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石都的教育神韵

2015-09-23 03:36陈春阳龙建刚
广东教育·综合 2015年9期
关键词:新兴县云浮学校

陈春阳 龙建刚

昔日南江百越地,今日广东大西关——这是云浮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的角色变迁,不变的是,最近四百多年来,“南国石都”的美誉和文化精髓,一直绵延下来。作为广东最年轻的地级市,云浮刚刚走过了不平凡的21年,现在,这块沟通大西南的热土,正谋划着广东大西关的跨越赶超和科学崛起。这样的大环境,对于云浮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来说,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存,创建教育强市就成了一件时不我待的大事。

如赏石之神韵,我们体察云浮教育的风貌,同样可以沿着“观形察色、究其质地、研其纹理”的思路,来领略自从2012年启动教育创强以来,云浮教育在外延与内涵、广度与深度、规模和质量上的每一次嬗变。

察形色:先天条件奠定创强根基

《孟子》有言,“形色,天性也。”教育总是存在于一定的时空背景之中,区域教育发展的先天条件,必定和政府、体制的支持与推动,和经济、社会的基础与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云浮教育在创强中的跨越式进步,极大程度上归因于2012年以来政府在理念上的创新、政策上的支持、财政上的投入,以及社会力量的发动。

1.党政各级领导强力推动。

以创新的理念发展教育、管理教育,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因而,党政领导对教育的认识与理解,成为衡量一个地方教育发展潜力的重要因子。2012年以来,云浮市将教育创强作为发展全市教育的重要抓手和重大机遇,将其融入民生实事来抓,市、县、镇三级政府勇于担当,积极承担教育创强的主体责任。各级政府分别成立教育创强工作领导小组,层层签订教育创强责任书,市、县两级印发教育创强《决定》及《实施方案》,出台教育创强工程项目建设优惠政策,开通绿色通道,各县(市、区)也积极筹措教育创强资金,多形式、多渠道宣传教育创强,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自启动教育创强以来,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云浮进一步得到确认和巩固——这不仅体现在意识形态上,更体现在基层实践中。在教育创强的第一线,处处可以看到各级党政领导实干的身影。市委书记、市长深入基层指导教育创强工作,这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市分管教育工作的领导,主要精力也放在了教育创强上,经常到一线出主意、想办法、排难解忧。郁南县伍启汉县长,仅今年就近10次到县实验中学规划和督查创强工作,成功解决了该校20亩征地、建围墙、改村道三个老大难问题。云安县政府伦佩珍副县长,2012年除夕还战斗在教育创强第一线,与当地镇政府、建筑商共谋加快工程进展大计,大年初四,伦副县长的身影又出现在教育创强的建设工地上。

这些怀着深厚教育情怀的各级领导,倾注了满腔热情,全力以赴做好教育创强工作,积极争取各级资金支持;他们不辞辛劳,带领村、校领导外出找乡贤捐资;他们不厌其烦,深入农村做群众思想发动工作;他们身先士卒,用教育创强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其他干部和群众。罗定市罗平镇委书记蓝建阳,在创强大行动中,决心大、干劲足,按照原来的规划,该镇是在2015年创强,但他主动请求把罗平镇的创强工作提前至2013年,在工作中,他亲力亲为,苦干巧干,提前两年达成创强目标。

政府在教育的发展中有 “应该做”的事,也有不应该干预和勇于“退出”的地方。在云浮,我们看到,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县两级教育创强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同心同德配合搞好教育创强工作,而教育部门,则积极牵头做好教育创强的综合协调、规划建设、督导督查等工作,做好当地政府的参谋,在创强成员单位中起到主导、引领作用,这也是云浮教育创强工作顺利推进、成效显著的重要保障。

2.政府各级财政强劲支持。

总结教育发展的经验,有一条几乎是定律,那就是对于社会发展而言,教育发展必须适度超前,而前提就是,教育投入也要相应地适度超前。在经济发达地区,这尚属不易,对于云浮而言,这更是创建教育强市要攻克的难点之一。

