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划人小语 |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十一”结婚高峰,新人们开始为婚礼和蜜月而忙碌,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期待着婚后的生活会如蜜月般甜蜜而长久。
然而蜜月过后,小夫妻便有了这样的争吵:“我就想出去吃,为什么不可以?” “凭什么要我都听你的?”“今年必须回我家过年!”“孩子的事你别管!”你们可能以为这不过是些琐事引发的小争吵,但其实,它们背后隐藏了一个你不知道的根源:这是夫妻之间的权力斗争!
权力斗争,是在蜜月期之后,婚姻必经的一个阶段。在漫长的婚姻生活中,在处理各种事情的时候,夫妻俩必然面对一个抉择:听谁的?谁掌握最后的决定权?可想而知,没有一方会永远臣服于另一方的权力之下,争吵必然爆发。而越是亲密的关系,权力之争越会激烈。
有很多夫妻,没能处理好权力斗争,让亲密关系进入了死亡期,致使婚姻破裂;反之,若能提前预知并积极应对,即可顺利进入下一阶段—伙伴期,亲密关系更牢固,爱更绵长。
本期,我们带你一起探寻亲密关系的秘密,挖掘权力斗争背后的真相,找到积极有效的解决之道,让亲密关系顺利进阶。
权力斗争是怎样进行的?
很多人会疑惑:夫妻间的小吵小闹和权力斗争有什么关系?婚姻中的权力争夺到底有哪些表现?心理专家通过真实的案例,讲述夫妻间到底是如何进行这场隐秘的权力争夺的。
小钟和小雅结婚快5年了,直到幼儿园老师反映他们3岁的儿子行为出现偏差,他们才意识到,可能是夫妻关系出现问题给孩子带来了伤害,决定带孩子一起来做咨询。和孩子做过交流后,我得出的结论和小钟、小雅一致:孩子因为父母的争执而产生了严重的恐惧和焦虑,所以,孩子的问题解决有赖于父母问题的解决,于是咨询转向夫妻关系。
两人的感情原本很不错的。小雅好强能干,硕士毕业,年薪不菲。5年前,小雅在朋友的生日会上认识了小钟。小钟比小雅大4岁,在外企做销售。两个人很快擦出火花,坠入爱河。然而,小雅的父母对小钟的学历、工作和收入都不满意,认为女儿这么优秀,嫁给小钟太亏了。小雅是家里的独女,从小被父母严格监控,父母的反对反倒加快了她和小钟感情的升温。半年后,两人登记结婚。一年后,儿子小跃出生。
在外人看来,小钟对小雅俯首听命,小雅在各种场合也都护着小钟,关系好着呢!然而,儿子小跃快3岁时,不愉快发生了。小跃一直由姥姥姥爷带着,和爷爷奶奶见面的机会特别少。所以,在母亲节前一周,小钟和妻子商量要带孩子去奶奶家过节,小雅随口答应了。到了母亲节前一天,小钟再次提醒:“明天咱们早点到,礼物我都买好了,能见到大孙子,我妈一定乐坏了!” 小雅却很不满:“那我妈怎么办?平时我爸妈带孩子多辛苦,母亲节一大早不去看他们,不行!”明知是妻子反悔在先,小钟还是哄道:“中午吃完饭就回来,好不好?”见小钟已跟公婆定好,孩子又在欢呼雀跃,小雅虽然心里不爽,还是作罢了。
从爷爷奶奶家回来,小雅要让儿子睡午觉,可他在奶奶家的新鲜劲儿还没过,又听到爸爸说:“爷爷家好吧,奶奶多喜欢小跃啊!”“嗯,妈妈喜欢姥姥姥爷,我和爸爸都喜欢爷爷奶奶!”听儿子说这话,小雅很生气:“姥姥姥爷对你多好啊,你个小没良心的!睡觉!”说着就把儿子拎到了床上。“妈妈我不困!”见儿子如此委屈,小钟劝道:“孩子不困就先不睡了吧……”“闭嘴,孩子都让你惯坏了!”一旁的儿子还嚷着:“我就是喜欢爷爷奶奶!”气得小雅差点动手打儿子,小钟也急了,一家三口闹得鸡飞狗跳。
