀璨

明代中期,海上私人贸易渐趋兴盛,中国货品大量销往东南亚一带,并由此转运至中东、非洲等处。在东南亚海域的沉船及中东地区的考古、收藏品中,发现了大量明代中期瓷器。这次展出的藏品中有青花缠枝花卉纹盘、青花松鹿图盘和青花缠枝莲双凤纹盘等,在菲律宾巴拉望省北部海域的丽娜号沉船,文莱附近海域的文莱号沉船及土耳其托普卡比宫藏品中都有发现,印证了当时的贸易转动路径,中国瓷器的大规模外销至迟在弘治(1488~1505年)时期已经开始,远早于隆庆(1567~1572年)开海的年代。

明初海禁严厉,通过“朝贡贸易”输出海外的陶瓷数量有限。明代陶瓷的大规模外销始于明中期,自成化、弘治起,大量中国陶瓷经由私人贸易运往东亚、东南亚一带,通过转运销往南亚、中东等地区。正德以后,随着新航线的开辟,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人相继开展对华贸易,欧美地区成为中国瓷器的新市场,贸易格局自此改变。

明代贸易瓷既有来自菲律宾、叙利亚和欧洲的传世器皿,也有日本专门订烧的器物,还有从沉船打捞出水的珍贵瓷器,既反映了销往不同市场中国陶瓷面貌的异同,亦揭示出当时瓷器的流通转运网络,从中还可窥见明代中期至明末中国陶瓷外销格局的发展与变迁。这段时期内销往东南亚、西亚、日本以及欧洲的瓷器,这充分说明中国瓷器在这些地区的流通与使用,体现了不同市场的喜好与审美趣味。

中国对外的贸易瓷市场

日本市场在明代晚期时,当时中国陶瓷的对外贸易十分繁荣,输出数量极大、贸易范围广阔,同时,针对各个海外市场,还衍生出不同的产品面貌。其中,销往日本的瓷器别具特色,许多产品在日本茶道与料理中使用,带有独特的东瀛风味。

藏品中的五彩描金三足炉、红绿彩锦地开光纹盖盒可在茶事中用作香炉与香盒;各种形态不同的盘子通常五个或多个一组,在茶道怀石料理中使用,也可用作果子盘;青花人物图水盂则用于盛放备用清水。这些描金、五彩、青花器皿,在日本被称作“金襕手”“古赤绘”与“古染付”,备受茶人喜爱。器物多胎体厚重,口沿往往剥釉明显,日本人称之为“虫食”,他们非常欣赏这种自然的剥落痕迹,其审美意趣由此可见一斑。

而欧美市场是从16世纪开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与中国开启了直接的经济、文化交流,葡萄牙、西班牙与荷兰人相继开展对华贸易,将瓷器等中国货品运往欧洲与美洲。明代晚期,欧美市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逐渐成为中国瓷器最重要的外销市场。

藏品中带有开光装饰的器物,又称“克拉克”瓷,是当时外销瓷器中最重要的品种。明代晚期的圣迭戈号、万历号、白狮号、哈彻号等沉船上,都曾出水过大量“克拉克”瓷。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根据西方需求来样制作的器皿,此次的展品中有青花花鸟纹方瓶与青花人物故事图把杯二件,器形源自西方玻璃器和金属器,是盛放烈酒与饮用啤酒的器皿。

清代瓷器贸易的繁荣

明末清初,欧美地区已成为中国陶瓷最重要的外销市场,这一贸易格局在清初社会稳定后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强化,而贸易的主导权则在不同国家之间转换:17世纪,葡萄牙对华贸易衰落,荷兰后来居上,在中西陶瓷贸易中独占鳌头;18世纪,荷兰的优势地位又逐渐被英国所取代;此外,法国、瑞典、丹麦、美国、奥地利等国,都曾来华从事瓷器及各类商品贸易;与此同时,传统的亚洲区间贸易仍在延续。

