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绿
亲子阅读的仪式感一旦形成,就像条件反射一样,到了时间,孩子自然就会要求与父母共读。这样的时光在孩子的生命中也许只有几年时间,但对于TA的一生,会是开创自己未来的内在基石与动力。
从女儿一两岁开始,每天晚上睡觉前,是我们的亲子阅读时光。这个时候,我往往会先洗手,然后坐在床头,把女儿最喜欢的喜羊羊被单铺在腿上,让她坐在被单上,靠在我怀里,然后我拿起书,读给她听。
这样的仪式持续了很久,直到她上了小学,识了字,能够自己读书了,我们还一直保持着亲子阅读的习惯,只是仪式变成了不再铺喜羊羊被单,而是她脱得光溜溜地钻进我的被窝儿,靠在我怀里,我们一起用手指点着,一个字一个字地共同阅读。
随着她认识的字越来越多,亲子共读的时间变少了。现在更多的时候,是临睡前,她拧亮自己的小台灯,拿出最喜欢读的书,坐在书桌前认认真真地阅读。
持续了五六年的亲子阅读时光,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之所以难以忘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一直在持续着这种阅读的仪式感。
仪式感具有特殊的心理效应,可以让亲子阅读效果更好。
首先,仪式感关乎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敏感,也是对自己及生命的一种庄重的接纳。生活中我们特别盼望的、专注的,以及能够深刻记住的,往往是那些充满了仪式感的瞬间,比如某个节庆日、结婚纪念日或者毕业典礼等。除了在人生的各个重大节点上,仪式会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之外,仪式感还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会议、活动、颁奖的仪式;恋爱、分手、求婚的仪式;日常生活中如何喝茶、如何吃一块糕点、如何度过一个安静的周末等等,都可以充满了仪式感。
亲子阅读中如果能够增加一点小小的仪式感,就会发现普普通通的阅读行为会变得非常别致而有情趣,自己和孩子都会盼望并且共同体验这种美好的时光。相反,如果缺乏了仪式感,匆促而漫不经心地阅读,一些非常美好而特别的瞬间可能就被错过了,无法体会到生命的生动、鲜活与丰满。
其次,仪式感能够传达特殊的意义和信息,从而要求人们重视这些信息。
比如开学典礼意味着我们作为新生进入新学校学习的开始,而成人礼则宣告这个人从此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完全的法律责任。这些符号节点般的仪式一出现,就意味着需要对它们给予重视。
亲子阅读中,一旦固定了某种仪式,就会让孩子形成一种认识:阅读时间到了,现在该要好好读书了。这样TA会快速收回刚才还在玩耍的心,马上投入到阅读的情境中去。
再次,仪式感还可以加强人们的认真感与庄重感,仪式感越强,人们就会认为这件事越重要,越值得认真投入。
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多都是非常随意、喧嚣无序的行为,适当增加仪式感,是对日常平淡生活的抽离,能够引发人们的重视与认真程度。
过去古人读书,往往讲究沐浴焚香,其实在乎的就是仪式感。认认真真地过日子,把每一天过好,把每一件事经营好,这是需要一点情趣与用心的,而得到的回报就是内心的安静与庄严,以及无数美好的回忆。
那么,亲子阅读中应该怎样形成仪式感呢?
由于亲子阅读是一种固定化的行为,所以其仪式感的形成在于具有固定的程式,需要的是三个“固定”:
一是固定的时间。每天要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内陪孩子进行亲子阅读,这个时间比较好的是在睡觉前,因为睡前美美地和父母读一本好书,能够舒缓孩子的情绪,使其得到最大的安全感。
二是固定的“道具”。比如固定采用的灯光,是用床头灯,还是专用灯,是否让孩子怀抱自己的玩具宠物,这需要父母设计一定的“道具”,每天采用。
三是固定的位置。比如可以坐在书桌前,或者是有固定的读书角,也可以是在床上。推荐的方式是在床上,让孩子坐在父母怀里,这样既可以享受阅读的快乐,又能够得到亲子情感交流的满足。
亲子阅读的仪式感一旦形成,就像条件反射一样,到了时间,孩子自然就会要求父母共读,拿着自己的“道具”,到固定的位置坐下,安安静静地享受亲子阅读时光。这样的时光,在孩子的生命中也许只有几年的时间,但对于TA的一生,都会是无比美好的回忆,也会成为他们有勇气、有信心开创自己未来的内在基石与动力。
婚姻与家庭·社会纪实2015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