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 游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艺术系,广东 茂名 525000)
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发展在世界声乐史上是非常罕见的。通过对我国古代朴素的民歌,浪漫的楚辞,具有现实主义的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等各个朝代的继承和创新,声乐艺术逐渐成为了一门独立于其他音乐艺术形式的艺术。自从传统声乐艺术从欧洲传入我国后,我国民族的演唱艺术形式因此而变得多姿多彩。民族声乐大多都源自于传统的戏曲民歌和说唱等艺术形式。所以其演唱内容和形式代表着各时代人民的心声,不知不觉中被人们传播开来。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国家的重视下更是再上一层楼,民族音乐呈现出一派生机,此时也诞生了许多著名的民族声乐演唱家,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许多民族声乐艺术家在继承传统民族声乐成就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和经验,大胆创新演唱技巧以及演唱风格,对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民族声乐的音色美。音色美,是音乐美的最本质的体现,它包括了声音的色泽,声音的大小还有声音的音域等元素。我们为什么会对这种音乐感兴趣呢?最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喜欢它的音色。并且在声音里面,音色是最独特和最基本,也是不容忽视的要素。没有任何一件乐器可以与之媲美。它最直接表达人们的情感,由此而来的震撼力给听众带来情感上的共鸣,给人意犹未尽之感。
民族声乐对不同的音色有不同的要求。每个人的音色都不尽相同,有的声音洪亮、粗犷,有的声音甜美、悠和等。每种声音都有其独特之处,但声乐要求演唱者的声音一定要吐字清晰,忌模糊不清。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西北人和南方人都有自己浑然天成的音色特点。西北人腔调洪亮朴实,江南人却清新温柔。但作为一名出色的歌唱家,音色必须独特,并且能够选择不同的演唱方法,把作品的思想情感通过音色表现出来,情之极致,便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美感。例如,宋祖英老师用民族唱法演绎的《好日子》、《辣妹子》等民歌,热情似火,喜悦幸福的心情洋溢于歌外;郭兰英老师演唱的《人说山西好风光》,声音甜美,演唱清新,美丽的家乡彷佛呈现眼前,给人无尽的听觉享受和情感熏陶,赋予了民族声乐无限的艺术魅力。在男声中为了使声音达到浑厚亮堂,具有穿透力,一般运用西方美声唱法进行演唱,像吴雁泽老师带有美声唱法的中国民歌,听起来又是别样的一种享受。迪里拜尔老师演唱的维吾尔族民歌《一杯美酒》,那韵味和声音则令人陶醉。音色美作为音乐艺术的基本内涵为人们展现了民族声乐的无限魅力。
(二)民族声乐发声方法及技巧。想要发出悦耳动人的声音,首先是用心理感觉去感受共鸣器官运动状态,然后找到共鸣部位的声音特征并且记住共鸣的感觉,接着就是感觉共鸣的大小、音色、强弱,及音乐线条是否合理。最后,根据演唱的声区和自身的条件,调整和适当分配头声区、中声区和胸声区这3个共鸣区的使用比例。片面单独地使用上述的3个共鸣区其中一个而忽略其他共鸣区,就违背了人体器官发声歌唱共鸣和音响结合的准则。
我国民族声乐和民间音乐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民族声乐演唱者要结合民间音乐的风格不断创新,掌握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同时也要吸收和运用地方语言的文化及特点。歌唱者要遵循声情的辩证规律,充分理解作品中的感情基调,否则将会感情生硬,如同背书念经,给人不自然的感觉。还有歌唱者歌唱中要强调字头的力度,因为呼吸的稳定离不开演唱时字头力度的强调,除此之外字头还能促进呼吸与声音的结合。著名民族声乐教育家金铁霖说过:“字头可以在嘴唇等部位任意夸张,之后引导声音放在通道里,嘴巴随之放松。”所以字前声后必须结合起来理解,并在一瞬间完成,才能达到吐字清晰,声音圆润的效果。另外要强调的是歌声的音乐性,即美声传义。声音表现出的音乐旋律性与歌词韵律的结合,也就是歌唱者依字行腔的过程中,对歌词的语言情态、语调、语气、语势等的把握处理和表现,潜移默化地促进字词音乐因素和音乐旋律性,做到以字带声、美声传义、字、声、曲的完美结合。从而使观众得字明义,得声动情,真正体现出“韵味”的含义和美学意义。
(一)民族声乐对“韵味”的审美特征。“韵味”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既指作品中美的境界,也指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感受和联系,往往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使人们得到美的感受。从古到今,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创作和呈现,并没有因为时代的进步和舞台的不同而忘却对音乐“韵味”最原汁原味的感觉的追求。无论是元曲还是明清传奇,创作既讲求格律又追求意境,目的是想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追求深远的韵味。中国戏曲、艺术创造等从不放弃对“韵味”的追求,这一优秀传统一代代地保留下来,对今天的民族声乐艺术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并且“韵味”作为一种美学标准,总是不自觉地被中国观众用来评判民族声乐演唱水平高低的标准。另外,以情传声,声情并茂也能传达作品的“韵味”。演唱者要做到把握作品感情,掌握咬字间的辨证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协调完整的韵味之美,否则不可能产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也正是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继承中国戏曲字里传情,声里含形特点的意义所在。
