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旧居隐秘而伟大的橘林小院

2015-09-23 06:54寒溪夜浣廖昌吾越
城市地理 2015年8期
关键词:北碚小院平民

文+寒溪夜浣 图+廖昌吾越

晏阳初旧居隐秘而伟大的橘林小院

文+寒溪夜浣 图+廖昌吾越

英文导读:Yan Yangchu lived in town Xiema of Beibei. He contributed himself to civilian education. As is well known, he is the father of world civilian education.

这是一个平凡的农家小院,却引领着一场影响深远的伟大实践。这是一个低调的中国学者,却有着“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的响亮美誉。战火硝烟的艰难岁月,在这个平凡的农家小院里,这个低调的中国学者不仅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的新纪元,对全世界的教育领域也作出了革命性的贡献,这就是他们隐秘而伟大的故事。时至今日,在四海之内,凡是有人谈起平民教育,不管肤色不论国籍,都还是会不约而同地想起这位杰出的教育家晏阳初,还有北碚这个并不为人熟悉的小院。

本页图:1926年,晏阳初抱着教育救国的志向,率领一批有志乡村建设的高级知识分子,以河北定县为实验区,推行平民教育。抗战爆发后,于1940在北碚歇马场磨滩乡创办了“中国乡村建设学院”。

隐秘的小院:橘林深处睹屋思人

晏阳初在北碚的旧居位于歇马镇磨滩河畔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的橘林之中,为一个青砖灰瓦的三合小院,面积 700余平方米。所有房屋都是穿逗式平房,共有房间 17个,其中正屋5间平房一字排开,两边各有3间平房对称排列,剩下一侧有半屋高的围墙合围,外脚挖有排水沟,正中开有大门,宅院四周果树成林,一片苍翠。放在重庆广袤的农村里,这真的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川东农宅,没有任何特色,也不醒目,就像淹没在这茫茫橘林中最为平凡的一棵橘树,让人置身其中也难识庐山真面目。

回想这水这林,其实我并不陌生,很小在这儿玩耍长大的经历使得当年的情形还依稀眼前,记得柑橘研究所现代化大楼修建起来前,这样的小院小房子还有不少,真的很难能把他们中的一座和某个名人的旧居联系在一起,更别说大名鼎鼎的乡村教育学院了。即使是几年前的故地重游,找寻他的痕迹还是依然道路曲折。遍访往来各村落之间的摩的司机,几乎鲜有知道晏阳初为何人,终于找到几位知晓周边的村民,却迷失在众多似曾相识的农家小院中。几年之后,当我和一位曾经在乡村教育学院上过课的老人交谈时,他热泪盈眶:“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即使走在街上也会被人海淹没而无人识得,吃着让人看着都心痛的粗茶淡饭却讲着足以改变你人生的知识道理。很多政要商贾闻名而去却寻他不到,不少寒子围绕身旁才真正知道先生之伟大。”这么多年过去了,尽管这里早已成为了晏阳初的纪念馆,但依然门可罗雀。睹屋思人,仿佛老先生就在眼前,作为中国新乡村运动的先行者,承受的寂寞和遗忘让人心情复杂。

伟大的理想:我只教育平民

在大学任教的几年,我有幸拜访过好几位晏阳初先生的学生。每每交谈起老先生,他们流露出的深情和敬重都让我印象深刻。在他们的眼中,老先生甚至比自己的亲生父母更加亲切,而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在老先生的心中有一个看似平凡却实在伟大的理想“我只教育平民”。是什么让晏阳初对平民教育如此殚精极虑,又是什么最终让他和北碚的这栋小院结下不解之缘,那要从他的经历慢慢说起。

1890年,晏阳初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县的一个世代书香之家,13岁时被父亲送到保宁府(今阆中县)基督教内地会创办的西学堂接受新学,26岁远涉美国耶鲁大学留学,28岁又辗转法国战场劳工营为华工服务。在异国他乡的经历,让他切身感受到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和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形成的鲜明对比,也亲身体验了华工不识字的窘迫境遇,更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高素质的国民,就不会有强大的国家,只有唤醒民众,才有可能拯救中国。于是他抱着“一切高官厚禄,视之若屐,惟致予毕生之力于平民教育,一息尚存矢志不渝”的决心,最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为中国的平民教育运动四处奔波,并取得了累累硕果。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简称“平教会”)顺利成立,以城市为重点的平民识字运动迅速推进,以河北定县为试点的乡村平民教育实验取得巨大成功。晏阳初的远大抱负似乎一帆风顺,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前所未有的毁灭性打击却在慢慢接近。抗日战争的爆发最终使得蓬勃发展的运动戛然而止,晏阳初和同仁们也不得不在硝烟中艰难辗转,本来信心满满的目标突然又变得遥不可及。正在他们一筹莫展的时刻,卢作孚的大力支持让整个事情峰回路转,1939年初,在经历了湖南、四川等多地漂泊之后,晏阳初在重庆的山水小城——北碚安顿下来,从此也开启一段崭新且更加轰轰烈烈的航程。就在那个时候,柑橘林里的这个小院子就成为了晏阳初生活起居的地方,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精神的实体象征。

