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摘要:林石城先生改编的琵琶曲《出水莲》为客家汉乐,本文主要对该作品客家音乐的演奏风格进行分析,主要从创作背景、客家音乐风格的诞生和演奏特点及风格进行探讨。
关键词:出水莲 客家
一、《出水莲》创作背景
莲花的别称有:水芙蓉、玉环、六月春、中国莲、六月花神、藕花、灵草、玉芝、水芝、青莲、莲、菡萏等。为什么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笔下都喜欢高歌颂咏莲花,笔者认为大多数文人墨客是惊叹它的轻姿素容,并将其形诸于笔端吧。唐代初年有四节之称的王勃写有《爱莲曲》,以莲喻人,赞赏荷莲:“牵花冷共蒂,折藕爱莲丝”寓意藕断丝连、忠贞不渝之情操。①北宋的文学家、物理学家周墩颐也对这清姿濯濯莲花喜爱至深,并创作了一篇散文《爱莲说》,在文中他对莲花描写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可以从这些文人墨客通过对莲花形象和品质的描写中发现,他们都在歌颂莲花那犹如君子般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出了作者自身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脱的胸襟。由此可以见到如此清润鲜洁的莲花在这泥潭中生出,真是造物天成,确实难得。出水的莲花含苞待放、随风轻摇、清香可爱,给人以朝气蓬勃之感。
《出水莲》一曲原是一首客家筝曲,在1963年时,林石城先生远赴广州音乐专科学校(现今星海音乐学院)讲学授教。在古筝名家罗久香先生家听到此曲后林先生便对此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林先生向广州音专(现今星海音乐学院)的教材科要了一份罗先生学生的听记谱,随后又请罗先生演奏,边听边记。回到宿舍后的林先生便用琵琶来演奏这首乐曲,之后又奏与罗先生听,罗先生听完后大加赞叹一番,林先生又继续对这首乐器进行研究改良,直至现代这首琵琶版的《出水莲》诞生了。③在此之后这首具有客家音乐代表性的曲目用琵琶演奏的版本在全国流传开来。这也是一首琵琶曲目风格逐渐丰富并具有代表性的开端。
二、客家音乐风格的诞生
客家音乐是一种具有传统风格并兼具地域性风格的乐曲风格,其音乐的来源是由多方面因素组成的。当元代灭了宋代,宋帝向南逃至广东,最后宋帝死而亡国。宋代的皇族宗室、宦官、仕族以及宫中乐师们由于战争而跟随宋帝向南逃至广东。这些人原本都是中原人,在宋朝灭亡后,大部分的人则定居在广东省的梅县、大埔等地。由于他们并不是广东当地人,而广东人也把他们当作是客人,他们自己也认为只是客居在广东。因此,就有了现在的“客家文化”,时至今日在广东等地任然有着“客家人”,讲着客家话。④客家音乐的形成是因为外来的中原音乐逐渐吸收了当地的民间音乐,再经过长期的发展变化,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由于与广东的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不同,又或许是音乐中还保有的宋代宫廷音乐的演奏风格,故而这种新的音乐风格被称为“客家音乐”或“广东汉乐”或“客家汉乐”。这种古朴大方、典雅优美的客家音乐在广东、福建、台湾等地区和东南亚华人间广为流传,受到了当地人喜爱,也逐渐在那里占有了一席之地,因此客家音乐、广东音乐和潮州音乐被称为岭南三大乐种,以其自身独特的音乐魅力世代流传着。⑤
三、《出水莲》演奏特點及风格
林石城先生编琵琶谱《出水莲》中,演奏谱为一段慢板和一段快板,每段都是六十八板即68小节,而慢板与快板都各有六十八板即68小节。
(一)演奏特点
1.fa音和si音在乐曲中的变化