云浮市位于西江中游南岸,属于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发展空间有限。作为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云浮人均财政偏低,经济总量偏少,但政府投入教育的决心却很大——根据《云浮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实施方案》,2012年,市政府预计投入创强资金14.85亿元,而实际上,三年来各级党政倾力推进教育创强,全市总投入资金已超过20亿元。

在创建教育强市的过程中,云浮市政府安排创强专项经费,用“以奖代补”的形式对按时完成创强任务的镇(街)实施奖补,平均每个镇(街)奖补100万元,所奖补的资金由市直接划拨到县(市、区),专项用于教育创强。三年来,市级财政共计投入8000万元奖补各县(市、区)和支持市直属学校创强。同时,全市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积极推动各县(市、区)加大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资金,依法实现教育经费的“两个比例、三个增长”,确保教育费附加和税改转移支付用于教育的资金全部用于教育,确保从土地出让金收益中计提10%教育资金政策的落实,确保30%以上的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

作为真正负担起创强主体责任的各县(市、区),无论县级财政如何困难,都确保了教育创强资金的投入。以郁南县为例,全县计划投入创强资金2.73亿元,县政府积极履行创强经费投入“以县为主”的工作责任,多形式、多途径筹措资金。从2012年起,县财政安排专项奖补资金4200万元,加大对各镇教育创强的投入。其中,2012年安排1000万元,2013年安排1350万元,2014年安排900万元,2015年安排950万元。分别为4万人以上的镇提供创强奖补资金350万元,3—4万人的镇提供创强奖补资金300万元,2—3万人的镇提供创强奖补资金250万元,2万人以下的镇提供奖补资金200万元,为顺利完成创强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3.社会各界力量强势汇聚。

办教育不单是教育行为,也是政府行为,还是社会行为,这才是教育实现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在创建教育强市的过程中,云浮市注重积极发动群众,将社会力量作为教育创强“组合拳”的重要部分,形成了群众大力参与教育创强,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教育创强的环境。群众在理念上的认同、行动上的支持,成为云浮创建教育强市的有力保障,一批企业、大批乡贤纷纷慷慨解囊的事例,不胜枚举。

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为云浮教育创强工作的顺利开展,争取到了实实在在的民心。在中小学布局调整、撤并学校的过程中,云浮市充分论证,向群众做足发动工作,得到群众的支持和配合。三年来,全市教育创强共撤并学校444所,群众的理解与认同,正是这项工作高质、高效开展的强大后盾。

在现代社会,土地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创建教育强市期间,云浮社会各界将宝贵的土地资源无偿捐献用于教育发展,屡见不鲜。云安区富林镇高一村委干部积极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在2011年已捐献部分土地的基础上,一致同意再将村委位于墟镇黄金地段的一口鱼塘无偿捐献,用于扩建中心小学和新建镇中心幼儿园,共捐献了10000多平方米土地(折合人民币2000多万元),大力支持教育创强工作。

作为企业的杰出代表,新兴县翔顺集团有限公司出资3688万多元,新建一所学校——新兴县翔顺实验学校,同时捐资700多万元全面改造建设稔村镇兴育学校,捐资120万元建设稔村镇初级中学教师宿舍楼。新兴县温氏集团、凌丰不锈钢集团等企业决定共同投资5000万元兴建慧能纪念小学。

积极发动社会力量,罗定市则走出了另外一条路,近年先后成立市和镇的教育基金会(教育协会)22个,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这些教育基金会(教育协会)作为社团机构运作,筹措资金,其中市教育基金会已筹到教育资金1.1亿元,21个镇级教育基金会(教育协会)中,2个已筹到资金超1500万元。

创建教育强市,个人的一点努力,也许是微薄的,然而,很多人的投入与坚持,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云安区白石镇石底村委的老支书周其云,为解决石底教学点创强资金短缺的问题,他多次主动与石底教学点沟通,在晚上冒着严寒,摸着黑路带领村干部和石底小学全体教师挨家挨户走访,发动群众捐资来解决更换学校门窗、改造教室照明和粉刷墙体的资金;东星村委会干部、中心小学副校长林炼开、石底教学点副校长张灿标、东圳教学点校长谢伙林、东星教学点副校长黄子梁等,为使学校达到创强标准,以身作则,亲自带领学校全体教师利用每天下午下班时间和双休日翻新、更换学校的门窗,粉刷课室墙体。

