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学齐,杨忠芳,郭晶晶,邵 鑫,韩爽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
教育论坛
从一个概念的引文出处谈治学严谨性
夏学齐,杨忠芳,郭晶晶,邵 鑫,韩爽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
“地累积指数”是评价土壤和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常用指标,在大量评价沉积物和土壤重金属污染案例文献中获得了广泛使用。然而笔者查询发现,大多数文章所引用的该概念出处有多个雷同的错误版本,即该概念的参考文献出处出现了多个错误版本的相互传抄。说明绝大多数作者在使用该概念时,并没有查阅自己所引用文献,使该参考文献引文出处出现大量荒唐和矛盾之处,绝大多数作者并未发觉,而仍然在传播错误出处。这一现象反映了有些作者发表文章的急功近利性掩盖了治学严谨性,同时也提醒期刊方面提高把关水平,避免此类现象。
地累积指数;引文;参考文献;治学严谨性
地累积指数,有时也被称为“地积累指数”,对应英文名“Geo-accumulation Index”,是进行土壤、沉积物等环境介质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的常用方法。地累积指数评价法是德国学者German Müller于1979年[1]提出,首先被用来研究河流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后来也被一些学者应用于土壤和其他环境介质的重金属污染评价。地累积指数(Igeo)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Cn表示元素n在土壤或沉积物中的实测含量;Bn表示土壤或沉积物中n元素的地球化学背景值;公式分母中背景值被乘以1.5,以得到最小污染级别的界限值,即Cn=1.5Bn时,Igeo=0,在Igeo≤ 0时,表示被评价样品n元素处于无污染水平。同时,该结果(1.5Bn)的倍数作为各级别上界,以及后续级别下界。
根据计算出的Igeo值,并参照表1,即可得到土壤或沉积物等环境介质有害元素的污染程度。
表1 地累积指数对应的污染程度分级
然而,笔者在对该概念的出处查询时,发现几乎遇到的所有中文文献提供的本概念出处都是无中生有。就此,本文使用文献数据库收集了使用“地积累指数”的概念和方法,并给出了其概念出处的数百篇文献,归纳其错误版本的类型,以鉴后人。
基于CNKI期刊论文全文数据库和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使用地累积指数等相关关键词搜索正式发表的中文期刊论文。并筛选使用地积累指数进行土壤或沉积物等环境介质重金属评价的案例研究性论文、综述性论文以及方法讨论性论文,且这些论文都通过参考文献指出了该概念的出处,获得的满足条件的论文共252篇。这些文献都认为“地积累指数”出自一篇题目为《Index of geoaccumulation in sediments of Rhine River》的文章。
利用Note Express 3.0软件建立施引文献数据库,同时,在施引文献数据库字段的基础上,添加新的字段,将被引用的《Index of geoaccumulation in sediments of Rhine River》文献作者、期刊名称、年代、卷期号和页码等信息录入新建字段,以便统计。根据所引用的地累积指数出处文献的年代、卷期号和页码,将施引文献分成了八组,代表了八种错误来源的版本。每种版本下,根据期刊名称和作者姓名的不同写法,又可分为多个小类。
1.版本一
本版本的查询约束条件为:1979,2(3):108-118。即施引文献认为,地累积指数的概念出自某期刊1979年发表的第2卷第3期在108—118页的文章。其代表性写法如下:
Müller G.Index of geoaccumulation in sediments of the Rhine River[J]. GeoJournal, 1979,2(3):108-118.
查询到符合该版本约束条件的文章有14篇[2-15]。其中,部分文献没有给出期号(3)[8-15],也有部分只给出了起始页码(108),没有终止页码(118)[8-11]。这或许是所在期刊的规范要求。
然而,该版本中,作者姓名出现了多个写法:只有3篇写成真正的作者姓名“Müller G.”[7, 14, 15],有9篇写成了“Muller G.”[2-6, 10-13],另外2篇竟写成了“Muiier G.”[8-9]。
从期刊名称上看,14篇文献中只有2篇写成真正存在的期刊名称“GeoJournal”[4, 7],有9篇写成了“Geojournal”(j字母小写)[2-3, 5-6, 11-15],有1篇写成了“Geojoural”(即漏掉了一个字母n)[8],有2篇写成了“Geo Joural”[9-10]。
假定文章《Index of geoaccumulation in sediments of the Rhine River》出自期刊《GeoJournal》。笔者查询该刊所在的电子数据库(http://link.springer. com/journal/10708)显示,该期刊1979年刊出的是第3卷,不是这里显示的第2卷,而第2卷是1978年刊出的,即该文献引用年代和卷之间不符,自相矛盾。且无论第2卷还是第3卷均不存在题目为《Index of geoaccumulation in sediments of the Rhine River》或者具有类似关键词的文章。
2.版本二
本版本的查询标志为:1969,2(3):108-118。即施引文献认为,地累积指数的概念出自某期刊1969年发表的第2卷第3期在108—118页的文章。版本二与版本一的区别在于刊出年限变成了1969年,其代表性写法如下:
Müller G. Index of geoaccumulation in sediments of the Rhine River[J]. GeoJournal, 1969,2 (3): 108-118.
