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伟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第三单元第一篇戏剧作品,第9课《日出》。课前,大家已经做了预习,了解了戏剧的相关知识:定义、分类、特点等。现在就请同学们分享一下预习成果吧。
学生谢:(举手后回答)《日出》作者是曹禺,原名万家宝,是著名的剧作家,戏剧教育家,曹禺的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代表作《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
学生廖:《日出》是一部话剧,属多幕剧、现代剧。本文节选自第二幕,是以 20世纪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它暴露了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揭示了人间地狱般的黑暗。曹禺通过这种对比鞭挞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制度。
学生胡:课文只是第二幕的一个片断,大体情节围绕小职员黄省三和银行襄理李石清而展开的。黄省三被开除,难以过生活,只好回去请求李石清,希望予以复职,矛盾冲突由此展开。
一进入课堂的学习,几位学生很快把他们的预习所得说出来。主要是一些常规式的课文内容:作者简介、文章出处、写作背景等,中规中距,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如此按照本课3课时的时间安排的话,课文学完后,学生也能掌握得很好。只是细想上周语文工作室主持人潘老师提到的要尝试走海量阅读的道路,必须给学生充足的课堂时间,那就要快速进入文本,而后跳出文本。只是,如何能做到这样呢?课堂中,我进行了尝试:
师: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很准确,可见大家课前都做了充分的预习。既然这样,我们结合预习,试着一节课就把握住课文的内容,把《日出》学完,有没有压力?
生:行吗?那么长?……是个不错的挑战!……好的。……没问题!……
师:那么,怎么样才能又快速又准确的把握课文内容,弄明白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反映什么呢?一人计短,两人计长,都说说你的所得,就当是一种新的尝试。
班上的学习互助小组在组长与副组长的协调下,很快展开讨论。(上期后半段,学校号召各班组建学习小组,明确分工,一起讨论,有人记录,有人发言,以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促进课堂的学习。至今,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慢慢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三分钟后,各组相继有代表举手。
组一:可以从理清剧本的情节入手,如黄省三与李石清的矛盾冲突,黄省三与潘月亭的矛盾冲突,以此把握剧本想要表达的主题。
组二:对,再结合戏剧的几个特点:高度集中的社会生活;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进而分析作者想要通过《日出》表现什么。
组三:我觉得题目《日出》很奇怪,明明剧本中记述了上层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及社会下层诸如“小东西”“黄省三”之流的悲惨命运,揭示了人间地狱般的黑暗,可题目却这么“高大上”:“日出”!
组四:另外,我知道《日出》有一个题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师:大家学习都很用心,提的问题也很精辟。第四组的同学说的题记,这句话决定了《日出》的创作与社会有着密切关系,反映出社会的不公。
组五:我们组经过讨论,有一种不成熟的设想,不知道可不可行?我们有预习,看了课文,翻了工具书,剧本中的情节很简单,一目了然,不必花太多时间,戏剧冲突无非围绕黄省三与李石清、潘月亭之间的矛盾展开,进而反映中国20世纪30年代黑暗的社会现实。但是上面第三组的同学也提到有一个地方很奇怪,那就是题目为什么叫做《日出》?多阳光、多高大上的题目啊!作者是否有什么别的用意呢?能不能从这里着手学习课文?
师:同学们都非常有想法,说的真棒,我们可以看看这篇剧本的其他内容。
三分钟左右的时间简单介绍第一、三、四幕的情节。
师:我们再看第四组同学提出的题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有没有哪位同学听过这句话,或者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学生刘1:好像听过,嗯……似乎是……
学生赵:(插话)怎么那么像武功秘诀?
学生刘1:对,我记得在《射雕英雄传》上看过!
师:其实他们说的没错,《射雕英雄传》中提到过《九阴真经》有这样的口诀。不过,这是有出处的,出自老子《道德经》第77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
学生张:我知道《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名天地之始;无,名万物之母。”
学生祝:我还知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学生刘2:听起来似乎挺有意思的,我还知道“上善若水”呢。
师:不错,同学们知道的不少,这些都是《道德经》里面的一些语句,表现出老子的一些思想。这部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但是,本文作者曹禺为什么要以这句话作为题记呢?
