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孟云(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河口县越南籍务工人员现状调研报告
贾孟云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
摘要:河口特殊的地理位置让越来越多的越籍人员来此地经商或务工,在为当地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如何科学、规范、适当的处理这一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越籍工人;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153-02
作者简介:贾孟云(1990—)女,山西临汾人,嫌我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专门史201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社会史。
河口县在云南省南部,红河州东南端,与越南老街山水相连,国境线长达193公里。它是重要的交通枢纽,通过铁路、公路、水路连接着昆明越南乃至东南亚。从1950年1月1日河口县成立人民政府之时,河口就一直是经历战争最长最直接的地区。20世纪50年代援越抗法,60年代援越抗美,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对越自卫反击战和持续十年之久的军事对峙时期。因为沿边发展和建设受国际形势变化制约,建县57年,前40余年时间几乎是在国际局势动荡严酷的情况下走过来的。1991年11月7日,中越关系实现正常化,1992 年6月9日,河口为沿边开放县,河口县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才得以在和平的环境中开始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东盟“桥头堡”建设的不断深入,云南河口作为连接中越两国的一类对外开放口岸,跨境务工人员逐渐增多。据了解,每年经由云南河口口岸跨境务工人员约在7000余人。仅在中国河口、越南老街两口岸城市从事跨境务工人员大约有3000人左右,主要从事的行业有边境贸易,外语翻译,以及旅游、餐饮等服务等行业。
越南籍工人的到来,对河口的经济发展来说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如何管理好、维护好社会治安等一系列问题还需要深入的探索和解决。
调查研究对象为河口县越南籍务工人员,包括餐饮、超市服务员、边民互市和个体经商户等。调研方式有问卷及访谈形式,问卷主要是当事人本身自己的回答,访谈包括问及当事人与相关人员(雇主,政府部门领导等)。
来河口务工的越南籍人群绝大部分来自中越边境的老街省,而且以女性为主,年龄在16——40岁之间,也有一些越南的少数民族,如沙族。20世纪以前河口基本没有越南务工人员,越南人只是过来卖一些水果蔬菜,20世纪后越南籍务工人员才慢慢增多,他们因为在越南的工资低,而中国的工资高并且距离近,选择来河口挣钱,出入境方式为正规通关过来的,但是长久居住的没有办理相关合法手续。
越籍务工人群大部分是每天往返,有小部分人租住本地人房子住在中国,但手续基本不全,而且派出所去登记他们就回去,过了这一阵再回来住,所以没有确切的数据。
(一)访谈对象:河口越南街肥姐餐馆谢大姐,汉族(河口本地人),1969年出生,在餐馆做配菜师。
访谈回答:“在河口的越籍务工人员比较多,多数为女性,从事的工作主要集中在餐饮业、服务业,如餐馆、超市服务员,工资基本在1200~1300元左右,其中有少部分从事翻译方面的工作,相对于一般的服务员工资要高一些,每月2000元左右。男的基本都在家里带孩子,较少部分越南籍男性员工到河口从事较苦较累的环卫工作,比如说清洁工。这些越籍工人大多数都是合法渠道进入中国,持有通行证进出口岸,少数的一些是非法渠道的,比如说是坐船过来。我对越南女性的评价是:第一比较勤劳;第二能吃苦;第三比较孝顺,对家人很好,把大部分工资给家里补贴家用。第四所接触的越南籍人员学习中文较快。但是越南人不太讲信用,缺少知恩图报的心,比如越南籍女性与中国男性在一起一段时间,一旦经济条件变差,就会跑回越南。我个人觉得越南人来本地务工双方各有利弊,总体来说是觉得对于越南边民是有利的,比如提供就业机会,在越南境内的山茅野菜可以在河口境内销售,若无此市场,这些野菜无法给越南人民带来现实的经济价值,我所工作餐馆的野菜就是在越南小贩处购买的。我觉得越南人来中国打工会对我个人和家庭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就是平民与平民之间的相处交流,涉及不到别的经济政治利益。
(二)访谈对象:凉品店老板叶阿姨,主要经营一些炒粉,炒面,炒饭,凉面,凉米线,烤豆腐,米凉虾及龟苓膏等,现雇有三个越籍姑娘。
