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风景园林力量 共筑“中国梦”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教育家孟兆祯教授

2015-09-28 08:22
风景园林 2015年1期
关键词:原创中国梦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2014年12月底,您出席了在深圳举办的首届中国原创论坛并做主旨报告,还为首届中国原创景观设计奖颁奖,对于中国原创景观的发展,您觉得当下风景园林行业需要向哪些方向推进?

孟兆祯:中国发展原创景观,首先是国家、党和政府的领导对我们最迫切的要求。习总书记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谈话都强调创造性。原创就是中国的、现代社会的原创。我们现在为之奋斗的“中国梦”就是最概括的一个原创。“中国梦”是综合国力,我们是“中国梦”当中的中国风景园林梦,其特色是参加梦境的建设,因为这是形象的创作,是供人民休闲浏览的,人民喜欢什么就做什么,人民讨厌什么就不做。第二,原创的内容最根本的就是“生生不息”,就是尽可能地让地球上的生命持续发展,但实际上很难做到。人类的作为是很重要的。现在来讲,对我们的威胁,一个是农村的泥石流,另一个是城市的空气污染,但这两个问题和地震还不一样,地震无法预报,只能抢救生命。泥石流是由地面径流汇聚的能量,杀伤力是很大的,我们去考察四川一些地震的地方,地震是灾难的一个爆发点,但最后很多因为泥石流失去生命。这里涉及到治山治水的问题。泥石流多发的地方多半是光秃的裸山,暴雨发生后,植物吸收很大一部分,包括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比较明显的是地上部分,枝干和叶子吸水分,但地下的腐殖层更重要,如何让地面径流渗入地下,这是人协助水自然大循环的措施,所以绿化的功能是比较显著的。另外我们要分流,不让水聚集。最后,在居住区上坡应该有泥石流的防护林,生根树种有阻力,泥石流不至于直接冲下来,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和其他学科进行原创,能够保证人民和地球上的生物都生生不息。

原创的问题还必须联系到2013年12月份党中央召开的城镇化会议,会上明确很多精神,明确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把青山绿水的重要性讲得很清楚,让市民看见山看见水,这是党中央的精神。在对待中国古代诗词方面小学要取消,习主席说很不赞成这种做法,中国的古代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中国的儿童从小应该学习。

原创的时间虽然很紧但还是有的,有两个节点,一个节点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一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0周年。在此两个节点怎么样来完成城镇化,要再联系到钱学森前辈提出的“山水城市”。我们把中国山水文化的基础、中国的山水诗词、城镇化会议、钱学森的理论等等要联系地看,“山水城市”中提到绿地量要达到50%,这个是科学的。目前园林城市的标准是绿地率达到30%,这还不够,山水城市目标是提高到50%,离这两个节点还有几十年的时间,应该说是可能的。还有就是要把中国的山水诗、山水画融于城镇建设,把整个城市乡镇都看成是美丽的中国,不光是公园里面,这个任务是很重要的,我们都要为这个任务来奋斗。我对原创的理解就是“中国梦”,“中国梦”就是我们原创的,其体现的最大特色就是和平发展,我们万里长城军事设施是防御而不是进攻。凡是世界上和平发展的梦都和我们这个梦有联系。所以我觉得最突出的就是“中国梦”,“中国梦”里面具体是“城镇化”,城镇化再具体是“山水城市”,我们要为之努力。

《风景园林》:创新现已经成为中国在世界崛起的一个重要关键词,您认为风景园林的创新基础是什么?

