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细节,巧解文本

2015-09-24 23:46刘永刚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卜劳恩安东尼奥教参

刘永刚

摘 要:当前,语文教学的理念和模式日益丰富,但语文教学不能光有形式,还需要有内涵,对文本的解读永远都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功底,而巧抓细节是文本解读的有效途径,本文以三篇课文为例阐述了文本解读的重要性。

关键词:细节   文本解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B-0030-01

当前一线老师在备课时,手头都有较丰富的参考资料,这为老师们备课、解读文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我们应该依托教参不应依赖教参,当教参中有对文本的解读不够完整、不够深入甚至偶有偏差的地方时,尤其需要我们认真研读文本,而抓细节是解读文本的一个有效途径。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供同仁们参考。

《威尼斯商人》是莎翁的重要剧作之一。传统的解读为:安东尼奥和夏洛克之间的矛盾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和封建高利贷者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夏洛克贪婪、冷酷、狡诈、唯利是图,安东尼奥慷慨、仁厚、善良、重情轻利,在安东尼奥和鲍西娅等人物身上寄托了作者纯洁无私、重义轻利的人文主义理想。这样解读没错,但笔者认为不够完整,只要我们留意作品中的一个小细节就会发现问题,在法庭上,从公爵、“法官”到安东尼奥以及他的“亲友团”对夏洛克不约而同都有“犹太人”“你这犹太人”的称呼,“犹太人”在文中一共出现了22次,这可不是简单的重复,我们抓住这个细节就会进一步思考:夏洛克有姓名,公爵等人为何不叫,后面更有“你这异教徒”“万恶不赦的狗”之类的称呼,这分明就是歧视、侮辱,要知道法庭可是最能代表公平正义的地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这么神圣的地方怎么能使用歧视、侮辱性的称呼呢,如果夏洛克有罪完全可以依法论处,和民族、宗教信仰又有什么关系呢?所以安东尼奥和夏洛克之间的主要矛盾是经济利益,但决不能忽略他们之间深层的民族、宗教矛盾,夏洛克的贪婪、狠毒固然可恨,但在基督教世界他备受歧视又十分可怜。

《信客》是余秋雨先生的一篇散文,该文讲述了两代信客风尘苦旅的感人事迹,多数教参把该文的主题定位为颂扬信客身上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等美好品质,这样理解没错,但笔者认为不够深入。在归纳信客形象特点的同时我们不妨注意这样的细节:在两件重点事件中(一是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反遭家属怀疑、呵斥,二是写一次送信遭同乡诬陷),信客是怎么做的,对方是如何对待信客的?我们稍加梳理就会发现:不管在城里还是乡下,信客总是以诚信、宽容、友善对待对方,对方却以怀疑、憎恨、呵斥甚至污蔑、陷害对待自己,在忍受委屈、羞辱等心灵的痛苦时,信客始终坚守着善良、宽容的美德。如果仅是一次两次,信客也许能忍受,如果只是身体的劳累,信客也许也能忍受,可遗憾的是这样的事并非信客职业生涯中的“唯一”,而只是其中的“之一”,信客从巡捕房出来后,回到家跪在老信客坟前说:“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道出了信客心里无尽的心酸,可以说发生在乡下和城里的这两件事像镜子一样折射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变化,信客个体坚守的诚信、宽容等传统美德与当时社会风气的变化之间形成了冲突,信客忍辱负重地“撑持”着,“撑持”着,终于有一天“撑持”不下去了,一向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信客最终放弃了他热爱的职业,这是多么无奈、尴尬的结局!信客离职后的一个细节也是耐人寻味的,“只有这时,人们才想起他的全部好处”,余秋雨先生想要告诉人们什么,值得我们思考。虽然文章的尾声写到信客当了老师、小学校长,归宿还算不错,社会总体上也是有良心的,但是信客经历的“心灵苦旅”是无法回避的伤痛,信客坚守诚信、兢兢业业却要被迫转行,这种结局值得人们深思。所以笔者认为《信客》这篇文章除了要颂扬信客身上的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待人宽容等优秀品质,还有作者对社会、人性的深层思考。

《我的第一本书》珍藏着诗人牛汉“荒寒”的童年记忆,不少教参把该文的主题解读为“知识改变命运”,笔者认为这样解读是有偏差的,试问谁为作者创造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条件?毫无疑问是作者的父亲。文章的第一段有一处细节是“暗藏玄机”的,一位来访的诗人问牛汉“课本有什么好写的”,牛汉回答:“可是这一本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牛汉引用卜劳恩的《父与子》回答拜访者,绝对是有深意的,这样的语句放在文章开头绝不是当摆设的,它几乎暗示了文章的中心。《父与子》是以父亲和儿子为原型创作的幽默漫画集,体现了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父爱是卜劳恩创作的主要精神来源,成为大画家后的卜劳恩后来深情地回忆说,是父亲给了他对于一个艺术家非常重要的观察力和对祖国人民深挚的爱。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与卜劳恩的《父与子》在创作动机和主旨上必然有关联,否则牛汉不会随便引用,更不会把它放在最吸引眼球的文章开头。在后文有很多内容都在呼应开头的暗示,比如,生活的贫困、学习条件的落后、乔元贞的被迫辍学等,苦难的背景更能凸显父爱的珍贵。所以,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应该是歌颂父爱并表达作者对童年苦难生活的独特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理解显然脱离了文本。

总之,抓细节是解读文本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能是一个高频出现的词语,可能是一处耐人寻味的情节,也可能是一个暗藏玄机的句子……只要我们用心去研读文本,就一定能够发现更多有价值的细节,从而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解读文本,进而实现由高效的解读向高效的教学转化。

参考文献: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J].教育研究,1998,(4).

猜你喜欢
卜劳恩安东尼奥教参
危机中如何展现领导力
这下足够了
致命的渎职
开发出自己的实用教参
致命的渎职
致命的渎职
神秘的教参
逃学的人
迅速满足的愿望
一年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