从此,夫妻俩的争吵越来越多。以前,小雅指使小钟洗衣服做饭,做得不好就一通指责。小钟虽然心有不满,却也照做。如今他却不干了,坚持洗衣做饭要两人轮流做。小雅早就习惯了做女王,哪能接受这样的安排,自然和小钟吵得天翻地覆。最后,谁也不做,只好靠外卖和钟点工解决。
接着,两个人又开始因为钱而争吵。家里的财政大权一直由小雅把持着,小钟吃饭穿衣要花钱都得经过小雅同意。现在,小钟要求收回财政大权:“我才是一家之主,钱必须得我来管!”“凭什么,我挣得比你多,我才有资格管!”为此,两人吵架无数,最后实在没辙,干脆写了协议:工资各自管好,家中开销对半承担。虽然财权有了着落,但两个人的心境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小雅觉得这就像找了个人搭伙过日子,没劲,而小钟却觉得自己至少争取到了“平等”。
无论大吵还是小闹,两个人都打成了平手。小雅开始“拉拢”儿子:“你喜欢妈妈还是喜欢爸爸?”“爸爸,爸爸和我玩。”“爸爸有什么好,天天就知道欺负妈妈,妈妈给你买好吃的好玩的,宝贝最喜欢妈妈了是不是?”见妈妈不开心,儿子立即改了口:“我最喜欢妈妈了!” 小雅这才开心地笑了,直夸儿子懂事。此外,小雅还引导儿子少去爷爷奶奶家。
这可把小钟给惹恼了,他觉得什么事都可以忍,孩子和父母的事绝不能忍。一次同学聚会前,小钟终于爆发了。小雅要求小钟按照她的着装要求出席,可小钟却坚持本色出场。“你穿得这么寒酸多丢人啊!你为什么不肯听我的?”“我就是太听你的了,才活得这么没尊严!”“你这次必须听我的,否则,我就带着孩子回娘家,你别后悔!”小钟也撂了狠话:“你走可以,孩子给我留下!”原本幸福甜蜜的一对,如今天天都是吵吵吵,结果孩子也被吵出了问题。在家里,小跃越来越爱哭,偶尔还会对姥姥姥爷说:“这日子没法过了。”在学校,小跃注意力不集中,老师说什么根本就听不到,而且情绪很容易失控。
随着咨询深入,我了解到小雅原生家庭的情况。小雅的父亲很强势,母亲被迫放弃了工作和很多爱好。见母亲这般牺牲、失去自我,小雅很难过。可是,父亲却对自己百依百顺,这让小雅对他又爱又恨。这时,小雅遇见了小钟,他的温文尔雅和追求完美像极了父亲,尤其是对自己细致入微的讨好和百般呵护的顺从,让她熟悉而感动。最关键的是小钟并不强势,她坚信,小钟是安全、可信赖的,是自己可以把控住的。
其实,小雅和小钟之间的权力斗争很具代表性。婚后,小雅很强势,总是命令丈夫,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他身上。小钟一开始很配合,小雅的意志也得到了完整的实施,两人没有发生冲突,看似和谐。但母亲节的争吵是一个标志性的转变,小钟的忍耐到了极限,他开始反抗。他的感受是:小雅对我的要求、依赖,一开始感觉是关心、支持,后来越来越多地变成了苛求和命令,怎么跟我妈似的,这让我很难受,我不想没有尊严。而这让小雅也非常不适应,丈夫不再那么顺从她了,她好像不再能控制丈夫了。如果丈夫一旦强势起来,那她会像她妈妈一样,失去自我,失去在家里的地位。于是,小雅会反过来压制丈夫的反抗,甚至去“拉拢”孩子,这是不折不扣地在寻求权力。
当双方不能达成一致且都不想离婚时,战争就会一直进行。怎么办?