“fa”音和“si”音在乐曲中的变化较多,这种变化取代了五声调中本该有的“mi”音和“la”音,而“mi”音和“la”音作为一种装饰性音符则在乐曲中短暂的点缀性出现。“fa”音和“si”音根据音乐旋律的走向不断的产生变化。微升清角音“fa”和降变宫音 “si”之间的变化在音乐中交替的穿插着,使音乐更具有一种内在的张力,旋律更具流动性,音乐情绪略显活泼。在乐曲第一段慢板中,上行的旋律较多,所以乐曲大量的运用了升 “fa”音和降“si”音,这样的音乐变化使得音乐的旋律富有线条循环性并且具有活力,音乐的情绪优美而抒情。乐曲行进至第二段,快板居多,则相对运用的多的是“fa”音和降“si”音。比之前一段的旋律,音乐变得含蓄而深沉,这就使的音乐突显现出了中原汉代古乐的古朴典雅的浓郁风格。
2.琵琶左右手的演奏技法
在《出水莲》整首乐曲中有很多的装饰音、倚音、划音、等装饰性音符。这种装饰性音符的演奏对于左手演奏技法有着较高的要求。对于左手吟弦类、推类、拉类等演奏技法要注意它们的各种变化,同时右手对于音量、音色演奏要得当。
在乐曲的开始第一小节也是慢板的第一小节,装饰音在这里运用了“半轮”演奏技法,起拍时音量要求半轮的力度要弱且清楚,“挑so”音是位于强拍的位置,这里需要比半轮略强一些,而后半拍的“泛音”音量则不可强于前半拍的“so”音。演奏时还要保证“泛音”音色的干净和空灵的音乐色彩。紧随其后的第二拍就出现了变化“fa”音,这个“fa”音的变化是通过左手运用挽、复、挽的演奏技法来改变“fa”音变化的,这是一种演奏的音符我们也称为虚划音。由“fa”音“挽”到“so”音,再回复成升“fa”音,而后又“挽”成“so”音,这样的一系类音符的变化都是通过左手的手指技法一气呵成的演奏出来的,而这一拍中的四个十六分音符只在第一个音符上运用了右手“弹”的演奏技法,其后三个音右手则不再发声纯粹运用左手技法来完成,这里就要求演奏者的节奏和音高必学准确,这对于左手演奏是一个严格的要求。乐曲中有大量的“推”“挽”左手演奏技法的运用,同时还与“吟”弦类演奏技法配合使用。乐曲第二小节中第二拍的第二个“so”音,在“弹”弦发音后,左手先用“挽”演奏技法,紧接着运用快而大的“吟”弦即“大吟”来演奏这个音,而这个音在演奏时又需要用运用“挽”来给“so”音增加变化,同时还需要运用“吟”弦来对音色进行润色。这是一种复杂的给音符润色的演奏技法,在通过这两种演奏技法的搭配使用后,音乐会富有生命和灵活性。在整首乐曲中多次出现了类似这样的小节,例如:第7小节第一拍,第11小节的第一拍,第13小节的第一拍,第24小节第二拍等等。这一系类似的音乐元素都采用这种“挽”加“大吟”的演奏方式,这种演奏方式运用也是这首乐曲中的一个演奏特点,对于一个音符上运用两种技巧的叠加使用这需要演奏者具有较好的左手基本功底,同时对于音准的准确性控制要稳。这种细微的多技巧使用看是简单,但是要准确的演奏出来需要大量的练习。在练习是一定要注意音高的准确性,左手手腕、手指的灵活和稳定性,这对于掌握这个技法是非常重要的。
乐曲的第11小节,第一拍中的前半拍是在空二弦上“挑”空弦,这里的“挑”需要右手在琴弦“下”处演奏,即需要靠近琴的辅首位置,音量力度需要强一些,后半拍演奏时则需位于弦身“中”处,这里运用“弹”的演奏技法,音色力度不宜过强。后半拍的第二个“so”音是一个虚划音,并不是实音,所以这里的声音不需要过强,声音力度略弱更为合适,这里的演奏是运有“fa”音的余音左手用“挽”技法得到的这个虚音“so”。这种虚划音在乐曲的中也大量的存在,例如14小節第二拍、第15小节第一拍、第20 小节第一拍等等。这种装饰性虚划音在整个乐曲中若隐若现,这也是此乐曲的另一个演奏特点,在音乐进行时往往会有一些空白地方,而这种“挽”“复”“推”的演奏技法来做出的虚划音的演奏特点正好弥补了这种音乐的空白,同时也增加了音乐色彩,提高了对旋律的鲜活性,起到了装饰和润色的作用。这种“推”“挽”“复”的左手演奏技法同样是对于左手有着极高的要求,对于手指力度的控制尤为重要。
