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向民
当前不少学校都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推进课改的切入点,探索通过推行小组合作学习变革传统教学方式,大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最近在区内多所学校听课,强烈感受到课堂教学改革热潮涌动,小组合作学习基本上成为常态化的课堂教学形式。欣喜之余,冷静观察,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充其量也只是一种形式,或者标榜课改名义下的课堂热闹,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和学习主体地位确立未必能产生多大作用,对深化素质教育也没有多少实际意义。那么小组合作学习本质要求是什么,总体上怎样把握落实?
一、必须基于任务驱动
任务就是动力。学生课堂学习首先必须解决学习动力问题,这个学习动力就是具体的学习任务。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知道应该做什么,就要交给他一个任务,给他一个努力的方向。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为什么要开展,同样需要确立一个任务,以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学习进程。对于小组这样一个学生学习组织,教师给出的任务需具备几个特质。第一是自主,这里的自主是相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指学习小组自主确定方法和路径,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第二是合作,小组接受的学习任务需要通过小组成员彼此间的充分合作才能完成,而不是依靠个体“单打独斗”。第三是探究,教师给出的学习任务不是那种单纯靠机械记忆背诵就能解决,必须调动感官思维和智力因素,亦即需要经过探索研究才能解决。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特质的学习任务,在多个维度上驱动小组合作学习正向进程,小组成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建立在集体成功基础之上实现个人提升。由此来看,教师课堂教学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该首先考虑紧扣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给小组一个什么样的学习任务,而不是盲目地随便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如果没有任务,将学生几人围成一个小组(这样的小组按全班40名学生算至少有10个左右)干什么?学生围成小组后又干什么?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怎样作小结?这些都没有明确就难怪经常会出现教师要求小组开展合作学习但小组内的学生面面相觑的现象了。比如三年级有一节语文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授课教师在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课文、解释了课题以后,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什么呢,是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还是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还是阅读课后注释大致弄明白课文大意?对于三年级小学生,这些问题都没有交代清楚,让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什么?怎么学?笔者当时想,假如授课教师在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前给出学习任务,比如了解作者生平事迹,或者认读生字词,或者大致了解课文大意,等等,学习任务明确了,学生学习就有了目标,有了学习目标才能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果的,才是符合课改精神的。
二、必须以问题为导向
小组合作学习除了确立任务驱动调控模式,还可以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思维路径,确立课堂问题导向的小组合作学习操作范式。当前课堂教学一个普遍现象是,教师的问题意识淡薄,表现为要么不提问题,要么尽提问题,有人说以前的课堂是“满堂灌”,现在的课堂是“满堂问”,虽不免偏颇,但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当今课堂症结。但如果仔细分析教师课堂上提的问题,发现很多问题并不能算问题,比如学生课前只要稍加预习就能掌握的,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就能看懂的,答案明明就在书上的。也有教师提的问题明显超出学生认知理解范围,或者与课堂教学内容毫无关系,这也同样不能称作问题。如果这类问题拿到小组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既没有意义,也没有效果。课堂教学实际上是教师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释疑,最终通过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思维与实践能力。这也就是说,教师要借助适当、恰当的问题,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调控,而不是随便提个问题让小组盲目进行所谓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里提到的“适当”与“恰当”,可以说是教师提问的两个基本标准,即是所提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针对学生特点,又贴近课堂教学内容,反映教学重点难点,体现课程标准要求,既不能过于直白简单,又不能过于深奥晦涩。反过来说,如果教师提的问题不具导向性,那也就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了。
基于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客观反映小组合作学习本质要求,总体构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两个基本支撑,将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转变落到了实处。课堂教学实践也证明,小组合作学习以任务为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体现了通过课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价值诉求,是一条切实可行的现实路径。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