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川,申斌,许世闻,王迎伟
不同留针时间对针刺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影响
于川,申斌,许世闻,王迎伟
(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北京 101200)
目的 比较不同留针时间对针刺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影响。方法 将90例中风后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0例。3组均采用金针王乐亭“中风十三治”之“手足十二针法”针刺,每日1次,每星期治疗5次,共治疗20次。A组针刺得气后不留针,即刻起针;B组得气后留针30 min;C组得气后留针60 min。比较3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MAS)、临床痉挛指数(CSI)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AS)。结果 3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3组治疗后CSI评分及患侧肢体Fugl-Meyer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A组和B组治疗后CSI评分及患侧肢体Fugl-Meyer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相对于针刺后留针60 min,针刺后不留针及留针30 min均更能改善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痉挛程度及肢体运动功能。
针刺疗法;留针时间;中风后遗症;偏瘫,痉挛性
中风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发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大部分中风偏瘫患者在恢复过程中会出现肌张力增高,给患肢运动功能康复造成极大困难,笔者观察不同留针时间对针刺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0例中风后肌张力增高患者均为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针灸科住院患者,按照随机化临床试验原则,采用SAS统计软件获取随机号与组别,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0例,并用不透光的专用牛皮信封密封。严格按照就诊顺序,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开启信封,将患者分配至相应组别。其中C组有1例因不能耐受治疗而主动要求退出,共纳入统计89例。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病变性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编写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制定标准[1],并经颅脑CT或 MRI证实为脑梗死或脑出血患者。
1.2.2 中医诊断标准
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2]。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为40~75岁;③病程为1~6个月;④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未合并严重的心肺肾功能障碍、重症糖尿病及精神病史;⑤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⑥肌张力增高,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1级;⑦无影响功能恢复的其他神经或肌肉骨骼疾病;⑧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消化道出血、心梗、心衰、房颤、肺水肿、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等其他脏器疾病而影响恢复者;②年龄<40岁或>75岁者;③病程<1个月或>6个月者;④意识不清,不能表达主观不适症状者。
1.5 脱落标准
①未按规定治疗,依从性差者;②治疗过程中发生意外事件而提前终止治疗者;③因其他原因自行退出者。
2 治疗方法
参照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首都十大危险疾病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脑血管病恢复期针灸治疗规范与路径的推广应用中的治疗方案执行,选用金针王乐亭“中风十三治”之“手足十二针法”。取曲池、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患者取仰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0.30 mm×50 mm毫针直刺,每穴均行平补平泻的提插捻转手法,以得气为度。A组得气后,不留针,即刻起针;B组得气后留针30 min;C组得气后留针60 min。3组均每日1次,每星期治疗5次,4星期为1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量表(MAS)评价肌张力增高程度,采用临床痉挛指数量表(CSI)评价痉挛程度,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肢体运动功能。
3.1.1 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3]
0级:肌张力无增加。
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关节活动范围(ROM)之末时呈现最小阻力或突然出现的卡住和放松。
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在ROM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ROM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
2级:肌张力较明显增加,通过 ROM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明显增加,但受累部分能容易的移动。
3级: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运动困难。
4级:强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强直状态而不能动。
3.1.2 临床痉挛指数量表(CSI)[4]
评定内容包括腱反射、肌张力及阵挛3个方面。
3.1.3 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5]
分别从腱反射活动、屈肌协同运动、伸肌协同运动、伴有协同运动的活动、脱离协同运动的活动、腕稳定性和手指运动等10个方面进行评估,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0分,分数越高代表运动功能越好。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间均数的两两比较用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多个独立样本的卡方检验。以<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3.3.1 3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分级比较
由表2可见,3组治疗前改良Ashworth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3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
表2 3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分级比较 (n)
3.3.2 3组治疗前后CSI评分比较
由表3可见,3组治疗前CS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3组治疗后CS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A组和B组治疗后CSI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
表3 3组治疗前后CSI评分比较 (±s,分)
表3 3组治疗前后CSI评分比较 (±s,分)
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 A组3010.17±1.72 8.03±1.381)2) B组3010.27±2.08 8.07±1.591)2) C组2910.66±2.22 9.07±1.031)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5;与C组比较2)<0.05
3.3.3 3组治疗前后患侧肢体Fugl-Meyer评分比较
由表4可见,3组治疗前患侧肢体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3组治疗后患侧肢体Fugl-Meyer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A组和B组治疗后患侧肢体Fugl-Meyer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
表4 3组治疗前后患侧肢体Fugl-Meyer评分比较(±,分)
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 A组3043.13±8.22 54.33±11.051)2) B组3045.90±9.75 54.30±10.381)2) C组2944.41±12.04 47.55±13.341)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5;与C组比较2)<0.05
4 讨论
