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静文,孙思文
(河北大学 研究生院,河北 保定 071000)
这是一个与繁华嘈杂、商业兴盛毫不沾边的地方。冬季的积雪斑驳肮脏,淹没了一切。导演将大部分的重头戏置于夜幕下,昏暗的街头,破败的建筑,迷离的路灯,阴冷的气息充斥着整个镜头,充斥着我们的内心。黑黢黢光线的笼罩下可能随时爆发一场争斗或者命案。
影片中的人物如同冬季的这座冰城一样死气沉沉。事业上的诸多不顺,让张自力失去了生活的斗志,他开始借酒麻醉自己,所以出现了这个男人醉倒在路边的场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个经过张自力身边的路人并不是出于好意,而是趁机开走了他的摩托车。对于路人的塑造,正是对社会中人性淡漠的描摹,人与人之间丧失了最基本的信任。漫天的白雪更加凸显了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冷漠、疏离。
电影的开头为我们展现了男主人公被压抑的旺盛的生命力。夏季是一个难掩欲望的季节,身体中的一切都在叫嚣着,想要释放出来。张自力和他即将离婚的妻子对坐着玩纸牌,两人没有对话。这种无声的设置,更加凸显了房间内压抑的气氛,我们可以体会到即将喷薄而出的雄性荷尔蒙。生活中的规矩迫使我们不得不正襟危坐,只有游戏才能反叛这种束缚。通过制定游戏规则,来释放体内的欲望,让一切都遵循着人类最原始的生命力。这体现了生活对“本我”的压抑,男人想要挣脱这种束缚,但是瓢虫的尸体却象征着两人婚姻已经结束的事实。
除了这种对自身欲望的压制,张自力在影片中还体现出对“超我”的压抑。他把战友的牺牲算在了自己头上,他认为自己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但又无能为力,所以酗酒、颓废。当他在王队车里听到跟案子有关的消息时,又找到了当年做刑警的状态。张自力终于做到了,在吴志贞被抓捕归案后,他到了舞厅,跳了那段释放之舞。有意思的是,一个开枪的动作贯穿于舞蹈的开始与结束处。枪,作为道具,作为一种符号,有着特殊的寓意,它象征着暴力,带有男性力量。张自力利用自己与吴志贞的关系“赢得”了这场战役。同时,枪也象征了男性生殖,代表着对女性的渴望和肉欲。但他无法摆脱“超我”对他的束缚,只能压抑自己对吴志贞的爱欲。
(一)紧扣经历、遭遇刻画反叛的人物形象。相比于影片类型化的男性形象,吴志贞的角色塑造更为复杂、深刻。
在她温柔的外表下,隐藏着暴力和犯罪。所有和她有过亲密接触的人都惨遭被碎尸的命运,导演通过对吴志贞个人经历的展开,来完成吴志贞的角色刻画。她的反叛是随着情节的发展铺开的。
在出卖丈夫前,与丈夫的最后一次缠绵;被张自力出卖前的夜晚,在密闭的摩天轮上,她与这个男人尽情地发泄着早已饥渴的爱欲。摩天轮,这个密闭场景的选择,同样反映了男女主人公情感的压抑。张自力对她说:“现在你主动告诉我,要比你今后告诉别人好得多。”吴志贞没有听真切,张自力重复道:“我说你要主动些……”“主动”在这里有双关的作用,表面上是指要吴志贞主动坦白案件,交代经过;实质上也隐射了对情欲的索求。男人和女人各怀心事,张自力希望通过对吴志贞的引导来完成案件的侦破,这是重塑他男性形象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经之路;而吴志贞则希望通过在欲求上满足张自力,使他放弃对案件的调查。
(二)利用矛盾冲突表现反叛。矛盾冲突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要素。影视作品中常常把人物设置在很多矛盾与冲突中,以此来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突出人物的某些品质,从而引发观众的共鸣。电影中着重表现了吴志贞对于爱情的渴求与现实世界压抑人性的矛盾冲突。于是她不顾丈夫梁志军“碎尸”的惨痛代价,依旧试图恋爱交往,这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反叛,是对自由的一种追求和渴望。她用自己的身体向理性世界发出挑战,因为她对禁锢的环境充满了敌意,而对爱欲自由的精神世界充满了爱。
(三)侧面烘托渲染反叛,环境衬托人物心理。吴志贞就像焰火一样,没有了夜的遮蔽,留下的只是一种凄凉的美。穿上囚服,戴上手铐的她,表情僵硬,像个傀儡一般,跟随警察,到五年前的犯罪现场指证。她没有愤怒、没有压抑,更多的是对掩藏多年秘密被揭开后的一种释然。
从另一角度看,吴志贞是成功的,她用“献祭”的方式完成了对张自力的救赎,帮他找回了原有的生活,从“本我”的压抑中解放出来;同时也完成了自我救赎,从此不必再蜷缩在角落里终日掩藏秘密,而是诚实地面对自己的过去,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
“救赎”一词来源于《圣经》,是沉重、严肃的宗教话题,它更符合压抑的气息。关于救赎,根据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我救赎与被救赎。如影片中的吴志贞,她通过对自己的“献祭”,解救了张自力对于爱欲的渴求,释放了他的性压抑;同时也使他重塑了男性权威,摆脱了事业的困境。
当吴志贞看到白日焰火时,她会心一笑,这时的她无疑是释然的,此刻终于可以卸下心防,不必担心秘密的泄露,纵使身体遭到禁锢,但内心彻底解脱了。“白日焰火”不仅是张自力对吴志贞的告白,更是对灵魂“救赎”的一种礼赞。正如张自力在影片中对于人生的阐述“不,我只想输得慢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