近年来,云浮市的经济总量在广东全省排名靠后,但其幸福指数却在粤东西北地区名列前茅,这和政府的努力、企业的贡献、社会的推动、个人的奉献息息相连。云浮的教育,就在这种日益肥沃的土壤中,扎下了更加牢固的根基。

究质地:内涵发展提升教育品质

质地,物之品质。根据发展指向和价值定位的不同,教育的品质更多地体现在表征内涵的各种指标上,比如教师素质、教学质量、学生素养、文化品牌等隐性因素。创建教育强市,云浮的诉求,便是教育的内涵之强、教育的品质之强。

1.教师发展高质量。

教以人立,要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必须真正提升教师素质,这是一个“软”工程,但在一定程度上,却比建高楼、增设备等“硬”工程更为重要,也更为复杂。云浮市地处粤西,既是广东最年轻的地级市,也是典型的经济后发地区。为了建设一支师德高、业务精、素质强、留得住、用得上的教师队伍,云浮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不断提高教师的工资收入,在区域内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为广大教师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加强对教师的学历提高和专业提升的引导,多措并举促进教师队伍整体专业素质的快速成长。如此双管齐下,云浮教师队伍的强势成长为教育创强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有优秀的领导班子,才能有优质的学校,这是云浮教育强人才、提品质的共识。各县区、街镇在因地制宜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很多独特的发展机制。郁南县将配强学校领导班子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通过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级领导交流任职、中小学校中层干部竞聘上岗等一系列措施,对农村中小学校长优胜劣汰、交流轮岗,近三年竞聘校长12名、交流19名,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共206名,使农村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的领导班子配置更加合理,素质进一步提高。新兴县在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引导上,则率先在云浮地区通过“两推一选”选拔校长,并结合校长聘任制,优胜劣汰、交流轮岗,使学校领导班子配备更加合理。

师资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虽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终极目的是一致的,但是各地、各校实际情况不同,其发展路径也不一样。为提高师资水平,新兴县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全员培训教师,组织校长和教师外出学习先进经验。依托本县的3个省级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和10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平台,带动教育科研活动开展,促进教师成长。新兴县西南部的山区镇——天堂镇,通过镇域小学教师短期交流换岗研教行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师专业成长模式。天堂镇教师的整体学历水平不高,且大部分教师的学历是通过函授、电大或自考取得的。经过多年的新课程改革,该镇虽然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但与经济和社会的同步发展,仍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镇内校际师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直接影响了全镇基础教育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了改变教师专业成长迟缓的问题,天堂镇中心小学在经过全面细致的调研后,确定以课题形式开展镇域小学教师短期交流换岗研教实验行动研究,建构镇域重点示范学校和普通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小学教师短期换岗研教的机制,实现镇域内校际师资均衡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开发。从2014年12月起对镇内相对薄弱的4所完全小学和6个教学点进行帮扶,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辐射、示范和引领作用,提升了全镇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与新兴县不同,郁南县除了立足于校本教研和县域自有条件的学习与培训之外,还积极借助外力,与广东省第二师范大学共建教育实验区,与华南师范大学进行学科建设合作,借助省内高等师范院校的学习平台来促进县内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2.课堂教学高效能。

课堂是教育理念和教学主张得以实践的根本路径与平台。教育质量的好坏,教学效率的高低,都将在课堂得以体现,也由课堂累积而来。教育强,硬件强是基础,质量强是根本。云浮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在创建教育强市的过程中,始终将课堂教学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创新评价体系,革新教学模式,效果明显。各镇区、各学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课堂教学改革异彩纷呈。

2013年起,云城区各初中以重庆“綦江模式”为基础,市二中、市三中、高峰中学、河口中学四校组成“3+1课改联盟”,以“课前预习→当堂展示→交流合作→点拨指导→当堂训练”为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基本点及关键点;思劳中学和腰古中学、安塘中学、王明中学四校组成了“乡镇中学联盟”,以打造最美乡村教育、提高乡镇中学办学质量为宗旨,推广“三+一课改联盟”的经验,全面提高乡镇中学的教学质量。

