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2015-09-27 23:16
甘肃教育 2015年16期
关键词:劳动课功利化考级

扭转大学“替课族”背后的不良风气

近年来,高校扩招力度不断加大,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而高校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却跟不上来。同时,学校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方法也不够科学现代,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学制安排不够恰当。而对于日益严重的“替课”现象,授课老师、辅导员、班主任要么不知情,要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值得注意的是,高校里担任本科生教学的往往都是青年教师,他们生存状况的不容乐观已经成为社会聚焦的热点。教学任务繁重,论文、科研成果等与评职称息息相关的任务更繁重,在学术圈里给“大牛”们打工、白干活的无奈也绝不是少数。当高等教育市场化,一些学校的高层管理者忙着跑政府、跑公司,内部管理机制滞塞的情况下,直接承担育人职责的青年教师压力大、待遇差,敷衍塞责、抓不好课堂、管不好学生的现象就有了存在基础。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学生“替课”产业链的形成,和已被曝光及讨论过的“四六级替考产业链”“毕业论文替写产业链”一样,是不正、不端的学风和社会风气对高校的进一步侵蚀。高校内部的学术腐败和学术不公等现象,社会上诸如领导干部找人“替学”党校培训课等现象,都会在不知不觉中腐蚀大学生思想。要想断了大学生们弄虚作假的念想,还要剔除和扭转不良的学风和社会风气。(曹华飞)

剥去乐器考级的功利外衣

放假了,不少学生加入乐器考级大军。可是,考级并不像资格证考试一样全国统一。媒体报道,除了比较老牌的考级单位之外,各地文化馆、艺术表演团体,甚至中国文联下属协会、各地少年宫也纷纷加入进来。

热衷于考级,其实是家长的一种教育焦虑。在很多家长看来,考级是能力的证明,不管能否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先拿到这一纸证明才是真。所谓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场,混杂的考级机构背后,离不开市场“蛋糕”的甜蜜诱惑。囿于混乱无序的市场和功利化的狂热追捧,考级的种种乱象也浮出水面。媒体报道,一名钢琴已过5级的孩子,居然连乐谱都不认识,岂不悲哉?

只有基于兴趣才能演绎完美,学乐器的意义在于不仅能培养听力、识谱、演奏等技能,更能塑造个人的性情和品位,提升对美的敏锐感知。同时,作为一种爱好和消遣,音乐能帮助孩子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超脱于琐碎的现实,成为除工作学习之外的小小避风港。从这种角度看,考级作为学习乐器的副产品,应彻底剥离升学等功利化的“外衣”,让艺术教育真正回归艺术。(于 珍)

每个孩子都需要一门“劳动课”

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少,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现象十分普遍,由此衍生出的一夜暴富、不劳而获、劳动可耻等思想也或多或少地反映在他们的言行中。因而,教育部要求切实在中小学中开设劳动课十分必要。

劳动课的益处是十分明显的,比如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磨炼他们性格,等等。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们在进行了二十多年的跟踪研究之后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两者在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上也有显著差别。由此来说,学校理应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并让家长们提高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它不仅关系到教育的质量,更关系到学生的就业成才和生活幸福。

不难理解,我国劳动课不受重视的根本原因在于家长和教育者对劳动教育的不重视,以及教育的功利化。例如,前段时间,成都一高中某班的学生全部停课三天,专职负责校园卫生,却遭遇了家长的质疑,认为耽误了孩子的学习时间。而与之相对的是,多数孩子在家里很少做家务劳动。有媒体就各国小学生每日家务劳动时间做过统计,结果是: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英国0.6小时,法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而中国只有0.2小时,即每天仅12分钟。如果孩子小时候缺乏劳动,体会不到劳动的乐趣,待其成年后,不喜欢工作、不思进取,乃至于“啃老”也就十分自然了。

其实,不管教育者还是家长都应该意识到,每个孩子都需要一门劳动课。劳动课是难得的成长课程,它可以完善学生人格,减轻家长教育负担。德国的学校就十分注重劳动教育,其课程由“劳动学课”和“操作课”组成。前者讲授劳动和就业的知识和理论,后者则开展相应的实践劳动。值得一提的是,此劳动教育包含了我国教育十分缺乏的职业规划,学生们能够了解各行各业的知识,进行相应的体验,进而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因此,期待家长和教育者能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价值,通过一系列课程设置和家务劳动以及学校和家庭的互动搞好劳动教育,避免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维生素”。

(刘义杰)

猜你喜欢
劳动课功利化考级
那些年的“劳动课”
玉泉学子的趣味农场劳动课
劳动课真“独立”还需过“四道关”
解决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的创新机制研究
追求一流大学建设不能功利化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功利化及其主体性失落
钢琴学习与“考级”刍议
对“无功利化阅读”的思考
人民音乐出版社推出国内首套《陶笛考级曲集》
《太闲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