据 Brunstrom 偏瘫六阶段理论,中风患者在急性病损时,因运动系统失去了其高位中枢的调控,原始的、被抑制的皮层以下的中枢运动得以释放,使肌肉牵张反射被抑制而呈现软瘫阶段(阶段Ⅰ)。数日或数星期后,即在联合反应阶段(阶段Ⅱ)开始牵张反射恢复,肌梭对牵张的敏感性较病前灵敏,尤其是上肢的屈肌和下肢的伸肌相对明显,患侧肢体肌群间协调紊乱[6],加之患者长时间不运动,局部肌群及周围软组织缩短,对关节正常运动造成了严重影响[7],导致患侧肌张力增高,产生异常的运动模式,表现为肘关节屈曲、肩后缩下沉、腕关节屈曲而前臂旋向前方以及髋关节、膝关节屈曲障碍和足内翻等[8]。肌张力增高可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个人卫生、肩关节和睡眠产生不利影响,造成关节挛缩和压疮,严重阻碍患者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9]。
针刺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已被证实有显著的疗效。综观文献,毫针、电针、针药并用、针灸与康复结合均能有效地减轻痉挛程度,对上运动神经元损伤造成的痉挛状态有确切的治疗效果,使针灸治疗本病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10-13],说明针刺是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有效疗法。但影响针刺疗效的因素较多,时间因素是其中之一。恰当的留针时间是取得较好疗效的重要环节。有研究[14]证实,针刺入腧穴后,针刺效应的发生一般要经过1个潜伏期,而后才开始逐渐产生,并进一步发展到高峰。一般来说,临床上习惯于针刺得气后留针20~30 min[15]。留针时间与针刺疗效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与患者的机体情况、疾病自身的特点、针刺部位等因素相关,不同病症的最佳留针时间也不尽相同。
本研究结果表明,长时间(60 min)留针者肌张力评分减小程度及运动功能改善程度均小于短时间留针者(30 min、0 min),随着留针时间的延长,针刺降低肌张力的效能逐渐降低,分析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为长时间留针不利于患者良肢位的摆放,且易造成刺激肌肉的损伤,不利于降低肌张力;另一方面为针刺作用的强度或大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非留针时间越长针刺作用越好[16-19]。“刺之气至而去之,勿复针”,针刺治疗要以得气为度,留针时间的长短应以患者舒适为度,过长的刺激会破坏治疗效果,并使患者难以接受。本研究为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的留针时间的临床运用提供了初步参考,但最佳留针时间仍有待更进一步的临床筛选及验证。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3):67-73.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3] 张通.脑卒中的功能障碍与康复[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16.
[4] Levin MF, Hui-Chan C. Are H and stretch reflexes in hemiparesis reproducible and correlated with spasticity?[J]. J Neurol, 1993, 240 (2):63-71.
[5] 陈晓春,潘晓东.神经科查体及常用量表速查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111.
[6] 靳彦雪.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与体位关系的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3):133-134.
[7] 孙玉粉.运动疗法在肩凝症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2011, 3(8):111-112.
[8] 陈志刚.针刺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临床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 2012,32(12):1679-1680.
[9] 陈晓军,陈利芳,章旭萍,等.电针夹脊穴为主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4):742-744.
[10] 金锦兰.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 2010,23(4):71-73.
[11] 王幸,马文明,房慧岭,等.“偏瘫九针”配合运动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12)1117-1119:.
[12] 焦黎丽,张毅明,吴倩扉,等.头针配合艾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10):971-972.
[13] 李作伟,李平,李英艳,等.巨刺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6):85-86.
[14] 周桂桐.试论时间与针灸治疗的关系[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2002,21(4):23-24.
[15] 程莘农.中国针灸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0- 91.
[16] 李丽萍,包烨华,楚佳梅,等.不同针刺留针时间对无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同型半胱氨酸和叶酸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 30(2):561-564.
[17] 陈少宗,宋世庆,张媛,等.针刺阳陵泉对慢性炎性高张力胆囊运动影响的时效规律初步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2014,33(12): 988-989.
[18] 柳春梅,马玉侠,郭之平,等.针刺十七椎治疗原发性痛经不同留针时间即刻止痛效果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10):901- 902.
[19] 薛宁.留针时间对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疗效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5):400-401.
Effect of Different Needle-retaining time on Post-stroke Hypermyotonia in Acupuncture Treatment
YU Chuan, SHEN Bin, XU Shi-wen, WANG Ying-wei.
Beijing Pinggu District Hospital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1200,China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needle-retaining time on post-stroke hypermyotonia in acupuncture treatment. Method Ninety patients with post-stoke hypermyotonia were randomized into group A, group B, and group C, 30 in each group. The three groups were all treated by the twelve hand-foot needling method from the thirteen therapies invented by acupuncture master WANG Le-ting, once a day, 5 times a week, 20 times in total. For group A, needles were removed right after needling qi arrived; for group B, needles were retained for 30 min after needling qi arrived; for group C, needles were retained for 60 min after needling qi arrived. The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 Clinical Spasticity Index (CSI), and 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 (FAS) were adopted for observation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Result After treatment, the MAS was significantly changed in all three groups (<0.05). The CSI score and FAS score of the affected limb were significantly changed in all three groups after intervention (<0.05). Both group A and B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group C in comparing the CSI and FAS scores (<0.05). Conclusion Compared to retaining needles for 60 min, acupuncture without retaining needles or retaining needles for 30 min can produce better effect in improving post-stroke hypermyotonia, spasticity, and motions of limbs.
Acupuncture therapy; Needle-retaining time; Poststroke syndrome; Hemiplegia, spastic
R246.6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5.05.0403
2014-11-05
1005-0957(2015)05-0403-03
北京市中医药科技项目青年项目(QN2013-24)
于川(1982 - ),女,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