学生祝:所谓“天之道”,道家认为是万物运行的规律,即我们所说的自然规律,万事万物讲究一个平衡,不可能随意打破这个平衡,否则的话会带来恶果。而剧本中,所引用的后半句,讲述人类社会世俗的做法与自然规律不符,是损减贫穷不足来供奉富贵有余者。这典型的就是打破正常的法则。因此,这是不合理的。
师:正如剧本中黄省三这样的小人物,他们的命运何其悲惨?老师刚才不是说吗?后来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这些难道是合理的吗!
学生谢:对!我们学生物时不是学到生物链吗?试想,如果生物链中的某一节断了,你觉得会有什么后果?
学生刘3:我们现在其实已经在承受平衡被打破的严重后果了。你看,我们周围的生态有多少已经遭到破坏的?现在一年比一年暖,气候变化无常,冬天不冷,夏天越发的热,这里水灾、那里旱灾!
学生詹:前几天不是说印度温度达到50多度,死了很多人吗?
学生祝:没错,大家说的都是平衡被打破的严重后果。那么,回到剧本,剧中所写的内容不正是与题记相映照吗?这不正是作者想通过剧本表达的主题思想吗?
学生陈:本文描绘了“不足”者备受欺凌,小职员黄省三请求复职却走投无路的情景。通过对下层人物的描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中国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社会,表达了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的主题。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确实,作者想着力表现的,就是这样的主题。课文虽是节选,但也挺长,如要一一讲解,要用很多时间。但是现在,你们看,通过讨论,选取其中一个切入点进行分析,再结合课前的预习,很快我们就掌握课文了。
时间来到了课堂的35分钟左右,但是在同学们的踊跃讨论、发言、分析之下,很快就把《日出》剧本的内容、主题分析出来并且把握住了。而且,在这过程中,不仅仅了解了课文内容,对课外的很多知识也有了触及。如《道德经》的内容、思想,生物学讲述到的生物链、生态平衡等,这或许也能够算是走进文本后的跳出文本吧?
师:让我们再回到刚才第三、第五组同学所提到的剧本标题《日出》的用意上。同学们都说觉得奇怪,剧本要表现、揭露、批判的是社会的黑暗,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却以“日出”为题,用意何在?这是剧中人物陈白露的前夫——许光夫的诗集名字——《日出》。这或者就是其中命名的一个原因吧。另外诗集《日出》中有这样的诗句:“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而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同学们,你们会由此联想到什么呢?
同学们陷入了沉思。
学生唐:我觉得这会不会是作者对剧本中诸如黄省三、小东西、妓女翠喜等小人物的同情,以“日出”为题,寄托某种愿望吧?
学生欧阳: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人们总是渴望改变当前不理想的现状。
学生祝:不是有句话吗?我们处于黑暗之中,但是光明终究会来临!“日出”不正是打破黑暗枷锁的契机吗?
学生唐:对,“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而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睡梦中或许会很快迎来“日出”。
师:等我们睡醒时,阳光正照耀着!我们其实可以设想一下作者的想法,他在剧本中展现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表达了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的主题。那么作者把这一切刻画得那么透彻,还有没有别的什么用意呢?他只是为了揭露这黑暗的社会吗?我们可以设想一下。
学生詹:黑夜来临了,光明还会远吗?我觉得作者或许还想在剧本中表达对“损不足以奉有的余”的黑暗社会的控诉,还希望这一切快点结束,迎来新的社会吧。
学生黄:我觉得有道理。我们都会对不幸者有着深切的同情,作者或者也如此,那么他以“日出”为题,希望黑暗过去,迎来“日出”。
师:很有想法,我们可以这样设想,那么,对剧本的主题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们还可以结合课文及刚才所说,说说戏剧的写作特点……
至此,一节课时间到了,而我们对《日出》的学习也走到了尾声,我们没有采取按部就班的方式学习课文,而是引导学生从题记与题目入手,加以分析,以此把握剧本的主题,学生踊跃参与,学习效果也比较好。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