查询到的符合该版本约束条件的文章有212篇[16-227]。其中,部分文献没有给出期号(3)[16-98],也有部分只给出了起始页码(108),没有终止页码(118)[98, 204-227]。这也或许是所在期刊的规范要求。
该版本212篇文章对应的参考文献中,作者姓名写法出现有以下9种:(1)有2篇[54, 98]写成了“G M.”;(2)有1篇[85]写成“MllerG.”;(3)有1篇[217]写成“MdlerG.”;(4)有1篇[21]写成“MiIIer G.”;(5)有1篇[122]写成“Miiller G.”;(6)有 1篇[121]写成“Muiler G.”;(7)120篇[16, 19, 20,22-24, 29, 31, 33, 35-37, 41, 43, 45-46, 51-53, 57-65, 68-69, 73-75, 77, 79-80, 83-84,86-87, 89, 95, 97, 99-113, 123-125, 127, 129, 132, 134-135, 140-145, 148, 152-154,160, 162, 165-166, 168-170, 172, 175-177, 180-183, 185, 188-192, 196-197, 202, 204-208, 210-212, 214-215, 218-227]写 成“Muller G.”;(8)84篇[17-18, 25-28, 30, 32, 34, 38-40,42, 44, 47-50, 55-56, 66-67, 70-72, 76, 78, 81, 82, 88,90-94, 96, 114-120, 126, 128, 130-131, 133, 136-139, 146-147, 149-151, 155-159, 161,163-164, 167, 171, 173-174, 178-179, 184, 186-187, 193-195, 198-201, 203, 209, 213]写成正确的作者名“Müller G.”;(9)还有1篇[216]写成了“Mulller G.”。
从期刊名称上看,212篇文献中存在以下写法:(1)有3篇[20, 33, 95]写成“Gefjournal”;(2)有1篇[53]写成“Gefournal”;(3)有6篇[31, 35, 36, 49, 90,153]写成“Geo J”;(4)有 3篇[21, 47, 104]写成“Geo journal”;(5)有 18篇[22, 27, 29-30, 34, 45, 61, 79-80, 117, 121, 146,171-172, 176, 193, 205, 207]写成“Geo Journal”;(6)有1篇[92]写成“GEO Journal”;(7)有4篇[48, 76, 195, 226]写成“Geo. Journal”;(8)有 21篇[38-40, 44, 50, 56, 60, 71, 77, 94,112-113, 119, 125, 137, 140, 156, 186, 200, 202, 209]写成“Geochemical Journal”;(9) 有 1篇[37]写成“Geographical Journal”;(10)有4篇[138, 148, 206, 213]写成“Geography Journal”;(11)有1篇[69]写成“GeoJ”(无空格);(12)有1篇[109]写成“geojournal”;(13)有129篇[24-26, 28, 32, 41-43, 51-52, 54-55, 58, 59, 62-67, 70, 72-75, 81-89, 91,93, 96-103, 105-108, 110, 114-118, 120, 122-124, 126-128, 130-136, 141, 143-145, 147, 149-152, 154-155, 157, 159-165, 167-170, 173-174, 179-185, 187-192, 194, 196-198, 203,204, 208, 210-212, 214-225, 227]写成“Geojournal”;(14)有1 篇[166]写成“Geo-journal”;(15)有 5篇[17, 23, 142,178, 201]写成“GeoJournal”;(16)有 1篇[158]写成“Geol J”;(17)有5篇[16, 19, 68, 129, 139]写成“Geological Journal”;(18)有1篇[46]写成“Geology J”;(19)有3篇[18, 111, 175]写成“Geology Journal”;(20)有1篇[199]写成“Journal of Geology”;(21)有2篇[57,78]写成“Geojoumal”。
笔者使用各大数据库和搜索引擎没有发现名为“Gefjournal”、“Gefournal”、“Geo J.”、“Geo journal”、“Geo Journal”、“GEO Journal”、“Geo. Journal”、“GeoJ”、“geojournal”、“Geojournal”、“Geo-journal”、“Geojoumal”的学术期刊,而真实存在的期刊为《GeoJournal》;同时也不存在名为“Geographical Journal”的期刊,而期刊《The Geographical Journal》和《Geography Journal》是存在的;不存在名为“Journal of Geology”的期刊,而《The Journal of Geology》是存在的;不存在名为“Geology J”、“Geology Journal”和“Geol J”的期刊,而期刊《Geological Journal》是存在的;同时《Geochemical Journal》也是真实存在的期刊。
笔者首先查询《GeoJournal》,发现该刊创刊时间是1977年,1969年该刊并未创刊,显然出版年代是错误的。同时,第2卷的108—118页并不在第3期,而在第2期,无论第3期还是第2期都不存在题目为《Index of geoaccumulation in sediments of the Rhine River》的文章。
对《The Geographical Journal》的查询显示,1969年本刊对应的是第135卷,不是本版本所示的第2卷,第3期对应的页码是327—496,不存在本版本所 示 的108—118页。《The Geographical Journal》整刊也不存在题目为《Index of geoaccumulation in sediments of the Rhine River》或类似关键词的文章。
对《Geography Journal》的查询显示,本期刊是2013年创刊的开源期刊,采用出版年代作为卷号。1969年,本刊还未创刊,同时本刊也并不存在第2卷,更没有题为《Index of geoaccumulation in sediments of the Rhine River》的文章。
对《The Geographical Journal》的查询显示,本刊1969年对应的是第135卷,不是本版本题录所显示的第2卷,本卷第3期对应页码是327—496页,与本版本显示的108—118不符。同时,本期刊也没有题为《Index of geoaccumulation in sediments of the Rhine River》或类似关键词的文章。
对《The Journal of Geology》的查询显示,本刊1969年对应的是第77卷,不是本版本题录所显示的第2卷,本卷第3期对应页码是249—375页。查询显示,本刊整刊都没有题为《Index of geoaccumulation in sediments of the Rhine River》或类似关键词的文章。
对《Geological Journal》的查 询 显 示, 本刊1969年对应的是第6卷第2期,本期对应页码为147—338,与本版本显示的“2 (3): 108-118”无法对应。本刊全刊也没有题为《Index of geoaccumulation in sediments of the Rhine River》或类似关键词的文章。
对《Geological Journal》的查 询 显 示, 本刊1969年对应的是第3卷,不是本版本题录所显示的第2卷,本卷第2—3期对应页码是87—184页。 本 刊 108-118页 并 不 是 题 为《Index of geoaccumulation in sediments of the Rhine River》的文章,本刊整刊也不存在题为《Index of geoaccumulation in sediments of the Rhine River》或类似关键词的文章发表。
3.版本三
本版本的查询约束条件为:1979,3(2):108-118。即施引文献认为,地累积指数的概念出自某期刊1979年在第3卷第2期108—118页的文章。其代表性写法如下:
Müller G. Index of geoaccumulation in sediments of the Rhine River[J]. GeoJournal, 1979,3 (2): 108-118.
查询到的符合该版本约束条件的文章有3篇[228-230]。其中,有2篇文献[229, 230]没有给出卷号3,同时也是这两篇文献把作者姓名写成了“Muller G.”,并把期刊名称写成了《Geojournal》。
如前所述,期刊《GeoJournal》1979年刊出的是第3卷,与本版本显示一致,但其第2期对应页码为115—224页,本版本显示的108—118页并不在本期。本卷以及全刊并没有题为《Index of geoaccumulation in sediments of the Rhine River》或类似关键词的文章。
4. 版本四
本版本的查询约束条件为:1969,2(2):108-118。即施引文献认为,地累积指数的概念出自某期刊1969年在第2卷第2期108—118页的文章。其代表性写法如下:
Müller G. Index of geoaccumulation in sediments of the Rhine River[J]. GeoJournal, 1969,2 (2): 108-118.
