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云海
(山东大学 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巴赫是巴洛克时期欧洲最伟大的作曲家,其器乐作品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作于1719年的《F大调第二勃兰登堡协奏曲》采用了巴洛克时期最为流行的大协奏曲的体裁形式,作品运用意大利协奏曲的格式,其中既有维瓦尔第协奏曲的很多因素,也体现出了许多巴赫自己的特点。
第一乐章开始独奏乐器组与协奏部同时进入,音乐主题由双簧管、竖笛和独奏小提琴同时演奏,小号则以整齐的八分音符充当主题旋律伴奏的角色。第一乐段中的小号声部分为两个乐句,每个乐句分为两个乐节,两个乐句开始都采用相同的音乐动机,第二乐节在第一乐节的旋律基础上进行扩充,使乐句得以发展。在这一乐段中,小号虽然未演奏主题旋律,但由于小号本身嘹亮的音色特点,再加上此乐段中十六分音符模进所形成的长旋律线条,似乎是在为小号的伴奏旋律声部做出让步,以突显小号的旋律走向。插段由独奏小提琴引入,进入第十一小节后由竖笛和双簧管承接主题,两小节后主题旋律交由双簧管,第14小节小号以两小节“无穷动”式的旋律闯入音乐的进行中,虽然此时其他三个声部依旧在呈示主题旋律,但小号高亢的声音已经几乎占据了主导地位。
小号直到第39小节才开始担任主题旋律声部,这一乐段中音乐由关系小调转向下属调,主题旋律在小号和其他三个独奏声部交替进行,此起彼伏,独奏乐器组各声部间形成竞奏对比的效果。直到60小节音乐再次回到插段,进入这一乐段后,音乐开始变得清晰起来,各声部依次演奏第二主题。之后小号在第75和88小节,在下属调上短暂地再现了第一主题的第一动机。最后在103小节,各声部整体回归到最初的主题上,声部增高了一个八度,同时在主题旋律中加入了小号声部,增强音乐的收束感,将辉煌、明亮、欢快、热闹的气氛烘托到极致。
第三乐章,音乐采用极快板。与第一乐章不同,此乐章中小号已经完全占据了主导地位,乐章开始就由小号单独完整地呈示了音乐的主题,由于此乐章中运用了赋格式的对位手法,小号的主题呈示完毕后,双簧管、小提琴和竖笛分别采用了卡农和高五度模仿的复调形式来发展音乐。到第41小节,小号再次单独将主题在属调上重现,之后音乐再次进入衔接紧密,交替演奏的状态。直到全曲结束,小号部分再现了乐章开始的主题旋律,音乐在活泼、欢乐的气氛中戛然而止。
(一)高音
这首协奏曲演奏上最大的难点就在于“高音”,对于所有的铜管乐器来说,是否能够很好的驾驭一首作品的高音演奏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这部作品成功能否。在这首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中小字三组的降E,E和F等音符共出现四十余次,其中还包括了三个极难度高音小字三组的G,第三乐章共二十余次。一首作品里同时出现六十多个高音对于一般的演奏者来说几乎是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且在小号作品里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也是在整个国际小号界上很少有演奏者会在正式的音乐会中完整演奏这部作品的关键原因,甚至使得许多小号演奏者对这部作品望而却步。
(二)气息
高音小号由于其管径短,哨管窄等特点,造成在吹奏中气息阻力较大,与在吹奏常规的小号的气息运用反差也较大,因此在演奏中对于气息的运用就会有更多更高的要求。在这部作品中由于高音多、高低音之间音程跨度大,在演奏频繁出现高音时,气息会持续处于兴奋状态,如果在这个时候马上演奏低音,气息很难平缓地沉下来,气息处于兴奋状态时演奏的低音不但会影响发音的把握性,同时音准也会出现问题。因此对于演奏者来说急速大跨度的高低音基本功练习尤为重要,而在练习高音到低音的快速转换过程中,演奏者需将口风比平时的低音演奏时要稍稍放大,从而使得低音不会偏高,且演奏低音的把握性也会增加。
(三)耐力
由于这部作品其高音出现极为频繁,且这部作品几乎没有中途休息,所以所需消耗的体能耐力也会比其它大型小号作品高出许多。
如果在演奏过程中,嘴唇能够进行休息缓冲的机会较少,加上同时频繁演奏于高音区域,那么就会使得嘴唇肌肉疲劳提前到来,嘴唇肌肉在长时间处于疲劳的状态下演奏,会导致演奏作品时出现灾难性后果。因此,无换气口的、一气呵成的特性基本功的大量练习将会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