孟兆祯:新旧是相对的,温故而知新,创新必须温故,研今必习古,无古不成今。因为人的文化知识是积累起来的,我们已经积累了5 000多年,这5 000多年是很丰富的,必须将这5 000多年的成果去挖掘去传承,这是我们创新的根本力量。创新除了温故知新以外,必须与时俱进,也就是说必须要结合社会生活,特别是人的休闲生活的特色和需要。例如现在很多老先生都喜欢“地书”,通过地书练习书法,也锻炼了老人的脑力和身体,也是一种科学普及。我们就可以思考如何为“地书”创造条件,写得再好的字,水一干就没有了。在铺装材料上,如吸水率、粗糙度等方面加以考虑,思考怎么能让水写在上面像用墨写在纸上一样的效果,或者设置遥控照相机,将好字拍下来。很多老人喜欢养鸟,驯鸟唱牌子,爱鸟者相互交流,如何为此创造条件,景以境出,空山鸟语,为他们安排山谷小场地,有树可以挂笼子,山谷的共鸣能放大悦耳的鸟鸣。打拳的、练功的,我们都可以为他们所需要的造景。我刚才讲,人民喜欢什么就做什么,厌恶什么就不做什么。放到我们学科来讲,关键是我们的工作是综合的,既要生态环境好,又要很优美让人感到心情舒畅。习主席到大理看见洱海就很高兴,喜欢自然风景和自然山水。不仅要有大空间也要有小空间。又如,领导人开会有一种是西装革履正襟危坐的形式,另一种是不打领带穿着衬衫小路上走一走,这种方式更亲切,我们要创造的就是这种环境,这种环境是中国的强项,我们要有目的地去创造这种环境。

强调创新必须是全面的、综合的,最重要的基础是人和自然的协调,人调天。上海外滩发生的踩踏事故,痛定思痛,事后总结出来的原因都是社会原因,没有提出人与自然原因。我们还要全面思考,其中还有自然原因,即人没有和自然协调。对于上海来讲就是黄浦江、长江入海口,上海的生态最根本的是导江入海。中国治水的传统就是疏浚,疏浚可以用10个字来概括,就是刻在都江堰石头上的10个字,前4个字是“安流湏轨”,即安定水流需要运行的轨道,就是河床,只要在轨道里,就不会出事,漫出来了就会出事。“安流湏轨”就要“深掏滩,低做堰”,滩就是沉积在水中的泥沙,堰就是堤,轨用过水断面来表示,沉积了滩,过水断面就减少了,所以要深掏滩,这样水面就下去了做堰就不必做高了,而且也符合人民看得见山看得见水。上海的黄浦江不是这样的,上海现在是促淤,特殊的地形导致泥沙容易淤积。所以黄浦江的体积越来越小,这个轨就没那么大。现在出现的洪水特点是低流量、高水位,水量不大说明河床堵住了,所以现在黄浦江的堤岸比解放之初要高,解放初基本上是水平的,现在高起了两米多的一个台阶,这次两米多的台阶就是踩踏事故的一个原因,要是平的不会这样,所以还找到自然的原因。有3个统计数字,可以反映促淤的危害。我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增高的数字,高于世界平均值;长江入海口的漂浮物聚集不散;崇明岛湿地鸟类的数量和种类近年来持续下降。管子说:“人之所为与天顺者天助之,与天逆者天违之;天之所助虽小犹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

《风景园林》:创新的维度有多种,跨界合作也是其中之一。原创论坛上,规划、建筑、风景园林三大行业的专家学者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这种跨界合作、学科融合对于风景园林产生怎样的影响?

孟兆祯:在古代整个这3个学科叫做“兴造”,兴造是说兴造本来没有的,比如建城市也好,建建筑也好,建园林也好,都属于兴造,所以《园冶》开篇叫做《兴造论》。分学科是为研究深入,但是一切实际的问题都是要综合运用,就3个学科来讲必须要交融,风景园林很需要介入规划,因为城市现在30%的土地是属于绿地的。将来按钱学森先生的理论,要达到50%。同样在机场加一条公路,从城规和风景园林两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待树的态度不同。第二从客观来讲,现在由于城市土地紧张,呈现局部地区绿地率为零,如上海虹桥交通的中心地带,没有绿地率,是屋顶花园,地下几层都是建筑。北京东边的金融中心也是这种情况。由于用地紧张取消绿地,这样发展下去环境就很不好。城规绿地系统,都是指在自然地面上的绿地系统,现在自然地面不够了,就产生屋顶花园了,现在屋顶花园的发展是很快的,每层阳台都可以种乔木。自然地面的绿化是有系统规划的,建筑上的绿化是任由它自由发展还是也需要总体规划?这样一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成两元的了,一元是自然地面、一元是人工地面,这都是新问题,都是我们必须要介入的,对于做建筑的来讲,要考虑建筑怎么能种乔木,屋顶花园的防漏、承重怎么来解决,这3个学科必须要交流,密切合作,学科就是一个科学的分工,解决实际问题没有分工,就是一个实际问题。

《风景园林》:我们现在已经能看到跨界融合的学术和实践成果,如人居环境学、景观都市主义等,能否谈谈您对跨界融合的看法?