新兴县以“3115模式”行动研究为切入点,通过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将行政推动和草根式行动研究一体化,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中心小学以此研究为依托,构建了发展性小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评价策略,组织教师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潜心研究“小组合作,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课堂上重点研究和推进学生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探索实用可取的方法,真正做到将课堂的空间留给学生。2015年4月29日,学校成功协办了新兴县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3115模式”行动研究工作现场会,学校展示了12节实验研究课和大课间操,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先后在云浮日报刊登和接受新兴县广播电视台的专题采访,并得到了教育同行的高度关注和一致好评。

同样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掌握了制胜之道的新兴县蚕岗中学,于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始了 “先学后教、问题评价、小组合作展示”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和实验。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教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实验班由最初的4个增加到18个,其中初一级10个班全面推行实验班教学,初二初三各4个班。目前,实验班教师绝大部分均已熟练掌握了“一课三单”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对“先学后教、问题评价、小组合作展示”的新课堂驾驭能力日趋成熟,并已初显成效:实验班学生明显更活跃、更有自信,也更乐学、善学。学生在转变中成长,团队意识、合作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学科成绩稳步上升。2013年6月和2013年9月,全县中学和小学校长及骨干教师到学校参加“高效课堂”观摩研讨现场会活动,教改成果受到各兄弟学校的一致好评。

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改革的主力军是教师,从课堂教学入手,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对教育发展来说,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用。如今,推动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正越来越成为云浮市各学校的共识。

3.学校建设高品位。

考试流水线下的万生一面,是我们教育曾经无法直面的伤痛;特色打造下的校校不同,是我们教育现今努力追求的风景。特色,是学校文化最本质的标签,是学校个性最美丽的外显。没有特色的学校是缺乏灵魂的学校,自然无法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诗意栖居地。

一所学校唯有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才能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心里认可。因此,以创强为契机,关注学校的高品位发展,是云浮市各中小学的必行之事。2012年以来,云城区以云浮市教育局编印的优秀传统文化读本《蒙以养正》和《立德树人》为载体,将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列入学校的常规课程,在全区学校扎实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学习活动,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近三年来,云城区中小学生操行合格率为99%以上,中小学生犯罪率为零,分别建成10所区级德育示范学校、4所市级德育示范学校和1所省级德育示范学校。

为了在全县形成整体特色的同时,各所学校又各有千秋,新兴县积极推进“一校一品牌、一校多特色”创建活动。在这一理念的统领下,具有175年办学历史的太平镇中心小学,为让百年老校永葆风采,深入挖掘百年校园文化精髓,以《传承百年文化校园特色项目研究》课题为指引,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校园传统文化,精心设计校园生态文化。在假期,学校发动师生走访历任校长、教师和历届校友,寻找有关“正谊书院”办学的每一个故事和每一段回忆,在校门口建设了百年校园印象墙,展示了学校175年办学的风雨历程和发展足迹,也让人感受到“正谊书院”百年办学的古朴厚重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新兴县实验小学则确立了“诵雅言,养雅趣,育雅行,树立文化自信,自觉见贤思齐”的思路,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努力让学生长见识,砺精神,明志向,传美德。学校通过在环境中熏陶,让传统文化“教化无声”;在课程中渗透,让传统文化“落地生根”;在阅读中延展,让传统文化“浸润心灵”;在实践中升华,让传统文化“励志导行”。新兴县实验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着高尚,品味着正直,润育着纯洁,从而追求着雅趣、雅言、雅行。

在创建教育强市的过程中,云浮各学校将校舍、设备等硬件建设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升华、文化品位的提升合二为一,让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孩子一样能受到品位的熏陶、品性的涵养。

研纹理:协调优化形成均衡态势

纹理,谓之纹路、层次、次序等。作为构成正规学校教育系统的“纹理”,各级各类教育呈现出的理想图景应是动态的均衡与全局的协调,这是云浮在创建教育强市的过程中,必须突破的又一难题。自2012年以来,云浮在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教育格局的统筹协调中所做的工作,为云浮教育实践者的魄力和实干精神做了最好的注解。