访谈回答:在我店里工作的越南人住在这边,可能一个月回去一两天,然后再过来。因为都很近,她们那边过来也就只有三四公里不到。她们的父母亲都经常过来卖菜,很方便。我雇佣越南工人已经好几年了,刚开始的时候是雇佣的中国工人,现在工人主要是有6个人,三个越南人,三个中国人。最早雇佣越南人应该是在2009年,在河口雇佣越南人很普遍,来这里打工的越南人很多,没有越南人的话我们这里生意会很难做的,而且雇佣本地人又比较困难。这些工人一般都是初中毕业就来这边打工,干个一两年就要回去结婚,所以一两年就要换,雇佣的都是女性,高中毕业的比较少,像她们这些烤豆腐的是需要一点知识以便人多的时候算账,人多的时候也帮忙干别的,哪里忙去哪里。现在三个工人是包吃包住,时间久的一个月1600,刚来的1200。我最早雇佣越南工人的时候工资700-800元一个月,中国工人就相对贵一些。 这些越南工人都是自己来问需不需要人的, 一般16、17岁,没有结婚,也有结婚的。刚来的不会说河口话但是会听,慢慢时间长了才会说一些。如果是在超市工作的越南人,她们的汉话会讲的好一些。
(一)越籍务工人员现状。
调查发现越籍务工人员对在河口的工作基本满意,不同的受教育程度也决定了工作的不同。文化程度较高的一般都在超市工作,超市工作环境好,工资高(有提成),而且她们还同时会担任翻译(主要针对越南来华的旅行团),但调查中同时发现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她们有了一个人群的竞争——各个农场的中年妇女,农场效益不好,农场的中年妇女来超市打工,工资虽然比越南人工资要的高,但是工作时间长,早上六点钟就到,不怕吃苦。这一部分人还是很有竞争力的,因为越南人很多产品不知道如何向顾客介绍,
沟通方面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雇主也会考虑来选择一定比例的越南人。文化程度较高的还会选择通过投简历的方式来华务工,比如平仙鞋业专卖店的何某,大学毕业后通过投递简历在河口的专卖店做销售,工资比在越南高。文化程度较低的并且多为未婚的女性多从事餐饮行业,相对超市这个工资较低,工作辛苦。还有一大部分已婚的妇女在河口卖水果蔬菜,每天往返。同时,越籍务工人员流动性极大,而且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他们的朋友既有越南人也有中国人,下班后娱乐活动较单一,并没有形成组织或商会。
(二)越籍务工人员存在问题。
1.管理问题。
(1)相关管理部门配合协调较差,规范不明确,管理难度大。公安局、派出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外事处等部门都参与了对外人员的管理工作。武警边防主要负责出入境检查、公安局主要负责办理《居住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局负责办理《临时就业证》、卫生局负责办理《健康证》、外事办处理一些涉外纠纷(涉及领事保护)和担任翻译。越籍务工人员来河口务工应该办理的合法流程为:持《边境通行证》和身份证经海关入境,入境后找外事办对其越南身份证进行翻译,翻译后持《边境通行证》和身份证及翻译件到公安局办理《居住证》(对于住在河口当地的人群),再到卫生局办理《健康证》,最后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办理《临时就业证》,只有四正齐全才能在河口县合法务工。
由于按照正常程序办理手续需要这几大部门按顺序处理,所以相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在办理工程中处在很重要的环节。而实际操作中各部门协调较欠缺,且没有一套明确的相关规范制度,信息的登记、确认、核对工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2)合法证件办理不全,跨国纠纷、案件时常发生。据了解,在河口务工的越籍工人真正四证齐全只占很少一部分,他们一般在超市等类似的正规工厂工作,大部分从事体力劳动以及无业的越籍人员都没有合法的手续,这就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一定的问题。租住在居民区的越籍人群,没有合法证件,只是和房东有口头协议,给相关部分统计数据和管理工作带来困难。部分越南人小偷小摸,当地居民也不敢言语,害怕越南人报复然后就跑回越南,所以对越南人尽量迁就忍让。跨国纠纷、案件发生让相关部门处理起来很是棘手,如在越南和越南人发生纠纷,即使越南人提出的要求不尽合理,中方平民也会答应,因为如果一旦越方官员介入事件,除了当事人索要的金额,还要另给越方官员同样的金额;若在河口和越南人员发生纠纷,中方官员和越方交涉,将越南人遣送回去处理,越方也是不了了之,相应的赔偿也会很少。所以发生这类事件是最让中方官员和百姓头疼的事情,百姓大都采取私聊或不了了之,以免惹事上身。
2.使用问题。
我国相关法律制度滞后,目前我国对外籍人员来华务工的管理法规是1996年5月1日实施的《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劳部发[1996]29号),之后又于1998年12月7日颁发了《关于加强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虽然这两个《规定》和《通知》解决了当时外籍人员来华务工的问题,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旧的法律制度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急需要新的法律法规或是相关条例办法,让相关部门处理问题可以有法可依。