查询到符合该约束条件的文章有19篇[231-249]。其中1篇[249]文献给出了卷号2和期号(2),其他文献[231-248]只给出了期号(2)。1篇文献[231]由于所在期刊《人民黄河》的规范要求,没有给出页码范围“108-118”。
在该版本中,作者姓名的写法出现有4种:“Muller G.”[231, 234, 236, 237, 239, 241-244, 246, 247]、“Müller G.”[232, 233, 235, 238, 240, 249]、“MTILLER G.”[245]和“Matter G.”[248]。
从期刊名称上看,19篇文献中的期刊名称有6种写法:“Geo J”[236, 239, 243, 247]、“Geo Journal”[234,246]、“Geo. J”[231]、“Geojournal”[232, 233, 235, 237-238,240, 242, 244-245, 249]、“GeoJournal”[241]和“Journal of Geulugy”[248]。
如前所述,《GeoJournal》在1969年并未创刊,其中也不存在这些施引文献所引用的题目为《Index of geoaccumulation in sediments of the Rhine River》或者相似关键词的文章,而其所引用的来源写法都是错误的。
5.版本五
本版本的查询约束条件为:1969,8(2):108-118。即施引文献认为,地累积指数的概念出自某期刊1969年在第8卷第2期108—118页的文章。查询到的符合该约束条件的施引文献只有1篇[250],其参考文献中的写法为:
Muller G.Index of Geoaccumulation in Sediments of the Rhine River[J].Geo Journal,1969,8(2):108-118.
其作者的姓名写法“Muller G”和期刊名称写法“Geo Journal”均不规范。如前所述1969年《GeoJournal》并未创刊,其引文出自该刊第8卷的写法亦属无中生有。
6.版本六
本版本的查询约束条件为:1969,3:108-118。即施引文献认为,地累积指数的概念出自某期刊1969年第3卷108—118页的某篇文章。查询到的符合该约束条件的施引文献也只有1篇[251],其参考文献中的写法为:
Müller G.Index of geoaccumulation in sediments of theRhine River.Geojournal,1969, 3: 108-118.
其中,期刊名“Geojournal”的写法不规范,应该为“GeoJournal”。 如前所述,1969年,该刊未创刊,本刊也没有题为《Index of geoaccumulation in sediments of theRhine River》或有类似关键词的文章发表。
7.版本七
本版本的查询约束条件为:1996,2(3):108-118。即所查施引文献认为,地累积指数的概念出自某期刊1996年第2卷第3期108—118页的文章。查询到的符合该约束条件的施引文献也只有1篇[252],其参考文献中的写法为:
Muller G. Index of geoaccumulation in sediments of theRhine River[J]. Geojournal,1996,2(3):108-113.
其中,作者姓名“Muller G.”和期刊名“Geojournal”均 不 规 范。 期 刊《GeoJournal》1996年刊出的是第38、39和40期,不是这里所示的第3期。本刊全刊也不存在题为《Index of geoaccumulation in sediments of theRhine River》或类似关键词的文章。
8.版本八
本版本的查询约束条件为:1962,2:108-118。即所查施引文献认为,地累积指数的概念出自某期刊1962年第2卷108—118页的某篇文章。查询到的符合该约束条件的施引文献也只有1篇[253],其参考文献中的写法为:
Muller G.1962.Index of geoaccumulation in sediments of the Rhine river[J].Geojournal,2:108-118.
其中,作者姓名“Muller G.”和期刊名“Geojournal”均不规范。如前所述,1969年《GeoJournal》并未创刊,其第2卷以及全刊均不存在所引文章。
地累积指数是环境地球化学中的经典概念,是评价沉积物等环境介质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广泛使用的方法。通过上节的归纳可知,几乎所有文献中对此概念的来源出处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纯属无中生有,目前为止,已产生了八大版本,几十种错误变种(表2)。这些错误写法的雷同表明,绝大多数作者写作时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只是简单抄写,并未查询和阅读,以致自己抄写中的不慎出错,还会被后来的作者延续传播,以讹传讹,出现了多个荒唐写法的变种。
表2 地累积指数来源错误版本汇总表
经查证,German Müller于1979年在德文期刊《Umschau in Wissenschaft und Technik》(引用时常简写为:“Umschau.”)第79卷第24期778—783页发表了题为《Schwermetalle in den Sedimenten des Rheins - Veränderungen seit 1971》的文章[1],最先提出了地累积指数(德文:Geoakkumulations-Index)的概念。其出处的原始性可由German Müller本人于1986年发表的文章[254]印证。《Schwermetalle in den Sedimenten des Rheins - Veränderungen seit 1971》文章首页如图1所示。
图1 地累积指数原始出处文章首页
(1)一种杜撰的有关地累积指数概念原始出处的文献已产生了八大版本,几十种错误变种,目前仍在传播。绝大多数作者写作时所引用的该参考文献只是简单抄写而不加查询。表明国内某些作者治学严谨性有待提高。
(2)一般学术论文的发表要经过专家评审、稿件修改、期刊校对等环节, 但这些环节还是未能避免此类现象,因此笔者希望编辑方面能提高把关水平,将缺乏最基本学术规范和严谨性的文章拒之门外。
(3)地累积指数概念原始出处应为:Müller G. Schwermetalle in den Sedimenten des Rheins-Veränderungen seit 1971[J].Umschau in Wissenschaft und Technik,1979,79(24): 778-783.
致谢:德国马克思普朗克化学研究所魏然帮助查询和提供了《Schwermetalle in den Sedimenten des Rheins-Veränderungen seit 1971》文章的德文原文扫描件和英文翻译件。作者致以谢意!
[1] Müller G.Schwermetalle in den Sedimenten des Rheins-Veränderungen seit 1971.Umschau in Wissenschaft und Technik [J].Umschau in Wissenschaft und Technik, 1979,79(24):778-783.
[2] 郁亚娟,王冬,王翔,等.滇池湖体及其主要入湖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布特征评价[J].地球与环境,2013,(3):311-318.
[3] 左兰兰,赵运林,许永立.洞庭湖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估[J].江西农业学报,2013,(6):119-121.
[4] 王丹,高良敏.淮南沉陷水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的研究[J].绿色科技,2014,(5):217-218.
[5] 尹春芹,孙清斌,邓金锋.环大冶湖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评价[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3,(1):17-22.
[6] 李玉斌,冯流,刘征涛,等.中国主要淡水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生态风险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2):200-205.
[7] 马迎群,时瑶,秦延文,等.浑河上游(清原段)水环境中重金属时空分布及污染评价[J].环境科学,2014,(1):108-116.
[8] 杨卓,李贵宝,王殿武,等.白洋淀底泥重金属的污染及其潜在生态危害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5):115-121.
[9] 张雷,秦延文,郑丙辉,等.三峡水库入库河流大宁河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4):81-85.
