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特的政治审美思想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启示

2015-09-29 11:03:43杨智慧张伯男
文艺评论 2015年9期
关键词:共通阿伦特文学艺术

○杨智慧 张伯男

阿伦特的政治审美思想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启示

○杨智慧 张伯男

汉娜·阿伦特被人们看作是政治哲学家,因而她在哲学特别是政治学方面的贡献分外被人们所重视。而她的美学思想特别是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启示作用和开拓价值,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王寅丽女士曾经著文,剖析阿伦特对康德判断力概念的政治解释,在政治哲学层面,给人诸多启示。①其实阿伦特的这些解释对文学艺术同样具有宝贵价值,是值得深入挖掘的。

一、趣味:文学艺术作品质的规定性

趣味(Geschmack、taste)是康德和阿伦特都给予重视的一个概念。据阿伦特解释,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都未对“趣味”予以充分重视,直到《判断力批判》才恢复对“趣味”的重视。康德和阿伦特都承认,趣味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具有强烈的特殊性,但人们却希望自己关于趣味的感觉在他人那里引起共鸣。这实际上涉及了三个问题,构成了趣味质的规定性,也构成了文学艺术作品质的规定性。

其一,趣味是主观的。文学艺术作品必须含有主观趣味,作品才会被人们所注意、接受、欣赏、铭记。文学艺术作品的趣味出自于主观,也就是文学艺术作品的趣味发乎于情,创作者从内心流淌出来的情趣、味道构成作品的魅力,吸人眼球,引人入胜。巴金先生强调文学创作要说真话,流露真情,这样的作品才有价值。这实际上也印证了趣味虽然是主观的,但却发源于作者的真实内心。要想感动别人,首先感动自己。毫无疑问,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趣味是普遍存在的,没有趣味,就没有文学艺术;趣味是主观的,它是文学家、艺术家经过社会生活的千锤百炼、风雨彩虹之后,留在内心深处的深厚积淀,又经过文学家、艺术家的有效开掘,建立与他人交流共享的有效通道,从而诱发读者或者受众的感觉神经,使得以趣味为主要存在价值的文学艺术作品得以有效传播。

其二,趣味具有强烈的特殊性。趣味的特殊性也叫趣味的新奇性,也就是说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趣味永远追求创新,不能重复,就创作者来说,既不能重复自己,也不能重复他人。重复自己叫原地踏步,说明作者的创造力已经枯竭,江郎才尽,或者是职业倦怠,或者是感觉神经迟钝。文学家、艺术家是趣味高感觉人群,职业倦怠和感觉神经迟钝都是致命障碍。趣味的特殊性、新奇性是增强文学艺术作品吸引力的关键所在。趣味如果一般化、陈旧化,文学艺术作品就会大幅度贬值。趣味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营造,必须使用崭新元素,不能使用磨损元件。具体操作办法一是作品构思、创作中积极寻找新奇、特殊趣味,追求作品的原创性,不拾人牙慧。二是如果不得已使用原有趣味元素,一定要注意趣味翻新,在旧有的趣味框架内赋予新的内涵。文学艺术作品欣赏上的喜新厌旧不但从来没有被制止过,甚至也从来没有人谴责,相反却有着普遍的提倡和共识,成为人们进行文学艺术作品创作时一种遵循规律,一种追求指标。而在这种遵循的规律和追求的指标当中,趣味的新奇性和特殊性往往要发挥巨大作用。

其三,趣味的感觉希望在别人那里得到共鸣。趣味是主观的,同时趣味具有强烈的特殊性,但人的趣味感觉希望在别人那里得到共鸣,趣味是需要分享的。趣味的感觉需要共鸣,其深层原因在于一是趣味的判断需要确认,评价一件作品到底是有趣还是无趣,作者也好,受众也罢,判断起来往往是犹豫不定的,即使有几分自信,也还是需要共鸣来确认一下。二是趣味的福利需要分享,趣味是人们的一种精神福利,独享不能使趣味更浓厚,分享不能使趣味变稀薄,既然这样,人们还是愿意将趣味拿出来分享。三是趣味的内涵需要增值,对于文学艺术作品来说,作者大都期望创造永恒的价值,其趣味在共鸣中获得增值是作者的不懈追求。

