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从不是一件浪漫的事

2015-09-25 05:29融晓铮
世界文化 2015年9期
关键词:斯图尔特亚历山大人生

融晓铮

那里是英国剑桥,有英才荟萃的高等学府,有享誉世界的绚烂文明,有华美的建筑,有怡人的风景。然而2005年,在浪漫的剑桥,作家亚历山大·马斯特斯却出版了一本非同寻常的传记——《倒带人生》。

传记的主角斯图尔特·肖特可以说是“最不浪漫”的社会底层人士,他是抢劫超市和邮局的盗贼,是露宿街头的游民,是吸毒者,是以亲生儿子做人质的劫持者,是“持刀歹徒丹”,是“地下四层的混蛋疯子”,是剑桥郡各个监狱的常客。他的一生中充满暴力、狂怒和迷离,却也时常闪烁着智慧与灵感。本书采用了倒叙手法进行书写,作者亚历山大花了数年的时间介入到流浪汉杂乱无章生活的种种层面,他体验,他倾听,他像侦探一样去调查,而人生轨迹原本毫无交集的两个人,在迷乱疯狂的流浪岁月中,发展出一段温情、意外的特殊情谊。斯图尔特一步一步把自己的人生倒带回去,亚历山大负责帮他整理,是什么改变了斯图尔特的一生,把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可能性彻底谋杀掉。

“倒叙书写”的主意,是斯图尔特出的。

流浪毫不浪漫

1999年,剑桥郡“冬日之暖”流浪汉收容所的两位负责人露丝·怀纳和约翰·布罗克分别被判5年和4年监禁,原因是一些流浪汉在该收容所内进行秘密的毒品交易,并且露丝和约翰拒绝向警方提供无确凿证据支持的毒品交易人名单。

“冬日之暖”的理事、志愿者、其他慈善机构的负责人和部分政党人士计划组织一次声势浩大的活动,声援释放“剑桥双英”。在诸如“陷害警方卧底”“扔石头砸法官家的窗子”“当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举行划艇比赛时,将剑桥的赛艇沉到水底”等各种不接地气的主意中,斯图尔特贡献了他朴实无华的灵感。他帮助亚历山大组织策划演讲,他的故事和呼吁具有奇妙的感染力;他与警方周旋,指导大家如何巧妙避开法院的禁令;最终,他导演了这场运动中最成功的一幕:组织流浪汉和志愿者在内政部大楼外的人行道上露宿三天三夜,拦截内政大臣,向其施压,要求释放露丝和约翰。

整个活动亚历山大都全程参与,因为斯图尔特说,他想让这场抗议声援活动达到两个目的。第一,造声势,引起公众关注。第二,也是他感兴趣的一点,“教我和我们所有这些生活过得‘太他妈享受了”的人知道,露宿街头到底是个什么滋味。”

第一天,亚历山大感觉良好,“好几个月来第一次睡眠超过6小时”。第二天起,流浪生活开始难熬,不舒服的硬地和呼啸的狂风只是餐风露宿给身体带来的不适,真正侵蚀人心理的,是一种要向空虚臣服的不自信。

“当生活变得这么无聊时,你必须得发明个目的,捡拾废报纸这活儿让你养成一种爱好,还能让街道变得干净。或者说你这么认为。然后有一天,你醒来时发现,所有这些都是骗局:你曾经以为你从疯狂的边缘逃掉了,而事实上,你却来到了疯狂的边缘。”亚历山大甚至需要靠给餐厅的菜单挑语法错误来保护自己,因为,“在街上才度过了36个小时,这个世界已经呼啸而过,远远把我抛在了后面。”

声援活动获得成功,“剑桥双英”在被关押6个月后获得释放,但亚历山大再也离不开这个不浪漫的流浪人群,他像“深海潜水员”一样寻找他们,体会他们的绝望,感慨他们的爱情,思考社会保障的种种矛盾与弊端,“斯图尔特之流并不仅仅是因为时运不济和失去了‘自尊才露宿在星空之下,并且隐忍在垃圾堆里,忍受着身体低温的痛苦。所以,这不是给予他们鼓励、给予职业培训和资金来让他们重新站起来这么简单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每一天都是一支随意发生暴力的曲子。”

“这个人的一生十分重要”

这样“灵光耀眼”的斯图尔特却是一个复杂混乱的矛盾体。如果一个人只能拥有一幅肖像画,那暴躁和愤怒是他在大部分人眼中定格的样子,他有严重的自毁倾向,情绪极其不稳定,并因为患有肌肉萎缩症,他走路的歪斜和缓慢都像是危险的一种注脚。斯图尔特第一次去亚历山大家接受采访时,亚历山大怀疑斯图尔特会偷走他家值钱的东西,慌张泡茶的时候,茶水都洒到地毯上。

斯图尔特也颇不满意亚历山大的手稿,觉得“无聊得要命”,他甚至对录音机里自己的声音感到无可奈何,但在这样完全算不上平和默契的沟通过程中,亚历山大还是拼凑出斯图尔特那微妙而似有若无的迷人之处和感人之处。他不是“盗亦有道”的魅力恶棍,也不是可以引发“颓废崇拜”的罪恶传奇,他甚至称不上残酷冷血,他是个爱看考古节目胜过动作电影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当“倒带”缓缓继续,他的故事才最终出现了真实残酷到使人战栗的情节。

在《倒带人生》的第一章节,亚历山大郑重其事写下:“这个人的一生十分重要。”

“生活是一场打不赢的战斗”

马路边有人贩卖“电锯切割蘑菇”的木雕艺术品,对此,斯图尔特的反应是:蘑菇已经被折磨得不成样子了,怎么还要遭到这样的虐待?即使在当年最糟糕的街头打斗的日子里,他也没有经历过如此残酷的虐待!