对小雅来说,首先要对父母之间的关系做一个回忆,并努力断开这种连接。父亲的强势导致母亲丧失自我,年幼的小雅是愤怒的,她希望长大的自己可以补偿,即在婚姻关系中掌控一切。但是,那是父母之间的权力斗争,她没有义务去补偿。此外,因为学历、收入等原因,小雅表现得很强势,喜欢站在制高点上指责对方,认为自己都是正确的。然而,每个人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正确,因此,小雅必须学会放下,看看对方有什么是自己可以学习的。即便在某些事情上自己是正确的,也要学习如何更有建设性和弹性地操作,而不是强迫对方一定要听自己的。
夫妻斗争常会主动拉孩子进入自己的阵营,想让孩子加重自己的砝码。而孩子很爱爸爸妈妈,生怕他们出什么问题,所以,他会感觉到危险,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加入这场斗争。但是,这种情况下,孩子不得不承受很大的压力,在身体和心理上出现一系列反应:可能会出现呼吸系统问题、发烧等身体症状,同时会出现焦虑和恐惧情绪,造成注意力不集中、逃学、网瘾等问题。其实,这是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转移父母的注意力,试图借此缓解他们之间的冲突。除此之外,还会出现一种情况,孩子可能会和占上风的一方站在一起,攻击弱势的一方。这不仅加剧了亲子关系的恶化,也让夫妻间的权力斗争升级。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夫妻双方必须学会划清界限。首先要对孩子做一个澄清,告诉孩子,这是爸爸妈妈的问题,不是因为他造成的。同时,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爱他的,正在努力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最后,夫妻双方要不断成长,学会用成人的方式面对和解决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处理好矛盾冲突,顺利度过权力争夺期。
毫无疑问,婚姻中的两个人都渴望被爱和被肯定,渴望建立牢固的依赖关系,期待对方能够顺从自己,满足自己心中的渴望,从而在婚姻中舒适、快乐地生活。所以,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夫妻双方都期待自己拿到更多的权力。虽然争夺权力的方式和表现不同,但背后所隐藏的诉求却有相同之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诉求1.“谁更正确”
像前面提到的小雅,她最常说的话就是“你必须听我的”。潜台词是:“我更正确,所以你必须听我的。”因为自己更正确,所以小钟穿什么理应听自己的;因为自己更有理,所以母亲节应由我来安排;因为我更正确,所以你做得不对就应该被我骂……这就像我们常听人说:“我俩吵架,我从来不会首先道歉。”言下之意就是“因为我更正确,所以我没必要认错”。有一对新婚夫妻,丈夫觉得结了婚也不能不要朋友,而妻子则认为婚后就要好好过二人世界。丈夫不听,结果妻子就把晚归的丈夫锁在了门外。丈夫苦苦哀求,好不容易进了家门,妻子又开始冷暴力。直到丈夫低头认错,妻子才笑着说道:“本来就是你不对。”
很多时候,“谁更正确”的争夺未必引起多大的争端。比如妻子说:“我们家吃饭都不许说话,你们家一吃饭就七嘴八舌地说个没完,真烦!”丈夫可能会说:“我吃瓜子从不满地吐,你就乱吐,真不文明!”其实就是在告诉对方,我是对的,你是错的。偶尔如此无伤大雅,但次数多了,就难免引发积怨和矛盾。
当一方在证明“谁更正确”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强调一种观点:我的价值体系和世界观要优于你的,我比你更有价值。家庭条件优越或自身条件好的人特别容易陷入这样的争夺,一些骨子里觉得自我价值感低或者不确定自我价值感的人,也会希望通过“我更正确”来保障自己拿到更多的权力,让自己更有价值感。
这时候,当事人需要学会放下大道理,认真体会一下内心的感受,问问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检索自己所持有的观点、信条、假设,告诉自己,每个人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正确,看看对方有什么值得学习;尝试更加有建设性和弹性地解决,如“允许他有自己的创意和尝试,即使后果不在我设想之内,也没有什么危险”。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价值感和父亲有很大的关系。父亲和孩子的互动会让孩子感到被关心和被认可,感觉在父亲眼里我是最棒的。而父亲最具社会功能,被父亲认可就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可。同时,父亲是孩子的模仿对象,如果父亲在家里被认可和被支持,孩子进而投射到自己身上,认为自己也是最有价值的。
诉求2.“谁更有资格”
“家里的钱谁来管?”这个问题并不陌生,这句话背后强调的是“谁更有资格”的问题。丈夫做外企高管,收入高,对理财略知一二,要求妻子把钱都上交,由他统一管理:“我比你更懂理财,比你更有能力,所以应该我来管钱。”妻子却不这么认为:“我可比你有控制力,有钱从不乱花,我管才更合适!”夫妻俩都列举了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其实是在强调自己更有资格来管钱,从某种程度来讲,谁拿钱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确定。如果能各取所长管钱,未必是坏事,但若为此而争吵不休,后果就不堪设想,要知道因为钱而闹掰的夫妻不在少数。
生活中很多小的争吵都和“谁更有资格”有关。妻子看上了一件衣服,想让丈夫出钱。丈夫看了看价格,说:“有点贵啊,要不咱们看看别的?”妻子立马就不高兴了:“你觉得我不配穿这么贵的衣服吗?你挣钱是干吗的?难道不是给我花的吗?”
