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燕
一、 明以察微——学习从缤纷的生活点滴中采撷素材
生活日复一日,常有雷同之感。即便如此,这看似雷同的生活,也时有小小的浪花。“微习作”的素材,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捕捉生活中的“小浪花”。发现了,捕捉住,就是“微习作”的好素材,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儿童用心体悟,潜入生活的细微之处。
1. 从寻常中体会发酵。这次《舌尖上的春天》的习作素材,来源于不久前班级开展的包春卷的综合实践活动。那天,好多学生把这件事写进了日记。没想到的是,在随后的几天里,此事还在各小组的漂流日记中持续发酵着,相互感染,相互补充,春卷在同学们的笔下越发色香味俱全,活动在他们的笔下愈加形神意兼备。我想,何不创造一次机会,让同学们来好好说一说美食,潜心做一回“吃客”,用笔下的文字来集结“舌尖上的春天”呢?这个选材切合了同学们的喜好,又贴近了他们日常的生活,群情欢跃,课堂气氛也显得轻松了。
2. 在生活中揣摩品味。“微习作”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去细致入微地观察、品味生活。在课前,我布置学生们用照片来记录清明小长假里发现的家乡美食。课堂教学伊始,我辅以“田螺”的谜语、“韭菜”的方言童谣等形式,唤醒学生的形象思维,鼓励他们大胆地用通感的语言来进行形象的描述,把内心感受悄然融入语言表达之中。这种引导学生用心灵去体验的教学目标定位,将学生的观察体验融知、情、意、行于一体,观察所得与语言表达融会贯通,形之于文自然极具个性与神韵。更值得期待的是,久而久之,学生从课堂链接日常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提升了把握写作素材的敏感性。
二、 镜头语言——学习从自然的真我体验中创意表达
“一处聚焦”“一段细节”“一点感受”是学生进行微表达的切入口,也是微表达的着力处。以此作为学生练习表达的“脚手架”,学生就有了方法的引导,但又不会拘于某种技巧而受到束缚。在教学中,我着意引导学生去自由诉说,他们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习作完成者,而是着力通过写好一个镜头,让读者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感受。“我”既是作者,也是第一位读者。“从心而写”自然成了微表达的要义所在。
1. 定格时间,镜头特写。一堂课有一得,或者一个系列有一得,是“微习作”课堂的一个教学目标。在这节课上,我选取了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的一段菜肴制作的特写视频,观赏完之后,引导学生去评价。有学生发现,“虽然都是在介绍美食,但他们选取的角度各不相同”;有学生认为,“这一处处特写镜头,让美食无限贴近我们的眼球”。我进一步追问:刚才哪个特写镜头你最感兴趣?能不能通过你的讲述来再现一下?由此,从电视片《舌尖上的中国》中,学生归纳出微表达的三点启发,即:“一处聚焦”“一段细节”“一点感受”。以上过程,学生习得了如何进行细致观察的方法,进而梳理出了“定格微镜头”“细化微表达”“呈现微主题”三个观察的着力点。事实证明,正是因为找到这样三个着力点,学生在随后的习作练习中,才会出现各有侧重的定格描写,因为我手能写我见,才会千江有水千江月。
2. 细腻感触,创意表达。“微习作”的表达讲求从心而写,不给学生设条条框框,用文字给读者以细腻的感触。在课堂写作阶段,学生自由组合,围绕同一种美食挖掘各自的细节,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而不是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话来堆砌。比如,有的讲述春卷馅儿炒制的“满园春色”;有的讲述水煮田螺品尝时的欣喜与鲜美;有的讲述第一次包出或胖或瘦的怪异春卷时的各种滑稽……学生的体验五彩缤纷,表达细腻,他们实现了从画面观赏到文字表达的顺利过渡,由感悟裹挟着的文字像呼吸一样自然,又像魔镜一样能够照出每一位习作者内心的感受。心中有物可述,有情可表,行文自然通畅了。
三、 童言互享——学习从相互的点评建议中汲得活水
“微习作”注重的是儿童习作的主体性——儿童的发现,儿童的创作,儿童的成果,当然,还有儿童的欣赏和评价。在微分享的环节中,他们有评头论足的权利,彼此肯定,相互提醒。这些简短的“眉批”或“总批”同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不仅帮助同伴提升习作水平,还进一步生成新的微表达。
1. 相互点评是一道泉眼。在“微习作”教学中,我尽量浓缩授课的时间,把更多宝贵的时间留给学生创作与评价。在学生创作阶段,大家可以合作互动,借鉴求教,也可以独自创作。评价阶段更是一次极好的提升习作能力的机会,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批注的能力,于是,我在课堂中精心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给小组里同学的习作写评语。学生的评语贴切又直白,评语本身就是成功的微表达——“原来水煮田螺也是很鲜美的。如果在挑田螺之前,能再细细地观察一下田螺的外形,细细地去欣赏,整个片段会更加完整。”“小高写的炸春卷的过程简洁流畅,特别是最后的品尝部分自然细腻,‘拎‘忍不住‘抽‘咬‘满嘴油光等词语一定是经过推敲的。美食不只美在味道,更有一份美在内心的自豪与喜悦。”
2. 小组分享能激发灵感。在“微习作”的课堂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走下高高的讲台,不时地加入到各小组的分享中来,不时地激励学生,为他们打气加油,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互动分享的过程中,学生不断进行角色互换的体验,在阅读他人习作、指导同伴的同时,自己也能够获得写作的启发与灵感,对提升习作能力大有裨益。从这个角度来讲,“微习作”的课堂中,学生获取习作能力的渠道是多维的,有老师的专项指导,有同伴的交流评价,有自己的修改润色,这样的习作课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实践是实在且又丰沛的,如味觉一样丰富多彩。
文字有两种功用,一种是写给别人读的,那是作家的作品;一种是写给自己读的。我想,儿童写的文字首先是留给自己的珍宝。“微”的背后不是小,而是对写作素养细微能力的关注与夯实。我们期待,在更多的“微习作”课堂中,用聚沙成塔的坚持丰富儿童生活,充实儿童习作的素材,将日常中的行与思幻化成万千笔触。
(作者单位:南通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