这是一个斯图尔特的奇怪同情心泛滥的时刻。同时,他也有诸多非常“家常式”的贴心,他做的“囚犯咖喱饭”尽管食材廉价,但味道让亚历山大赞不绝口;亚历山大没有零钱坐公交车,他慷慨提供了自己打算去酒吧消遣的5英镑;他在吸毒酗酒的财政危机下,给儿子买高尔夫球棒做生日礼物,“眼仁里满是笑容”。

他如何流落街头?何时唤醒了内心的暴力?他在监狱和街头以“亡命”的方式搏击,却自我厌恶到要以自残的形式毁掉自己、得到解脱,他在与邻居的冲突中燃烧切碎的肥油,只因为“必须把我身体里的魔鬼烧掉”“只希望能从疯狂中逃脱”。

斯图尔特就像是个洋葱,一开始是愤怒嬉皮的紫色,然后他好像也没有刻意在哪里华丽转身,只是若有若无地把自己颜色略略浅淡的一层也剥了出来,而一生中经历了多少伤痛,他也不愿意像面对心理医生那样,一边盘算着“这家伙可是按小时收费的”,一边以溃堤的姿势讲出不堪回首的真相。

对于他自己,他始终是羞愧的,他的故事其实挺残酷,但他却一直没有刻意地去展示哀伤。10岁前快乐、热心、无忧无虑,每天牵着哥哥的手上学;发现患有肌肉萎缩症后,被迫进入一所残疾儿童学校上学,被嘲笑、被欺辱;12岁之后,生活充满“黑雾”,他遭到自己的亲生哥哥、临时保姆、“儿童关爱之家”老师的轮番性侵。从此之后,使用暴力成了他对抗肮脏和伤害的唯一应激反应。

他本来有着比任何人更充分的理由去夸张渲染人生遭遇,但斯图尔特没有,“许多孩子都受过欺负,但他们都走过来了,他们都成了有责任心的人。除我之外,我认定自己是个疯子”。他有时候更像一个儿童,心里的愧疚大于愤怒,他时常无故崩溃,想过自杀,但在得知虐待他的哥哥自杀身亡的消息后,他首先想到的却是“我哥哥5月份自杀,我不能让我妈妈再受那份苦”。

在斯图尔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是在“努力将那些经历忘却。每天都在努力,可这却是一场我永远打不赢的战斗”。

他是斗士,也是“先知”

斯图尔特的死是一个谜团,2002年夏,近午夜时分,他被一列火车撞飞,就连验尸官都无法判定究竟是自杀还是意外。

而“倒带”在近终章处,我才终于读到了不夹杂任何残酷点缀的浓浓的暖意——斯图尔特的最后一起“暴力犯罪”被法庭宣判“不予受理”;斯图尔特终于对亚历山大的稿子感到满意,两人嬉笑着讨论该给书起个什么名字;斯图尔特在妹妹家开心地试穿出席妹妹婚礼时要穿的衬衣,认为自己的生活终于“走上了正轨”。尽管已知结局,但见证了一个生命抽丝剥茧,甚至可能破茧成蝶的历程后,这个生命的终点以这样的方式猝然而至,依然令人唏嘘。

2007年,《倒带人生》被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成电影,两位演技扎实的演员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和汤姆·哈迪分别饰演亚历山大和斯图尔特。

当他的一生以动态的形式出现在屏幕上时,其中温情的部分被格外放大。斯图尔特最终还是找到了一个愿意听他讲故事,并且对他又足够尊重和友好的人,但他还是对社会体制感到绝望吗?还是因为认识了亚历山大,他人生一直缺失的那部分情商拼图终于得以完整,但他已经丧失了变成正常人、迎接新生活的能力?这是惧怕温暖的表现吗?如果亚历山大不出现,他依然会在自我厌恶和不舒服的感觉中慢慢消耗时间,也许会以一种更悲惨的方式死掉,或者反而会在他原有的惯性中活得更久?

看过《倒带人生》的电影四年之后,我拿到了这本传记的中文版,忆及电影的种种,最大的感触莫过于,书更像一根完整的刺,明白直接,并且由于没有演员这种感性生物的介入和演绎,这一根刺毫无浪漫可言——流浪是最不浪漫的,没有浪漫的起因,更不会有一个浪漫的结局,连煽情点都被作者处理得非常节制。

斯图尔特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与不平等的对待交战、与他受到过的伤害交战、与假想敌交战,更与他自己交战,所以才显得非常惨烈。而我在想,“惨烈”有时候竟是一个值得尊敬的词汇,因为容易的人生不会惨烈,就像你的,我的,我们的人生,可能也都存在诸多难处,但还远远称不上惨烈。

亚历山大说,“他那具有象征意义的正义感,他对仇恨的表达方式,他对待生活毫不在意的态度,以及对平静的渴望——剔除‘他妈的,加上几个‘汝‘尔之类的古典词汇——他就是‘西奈沙漠中的先知。”

在斯图尔特的讣告中,他的头衔写的是“社会活动家”。我几乎觉得这是正常人类对他表达的最后的善意,但又隐约觉得还包含着那么一点点施舍与之的补偿感,就像给一个不被完全肯定、存在争议的焦点人物颁发“特别奖”一样。但他实际上呢?他实质上呢?这个人的一生要如何概括?亚历山大称他为“先知”,我却觉得他最实至名归的头衔,是“斗士”。

猜你喜欢
斯图尔特亚历山大人生
园丁
威廉·亚历山大:通过画笔让西方了解中国
亚历山大的消暑之物
亚历山大诉耶鲁大学:美国依据第九条提起的校园性骚扰第一案
学龄前期儿童患“亚历山大Ⅱ型”1例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对谈过的每一任真心相待
如果恨一个人,就给他2000万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