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晚期的哥特人

2015-09-25 20:07武可
世界文化 2015年9期
关键词:罗马帝国哥特中世纪

武可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因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而闻名于世。它与兰斯大教堂、沙尔特大教堂一道成为法国哥特式教堂的典范。高耸入云的哥特式教堂既是今天西欧各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中世纪文化艺术的一张名片。中世纪的建筑为何被后世称为哥特式?这与罗马帝国晚期的哥特人有着怎样的联系?彼时哥特人同罗马人交往时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中世纪的概念在中世纪人那里并不存在,它是后世的发明。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将历史一分为三:古典时代的希腊罗马是文化与艺术上的典范,它在人文主义者所处晚近时代(即近代)再次发扬光大;而处在二者之间长达千年的漫长岁月,则是黑暗的中世纪。

哥特式艺术的称谓,同样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产物。古希腊罗马是文化艺术上效法的典范与理想模型。罗马成为文明开化与高尚优雅的代名词。相反,中世纪则是否定的对象,它意味着粗鄙低俗、蒙昧落后。中世纪盛期的建筑艺术,在人文主义者看来也不符合古典美学的标准。哥特成为文明高雅的对立面,是粗陋低俗的标签。

文艺复兴之后,西方人对中世纪文化艺术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但哥特这一标签延续下来。18世纪末开始出现的恐怖小说,因其笔触黑暗惊悚而被称为哥特式小说。19世纪的浪漫主义思潮将中世纪视为怀古幽思的对象。哥特式建筑再次复兴。英国的威斯敏斯特议会大厦、德国的科隆大教堂,是哥特复兴式建筑的代表。20世纪中期,西方兴起了嬉皮士运动,反对既有政治及文化。传统的主流艺术被视为古典的,与之进行反抗的新兴亚文化则被冠以哥特的头衔。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重金属音乐,便被称为哥特重金属摇滚。

哥特成为与罗马相对的概念,在近代以来西方的文化艺术发展中不断出现,这与罗马帝国晚期哥特人同罗马的交往密切相关。这一时期的两个事件,对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具有重要影响。而哥特人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使哥特成为罗马的对立面,似乎具有某种历史依据。

哥特人原本生活在黑海北岸地区。约公元375年,匈人打败了哥特人。部分哥特人臣服于匈人,成为东哥特人;另一部分哥特人被迫西迁,成为西哥特人。西哥特人向当时的罗马皇帝瓦伦斯许诺,他们愿意遵从皇帝的法律与管理,在帝国边境定居。皇帝准许并协助哥特人进入多瑙河以南的色雷斯地区定居。

哥特人定居后不久因天灾而面临饥荒。贪婪的罗马商人勾结当地官员,试图趁机将哥特人卖为奴隶。不堪压迫的哥特人杀死当地罗马官员奋起反抗。哥特人的起义震惊了瓦伦斯皇帝。他率罗马军团的精锐部队前去镇压。公元378年双方在亚德里亚堡交战。结果哥特人大败罗马军团,皇帝本人战死沙场,尸骨无存。亚德里亚堡战役在罗马帝国衰亡过程中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它标志着罗马帝国军事优势的瓦解。昔日战无不胜的罗马军团被哥特人打得落花流水。而罗马帝国的基础正是其军事实力。

到5世纪初,西哥特人迫于生存压力,在其领袖阿拉里克带领下试图进入意大利定居。彼时西罗马帝国皇帝霍诺留懦弱无能。他既不愿哥特人在意大利定居,又无力与哥特人一决高下。他向哥特人许诺:他们若有能力,可以占领西班牙与高卢行省在此定居,并且允许哥特人借道意大利进入高卢及西班牙。但霍诺留的岳父斯提里克出尔反尔,他担心哥特人进入高卢后对罗马形成威胁,试图伏击并消灭取道意大利的哥特人,但却弄巧成拙。哥特人战胜了伏兵,几乎生擒斯提里克。

哥特人对背信弃义的罗马人深感愤怒,他们调转兵锋,直指意大利。公元410年哥特人攻陷了罗马并大肆洗劫。这一事件对时人产生了巨大心理震撼。仍坚持古典宗教信仰的人认为,罗马陷落是众神的惩罚,因为罗马皇帝放弃传统的罗马诸神改奉基督教。多数基督徒作家在获悉哥特人攻陷罗马后,同样深感震惊。远在巴勒斯坦的哲罗姆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他听说罗马被攻克的消息时以泪洗面,认为罗马的陷落就等于预示着世界末日的降临。

罗马城自君士坦丁大帝迁都君士坦丁堡起已逐渐衰落。到公元402年它也不再是西罗马帝国的首都。但罗马陷落,仍具有重要象征意义。这打破了罗马是永恒之城的神话。自公元前3世纪起,罗马一向夸耀自己是永不陷落的永恒之城。它的陷落带给人们的强烈心理震撼不难想象。而在后世眼中,这也成为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前兆。