[10] 陈奎,周勇华,张怀静.东昌湖水体和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污染评价[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0):97-105.
[11] 王立明,林超,刘德文.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黄河以北段底泥重金属污染及其潜在生态危害评价[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8,(3):5-8.
[12] 汤洁,陈初雨,李海毅,等.大庆市建成区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和健康风险评价[J].地理科学,2011,(1):117-122.
[13] 程岩,刘月,李富祥,等.鸭绿江口及毗邻浅海沉积物重金属富集特征与潜在生态风险比较[J].环境科学研究,2011,(5):516-525.
[14] 罗燕,秦延文,张雷,等.大伙房水库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分析与评价[J].环境科学学报,2011,(5):987-995.
[15] 张雷,秦延文,赵艳明,等.三峡澎溪河回水区消落带岸边土壤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学报,2012,(12):3021-3029.
[16] 许东升,黄淑玲,李琦.安徽省泗县池塘底泥As含量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J].光谱实验室,2012,(2):1233-1237.
[17] 尚林源,孙然好,汲玉河,等.密云水库入库河流沉积物重金属的风险评价[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S2):344-348.
[18] 王伟平,海燕,李文喜,等.宝鸡市农村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及风险评价[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49-53.
[19] 吴学丽,杨永亮,徐清,等.沈阳地区河流灌渠沿岸农田表层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2):282-288.
[20] 周秀艳,王恩德.辽东湾潮间带底质重金属污染地累积指数评价[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2):22-24.
[21] 胡江良,胡恭任,于瑞莲,等.六盘水工业区表层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贵州农业科学,2014,(7):188-192.
[22] 徐玮,吕宾,储金宇,等.镇江市老城区不同功能区地表灰尘重金属污染评价[J].环境化学,2012,(2):182-188.
[23] 刘金铃,冯新斌,朱伟,等.东江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J].生态学杂志,2011,(5):981-986.
[24] 郭笑笑,刘丛强,朱兆洲,等.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J].生态学杂志,2011,30(5):889-896.
[25] 张玉宝,徐颖,储昭升,等.洞庭湖平原中小型湖群沉积物中砷污染特征与评价[J].湖泊科学,2011,(5):695-700.
[26] 李壮伟.汕尾港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J].海洋地质动态,2010,(10):10-15.
[27] 黄松宇,马鸿志,左彦东,等.北安河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S1):413-417.
[28] 于萍,刘汝海,王艳,等.葫芦岛南岸海域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S1):151-156.
[29] 刘海婷,于瑞莲,胡恭任,等.泉州市街道灰尘重金属污染评价[J].矿物岩石,2010,(3):116-120.
[30] 张凤荣,储昭升,金相灿,等.洞庭湖平原中小型湖群沉积物铬污染特征与评价[J].环境科学研究,2009,(12):1420-1425.
[31] 张弛,高效江,宋祖光,等.杭州湾河口地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535-540.
[32] 于文金,邹欣庆.灌河口潮滩重金属累积特征及污染评价[J].地球化学,2007,(4):425-433.
[33] 周秀艳,王恩德,王宏志.辽西滨海矿集区重金属污染与评价[J].土壤,2004,(4):387-391.
[34] 张海珍.应用地积累指数评价滇池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J].安徽农业科学,2012,(11):6735-6737.
[35] 朱兰保,盛蒂,周开胜,等.应用地积累指数法评价淮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J].地下水,2008,(5):82-84.
[36] 陈孝杨,黄河,桑宏庆.应用地积累指数法评价淮河淮南段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6,(2):35-38.
[37] 胡良锋,王永花,王秋英,等.北太湖水、沉积物及典型水生生物样品汞的分布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4,(6):1183-1188.
[38] 张霖琳,梁宵,魏复盛.汀江某河段底泥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及生态风险评价[J].环境化学,2012,(7):945-951.
[39] 谢文平,王少冰,朱新平,等.珠江下游河段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及污染评价[J].环境科学,2012,(6):1808-1815.
[40] 刘勇,岳玲玲,李晋昌.太原市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环境科学学报,2011,(6):1285-1293.
[41] 陈松,黄淑玲,孙林华,等.安徽宿州市沱河底泥中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地球与环境,2011,(3):331-337.
[42] 郑志侠,潘成荣,丁凡.巢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及污染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1):161-165.
[43] 苏斌,傅开道,钟荣华,等.澜沧江一湄公河干流底沙重金属含量空间变化及污染评价[J].2011,29(6):660-667.
[44] 许振成,杨晓云,温勇,等.北江中上游底泥重金属污染及其潜在生态危害评价[J].环境科学,2009,(11):3262-3268.
[45] 王济,张浩,曾希柏,等.贵阳市城区路侧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J].环境科学研究,2009,(8):950-955.
[46] 张跃军,孙彬,赵晓蕾.乡村内河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评价及资源化利用[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4):1398-1402.
[47] 杨清伟,束文圣,李慧.矿山废水影响下武江及其支流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J].广东水利水电,2007,(6):28-30.
[48] 李仁英,杨浩,陈捷,等.盘龙江口滇池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及污染评价[J].土壤,2006,(2):186-191.
[49] 郁亚娟,黄宏,王晓栋,等.淮河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测定和污染评价[J].环境科学研究,2003,(6):26-28.
[50] 涂常青,温欣荣,张镜,等.硫化铜矿区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生态危害评价[J].土壤通报,2013,(4):987-992.
[51] 刘良,张祖陆.南四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空间分布、来源及污染评价[J].水生态学杂志,2013,(6):7-15.
[52] 阳杰,曹玲珑,姜万钧,等.洋浦港近岸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J].海洋湖沼通报,2012,(4):121-128.
[53] 宋宪强,雷恒毅,余光伟,等.重污染感潮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及释放规律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8,(11):2258-2268.
[54] 马长城,孙竹梅,胥军,等.湖北菱角湖沉积物中重金属垂直分布及形态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3):136-139.
[55] 贾旭威,王晨,曾祥英,等.三峡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累积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估[J].地球化学,2014,(2):174-179.
[56] 管后春,李运怀,彭苗枝,等.黄山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中国地质,2013,(6):1949-1958.
[57] 曹玲珑,王平,田海涛,等.海南东寨港重金属在多种环境介质中污染状况及评价[J].海洋通报,2013,(4):403-407.
[58] 陈乾坤,刘涛,胡志新,等.江苏省西部湖泊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5):1044-1050.
[59] 陆凤娟.河流底质中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以上海市嘉定区为例[J].环境保护科学,2013,(4):86-88.
