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敏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初中地理教学而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学生生活与学科知识的交汇点,如果教师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教材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谈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希望为初中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一、导入教学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影响着地理教学效果。如果教师不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一味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就会消极应对。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科学运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创设地理教学情境,巧妙导人新课,拉近地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这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伊始就拥有一个良好的思维状态。
例如,在教学“多变的天气”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在开始讲课前让学生讨论当天的天气情况,并观察室外的天气变化。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提高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讨论,活跃课堂气氛。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不仅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容易被学生接受,而且还能使学生对地理教学产生亲切感,从而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二、开展经济性教学活动
目前,我国大多数初级中学,尤其是县级以下的农村中学,正面临着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在这一形势下,教师应发挥主动性,遵循经济性原则,动手制作一些简单实用、成本较低的地理教具。
另外,教师还要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与初中地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野外开展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控制活动成本,尽量用最少的经费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不宜占据太多的教学时间,也不能舍近求远。
例如,在讲解“世界的语言和宗教”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根据世界宗教的相关内容,有选择地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寺庙。活动之前,教师要跟寺庙的管理人员沟通和协调,制订参观计划,邀请寺庙的相关人员为学生讲解寺庙的历史。在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文明参观,遵守注意事项。活动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回顾参观寺庙时了解到的知识,从而加深学生记忆,提高教学效果。这样一来,教师就能把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引入教学,加深学生对世界宗教的理解。
三、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
不同地区的人文景观与自然地理特征会存在明显的差异,如西部与东部之间、北方与南方之间、城乡之间、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聚居区之间等。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时,教师应有所侧重,重视学生生活,严格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正确对待初中地理知识的差异性。
例如,在讲解“农业的地区分布”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地形、降水、气候等方面信息,分析家乡农业的地区分布,并总结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由于学生都很了解自己家乡的气候、地形等信息,因而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讲解“土地资源”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调查自己家乡的土地利用情况,并以“保护家乡土地”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提出保护家乡土地资源的建议。这样就能促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通过归纳整理,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四、提高实践能力
地理实践能力主要包括运用地图的能力、运用地理图表的能力、地理计算的能力、社会调查的能力。要想培养这些能力,教师就要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乡土地理是学生最为熟悉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要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水资源”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学校、家庭的用水情况进行调查,并整理成资料,提出合理化建议,发出“节约用水”倡议。这样就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运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展初中地理教学时,教师应注意新课导入,遵循经济性与因地制宜的原则,改变地理教学方式,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