过年,妻子给婆婆买了价格昂贵的人参,可丈夫却给岳母买了一双布鞋作礼物。“我妈养我这么大容易吗?你就给她买一双这么寒酸的布鞋?”丈夫觉得很委屈:“你妈跟我说过她很喜欢这种布鞋啊!”其实,妻子不在乎妈妈喜欢与否,关键是:你觉得我爸妈不配有更贵的礼物吗?
“我有没有资格让对方照顾我”“我有没有资格获得……”一心要去确认“我有没有资格”的人往往是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满足,希望在亲密关系中获得补偿。而一个人的资格感和妈妈有直接关系,一个低资格感的妈妈很容易塑造资格感不够的孩子。这时候,当事人需要明确一点,资格感不是别人给的,而要靠自己,要通过不断的自我成长获得和提高。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可以先对自己做一个内心的修复,把自己所具备的特点列出来,清楚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通过自我暗示,告诉自己,我有资格通过我的努力得到什么,比如“我有资格为自己的人生和幸福负责”“我有资格去请求别人为我做些什么”“我有资格讲出我的观点,表达我的意愿”等等。当跳出这件事和资格感的关系后,才有机会真正面对当下的问题。家里的钱不是谁有资格管,而是谁更擅长。他擅长他来,我擅长我来,都擅长就商量着来;而给妈妈送礼物不是以是否贵重来判定她有没有资格,而是什么才是最合适她的。
诉求3.“谁更重要”
最常见的,就是妻子问老公:“我和你妈掉进水里了,你先救谁?”虽然生活未必这么残忍,但类似的问题却并不少见,而且还成了权力斗争的主要战场。
场景一:
下雨了,妻子接到丈夫的电话:“带伞了吗?”“带了。”“那你小心点,不行就躲一躲再回来。”“你难道不应该开车来接我吗?”“你不是带伞了吗?雨这么大,开车出去很危险的!”“你根本不在意我,你最爱的是你自己!”
场景二:
妻子怀孕了,希望丈夫能够寸步不离地细心照料。结果,婆婆打电话说身体不舒服,丈夫立刻要去看望。妻子不高兴了:“多大点病,要立刻回去?在你心里,难道我还不如你妈重要吗?”
场景三:
丈夫下班回家很累,想让妻子帮忙倒杯水。结果,妻子却忙着和孩子玩耍:“你自己倒吧,我忙着呢!”丈夫立马拉下了脸:“我就这么没地位吗?”
“我和你谁更重要?”“我和你爸妈谁更重要?”“我和孩子谁更重要?”每个人都渴望自己在别人心中很重要,因为这是对一个人尊严的重要支撑。渴望确认“我更重要”的人往往有被忽视的感觉和经历,比如家里有其他兄弟姐妹,自己感觉到被忽视了;比如父母工作很忙,在情感上照顾不够等。这种被忽视的感觉让他觉得,自己不够重要,需要在关系中得到补偿。
这时候,需要当事人先转变“我更重要”的误区,可以和自己的爸爸妈妈聊一聊,看看自己在他们眼里是什么样子的,去确认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可有可无?然后多练习,写出自己在周围关系里的重要感。我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丈夫,妻子很需要我的照顾;我是他的好朋友,可以听他倾诉,为他支招……
总之,找到一个自己存在的、很重要的理由,知道我可以做什么,可以为别人提供什么。在肯定自己的同时,也要学会质疑自己。每个人都会有一个自我保护,觉得自己很重要,你觉得自己最重要,别人也会觉得自己最重要,所以要学会换位思考。
理清这些问题之后,才会有更多的选择。下雨天,他来接我,我很感谢;他不来接,我也不会难过,不是因为我不够重要,而是他也有困难。他的妈妈病了,比怀孕但身体健康的我更需要照顾。同样的,妻子没有马上给我倒水,不是因为不够爱我,因为她一直对我很好,现在不过是因为孩子太小,她抽不开身。
诉求4. “谁更好”
相信很多人都被这样问过:“你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爸爸好?妈妈好?”当然,还有人会被问道:“如果爸爸妈妈离婚了,你要跟谁?”这就是典型的“谁更好”的权力斗争。比如夫妻双方都做了土豆丝,一方会挑另一方的毛病,如果对方不认同,她就会说:“你做得好,那以后就都你做吧,我再也不做了!”