二、共通感:使创作者和欣赏者授受交流成为可能

趣味是主观的,需要建立在个人体验的基础上。但是趣味又是需要交流的,唯交流才能引起共鸣。交流才能产生共同的心理感觉,这样就需要预先缔结心理契约,搭建心理平台,使个人体验变成群体体验,使共通感得以产生。共通感(sensus communis、common sense)是康德使用的概念,主要指称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共同的心理感觉。阿伦特指出亚里士多德将“共通感”称为“通感”。亚里士多德建立了“通感”的早期理论,他曾经设想在人类的五种常规感觉之外,存在着鲜为人知的第六种感觉,也就是“通感”。“通感”体现在单独主体身上,是多种感觉指向同一对象,获得综合印象。“通感”体现在群体主体身上,是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获得的共同感觉。虽然共同感觉不能保证丝毫不差,但大体相近,情感相通。阿伦特理解共通感,除了康德线索外,还有维柯和18世纪苏格兰常识哲学的人文-政治哲学概念,共同体赋予人们的健全判断力。共通感也可以用“前理解”或者“共同预设”表示。阿伦特认为,正是有了共通感,才为人类提供了“在世”的证明。

共通感的形成,在笔者看来,有着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

其一,文学艺术作品内涵是可以传达的。文学艺术传达的媒介是形象,而不是概念。人们常说文学形象、美术形象、音乐形象,这些形象是传达志趣传达感情的媒介物。虽然拥有文学概念、美术概念、音乐概念的说法,但这些只是用来理论阐述,而且应用范围狭窄,即使文学艺术批评,人们更多地使用形象而不是概念。形象传达志趣,在我们中国很早就有这样的认识。毛泽东当年致陈毅一封信,专门探讨诗歌问题,其中谈到诗要用形象思维,并且说宋人不懂形象思维,当时的人写诗概念充斥,所以作品味同嚼蜡。②文学艺术作品靠形象传达志趣是我们中国文学艺术的传统,无论是创作实践还是文艺批评历史上对此有着突出建树。可是近年来对此有些忽视,特别是一些现代表现手法的输入,似乎文学艺术不需要形象思维,其实是一种误解。

其二,文学艺术的共通语汇是在生活中提炼的。在共通感问题上,阿伦特无疑继承了康德思想,但她和康德还有区别,康德认为共通感是先天的,阿伦特认为共通感只对判断的共同体有效。阿伦特强调了后天因素,强调了共同体在后天习得中获得了共通感。共通感是共同体中个体之间不断磨合、不断交流、不断完善才建立起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已经建立起来的文学艺术共通语汇上增添新意,或者退一步说文学艺术创作新人想要有共通感,就需要用心去发现,去发掘,去提炼。只有获得了共通感的语言密码,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被群体乃至全人类所认同。共通感的获得不是被动的等待,更多的时候需要主动出击,把文学艺术形象开掘出来,把文学艺术形象传达出去,无一不是主动出击的结果。一是要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在司空见惯的日常琐碎中提炼生活精华,在已有语汇的基础上创造新的语汇。二是要做破解交流密码的有心人。文学家、艺术家要把作品传达给受众,这是他们的基本工作。可是有的人传达有效,作品成功;有的人传达无效,作品失败。除了其他原因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对交流密码破解不足,和受众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手段。要想成为成功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首先向受众学习,破解交流密码,游刃有余掌握趣味交流技巧。

其三,共通感比较容易在民族成员间建立。有声语言自不必说,身体语言、表情系统都有民族的共同点,这是建立共通感的基础。一是民族成员间知识、技能的纵向传承有助于共通感的建立。共通感作为完整语汇体系的建立不是一天甚至也不是一代就可以完成的,民族成员之间纵向传承知识、传承技能对于共通感的建立具有奠基作用。相同的知识背景、相同的技能操作,会获得较多的共通感,与知识、技能传承关系密切。二是民族成员间生产、生活的日常横向交流有助于共通感的建立。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史上,民族成员间共同生产、生活,日常交流频繁、密切,是共通感产生的社会基础。三是民族聚居的社会交际环境有助于共通感的建立。民族成员长期聚居甚至世代聚居,如此得天独厚的社会交际环境,是培植共通感产生、发展、完善的天然土壤。民族自治、民族聚居,对于传承、光大民族文化、对于民族共通感的建立、完善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四,共通感的开发打上了时代烙印。时代是共通感产生的重要媒介。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各有不同的共通感。工业社会的共通感,放到农业社会就会产生不可理喻的效果。同样,把农业社会的共通感,放到工业社会或者信息社会,因为严重落伍,根本不会产生预期效果。

其五,共通感存在有着阶层特征。越是相互接近的阶层,就越容易产生共通感。一是语言、经历有更多的一致性,相互交流较少障碍,共通感的形成较为容易。二是兴趣、爱好有更多的一致性,兴奋点、感受区相近,共通感平台容易搭建。近年来文艺界提倡“小众文学”、“小众艺术”,其实是考虑了不同阶层受众的欣赏喜好,为读者、受众量身定做作品。这是时代的进步、文学艺术的进步。阿伦特讲政治具有复数性,强调群体中的个体有不同需求,政治过程常常是协商、妥协的过程。过多的一致不是一致,而是专制。这实际上是为小众文艺提供了佐证。