[60] 史振忠,尤仲杰,康飞金,等.宁波滩涂贝类养殖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及聚类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13,32(2):239-242.
[61] 赵慧敏,高凌颜,刘敏超.天沙河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3):337-342.
[62] 谢娟,孙韵,杨育娟,等.某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地质累积指数评价[J].黄金,2012,(12):53-55.
[63] 陈松,桂和荣,孙林华.安徽宿州地区石灰岩土壤地球化学特征[J].地球与环境,2012,(4):529-535.
[64] 王沛芳,周文明,王超,等.太湖沉积物重金属的形态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J].重庆大学学报,2012,(11):136-143.
[65] 忻旸,陈世金.长江中下游流域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研究进展及环境意义[J].安徽科技,2012,(10):38-40.
[66] 赵大勇,王猛,曾巾,等.南京莫愁湖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调查[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520-524.
[67] 王利军,卢新卫,荆淇,等.宝鸡长青镇铅锌冶炼厂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2):325-330.
[68] 刘梅,李发鹏,卢善龙,等.流域系统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25):15622-15626.
[69] 佘运勇,王剑,王艳华,等.南黄海海洋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海洋环境科学,2011,(5):631-635.
[70] 张雷,秦延文,郑丙辉,等.环渤海典型海域潮间带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J].环境科学学报,2011,(8):1676-1684.
[71] 陈丽莎,陈志良,肖举强,等.湘江流域长株潭段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8):4603-4605.
[72] 王博,赵爽,夏敦胜,等.兰州市城区河道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磁学参数相关关系研究[J].环境科学,2011,(5):1430-1440.
[73] 李绍生.地质累积指数法在义马矿区土壤重金属及氟污染评价中的应用[J].河南科学,2011,(5):614-618.
[74] 李绍生.永城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J].河南科学,2011,(4):484-488.
[75] 余辉,张文斌,余建平.洪泽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风险评价[J].环境科学,2011,(2):437-444.
[76] 孙元敏,陈彬,黄海萍,等.中国南亚热带海岛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危害[J].中国环境科学,2011,(1):123-130.
[77] 樊梦佳,袁兴中,祝慧娜,等.基于三角模糊数的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评价模型[J].环境科学学报,2010,30(8):1700-1706.
[78] 吴祥庆,黎小正,兰柳春,等.广西防城珍珠港珍珠养殖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J].海洋通报,2010,(5):584-587.
[79] 戴纪翠,高晓薇,倪晋仁,等.深圳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累积特征及污染评价[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4):170-175.
[80] 秦普丰,刘丽,侯红,等.工业城市不同功能区土壤和蔬菜中重金属污染及其健康风险评价[J].生态环境学报,2010,(7):1668-1674.
[81] 张新英,刘勇,吴浩东,等.西河池大环江板力村近岸农田重金属染分析[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29(s):80-88.
[82] 戴纪翠,高晓薇,倪晋仁,等.深圳近海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术[J].热带海洋学报,2010,29(1):90-95.
[83] 吴春笃,瞿俊,李明俊,等.镇江内江底泥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J].中国环境监测,2009,(5):90-94.
[84] 陈翠华,倪师军,何彬彬,等.江西德兴矿集区水系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时空对比[J].地球学报,2008,29(5):639-646.
[85] 张新英,赵才流,吴浩东,等.广西一个典型矿业镇环境中重金属污染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08,(4):79-83.
[86] 李想,张勇.我国蔬菜和蔬菜种植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现状与一般规律[J].四川环境,2008,(2):94-97.
[87] 余昌训,彭渤,唐晓燕,等.黑色页岩与土壤重金属污染[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8,(2):137-145.
[88] 梁源,刘健,孔祥淮,等.重金属在山东半岛东北部滨浅海区表层沉积物中的分布和污染评价[J].海洋地质动态,2008,(3):27-32.
[89] 谢淑容,彭渤,唐晓燕,等.湘中地区发育于黑色页岩上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J].土壤通报,2008,(1):137-142.
[90] 林春野,周豫湘,呼丽娟,等.松花江水体沉积物汞污染的生态风险[J].环境科学学报,2007,(3):466-473.
[91] 姬亚芹,朱坦,冯银厂,等.应用地质累积指数分析城市颗粒物源解析土壤风沙尘的污染[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4):949-953.
[92] 徐庆生,王胤,王晓辉,等.射阳河底泥重金属沿程变化分析及污染评价[J].环境保护科学,2006,(2):69-72.
[93] 丁喜桂,叶思源,高宗军.近海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J].海洋地质动态,2005,(8):31-36.
[94] 金海玲,胡恭任.海洋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防治研究进展[J].地球与环境,2004,(Z1):7-13.
[95] 周秀艳,王恩德,朱恩静.辽东湾河口底泥中重金属的污染评价[J].环境化学,2004,(3):321-325.
[96] 王利军,卢新卫,雷凯.宝鸡市街尘重金属元素含量及其环境风险分析[J].土壤通报,2012,(1):200-205.
[97] 郑国强,方向京,张洪江,等.云南省个旧锡矿区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植被恢复初探[J].水土保持通报,2009,(6):208-212.
[98] 孔慧敏,左锐,滕彦国,等.基于地球化学基线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J].地球与环境,2013,41(5):547-552.
[99] 胡应成,宋宪强,何丽英.广州市南沙区榄核河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32-35.
[100]王晓钰.基于重金属化学形态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14,46(1):88-93,102.
[101]李飞,黄瑾辉,曾光辉,等.基于Monte-Carlo模拟的土壤环境重金属污染评价法与实例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2013,40(9):103-108.
[102]江洪友,刘宪斌,张秋丰,等.天津近岸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及砷分布与生态风险分析[J].海洋科学,2013,(9):82-89.
[103]王哲,郑鹏.包头市污水厂污泥重金属污染及园林绿化使用安全性评价[J].硅酸盐通报,2014,(6):1530-1534.
[104]刘珠丽,李洁,杨永强,等.微波消解-ICP-AES/ICP-MS测定沉积物中23种元素的方法研究及应用[J].环境化学,2013,(12):2370-2377.
[105]彭友娣,邱国良,蒋慧丽,等.衡阳松江工业园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3,20(1):45-48,59.
[106] 刘宝林,胡克,徐秀丽,等.双台子河口重金属污染的沉积记录[J].海洋科学,2010,34(4):84-88.
[107] 孟祥华,刘恩峰,杨丽原,等.南四湖及主要入湖河流沉积物金属空间分布特征与污染评价[J].环境科学研究,2010,(1):1-6.