公元378年的亚德里亚堡战役与公元410年罗马城沦陷,在罗马帝国衰亡的过程中都是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环节。而哥特人在这两个事件中都是主要参与者。文艺复兴以来,罗马成为效法的楷模与文明的化身。而罗马的衰亡则是悲剧。一切导致罗马衰亡的因素,都是消极负面的。受此观念影响,哥特自然成为罗马的对立面。

冲突只是哥特人与罗马交往中的一面,双方也存在适应融合的一面。哥特人曾在政治上与罗马人联手遏止了匈人王阿提拉对西罗马帝国的攻势。他们在西罗马帝国领土上建立的“蛮族”王国,积极继承吸收罗马的社会管理体系。他们信奉阿里乌派基督教,则是认同主流罗马文化的表现。

5世纪中期,匈人在阿提拉统治下实力空前强大。阿提拉曾入寇富庶的东罗马帝国,但在君士坦丁堡坚固的城墙面前一筹莫展。而后阿提拉一路横扫西罗马帝国。罗马将领阿埃提乌斯说服西哥特人与罗马人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匈人。公元451年,罗马人与哥特人的联军在法国中部小城卡隆的平原同匈人对阵。联军最终战胜了匈人,阿提拉仓皇撤退。此后阿提拉虽继续侵扰西罗马帝国,但已失去战略主动权。

公元453年阿提拉死后,匈人的霸权土崩瓦解。之前屈从于匈人的各部族纷纷反抗并获得成功。东哥特人因此恢复自由,寻求东罗马帝国的保护。他们将王子提奥多里克送至君士坦丁堡作为人质。提奥多里克在成年之前一直生活在君士坦丁堡,深受罗马文明影响,也颇得当时罗马皇帝芝诺喜爱。他成年后,回到东哥特人暂居的巴尔干地区。当地资源有限,他有意率部西迁到意大利定居。

在获皇帝许可后,提奥多里克率众进入并逐渐控制了意大利。他成为意大利的实际统治者,但始终坚称自己是东罗马皇帝的代理人。他任用大量意大利本地大贵族担任官员,尊重当地既有的社会秩序。东哥特人虽信阿里乌派基督教,但提奥多里克却宽容意大利的天主教徒乃至犹太人,保证不同信仰的群体在法律上地位的平等。意大利在他统治期间,社会安定和平。他长眠的陵墓在建筑风格上没有任何“蛮族”的色彩,是典型的罗马式建筑。这是他在文化上认同罗马的表现。同样,在西哥特人统治的西班牙地区,哥特人尊重当地的社会惯例,罗马帝国晚期的社会结构依然延续不变。

哥特人适应罗马文化,也表现在宗教上。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边境后皈依基督教。当时罗马皇帝瓦伦斯派遣传教士乌里法向哥特人传教。希腊文的《圣经》被翻译为哥特人的语言,基督教因此在许多日尔曼人的族群中传播。但哥特人接受的基督教,是后世被正统派视为异端的阿里乌派。

阿里乌派出现于4世纪20年代,其代表人物是埃及亚里山大里亚的神父阿里乌。阿里乌派与后世正统派的核心分歧是如何看待三位一体中基督与上帝的关系,认为基督在本质上与上帝并非完全相同。阿里乌派的观点在4世纪20年代被正统教会宣布为异端。但直至4世纪80年代初,它在罗马帝国东部具有强大影响力。它虽为后世正统派视为异端,但在哥特人接受它时,却是罗马帝国名副其实的主流意识形态。哥特人信奉阿里乌派基督教,就是接受彼时罗马帝国主流的意识形态。这是哥特人在文化观念上认同罗马帝国的表现。

从文艺复兴至今的西方文化史上,哥特经常成为与罗马或古典相对立的标签。这源于罗马帝国晚期的历史:亚德里亚堡战役与410年罗马陷落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上具有重要象征意义,而哥特人在这两个事件中都扮演了主要角色。但哥特人与罗马的交往中,还有融合适应的一面。这表现为政治上的合作、社会制度的延续与文化上的认同。中世纪的文化正是在这一适应融合的过程中形成,并影响着近代西方。

随着历史的发展,哥特人不再作为独立的族群出现在历史舞台上,逐渐与他们共同生活的当地居民融为一体。但罗马帝国晚期历史上的哥特人对我们仍有启发意义。人类历史上不同群体间的交往,无疑存在着摩擦与冲突,但和平交往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在和平交往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相互吸收借鉴,适应融合。这既推动了不同群体之间形成文化上的共识与合力,也促进了不同文化自身的发展。

猜你喜欢
罗马帝国哥特中世纪
中世纪欧洲艺术
哥特兰:不依赖空气
锋利少女
拉丁语在东罗马帝国消退缘于实际使用需求的减少
罗马帝国时期埃及地方审判管辖浅析
征战在中世纪的骑士
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农民写作
《新罗马帝国衰亡史》
张悦然:哥特少女已成熟
走偏锋 暗黑哥特妆容AB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