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婉嫆
摘 要: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办学宗旨的客观需要,是实现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形成“双赢”局面的必由之路。研究与探索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理论,有利于促进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纵深发展,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管理,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问题;对策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问题与对策
文/段婉嫆
摘要: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办学宗旨的客观需要,是实现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形成“双赢”局面的必由之路。研究与探索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理论,有利于促进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纵深发展,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管理,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段婉嫆(1991-)陕西榆林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码:A
文章编号:号:2095-9214(2015)11-0198-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人才的教育基地,必须面向市场,坚持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这使得技能型人才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即学校和企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是院校与企业利用各自优势,把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结合起来,把学校师生和企业的职工联系起来,创造一个新型的育人坏境,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实用性人才,实现构建校企双赢的合作办学模式,走出一条高职院校与企业群全方位合作的成功之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形势来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还是正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校企之间的相互合作不是强迫合作的,而是相互自愿的。所以,在合作当中,社会主体包括企业和高校,要实现合作双方的目的和愿望。企业是盈利的经济组织,企业的最根本的追求就是实现本企业的利益达到最大,在学校和企业合作之中,在合作过程中,也是结合自身的经济利益,学校作为合作的一方,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组织,其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但在校企合作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能够对学校的发展起到决定因素的时候,学校必须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追求自身的目标。这个过程就需要校企双方妥协和利益交换,来寻求“共赢”,有必要建立一个共同的“理念”和“观念”,如果到了非常时期就需要外力来进行干预。以下是我国高职院校校企之间合作的主要问题。
在合作意识这一方面,企业是很缺乏的,而且也并不成熟,通常企业都是只存在于单纯的筛选人才这一方面,还有就是对于捐资助学也是非常被动的,基本都是很少参与或者甚至不参与高职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在合作过程中企业贡献了一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但是如果要实现赚钱或刚好不亏本的企业并不多,大部分的企业都会有一定的损失。因此,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之中,他们基本都是学校为了发展与生存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寻求合作伙伴。但是主动寻求与学校合作来培养人才的企业是越来越少。如果有,大多数也只停留在订单培训、项目支持、实训基地建设、人员培训等,对于关心人才培养过程的企业更是少中又少,要让企业提升校企合作的热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企联合办学体系现在还是最初级的发展阶段,虽然我国高度重视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国务院和当地教育部门也都是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学校开展大规模的试点,但仍然没有树立权威,也没有促成校企之间的全面合作准则,没有相关的法律保护措施,国家也尚未颁布一些奖励机制,对于校企之间的利益保护并不是很充足,非常多的项目都很难获得企业高层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协调。因此,国家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实做到法律的实行,以促进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
校企合作不是单一运作的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协会、学校、企业、政府等很多部门和行业,但中国目前只有教育部门积极引导校企合作,目前国家还没有设立负责监督,考核,设计和实施校企之间更好合作的机构,从而导致很多项目很难获得劳动部门、教育部、主管单位的充分协调。
学校和企业分属不同部门,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很难处理的问题。这两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出发点和利益,因此在实施联合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意见,而学校和一些小企业也会因为一些自身的条件问题而不能完成教学计划。企业都在主动,但学校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
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对策
能否加强并深化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的校企合作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这种合作远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如何解决现存的问题并探索出符合我国实际的校企合作模式,以此来推动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是关键。
依据每个企业的不同,寻找他们的利益结合点,通过利益结合点,以达到推动并提高校企合作的动力。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眼中,高职院校和普通的高校区别在与:他们在科研的条件方面、科研的水平方面、师资素质方面、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素质方面对于大中型企业都不具有太大的吸引力。但是这些国有企业的规模都较大、所拥有的技术也很先进,企业拥有的资金也十分的雄厚,所以,其生产一线也需要大量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并且拥有超前的管理意识,相对应的,也面临很强的人才竞争,综上所述,都是需要大批的人才,愿意参与到人才的培养里面来,也拥有参与校企合作的实力。学校而言,也可以和这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共同来创建实训基地,在给学生提供实训场所的同时,也能作为这些大中企业的员工的培训基地,达到校企共赢,节约双方的资源。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要求国家必须建立一套完备的,具有刚性约束的法律保障制度。企业与学校在社会职责、目标定位、利益追求以及运行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完全听凭市场作用,任其自然发展,使两者自觉地走到一起,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政府应当积极从中牵线搭桥,整合教育资源,出台鼓励校企合作措施,促成校企联姻,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在法律上也要明确政府相关部门在该项工作中的法律责任及作用,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当前就业供过于求,学校与企业相比处于劣势,政府应主动介入,发挥桥梁作用,促使企业主动介入职业教育;同时政府应检查督促和搭建信息平台为校企合作有序进行创造条件。
高职院校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校企合作能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高等职业教育是否有生命力,关键在于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而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所以必须树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从教育模式的创新方面,一些专业引进企业项目培训,可以通过签约方式实行课程外包,外包的课程完全采用行业企业实际项目的案例式教学,既可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又可以让企业在实践中考察选拔毕业生。从课程体系的创新方面,实施有弹性的课程体系建设,基础课程注重职业态度、经验、规范等素质的培养,专业课程根据“订单”企业要求开设,适应企业生产节奏。
学校作为校企合作的主体之一,建设一支高标准、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是企业对高职院校的需求。一方面,学校可与企业签订合同,让企业里具有优秀经验的一线技术人员入校指导学生实习;同时,学校应组织师资培训,建立教师进修制度,并对教师进修提供一些优惠和便利条件,从而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应完善考评机制,鼓励教师参加科研项目的研究和特色课程的建设,逐步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高职院校应采取激励、考核等有效措施,完善专业教师培养机制,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科研和针对行业企业的技术服务水平。
四、结语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达标或者不达标,企业是拥有最大的话语权;判断高职院校的水平标准是要看看他们的“产品”——学生们受到社会的欢迎程度。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一定要结合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岗位,依靠管理、生产、工艺、设备和技术优势,将学校的教育功能和企业的生产需求优势结合起来,从而使学校办学有特色,学生有特长,走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
参考文献:
[1]宋建军.高职院校如何加强校企合作[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6(3).
[2]赵黎明,赵俊,任国灿.“2+1”校企合作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1).
[3]何晓春,周艳春.高职“四方联动”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8(1).
[4]熊荣生.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存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5).
[5]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年回眸——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