孟兆祯:跨界就是要看“界”是指的什么,现在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把不合理的条条框框都打掉了。城市不只是单个的城市,包括城市群,如京津冀城市群,交通规划、公共医疗网都必须跨界,不但跨学界而且跨城市的界、跨省界。“界”都是人工划分,自然环境不按这个划分,如生态环境,天津和北京没有划那么清楚。跨界是实际的情况,过去对管理不够重视,管理也是一“界”,管理不合理也兴旺不起来,居住区里面原规划的绿地改为其他用途,都属于管理,不是设计施工的问题,所以跨界也是实际建设所反映出来的需要。

吴良镛院士不仅创办了风景园林学科还创办了人居环境学科,后者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到现在吴良镛先生题的字不叫人居环境叫“人居艺境”,对照我们的学科是诗意栖居,也与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理念契合,人居环境当中最佳点就是“艺境”也就是我们说的诗意栖居。所以跨界合作很重要,我也曾经和吴良镛院士合作过,他也觉得只有建筑、规划是不够的,还要有风景园林,通过合作我们学习了很多东西,通过合作我们也发挥了我们学科的特色。

《风景园林》:您如何看待设计界当下存在的问题?风景园林行业有哪些工作可以开展?

孟兆祯:设计界成绩很大,根据题目只谈问题,设计界存在不公平竞争,“抢滩”必须是公平的竞争。还有一个普遍的情况就是出卖资质,没资质却可以买资质。还存在崇洋媚外的思想问题,外国的高层建筑、城市规划走在我们的前面,所以深圳的城镇规划是用的美国的设计方案,但是美国的设计方案必须要找中国通,我认为深圳的城市规划做得不错。现在只要是有洋味的,高鼻子的都认为做得好,不论是否符合中国实际,认为外国的设计就是好设计。诸如此类有很多不公平的所在,需要通过立法等手段来管理。

《风景园林》: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风景园林师肩负的义不容辞的使命,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设计师提出了哪些特殊的要求?

孟兆祯:设计师要有使命,要充分地了解中国自然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充分地了解现代中国人民对休闲生活的要求,这样才能做出适合人民需要的设计,有一个农村,很贫穷却做了很多昂贵的纪念性雕塑。一个好风景,都是很多代人积累的结果。到一个新地方,我会先看这个地方的地方志,必须要深入了解这个地方的地方史和风俗习惯。做一个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必须要对这个城市的绿地进行一个现况调查。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价值观,就是要为人民的长远、根本的利益服务,用风景园林为人民服务。作为设计单位,不是谁要我们设计什么我就设计什么,比如哪怕不做了也不能把山削平了变成广场,很多人不敢提反对意见。风景园林师的使命就是为人民的利益服务,不符合客观规律和人民利益的事情不做,以免给人民造成大的损失。

《风景园林》:经过近10年的发展,2015年《风景园林》学刊由双月刊调整为月刊。作为《风景园林》的名誉主编,您对学刊的成长非常关注,倾注了大量心力。回望来路,您如何评价学刊这些年的表现?对于改版后的学刊,您对它有哪些寄望?

孟兆祯:我诚挚祝贺《风景园林》学刊办刊10年,调整为月刊不错。不论什么工作,宣传工作都很重要,宣传是要脚踏实地去宣传。《风景园林》应该是风景园林这个学科的口舌,第一要有真实性,现在报纸也好网上也好经常有造谣的,捏造的事情绝对不讲,一定要有真凭实据,要讲信用,办刊物保证真实性。第二,把着眼点和脚跟站在中国风景园林,特别是中国现代和未来风景园林上,外国的也要,明确以中为体,以外为用。我觉得《风景园林》办得挺好,内容丰富,中外都有,如果说不够我就觉得要集中放在现代中国风景园林。这本刊物对我们学科非常重要。

《风景园林》:再次感谢孟先生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也会再接再厉,为发展中国风景园林和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原创中国梦风景园林
欢迎订阅2023年《风景园林》
2021年本刊原创题(二)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
从题海中来,到原创中去
——记我的原创感悟
完形填空原创专练
原创地带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