[108] 刘敬勇,孙水裕,许燕滨,等.广州城市污泥中重金属的存在特征及其农用生态风险评价[J].环境科学学报,2009,(12):2545-2556.
[109] 吕达,郑祥民,周立旻,等.上海崇明岛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磁学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9,(2):159-163.
[110] 李永华,王五一,杨林生,等.湘西多金属矿区汞铅污染土壤的环境质量[J].环境科学,2005,(5):187-191.
[111] 东方超,王宁,李玉成,等.合肥市十五里河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的含量及生态风险评价[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3,(3):38-42.
[112] 贾斌,刘永兵,李翔,等.海口市南渡江流域河塘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评价[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421-428.
[113] 李祥平,齐剑英,王春霖,等.粤西黄铁矿区铊一铅污染土壤的环境质量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28(3):450-496.
[114] 张成,陈宏,王定勇,等.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汞形态分布与风险评价[J].环境科学,2014,(3):1060-1067.
[115] 张晓举,于海洋,丁龙,等.秦皇岛石河口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J].中国环境监测,2014,(1):1-5.
[116] 王晨,曾祥英,于志强,等.湘江衡阳段沉积物中铊等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估[J].生态毒理学报,2013,(1):16-22.
[117] 王岚,王亚平,许春雪,等.长江水系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性评价[J].环境科学,2012,(8):2599-2606.
[118] 陈伯扬.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方法对比—以福建浅海沉积物为例[J].地质与资源,2008,(3):213-218.
[119] 王帅,胡恭任,于瑞莲,等.九龙江河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来源[J].环境科学研究,2014,(10):1110-1118.
[120] 李爽,张祖陆.南四湖表层底泥重金属空问分布及污染程度评价[J].水资源保护,2012,28(4):6-11.
[121] 张凤英,阎百兴,路永正,等.松花江沉积物中Pb As Cr的分布及生态风险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2):726-730.
[122] 李宇斌.构建省级环境与健康监测评估体系[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12):63-66.
[123] 王晓钰.土壤环境重金属污染风险的综合评价模型[J].环境工程,2013,(2):115-118.
[124] 王赢利,王鸿波.梅江河城区段重金属污染及潜在风险评价[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1349-1353.
[125] 简敏菲,徐鹏飞,熊建秋,等.乐安河一鄱阳湖段湿地表土重金属污染风险及水生植物群落多样性评价[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3,29(4):415-421.
[126] 闫慧,陈杰,肖军.典型农业城市街道灰尘重金属特征及其环境风险评价:以许昌市为例[J].环境科学,2013,(10):4017-4023.
[127] 王晓钰.新乡市郊区蔬菜基地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180-182.
[128] 刘付程,李玉.基于三角模糊数的近岸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81-86.
[129] 孟雷,袁新田,张春丽,等.朱仙庄和芦岭煤矿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39-45.
[130] 王业春,雷波,杨三明,等.三峡库区消落带不同水位高程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污染评价[J].环境科学,2012,(2):612-617.
[131] 赵大勇,马婷,曾巾,等.南京玄武湖富营养化及重金属污染现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83-87.
[132] 唐晓娇,黄瑾辉,李飞,等.基于盲数理论的水体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模型[J].环境科学学报,2012,32(5):1104-1112.
[133] 赵大勇,黄睿,马婷,等.玄武湖沉积物中重金属垂向分布及污染评价[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9):150-154.
[134] 金昭贵,周明忠.遵义松林Ni-Mo矿区耕地土壤的镉砷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12):2367-2373.
[135] 涂剑成,赵庆良,杨倩倩.东北地区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环境科学学报,2012,(3):689-695.
[136] 张玉玺,向小平,张英,等.云南阳宗海砷的分布与来源[J].环境科学,2012,(11):3768-3777.
[137] 邓代永,孙国萍,郭俊,等.典型电器工业区河涌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和潜在生态风险[J].环境科学,2012,(5):1700-1706.
[138] 李必才,何连生,杨敏,等.白洋淀底泥重金属形态及竖向分布[J].环境科学,2012,(7):2376-2383.
[139] 李磊,王云龙,蒋玫,等.江苏如东滩涂贝类养殖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来源分析及其潜在生物毒性[J].环境科学,2012,33(8):2607-2613.
[140] 陈景辉,卢新卫,罗大成,等.西安城市路边土壤重金属含量与污染评价[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1,(3):15-18.
[141] 胡国成,许振成,彭晓武,等.广东长潭水库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与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6):1166-1171.
[142] 李晓晖,袁峰,张明明,等.基于土壤地球化学数据的资源与环境评价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地理信息世界,2011,(3):59-64.
[143] 彭渤,唐晓燕,余昌训,等.湘江入湖河段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其Pb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J].地质学报,2011,(2):282-299.
[144] 万群,李飞,祝慧娜,等.东洞庭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污染评价与来源辨析[J].环境科学研究,2011,(12):1378-1384.
[145] 单保庆,菅宇翔,张洪.北运河下游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评价[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1,(6):141-145.
[146] 胡国成,许振成,赵学敏,等.高州水库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J].环境科学研究,2011,(8):949-957.
[147] 马婷,赵大勇,曾巾,等.南京主要湖泊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1,27(6):37-42.
[148] 段雪梅,蔡焕兴.厦门市水体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1):25-28.
[149] 邹丽敏,王超,冯士龙.玄武湖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物毒性风险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2):280-284.
[150] 李航,肖唐付,双燕,等.云南金顶铅锌矿区水系沉积物中镉的地球化学分布及其环境质量[J].环境科学,2008,(10):2894-2898.
[151] 李如忠,洪天求,熊鸿斌,等.基于未确知数学理论的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模式[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6):2167-2172.
[152] 郑冬梅,王起超,郑娜,等.锌冶炼-氯碱生产复合污染区土壤汞的空间分布[J].土壤通报,2007,(2):361-364.
[153] 张琪,刘媛媛,陈敏,等.应用地积累指数法评价南通市内河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J].干旱环境监测,2012,(1):28-31.
[154] 陈一清,黄钟霆,毕军平,等.湘江干流沉积物中铅和镉的污染特征与评价[J].中国环境监测,2014,(2):62-66.
[155] 刘成,邵世光,范成新,等.巢湖重污染汇流湾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2014,(4):1031-1037.
[156] 朱飞,李彦旭,许振成,等.龙江河水体与沉积物镉污染特征与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3,(11):56-61.
[157] 蒋科,黄亮亮,张颖纯,等.东苕溪中下游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与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3,(5):2197-2200.
[158] 闫欣荣,樊旭辉.多种方法评价城市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比较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3,(1):118-124.