三、扩大思考:吸引欣赏者能动地参与创作

扩大思考(the enlarged thing)是由康德最早提出来的。康德的看法是,思考是在发挥主体能动作用下进行的,但却要站在普遍的立场上。③阿伦特进一步发展了康德的思想,主张思维主体在心中思考问题时,既要坚持独立思考,又不能局限于自己的立场,而是把多种立场考虑进去,认为“交流显然依赖于扩展性的思想方法,一个人只有能站在其他人的立场上思考,才能交流”④。阿伦特这一思想,进一步丰富了文学艺术创作的观察方法和构思手段。

其一,坚持多种立场参照的独立思考。阿伦特主张,对于哲学家、政治家来说,独立思考的过程也是参照多种立场的过程。她强调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性,“一个人与他人交流的范围越广,他所说的东西就越有价值”。阿伦特的这一思想,同样适用于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一方面,文学家、艺术家在作品创作中,始终表现为是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因为他们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工作,如果缺少独立思考的精神,作品就不会有独立的生命。人云亦云,不会成为具有独立品格的哲学家、政治家;同样的道理,亦步亦趋,也不会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学家、艺术家。另一方面,文学家、艺术家在作品创作中,也是注意兼顾多种立场的人。如果作者在作品中,始终坚持作者本人的一种立场、一种性格,作品就会失去广袤而丰厚的价值,变得单薄、纤细,不受欢迎。人们常说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评价《红楼梦》,他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⑤,这两个例证说明,莎士比亚和曹雪芹在创作中,对众多他人的立场给予充分考虑。文艺理论界常说,形象大于思想,其实也是作者在创作作品中广泛模拟各种模特、广泛参照各种立场,不断丰厚人物形象、不断深化作品内涵的结果。

其二,认真倾听欣赏者的意见。阿伦特发挥康德思想,扩大思考,是在思考者自己内心和别人对话,在思想中与别人交流,并且相信“我最终能和他们达成一致”。这里她强调设身处地思考问题,但却不愿意和他人直接接触。阿伦特采取这样的方式,主要是在排除自己和他人的偏见,达到“一个普遍的立场”。这是康德和阿伦特式的哲学思考方式,文学艺术构思大可不必照搬康德、阿伦特方式。一是文学艺术创作毕竟不同于哲学研究,哲学研究追求真理,达到普遍立场是不懈的奋斗目标;文学艺术创作表现人性人情,人的个别属性不能舍弃。二是哲学研究是精英个体的劳作,把劳动成果向社会传播即可;文学艺术创作虽然也不能舍弃个体劳动因素,但却是需要欣赏者合作的事业,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欣赏和合作的过程,文学艺术创作不算最后完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欣赏者的意见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完善与提高至关重要。尤其对于现场演艺作品来说,观众的合作一直处于重要地位。文学艺术创作扩大思考是不能离开欣赏者的合作,相反,认真倾听欣赏者的意见永远是扩大思考的良好习惯。

四、范例的有效性:创作者和欣赏者共同使用的前理解默契

范例的有效性(Exemplary validity)是康德提出的重要命题。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认为,伟大的作品具有示范作用,它高度契合人们心目中的典范,成为每一个心中的趣味原型。阿伦特将“范例”解释为“图型”,其理论根源也来自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但阿伦特进一步认为,图型有助于形成同一种想象力,“为判断提供了范例”。康德和阿伦特对范例思想进行了精细论证,对文学艺术创作具有启示作用。

其一,范例是舍弃特殊的普遍“表象”。范例是形象的而不是抽象的,就文学阅读来看,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由于所处时代、生活阅历的种种不同,因而不同主体心中的哈姆雷特存在差别是必然的。但在每个读者又有着相同的判断,一个品格高尚的王子,对国家忠诚、对亡父痛悼、对朋友信义、对臣民仁慈、对爱情向往,人们想象王子的品格是形象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读者对王子的想象在长相、穿着、肤色等等诸多方面会有不同,但王子的主导形象,即使是不同读者,大致也是相同的。这种大致相同的主导形象,就是来自于人们心中的趣味原型,也就是范例或者叫原型发挥作用。这种范例或者原型,构成了人们对文学艺术作品形象的前理解,使创作者和欣赏者解读趣味形象达到了高度默契。至于范例或者原型包括前理解形成的机理,无论是康德还是阿伦特都没有对此进行解释。笔者认为,范例的形成,除了后天教化之外,先天遗传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人体包括思维机理本身蕴含宇宙密码,可以先天掌握前辈的经验,这种密码也是范例的基本构成。

