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佳娜
明明真实的自己毫无改变,为什么还要费尽心思制造一个美化了的自己呢?
似乎自拍真正兴起还是最近五六年的事情。手机越来越智能了,社交网络越来越发达,修图软件的市场也越来越庞大,大概每一分每一秒都有为了找一个最合适的pose自拍而抓耳挠腮的妹子。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科技让我们这些凡人,不仅能够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眼前的世界,还能轻轻松松把自己的生活上传云端,分享给亲朋好友。
但自拍其实彻底地改变了人们对于“真实”的认知。
在修图软件出现之前,相机最主要的属性,就是诚实地记录生活。直到我们来到了这个PS流行的时代,最终呈现在照片中的样子,可能跟一个人真正的样子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明明真实的自己毫无改变,人们为什么要费尽心思制造一个美化了的自己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美化了的照片,是给别人看的。
倘若没有脸书、微博、人人、朋友圈等等社交网站,有多少人愿意费尽心思美化一张自拍只给自己看?社交网络的一大奇观,就是人们在网络上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差距甚大。举个例子,你会写在日记里的东西,有多少是可以发在朋友圈的?我们在创造内容的时候都会对我们的潜在观众有一些估计,而当你大概知道你的观众是谁的时候,你就会自然而然地为了他们迁就你创造的内容。
但是,社交网络似乎又是真的,你给我点个赞,我给你留个言,在这其乐融融的互动中似乎友谊都被加深了。
这就是网络时代的最大趣味,人们过着两种生活,网络上的,和现实中的。而因为网络上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易于操控,人们疯狂地分享、收藏、转发、点赞,把自己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将网络上的自己塑造得愈发完美,以此来放弃正视现实的勇气和权利。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那是一个更好的、由你操控的世界。
举个例子,似乎一个东西只要po上了社交网络,它就自然而然地被美化了。懒不再是懒了,配上一杯咖啡一台苹果本,是花式打发时间;贪吃不再是贪吃了,配上九张菜的图片,是“吃货”;旅游不再是旅游了,配上一辆自行车,一本《在路上》,是“追逐梦想,荡涤心灵”;当然,最普遍的例子,大概是一个姿色平平的姑娘,找对角度,狂P不止之后一跃成为丝口中的女神。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拍似乎是在对抗人与人天生的不平等。但毕竟我们还不是《机器人总动员》中依靠电脑生存的未来人,我们仍然有一个生活的维度叫做“现实”。沉溺在自拍和社交网络中带来的好的快感中,自然无法面对现实中自己的平庸,于是反过头去更加沉溺在自拍和社交网络中。
这真是一种讽刺。我们见多了光顾着拍照和回复而根本无暇享受菜肴的人,见多了到了一个景点就掏出金箍棒般的自拍棒疯狂自拍的人,见多了给自己平庸的生活加上黑白效果,配上钢笔字手抄“心灵鸡汤”的人——这哪里是在记录生活,明明是在创造生活——虚拟的、只存在于线上、微博转发中、云端里的生活。
要自拍了,两个好姐妹微微嘟嘴,找到一个光线从侧后方斜斜地打过来的角度,对着镜头伸出双手比成V状摆在嘴边,咔嚓一下,一切“闺蜜”之间的暗暗较量和勾心斗角都被原谅了。
要毕业了,明明心里恨极了应试教育的走狗一般的班主任,但是要自拍了,还是摆好pose扯出一个灿烂的笑容,拍完之后顺便还能用软件给恩师磨个皮,于是这高中三年的怨气似乎就在磨着磨着当中被磨掉了。
这些相逢一拍泯恩仇,是为了什么呀?
为了秀。
每一个人,把自己的生活格式化,用虚拟社交点缀之,狂热地渴求别人的关注。然后,在自拍杆制造出来的巨大阴影里,喜怒哀乐、油盐酱醋、真正值得过的生活被不断地压缩着,苟延残喘着。
这是一个自拍的时代,这是一个懦夫的时代,这是一个人被物给物化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倘若你吃饭可以不带手机,旅游能够真真正正诚心诚意地俯下身去闻一闻野花的香气,你才真是个勇者。
责任编辑:张斯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