[159] 朱兰保,盛蒂,戚晓明,等.蚌埠龙子湖底泥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估[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3,(5):107-111.
[160] 杜平,赵欢欢,王世杰,等.大冶市农田土壤中镉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J].土壤,2013,(6):1028-1035.
[161] 李思阳,韩志勇,胡芳.洪灾后高州水库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及污染评价[J].广东化工,2013,(8):94-97.
[162] 徐泽新,张敏.太湖流域湖荡湿地沉积物砷汞的空间分布及污染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5):626-632.
[163] 张满满,肖昕,谭敏.徐州北郊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J].北方园艺,2013,(6):177-179.
[164] 贾英,方明,吴友军,等.上海河流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特征与潜在生态风险[J].中国环境科学,2013,(1):147-153.
[165] 伍婷婷,李平阳,莫创荣,等.漓江沉积柱重金属垂向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J].环境保护科学,2012,(6):14-16.
[166] 顾君,郑祥民,周立旻,等.温瑞塘河温州市区典型河段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2,(1):31-34.
[167] 陈莉薇,徐晓春,黄界颖,等.铜陵林冲尾矿库复垦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污染评价[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1540-1544.
[168] 程雁.模拟酸雨条件下浙江省金华市城市灰尘重金属的解析状况探究[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1,(12):50-56.
[169] 郑俊,潘峰,张元朔,等.宿州市沱河三角洲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评价[J].宿州学院学报,2011,(11):22-25.
[170] 林燕萍,胡恭任,于瑞莲,等.泉州城市表层土壤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及污染评价[J].矿物岩石,2011,(2):115-120.
[171] 胡国成,许木启,许振成,等.府河一白洋淀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风险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30(1):146-153.
[172] 孟庆峰,杨劲松,姚荣江,等.滩涂围垦区土壤重金属调查及生态风险评价—以盐城市弶港镇为例[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30(11):2249-2257.
[173] 马建华,李灿,陈云增.土地利用与经济增长对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以开封市为例木[J].土壤学报,2011,48(4):743-750.
[174] 马建华,王晓云,侯千,等.某城市幼儿园地表灰尘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J].地理研究,2011,(3):486-495.
[175] 孙井梅,王小慧,宋述强,等.天津市景观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综合评价[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1,(5):9-13.
[176] 鲁双凤,王鹏,王军广,等.琼北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及环境质量评价[J].江苏农业科学,2011,(4):431-435.
[177] 魏明蓉,姜应和,赵文玉,等.大南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0,(3):415-418.
[178] 甘华阳,郑志昌,梁开,等.广西北海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分布及来源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10,(5):698-704.
[179] 罗财红,吴庆梅,康清蓉.嘉陵江入江河段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估[J].环境化学,2010,(4):636-639.
[180] 邢怀学,魏芳,祁轶宏,等.基于Hazen概率曲线的合肥大兴地区土壤Pb元素背景含量与污染叠加含量区分[J].土壤,2009,(3):437-441.
[181] 王春苗,石中山,杨剑虹.重庆土壤铅含量污染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广西农业科学,2009,(9):1172-1176.
[182] 王学锋,王玉鸽,王克亚.河南师范大学校园内表层土壤Pb含量及污染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8,(32):14285-14286.
[183] 张淑娜,刘伟,王德龙.海河干流,(市区段)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变化趋势分析[J].干旱环境监测,2008,(3):129-133.
[184] 祝云龙,姜加虎,孙占东,等.洞庭湖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与评价[J].湖泊科学,2008,(4):477-485.
[185] 张淑娜,唐景春.天津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危害评价[J].海洋通报,2008,(2):85-90.
[186] 李小虎,汤中立,初凤友.白银矿山水体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及其化学形态分布特征[J].地球与环境,2008,(3):218-224.
[187] 胡朝晖,李平,徐维海,等.深圳蛇口渔港沉积物重金属分布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生态环境,2008,(6):2145-2149.
[188] 李崇,李法云,张营,等.沈阳市街道灰尘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生态环境,2008,(2):560-564.
[189] 白世强,卢升高.洛阳城区及郊区土壤中Pb的分布特征及化学形态研究[J].土壤通报,2007,(3):544-548.
[190] 李湘凌,祁轶宏,周涛发,等.基于Hazen概率曲线确定铜陵土壤As元素含量[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12):56-60.
[191] 史贵涛,陈振楼,许世远,等.上海市区公园表层土壤铅含量及其污染评价[J].土壤,2006,(3):287-291.
[192] 陈长林,李晓所,张勤,等.公路交通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6):19-21.
[193] 邹烨燔,李勇,赵志忠,等.东寨港红树林沉积物重金属的垂向分异及污染评价[J].江苏农业科学,2014,(8):327-330.
[194] 朱兰保,盛蒂,戚晓明,等.蚌埠市地表灰尘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J].水土保持通报,2014,(3):242-246.
[195] 彭越,刘国东,骆斌,等.城乡交错带河流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3,20(6):173-176.
[196] 袁峰,彭兆璇,邢怀学,等.合肥大兴地区土壤Pb元素背景含量与污染叠加含量区分的Hazen概率曲线方法[J].土壤通报,2009,(3):656-659.
[197] 张洪伟,张国珍,张克江,等.黄河兰州段黄灌区蔬菜大棚土壤重金属含量分析及污染评价[J].土壤通报,2012,(6):1497-1501.
[198] 陈琴,吕业坚,杨芳,等.混养鱼塘水体与表层沉积物Cu、Zn污染特征与评价[J].水生态学杂志,2013,(5):54-59.
[199] 叶琛,李思悦,张全发.三峡库区消落区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源解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1):146-149.
[200] 王健康,高博,周怀东,等.三峡库区蓄水运用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环境科学,2012,(5):1693-1699.
[201] 铁梅,宋琳琳,惠秀娟,等.污泥与施污土壤重金属生物活性及生态风险评价[J].土壤通报,2013,(1):215-221.
[202] 秦建桥,赵华荣,张修玉,等.粤北铅锌矿区土壤生态系统微生物特征及其重金属含量[J].水土保持学报,2012,(4):221-225.
[203] 何桂芳,袁国明.珠江鸡啼门口海湾沉积物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J].海洋湖沼通报,2014,(2):132-140.
[204] 邓超冰,李丽和,王双飞,等.典型铅锌矿区水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11):2297-2301.
[205] 栾文楼,温小亚,崔邢涛,等.冀东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富集特征与污染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6):11363-11366,11393.
[206] 宋力,顾敦罡,黄民生,等.温州河网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与污染评价[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2,(9):2540-2545.