(二)歌唱演唱的风格韵味。我国民族众多,民族声乐各有特色,演唱风格也不尽相同,有的热情奔放,有的婉约清新,有的高昂激烈等,在民族声乐表演中要注意把握作品的演唱风格,作品的演唱风格是民族唱法的主要特点。演唱者要充分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民族和地区特点,同时还要结合个人的演唱特点,了解作者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态度,学会处理作品的题材和情感,将作品风格和个人演唱风格融为一体。
除此之外,要深入基层体验生活,虚心请教当地的老艺人、民族音乐家,研究当地的语言、风俗、历史环境等,理解和掌握当地民歌的音调、节奏、旋律等内容,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地域、民族音乐不断从理论上进行总结创新。例如,白秉权老师早年就拜陕北民歌艺人张天恩老师为师,潜心研究陕北民歌,细心学习揣摩民歌的每一字、每一词,弄清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搜集整理了不少民歌,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学习资料,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民族声乐歌唱中的情感表达。第一,精湛的歌唱技术,首先能按照规律纠正咬字吐字的问题。做到发音清晰,字正腔圆,并且咬字吐字也应根据不同的作品展示不同的特色。例如,感情激昂的歌曲应做到雄厚有力,热情欢快的歌曲应做到明媚敏捷,温柔情深的歌曲应做到柔和连贯等。还有一些地方方言也能增强作品的表现力,藏族歌曲中经常出现的“呀拉索”,虽然没有实际的意义,但却为民族歌曲的一大特色,为歌曲情感的发展做了一定的铺垫,使歌曲充满了力量和气质。另外遇到有难疑点的字词,有必要通过查字典弄清其发音和含义,这样才能顺利地完美地表现作品。第二,声音的训练离不开表演、情感和风格。我国民族众多,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不同赋予了各民族声乐的民族性和独特的个性,这就需要演唱者在表演的过程中符合听众的欣赏习惯和心理需求,彰显民族个性,表达民族特殊的情感寄托。南方的民歌要有细腻悠长之感,北方的民歌要有粗犷昂扬之情,平原地区的民歌要唱得偌大,高原地区的民歌要唱得高昂,否则千篇一律,也毫无个性和韵味所言。第三,声音也比较重要,声音能表达情感。声与情是互相寄托的,声音要圆润通透,音准要准确。要实现情的表达,应具备声的技术和情的渲染,两者缺一不可,否则会显得苍白无力。
总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的“声”与“韵”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一直以来对“声”与“韵”的追求未曾止步。“声”即是作品中声音的表现力和渲染力,演唱者只有用最饱满的声音把作品中的内涵表现出来,才能打动听众。“韵”即是各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彰显了各民族的个性,展现了各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志。因各民族的演唱个性和风格不一样,所以,只有把握好民族声乐中“声”和“韵”的特点,才能在民族演唱艺术中表现出浓郁的演唱风格和民族特色,这样民族声乐艺术才能熠熠生辉。
[1]郭建民.从对“韵味”的追求,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J].中国音乐,2002,(4):20-22.
[2]姚春英.辨析民族声乐之音色[D].江西师范大学,2009.
[3]袁宇平,周君.声之韵字之乐——民族声乐艺术对“字”的美学追求探析[J].大家,2010,(4):98-99.
[4]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5]李晓貳.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6]罗娟.论民族声乐的声音表现力[J].歌海,2013,(1):35-37.
[7]金平.对我国民族声乐审美特征与价值功能的思考[J].音乐创作,2014,(8):124-126.
[8]陈泓茹.对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思考[J].中国音乐,2006,(4):141-148.
[9]张书彬.民族声乐歌唱中的情感表达[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0,(6):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