左右页图:旧居内展览着许多当年的物件,充分讲诉了晏阳初先生在北碚创办乡村建设学院的历程。

曲折的建校历程:创办中国乡村建设学院

其实,在柑橘研究所落户大磨滩之前,这里曾经是晏阳初平民教育的基地。除了这个平凡的青砖灰瓦小院,以前周围还有教室、校舍,都是清一色排列整齐的白色平房,周围配有礼堂、操场,虽然没有雄伟的大门,没有高大的围墙,也没有高楼大厦,但所有建筑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与周围碧绿的田野和农舍融为一体,构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图。卢作孚的鼎力相助使得晏阳初一踏上北碚便一下拥有了五百多亩的土地,足以大展拳脚。在硝烟四起的时代,这无疑更是一块难能可贵的世外桃源,于是四面八方的有识之士咸来归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甚至就连联合国官员都慕名前来任教,可谓蜚声海内外。

但乡村建设学院的创建过程却历经坎坷。先是学院的成立申请被国民政府教育部以院系设置不符合《大学法》规定为由拒之门外。后几经周折勉强作特例批准,但学院的名字却没能保住,学制和专业也受到了限制,最终,被改了名的“私立乡村建设育才院”在1940年10月28日跌跌撞撞开学了。晏阳初及其同仁心里都明白,育才院只是一个迫于向《大学法》妥协的过渡性质学校,两年的学制和乡村教育、农业经济两个专修科专业根本不能把办学的效果充分体现出来。于是他们一边认真办学,一边想尽一切办法打通关节,没想到争取时间长达五年。1945年8月,私立乡村建设育才院终于通过了国民政府教育部的批准,扩大为独立学院,完成了向“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的转变,乡村教育、农学、社会学、农田水利四个系的设置也顺利付诸实践,修业年限增加到4年,并获准该院本科毕业并授予学士学位,晏阳初最初对学院的设想到这个时候才终于如愿以偿。

左右页图:晏阳初先生毕生从事平民教育事业,参与并指导了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乡村改造活动,取得了巨大成就,其平民教育思想至今仍在第三世界国家广泛应用。

独特的高等学府:不走寻常路的教育

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的独特性不仅在于她优美的自然环境,更表现在晏阳初新颖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模式。学院第一个独特之处在于课程的设置不完全按照当时的教育部颁布的标准,而是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自行安排,学院的教学活动也严格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社会系的学生深入附近农村开展社会调查,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农业和水利系则针对人民的需要展开乡村建设工作;教育系到农村办扫盲班和平民夜校。所以,学生一毕业就具有极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走出校门便可迅速投入各个战线的建设之中,现在还可看到的大磨滩水电站就是当年水利系的师生自行设计的。学院第二个独特之处则是提倡学术自由,不同流派的学术思想,都可以在学院讲授,让学生们比较、分析、鉴别,通过独立思考以决定取舍。学院不仅有国民政府的专家学者,也聘请了中共党籍的教授,梁嘉讲授的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徐坚讲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王慰民讲授《中国通史》都颇受欢迎,马寅初、费孝通、老舍及其夫人都曾受聘为学院的客座教授。在学院的图书馆里,学生们不但可以看到美国版本的书籍,还可以看到各种进步书籍如《资本论》《联共布党史》等,甚至还有中共“七大”文件。学生们可以自己办墙报,组织社团,举办学术讲座,开讲演会,办研究会等等。晏阳初还把学院的学生会改为自治、自习、自给、自强“四自会”,有些四自会干部本身就是中共地下党员,或者后来被发展为党员,所以,在学生运动中,党的方针政策能够通过四自会得到贯彻和执行。学院的第三个独特之处就是民主气氛十分浓厚。当时各个大学按教育部的规定都要设立政训处,晏阳初为了保持这块“民主自由园地”,坚决抵制在学院设立政训处。他也不允许在学院成立党派组织,但实际上共产党的地下支部一直存在,并积极活动。此外还有“六一社”“新青社”“民青社”“野草社”等进步社团组织。因此乡建院的进步势力大,进步活动受到的阻挠少,学生们将学院称之为“沙漠绿洲”“民主堡垒”“小解放区”。

在北碚的十年,晏阳初度过了他人生和事业中最为激情燃烧的一段岁月。几十年过去了,虽然学院众多的房屋早已化为尘土,但这最后遗留下来的旧居小院就像一座丰碑终将被人铭记,而老先生从事的事业也必将如这片橘林,播下的是一颗颗细小的种子,却已经化为了一望无际的生机勃勃。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的创办,其意义就在于他使中国首次有了专门为农村培养从事实际建设人才的高等学府,也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学术的新纪元,在其办学期间共招收学生1180人,修业期满并经教育部核准毕业的学生共计379名。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的学生,在新中国建立后,分散在祖国各地的不同工作岗位上,成为各个行业的骨干,特别是水利和农学两系的学生,早在20世纪50与60年代,在中央和省市一级有关部门中都已是专家和学术带头人。

Yan Yangchu and His Contribution to Civilian Education

猜你喜欢
北碚小院平民
全国科小院 山农居第四
北碚: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亮底色
乌克兰战火未息,平民在帮助平民
小院觅夏凉
方方正正的“小院”
春到小院来
《北碚在抗战: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
平民领袖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谁人识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