[207] 王昕,李小平.城市典型工业区土壤重金属分布与污染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10):100-104.
[208] 柴世伟,温琰茂,张亚雷,等.地积累指数法在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中的应用[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2):1657-1661.
[209] 李泗清,杨满芽.中山市不同类型企业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特性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地球与环境,2014,(4):525-531.
[210] 高陈玺,李川,彭娟,等.湘南锰矿废弃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及评价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3,30(8):78-83.
[211] 王斌,王静.天津河流入海口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J].北方环境,2013,(8):25-28.
[212] 于诰方,陈蕾.水库底泥重金属铁锰污染调查与评价—以青岛王圈水库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7):106-108.
[213] 殷淑华,高博,李强,等.ICP-MS在城市道路尘土中非常规监测微量元素污染评价中的应用[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3,(12):3396-3401.
[214] 姚峰,包安明,古丽·加帕尔,等.新疆准东煤田土壤重金属来源与污染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2013,(10):1821-1828.
[215] 成夏炎,张云.城市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分析与评价[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112-117.
[216] 祝滔,江长胜,郝庆菊,等.重庆秀山锰矿区土壤和植物锰污染调查与评价[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9):167-172.
[217] 张勇,陈灿灿,卫三平,等.340省道,(汾离段)土壤铅含量调查与分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2,(4):86-88.
[218] 蔡奎,栾文楼,李超,等.廊坊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J].物探与化探,2011,(5):675-679.
[219] 胡秀琳,赵立新,廖日红,等.温榆河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评价[J].北京水务,2011,(4):23-26.
[220] 刘子龙,赵政阳,鲁玉妙.陕西苹果园土壤砷和重金属污染评价[J].干旱区研究,2010,(2):273-277.
[221] 李军,刘云国,彭晖冰.锰矿废弃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评价及修复措施探讨[J].环境保护科学,2009,(2):63-65.
[222] 简毅,杨万勤,张健,等.岷江下游(五通桥段)土壤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2):256-262.
[223] 栾文楼,温小亚,崔邢涛,等.石家庄污灌区表层土壤中重金属环境地球化学研究[J].中国地质,2009,(2):465-473.
[224] 楚纯洁,马建华,朱玉涛.不同级别城镇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比较分析—以郑州市、中牟县和韩寺镇为例[J].地球与环境,2009,(4):395-404.
[225] 栾文楼,温小亚,马忠社,等.冀东平原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J].现代地质,2008,(6):939-947.
[226] 叶勇军,丁德馨,李向阳,等.用地积累指数法对铀矿排风井周边土壤辐射污染的安全评价[J].铀矿冶,2008,(3):138-141.
[227] 许中坚,吴灿辉,刘芬,等.典型铅锌冶炼厂周边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特征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111-114.
[228] 钱建平,张力,曹超,等.漓江水系汞的分布和污染研究[J].地球化学,2010,(4):314-325.
[229] 刘月,程岩,李富祥,等.鸭绿江口及毗邻浅海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特征与风险评价[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7):1-4.
[230] 严长安,崔小丽,王建,等.扬州市城区地表水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与风险评价[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8):50-54.
[231] 李经伟,杨路华,夏辉,等.白洋淀底泥重金属污染地积累指数法评价[J].人民黄河,2007,(12):59-60.
[232] 焦姣,姬亚芹,白志鹏,等.重庆市颗粒物PM10/PM2.5中元素污染特征和来源[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8-13.
[233] 李娜,王珍珍.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方法浅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23):11-12.
[234] 吴文星,李开明,汪光,等.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比较—以潭江为例[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9):143-149.
[235] 冀永般,王雪,曾巾,等.南京市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垂直分布及污染状况评价[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12):230-233.
[236] 王鹏,贾学秀,涂明,等.北京某道路外侧土壤重金属形态特征与污染评价[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6):165-172.
[237] 牛红义,吴群河,陈新庚.珠江(广州河段)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调查与评价[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7,(2):23-25.
[238] 方明,吴友军,刘红,等.长江口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来源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环境科学学报,2013,(2):563-569.
[239] 万金保,王建永,吴丹.乐安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现状评价[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11):130-133.
[240] 王英英,钱蜀,万旭,等.攀西区域涉重金属典型企业周边环境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J].中国环境监测,2014,(1):13-19.
[241] 王春珍,赵玉岩,陆继龙,等.吉林省辉发河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4):160-166.
[242] 刘强,梁雷,王峰源,等.辽河干流河岸带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J].辽宁农业科学,2013,(4):1-6.
[243] 王崇臣,刘阳春,王鹏,等.通惠河某段沉积物污染特征研究与评价[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7):186-190.
[244] 解清杰,何锋.大东沟底泥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1,(10):24-26.
[245] 李晓勇.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研究—以株洲市白马乡为例[J].土壤通报,2009,(2):390-393.
[246] 刘红,贾英,方明,等.台州市路桥农业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94-300.
[247] 邱锦泉,付善明,王道芳,等.粤北某矿下游河流底泥重金属形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4):12209-12212,12234.
[248] 牛勇,余辉,张敏,等.太湖流域典型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J].环境工程,2013,(5):151-155.
[249] 张珂,王朝晖,冯杰,等.芝罘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J].分析测试学报,2011,(6):593-599.
[250] 何方永,曾其国,彭培好.广西罗汉果产区土壤铅的地球化学特征[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73-77.
[251] 陈修康,张华俊,顾继光,等.惠州市3座供水水库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2,(5):1254-1262.
[252] 李金城,尹仁湛,罗亚平,等.广西大新锰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7):183-185,190.
[253] 席明杰,马生明,刘崇民,等.内蒙古准苏吉花铜钼矿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与评价[J].地质与勘探,2013,(2):337-345.
[254] Müller G. Schadstoffe in Sedimenten - Sedimente als Schadstoffe [J].Mitt.Österr.Geol. Ges.,1986,79:107-126.
geo-accumulation index;citation;references;meticulous scholarship
G642
A
1006-9372(2015)03-0010-12
2015-03-20;
2015-04-15。
夏学齐,男,副教授,主要从事环境地球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投稿网址: www.chinageoeducation.net.cn 联系邮箱:bjb3162@cugb.edu.cn
引用格式:夏学齐,杨忠芳,郭晶晶,等.从一个概念的引文出处谈治学严谨性[J].中国地质教育,2015,24(3):10-21.
Title: Lack of Meticulous Scholarship of Some Authors Reflected by a Citation for a Concept
Author(s): XIA Xue-qi, YANG Zhong-fang, GUO Jing-jing, SHAO Xin, HAN Shuang-sh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