1.城区优质教育平台做大。

在人口聚集的中心区、商业繁荣的经济圈,依托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和教育工作的长期积淀,总会形成领跑当地的名校,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民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不断提高,这些具有传统优势的名校总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校园面积小,办学规模有限,学位非常紧张,大班额现象普遍存在。这,无疑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遇到的诸多阻碍之一。

这样的现象,同样存在于云浮;解决这一问题,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云浮创建教育强市的重点工作之一。在云城区,做大优质教育的平台,是教育创强中的一项大工程,需要资金、需要规划、需要协调,还需要魄力。为了缓解中心城区学位紧张的情况,增加城区小学学位的供给,云城区分步实施 “三迁三建四扩展”(迁移三所学校,新建三所学校,扩建四所学校)方案,完成云浮市第一中学高中部搬迁到原云浮市技工学校办学,以及扩建云浮市第一小学校园面积和建筑面积等工程。

云浮市第一小学的扩建和改造,是云城区“三迁三建四扩展”方案的重头戏之一。过去,城区老百姓对市一小的印象,可以说是“一位难求”。 现在,市一小占地面积从原来的24800平方米增加到31800平方米,扩展近三分之一,约增加450个学位;过去,学校校门狭窄,校园被一条巷道一分为二,现在,跨度32米、门宽11.8米的新校门取而代之,分割市一小和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围墙不见了,两校校园合并,变成了连成一体的大校园,原来的巷道铺上了彩色的透水砖,变成了学校的“中心校道”…… 2014年9月,学校在一年级计划招生8个班的基础上,扩招了7个班。

孔子言:“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公平,永远是教育朝向人性化发展的一个要件。自2012年启动教育创强以来,云城区以促进教育公平为目的,投入资金2845万元,完成对6所小学的扩建和改造,新增小学学位1850个,进一步满足了城区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此外,云城区还积极实施教育装备均等化工程,三年来,累计投入三千多万元,对全区中小学教学仪器设施设备配置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招标、统一装配,实现了教学设施设备配置均衡化,各中小学实验室、学科教学专用室建设及常规教学仪器设备配置基本达到标准化学校的要求。目前,云城区已经实现了标准化学校全覆盖,城区学校的扩容提质,不但满足了户籍适龄儿童就近入学,而且实现了非户籍适龄儿童(含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00%入读公办学校。

2.乡镇薄弱学校质量做优。

从教育内在的发展机制看,创建教育强市,就是要让优质教育惠及所有的孩子,不仅仅是部分学校、部分学生的发展,而是区域内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教育的成果能普惠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位学生。这是教育的本质规律使然,也是云浮教育工作者矢志坚守的教育发展思路。

让乡镇的孩子也能享受与城市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这不是停留在文件上的理念。2012年云城区启动教育创强工作伊始,便率先在各镇(街)推开。全区累计投入约1.8亿元,将安塘街、思劳镇、高峰街、河口街、云城街、都杨镇、腰古镇先后创建成为广东省教育强镇(街),在全市率先完成教育强镇(街)全覆盖。强镇(街)、强区工程的实施,使全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与提升,有效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

对于云浮来说,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教育条件与教育结果的问题。推进教育均衡,宏观上需要以教育公平的尺子重新评估教育系统的各个因子,具体落实到学校的办学要素,便是努力推进硬件设施、师资队伍等方面的相对均衡。通过教育创强,云城区乡镇教育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离城区并不远的河口街道,工厂林立,外来人口多,学位需求量大,尽管离城区很近,但附近的家长还是乐意将孩子送到河口香港海员希望小学,因为学校并不比城里的学校差,不仅环境好,教学质量也很高。同样,作为乡镇小学的典型,思劳镇的李晚纪念小学,如今崭新的教学楼、教师宿舍楼、学生宿舍楼比肩而立,整个学校规模宏伟、校园广阔,布局错落有致,建筑设计典雅,行走其间,很难想象这只是一间乡镇学校。这所学校还给高年级学生提供了舒适的住宿环境,使边远农村的孩子也能享受这里的良好教育条件。