同时,外籍人员无法购买保险,雇佣方风险也很大。越籍工人来河口务工以吃苦耐劳和廉价受到中国雇主的欢迎,但同时又担起风险责任,无法给越籍工人购买保险,一旦出现工伤甚至是死亡不受法律保障,只能通过私自协商进行个人赔偿,如果再遇到非法务工人员(偷渡)的伤亡,即使相关部门进入处理,也会十分棘手,成为社会治安隐患之一。
(一)出台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让执法人员做到有法依,有法必依。外籍务工人员流动性强,管理难度十分大,建议国家或是授权州政府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来应对管理外籍务工人员出现的新问题,同时各个部门依法积极密切配合,稳步进行。
(二)加强各部门间的协同办公,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由于越籍务工人员在河口人数众多,而且已经融入社会多个层面,如果只单纯依靠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等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若要将这一系列问题处理好,就要求公安部门同劳动、工商、税务、边防武警等各个部门加强沟通、加强合作,形成一个整体的合力,发挥最大优势,防范和打击跨国纠纷、案件,更好的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保障边境地区在安稳中逐步发展。
同时,利用现代科技,研发一套专门针对外籍人员信息的登记管理软件,使这一软件成为各部门共享的信息化办公平台,既可以使越籍务工人员信息化、系统化、规范化,又可以更好的为务工人员提供服务。
(三)加强与越南政府的沟通交流。为了更好的管理越籍务工人员,不仅仅需要我国政府的努力,还需要越南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加强与越南政府的沟通联系,敦促其进一步加强边境管理,规范越南籍工人出入境的程序,对输入中国的务工人员进行语言、文字等相关技能培训,达到有组织、有纪律、有针对性的国际劳务输出。
(四)进一步普及“一卡通”。目前,越籍务工人员可以通过口岸“一卡通”自助免检服务通关,但据调研了解,使用“一卡通”的只占少数部分,并未真正普及,大部分越籍人员还是带身份证、边境通行证或护照等多证件,证件过多不易保管,不利于各管理部门检查管理。因此,如果“一卡通”能真正普及,将有效解决这一困难,更利于相关部门管理的电子化、信息化、规范化。
(五)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加大我国法律舆论宣传力量。相关部门带头有计划的对越籍务工人群集中的地方做好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加之社会舆论耳濡目染,让越籍务工人员知法懂法、自觉守法,这样从源头上做好防范工作,比处理已发生的案件更容易。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已逐渐减弱,特别是在边境地区如云南河口,本地劳动力向工资更高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流动,这样一来和它山水相依的越南籍务工人员便向中国市场流动,弥补了当地用工难用工贵的缺陷,推动了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如何科学、规范、合理、高效的管理这一人群,既是当代我国社会管理中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也牵涉到国与国之间的外交问题,既需要各部门的协同工作,互相支持,也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让越籍务工人员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不损害人民的利益,扰乱社会治安。
参考文献:
[1]河口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口县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2]徐新建.西南研究论[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
[3]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台北: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