整体而言,清代的瓷器贸易大致可以概括为“东印度公司时代”,西方的需求与审美为中国陶瓷注入了新的内容,产生了许多全新的瓷器造型和纹样。

此次展出的清代贸易瓷以外销欧美市场的瓷器为主,年代自清初至清末,既有传统的中式风格,也有典型的西洋式样;有独具荷兰特色的器皿,也有专为英国、瑞典等市场制作的器物;有普通的餐具和陈设用器,也有“纹章瓷”等特殊订制产品;此外还辅以少量销往日本与东南亚的器物,体现了清代贸易瓷器的基本特色和大致面貌。

本次展览的藏品分别来自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经由专家的反复遴选,最终以160余件明清时期的贸易瓷,予以展示。其中有部分来自私人珍藏,后捐赠于博物馆保存。

特别为贸易瓷展来沪的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吕成龙以及上海博物馆陶瓷研究部研究员陆明华,也对藏品作了细节的介绍,旨在能够系统还原这一时期中国陶瓷外销的状况。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景德镇窑 青花开光花卉博古图军持

明万历(1573~1620年)

韩槐準先生捐赠

军持口略内敛,长颈,颈上部突出一条宽棱,似扁蒜头状,球形腹,肩、腹之间置乳状流,无柄,浅圈足。瓶口配金属盖,盖呈穹顶状,饰缠枝花卉纹,上设钮。流口包镶金属,配金属盖,并通过链子与瓶盖相连。通体青花装饰,颈部为蕉叶纹,肩部饰卷草纹一周,腹部以竖条装饰带分为六格,格内分饰葫芦、蒲扇、莲花及牡丹三朵,流身以双竖线分为五个,格内描绘盘长两个、桃子三个, 近底足处为双弦纹。(故宫博物院藏)

景德镇窑 广彩人物图大碗

清乾隆(1736~1795年)

碗敞口,深腹,圈足。通体以广彩为饰,里心绘人物图,口沿一周金地上四面开光,开光内绘山水、花鸟图。外壁对称长方形开光,内绘人物故事图,间以上下相对的不规则开光,内绘山水、花鸟图。圈足边饰金彩花纹一周,足内白向无款。

广彩,是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始见于康熙时期,盛于乾隆一朝。主要作为外销瓷的商品之一,远销欧洲。其制作工艺是将景德镇白瓷运至广州,仿照西洋或我国传统图案进行彩绘加工低温二次烧成,其釉面鲜艳华丽,金碧辉煌。(故宫博物院藏)

景德镇窑 红地描金青花缠枝蕃莲纹碗(一对)

明嘉靖(1522~1566年)

敞口、斜直壁、弧腹、内底微凸呈馒头心状,圈足。外壁施矾红釉,以金彩绘缠枝蕃莲纹,内壁纹样青花而成,口沿有锦地纹一周,碗心绘一苍鹰,立于海边礁石之上,是晚明流行的“英雄独立”纹。碗底以青花书“富贵佳器”款。

这类外壁施颜色釉金彩、内壁以青花装饰的碗,见于托普卡比宫藏品,有红地、绿地等品种,而与此碗类似的残片,也在埃及福斯塔特出土,说明中东地区是这类金彩瓷器的销售市场之一。在晚明,这类瓷器也已到达欧洲。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藏有一件类似的红地描金青花碗,是1583年德国的艾伯哈特·冯·曼德夏德-布兰肯海姆伯爵从奥斯曼土耳其带回的,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绿地金彩碗、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蓝地金彩碗,都带有16世纪后半德国的镶嵌,当时,它们是王公贵族赏玩使用的器皿。此外,在南美秘鲁和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考古发掘,以及下加利福尼亚附近海域发现的沉船上,都出土或出水过类似的金彩瓷器,应该是16世纪的西班牙殖民者运至此地的产品。(上海博物馆藏)

猜你喜欢
销往外销青花
瓷上赏青花
青花赋
青花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青花
太行明珠将方便小米粥销往28个省
故宫博物院明清外销瓷收藏及影响
福伊特将上调销往北美的造纸机织物价格
外销画中的十三行街道戏曲商铺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