教育均衡发展的一大关键点,便是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调整资源配置的方式,对薄弱学校予以倾斜性的支持,是推进均衡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作为新兴县规模最大的一所乡镇初级中学,蚕岗中学在教育创强的过程中,发展成为新兴县乡镇中学的一面旗帜、农村义务教育的示范窗口,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及使用方面,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现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建设得到跨越式发展,而且制定和完善了关于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教育技术装备使用和管理工作更趋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学校非常重视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将教师培训工作纳入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和每学期计划中,学校顺利通过“广东省第四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中期评估”。

相对于不断增长的需要来说,教育的优质资源毕竟还是有限的,因此,在强调公平配置资源、合理倾斜的同时,还必须关注优质资源的共享与共建,特别是优秀师资、优秀学校的帮扶就显得意义重大。新兴县为了提高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经常组织各级学科带头人开展送课下乡活动,利用顺德区对口帮扶契机,加强教育教学交流,引进先进教育理念。云城区则形成了区域内教师的流动机制,推进学校领导干部、师资队伍的均衡配置,同时,积极鼓励优秀校长(副校长)到农村学校任职(挂职),建立了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校际均衡配置的机制,推进骨干教师交流、支教等活动,在城区和农村学校之间开展“手拉手,一起走”的活动,引领农村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可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不只是政府的职责,更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相对于资源倾斜或者配置而言,建立机制、创造氛围、搭建平台,所有的教师形成共享、共建的意识,能为教育的均衡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3.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做实。

充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孩子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是云浮在创建教育强市的过程中,一直坚持的原则。在教育创强工作之初,市委市政府便提出创强工作是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民心工程,要通过创强,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优质发展,加快学前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和社区教育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好学。

为了促进不同教育对象的协调发展,新兴县顺应教育发展形势,切实做好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新建了新兴县翔顺实验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并且每个镇都建成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常住人口4000人以上的行政村的完全小学举办附属幼儿园,使学前教育覆盖全县城乡范围。同时,对弱势群体给予更多关怀,在创办特殊教育学校之外,继续落实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措施,保障残疾少年儿童接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各项资助制度,与此同时,充分发挥“温北英慈善基金”“新兴县教育促进会”“六祖慈善会”“新州教育基金会”等社会力量的作用,积极开展扶贫助学活动。近三年资助学生4.8万人次,金额达1769万元,有效地解决了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对于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发挥新兴一中百年老校和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优势,着力将其打造成为粤西地区名校,带动惠能中学、华侨中学和田家炳中学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在推动普通高中发展的同时,努力巩固扩大本县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积极向县外珠三角输送中职生源,使新兴县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得以巩固提升。

一个地区教育结构的优化,对于促进当地人才培养结构的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与本地区、本省,甚至全社会的经济结构相适应的问题,简而言之,优化教育结构是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必须之举——这也在云浮创建教育强市的考虑之列。目前,云城区已经基本完成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任务,2014年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100%;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建成标准化学校;2012年以来,全区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比分别为45/55、43/57、46/54,普职比大体相当;成人教育、社区教育不断发展和丰富,提高了劳动者的专业文化水平,有效促进了社区教育的全民化。作为粤中偏西山区的经济欠发达县的代表,新兴县则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构建起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协调发展,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程度高,近三年适龄儿童毛入园率分别为91.2%、93.7%、94.2%,小学、初中入学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是92.9%、93.6%、94.6%,户籍人口实现普及十二年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教育倾注再多的精力,投入再多的资金,“开花结果”也指向较远的明天。然而,发展教育,再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都不算多,因为这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关乎个人与家庭的命运,也关乎社会和国家的未来。云浮教育这几年的发展,让我们更加确认,教育创强,是一个凝聚量变、促进质变的过程,是一个教育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的过程,是一个硬件基础全面夯实、软件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教师自我实现的过程,更是一个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共建共享优质教育的过程。

(本文图片由云浮市教育局提供)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新兴县云浮学校
1958—2019年新兴县汛期降水量的气候特征
第十七届云浮国际石材科技展览会暨第十一届云浮石文化节18日云上开幕
父亲节忆父
云浮中云石海全球石材集中采购中心开工
一道模拟题引出的圆锥曲线的性质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