乐曲第45小节至47小节,这三小节的第一拍在演奏时右手都是需要在弦身的“下”处作稍强的“双弹”弹奏技法,第45小节和47小节的第二拍在弹奏时则需要回到弦身的“上”处进行较弱的演奏,与第一拍形成一定的对比性。在第46小节的第二拍中出现了一个“泛音”这里要求左右手的配合要准确,右手弹奏是需在弦身的“中”处,“泛音” 要求音色力度适中,不可强于第一拍,但是又不可太弱,音色干净、清澈,仿佛就像一朵莲花从那淤泥破水而出切不染尘埃般的纯洁秀美。整首乐曲中对于右手音色、力度变化的要求都较为丰富,控制好右手音色的强弱对比,声音的干净尤为重要。演奏者要练习是要多感觉手指弹弦指关节触弦发力是的力度变化,从而更好的弹奏出优美富有变化的音色。
乐曲第62小节,这里的演奏其实是在“fa”音上作4次“大吟”,演奏的时值是一拍半,第二拍后半拍接轮指“so”音。这里的演奏运用了左手“大吟”弦的演奏技法,“大吟”指左手的手指在按音位置通过指关节的快速的左右屈伸,使琴弦在琴品位上摆动,左手动作“快而大”。这种“大吟”弦的演奏使得音乐中“fa”音和“so”音之间产生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快中有慢、慢中有快,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的结合方式,在演奏时营造出了变换无穷的美景,使得音乐不断的有流动性,乐曲则更加的充实丰富,音乐层次更为细腻。
(二)音乐风格
《出水莲》是一首客家的传统名曲,全曲旋律优美,典雅,琵琶版《出水莲》慢板与快板相的结合是中庸中带着悠闲,曲调清丽,欢愉中带有脱俗,乐风古朴而淡雅,具有中州古调典型的雅韵遗风。乐曲中各种“挽”、“推”、“吟”弦、“泛音”、“虚划音”演奏技法的巧“妙运用,“fa”音“si”音、 微升清角音 “fa”和 降变宫音 “si”的大量使用,为乐曲旋律增加了游移性。乐曲中中原汉乐古朴而典雅,广东音乐清新欢快,等一系列的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突显了客家音乐浓郁的独特音乐风格。
客家音乐在沿袭保留了宋、元以来中原古朴的古乐遗风同时,又融合了极富特色的岭南风韵。客家音乐在我国民族音乐中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林石城先生根据客家筝乐的《出水莲》曲目,改编的琵琶独奏曲《出水莲》也是秉着发扬、传播这一重要音乐风格的理念将其传颂,推广,让更多热爱音乐的人认识,了解到客家音乐,学习到客家文化,同时也为琵琶演奏开创了一片新的演奏风格领域,推动了琵琶演奏的发展。这首《出水莲》曲是用琵琶演奏客家音乐的一个先河,不仅扩大了客家音乐演奏的方式,推动了客家音乐的发展,同时这也是琵琶独奏乐曲中一首代表性曲目,值得我们大家学习演奏。
注释:
①林石城:《琵琶名曲选浅说》,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
②周墩颐:《爱莲说》。
③林石城:《琵琶名曲选浅说》,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
④林石城:《琵琶名曲选说》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
⑤铁静:《浅谈客家筝派的演奏特点及风格》,科技资讯,2009年第33期。
参考文献:
[1]林石城.琵琶名曲浅说[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2]朱敏.浅谈如何赏析《出水莲》[J].大众文艺,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