其二,范例只能学习不能模仿。范例来自于人们心中的趣味原型,构成了创作者和欣赏者对文学艺术作品理解的默契。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有一种前理解因素存在。也恰恰是有这种前理解因素,使创作者和欣赏者对作品趣味形象的认识达到了主导方向上的一致性,虽然做不到完全契合,但能做到主体把握没有误差,关键性理解没有歪曲。这些都是范例在起作用。这是从大的方面认识问题,至于细节方面,认识和理解还是有差别的。比如精细度、完美度、丰富性、愉悦性等等诸多方面,因人而异,差别明显。也正是因为差别的存在,就欣赏者来说,划分了一般欣赏者和知音欣赏者的区别。就创作者来说,也是因为差别的存在,分出了精英文学艺术家和一般文学艺术家。范例高下决定了成就高下,当然,范例也不仅仅是先天决定的,后天的努力能够弥补某些先天的不足。努力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其中重要的一点,范例只能学习不能模仿。范例是隐性存在的,实际上模仿也无从下手。因为外表的仿效无助于内涵的生成,范例没有发生变化,作品也不会提升档次。就以范例为依托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说,欣赏是契合创作者的趣味原型,创作是挖掘自己的趣味原型,也就是让自己心目中范例生成价值,在此过程中创造性永远是第一位的。

五、结语

阿伦特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审美思想的。她并没有对文学艺术特别是文学艺术创作提出专门论述,但令人称奇的是她的政治审美思想同样契合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审美规律。阿伦特在论述政治的必要性时,曾强调人的复数性(Plurality)存在是重要根基。人的复数性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新理念,阿伦特在解释复数性思想时认为,政治是由不同的人平等协商进行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利益诉求,政治为大家搭建了共同的协商平台,诉求不同进行协商才是政治。其实复数性思想对文学艺术创作同样有启示作用。有人在谈论戏剧创作时,认为在规定情境中,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心一意要办的事,种种不同诉求行为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戏剧冲突和戏剧行动。人与人之间的利益诉求,差别是普遍存在的,冲突也是难以避免的。即使是同一营垒里的盟友,其诉求也不会完全一致。叙事文学艺术作品创作,要考虑作品人物之间的差别性,从而推进情节发展、展示人物性格。有差别有冲突才有政治,同样有差别有冲突才有文学艺术创作。否则的话,大家诉求完全一致,政治就没有了生命力,文学艺术也同样失去了光彩,鲜花枯萎,世界灰白,审美淡出了人们生活视线,人们的生存兴趣和价值都会大幅度降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认识问题,复数性思想适用于整个文学艺术创作,甚至也包括抒情性作品的创作。因为在欣赏者那里,不同的欣赏者有不同的诉求,文学艺术创作就是照顾到不同诉求,让每个欣赏者都得到艺术满足,没有复数性思想是办不到的。中国经历过两千多年专制王朝统治,大一统思想根深蒂固,民主化进程推进缓慢,复数性思想接受难度大。但历史的趋势不可逆转。复数性思想能够照顾到每个人的利益,文学艺术创作将其引为原则,路线和方向是不会错的。阿伦特的政治审美思想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启示更需要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①王寅丽《未写出的政治哲学——阿伦特对康德判断力概念的政治解释》[J],《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第126—132页。

②毛泽东《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N],《人民日报》,1977年12月31日第1版。

③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136页。

④Hannah Arendt.Lectures on Kant’s Polical Philosoph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2:74,80.

⑤《鲁迅全集》(第8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87页。

猜你喜欢
共通阿伦特文学艺术
品质上佳·息息共通|好的轮胎品牌靠这两点俘获消费者
世界汽车(2023年3期)2023-05-18 12:27:28
“共通”与“差异”:汉语国际传播的跨文化美学阐释
《判断力批判》中“共通感”概念考察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
歌唱艺术(2020年2期)2020-12-03 11:03:12
阿伦特与马克思的政治思想比较——关于劳动、暴力与自由问题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湛江文学(2019年2期)2019-03-01 10:22:46
技术与现代世界*——阿伦特的技术观
谈文学艺术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汉娜·阿伦特和三个男人
世界文化(2016年3期)2016-03-15 20:03:07
《阿伦特手册》:走进阿伦特的思想
出版参考(2015年3期)2016-01-19 20:3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