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钧
(广东北江中学, 广东 韶关 512026)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表述中存在的问题与矫正
李玉钧
(广东北江中学, 广东 韶关 512026)
地理教学目标是对地理教学目的所作的具体、准确的描述,是教学活动结束后的学生学习行为与结果的预期。[1]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为执教者选择教材内容、手段方法和科学评价教学结果提供相关依据,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笔者有幸担任2014年韶关市教研室举办的教学设计比赛评委,评比活动中发现,有些教师对课堂三维教学目标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在课堂教学目标表述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案例1:1“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掌握城市环境问题。
(2)了解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明确我国今后城市发展方向。
2.过程与方法
以乡土地理案例为切入口,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来探究城市化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小组讨论与案例教学,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常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与治理措施;结合实例,综合评判我国城市发展的合理趋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辨证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关注家乡城市化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2)分析当前城市化一些不良倾向,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
案例2:2“水循环”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任何学科的教学目标总是包含了知识、方法、价值三个层面的要素:其一,构成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体系;其二,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体系背后的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其三,该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背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从上述案例的表述来看,存在如下问题。
了解、理解、掌握、明确等属于描述学生心理状态的“状态动词”,不仅难以观察,而且难以检测。因为不同的人对“了解、理解、掌握、明确”等有不同的认识与评判,因而难以检测和衡量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矫正:多使用可检测的具体的“行为动词”。我国传统的教学实践一般把学习水平分为三级水平(由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简化而来),即“了解、理解和应用”,但这些状态动词一般比较抽象、笼统、不具体,不易测量与评价,但可用于模块教学目标或单元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的表述应具体、可操作、易测量。如“了解”水平的可使用“说出、辨认、列举、复述”等具体的行为动词表述;“理解”水平的可使用“说明、解释、概述、归纳、整理、推断”等行为动词表述;“应用”水平的可使用“设计、辨析、撰写、计划、推广”等表述更具有操作性和易反馈。[3]上述案例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可表述为“举例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说出自然界中水体的分类,简述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简述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
认知主义学习论认为,“过程与方法”指认知过程与认知方法,认知的核心是思维,思维过程和方法,而非教或学的“过程与方法”。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主要是指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包括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应用过程,地理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形成过程,以及地理观念和地理情感的形成、体验和内化过程等。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中的“方法”,主要是指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包括图表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区域比较法、地理观察法、地理实验法、地理调查法等。案例1中“以乡土地理案例为切入口……通过小组讨论与案例教学……”主要是教师教的过程与方法。
矫正:“过程与方法”目标可以通过设置合适的行为条件或行为动词来设计和表述,常见的、能够较好体现或隐含“过程与方法”的行为动词有:“运用资料(图表、地图)说明(归纳、说出、概括)”“运用示意图说明(分析、说出)”“结合(运用)实例分析(说明)”“绘制示意图,举例说明(以……为例分析、以……为例简述)”“联系……概述”“列表比较”等。其中绘制示意图、举例说明、列表比较既是一种学习过程,也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法。[4]上述案例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可表述为“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和资料,说明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原因与治理措施”“运用示意图说明不同类型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结合示意图和相关数据,说明水循环对水资源更新的意义”等。
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镶嵌在“知识与技能”及其形成过程中的。“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辨证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关注家乡城市化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等,这些目标就其本身并没有错,其问题在于脱离了具体的知识与技能,未能透视、离析出知识与技能形成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矫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与表述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地理学科特点,以及校情和学情,突出重点,把握关键,避免面面俱到或流于形式,通常用诺曼•格朗伦的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简称为内外结合法),这种方法先用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或短语陈述概括性教学目标,然后列举一些反映这些内在变化的、可观察的行为作例子使这个目标具体化。[5]案例1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可参考下表表述。
概括性目标具体行为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和资料,说明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原因与治理措施,增强环保意识。①能说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有哪些?②能针对城市化的具体问题,说出治理措施。③对教师提供的当地城市出现的一些现象或问题,能指出这些现象或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做出评述。④能针对当地城市化过程的某一具体现象或问题,说出个人的感受和做法。
比如,“通过学习水循环,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条目标中,前一句行为主体是学生,后一句行为主体是教师。
矫正:教学目标就是预期教学结束时所应达成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是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而制定的,是对学生学习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6]教学目标对教师来说是教授目标,对学生来说是学习目标,表现为教师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终结性行为的变化,或者说它着眼于教而落脚于学。在教学目标表述用词时,更倾向于“学习目标”,反映的是学生通过学习达到的结果,目的是要使每位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教学目标的制定过于笼统、过于空泛,以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和落实,自觉或不自觉地偏离教学目标,不知道要达到什么结果,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矫正: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中,要说明学生学习结果应达到的程度,包括熟练程度、准确程度、完整程度等。案例2可表述为:“高一年级学生能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简述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运用示意图说明不同类型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名称、途径或成因),准确率达90%。”
这样的教学目标表述清晰地向学生传达了教师对学习的具体要求,使学生有计划地学习,也便于评价教学结果。当然,实际表述时“高一年级学生”可省略。
教育目标是由国务院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的对于教育主体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即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的要求。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教育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主要描述某一学科在某一具体学段课程设置所要到达的目标,或称学科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在学科领域的分解、细化与落实,是对学科或课程的具体内容进行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的描述,或称课堂教学目标。[7]上述案例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辨证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等,一节课就能“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或“养成节约的用水习惯”吗?这些目标,至少是课程目标,是要经过至少一个学段才可能达到的。
矫正:课堂教学目标应根据课程标准、地理学科特点、校情和学情设计,表述应具体化、可操作,因为具体明确的地理教学目标有利于目标达成的测量,如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表述。
[1] 李家清.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 李润洲.三维教学目标表述的偏差与矫正[J].课程•教材•教法,2014,(5):79.
[3] 陈亚川.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目标设置与陈述[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6):37.
[4] 吴金财.高中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及其设计、实施与评价[J].地理教学,2011,(22):13.
[5] 吴金财.高中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及其设计、实施与评价[J].地理教学,2012,(14):28.
[6] 教学目标的含义及特点.[EB/OL].百度文库.
[7] 阳利平.厘清教学目标设计的三个基本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4,(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