除了主动攻击外,很多人还喜欢被动攻击,这种斗争就更加隐秘。丈夫出差回来很晚,妻子却坚持:“等你回来我再睡。”可是,丈夫回来之后,妻子就会抱怨“我很困”“为了你,我吃了多少苦”,让丈夫很愧疚。其实,这是斗争的一种手段,因为她会借机在其他地方占领上风。
这种情况大多和家庭教养的方式有关,比如因为得不到父母的爱,觉得自己不够好,需要证明;比如家里面兄弟姐妹多,认为不能得到无条件的爱,只有努力让对方觉得对不起自己才能换得关注和爱。这时候,非常需要他的伴侣给予认同:“你很好”“我很感谢你”;如果是被动攻击,则需要同伴给予回应,告诉他:“你这么做,让我很内疚。”其实就是将把戏捅破,告诉他:“你不用让我内疚,你本来就很好。”最后,当事人要打破限制,不一定要如此牺牲自己让别人不好意思,才能证明自己的好,要相信自己已足够好。
无论是为了证明“我更好”“我更重要”,还是为了证明“我更有资格”“我更正确”,其实都是在用争吵的方式宣布:既然我归属这个关系,就要在这个关系里享有权力来维护自己在意的东西,而这在意的东西就是个人的尊严、自我价值、资格感、安全感和自我认同的完整。他们会害怕自己被对方忽视、贬低、离弃,跌入失去自我认同的陷阱。
斗争就是要让对方认同自己,看到自己的价值,认可自己的资格,证明自己存在的重要,心底里要喊出的话是:“你要通过你的行动,让我相信我是值得的!”
“你们俩谁听谁的?”“你们家谁说了算?”这些人们习以为常的询问其实已经充分暴露了人性的一个特点,那就是权力争夺。就像一个族群,处在权力的哪个等级,就意味着拿到多少利益,甚至可能性命攸关。尽管人类在不断进化,但争权夺利的内核却从未消失,团体中、职场上,家族内、朋友中……各种形式的权力斗争比比皆是,亲密关系中权力斗争怎么可能避免呢?
权力斗争不仅是人性使然,也是亲密关系发展的必然。在亲密关系的初期,每个人把自己内在的美好投射到对方身上,什么都是好的、完美的,这就是蜜月期。蜜月期过后,我们发现了对方的真实存在,渴望他可以朝着自己的期待发展,对方不肯;同样的,他也期待我们做同样的事情,我们也不肯。两人由此产生意志的较量,进入权力斗争。蜜月期的梦幻越理想化,斗争期的争夺就越迷茫痛苦。
更让人痛苦的是,男人和女人的争吵往往不在一个频道上。“三八”妇女节,丈夫买了一套高档锅回家送妻子,妻子大怒,把锅扔了出去。丈夫很生气,觉得妻子这么做不给他留颜面;妻子也很生气,觉得丈夫这么做是不爱她,而是把她当厨娘。男人更要尊重,女人更需要爱,如果不明白男女差异,解决权力斗争怕是难上加难。
其实,如果能够做到“就事论事”,权力斗争或许并不难解决。可事实却是,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都触动“小我”,把“听谁的”视同权力分配,把“谁让着谁”也上升到“爱不爱”的高度。所以,处在权力斗争期的夫妻必须要牢记,你和他不管谁听谁的,谁占上风谁处下风,并不贬损你的价值和尊严,断开争吵与个人尊严和价值的连接点,告诉自己:“无论争吵中我多么沮丧和无助,我都是作为非常有资格的一方和在我生命中有重要关系的人互动!”
做到了就事论事,权力斗争或许更容易从争夺胜负的较量变成相互了解的磨合。所谓“不打不相识”,争吵为双方勇敢地真实面对提供了平台。在这里,彼此坦承自己的脆弱,坦承自己的不够好。撩开面纱,接受真实的自己,你会发现,原来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并没有那么可怕,由此接受对方让自己的期待落空,双方才有机会更有建设性地发展亲密关系。如此一来,争吵的结果就不再是“我爱吃面,所以你必须吃面”或者“你爱吃米饭,所以我必须吃米饭”,而是变成了“原来,我爱吃面,你爱吃米饭。那么,我们可以这顿吃面,下顿吃米饭,又或者每顿饭都做两样又有何不可呢?”
在权力斗争的过程中,相互了解,看到对方真实的存在,并爱上那个真实的他,这样才能够顺利度过权力斗争期,进入亲密关系的下一个阶段—伙伴期,大家相互帮衬、共同创造爱,将蜜月期的想象以更实际的形式实现,让彼此的爱更加稳重踏实,更加长久绵延。
婚姻与家庭·社会纪实2015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