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人身体[变形计]

2015-09-22 11:20李夏恩
恋爱婚姻家庭 2015年36期
关键词:病夫富人东亚

◎文/李夏恩

百年中国人身体[变形计]

◎文/李夏恩

中国人壮起来

100年前,1915年6月27日的《申报》头版,是整版的医药保健品广告。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讲,治愈疾病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更是关系国家强弱的大事。

中国有病,中国人有病。在20世纪初期,这是个人所共知的陈词滥调,甚至有一个专有名词来形容这种状况:东亚病夫。对中国人来说,强壮的标准,就是变成蔑称自己为“东亚病夫”的西方列强的模样:身材高大、肌肉发达,孔武强壮。

由此,西方人强壮身体的各种方法就成为了中国人趋之若鹜的关注热点:吃牛肉、喝牛奶、做体操。体操不仅仅是大众教育的课程,更被上升为一种国家事务,被用来集体改造中国人的身体,使之符合一个强国的需要。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战争的威胁正是中国人参与到强身健体的体操运动中的催化剂。

所以,当1950年朝鲜战争的硝烟扑面而来时,体操的热潮被再一次召唤起来,并被赋予爱国主义之名。在西方帝国主义的环伺之下,中国人强壮身体的目的就是在即将爆发的大战中作为强壮的士兵保家卫国。

中国人胖起来

上世纪50年代,民众最朴素的愿望是吃饱肚子,他们心目中的大众偶像,只要看一看逢年过节时张贴在家中的年画就可明了,那是一个白白胖胖的娃娃,手里抱着一条同样体重超标的鲤鱼。

胖,在长久以来占据了中国人的审美观,体型的肥胖和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是直接相关的。只有达到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才有资格肥胖,因为他们有充足的食物来保证他们体内的脂肪维持在一定浓度,这是一般劳苦大众所望尘莫及的。

一面是饱食终日的“富态”肉食者,一面是忍饥挨饿瘦弱羸馁的贫苦大众,20世纪的中国人生活在胖与瘦如此对立的时代里,也难免会将两者赋予政治和道德上的意义。当阶级理论进入中国后,“富人胖,是因为有饭吃,穷人瘦,是因为无饭吃”的朴素表达,很快被上升为一种政治上的道德论调:富人肥胖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掠夺了穷人赖以生存的食物。

虽然瘦被政治赋予了道德的纯洁性,但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意识中,胖仍然是件好事,当一位村民向下乡调查的中央领导表达自己生活水平大跃进时,会用“都长胖了”这句来进行概括。

中国人瘦下去

“我们为什么会发胖?”对21世纪的中国人来说,这不是个普通的疑问句,而是一句绝望的感叹。而仅仅几十年前,肥胖还是很多人的人生追求目标,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惊讶。观念巨大转变的原因,其实相当简单,那就是改革开放之后,吃饱不再是一种奢望,而脂肪也不再是富人的专享。有人统计,从1985年到2013年,中国城市男性的平均腰围已经从63.5厘米增长到76.2厘米。“中国人胖起来”的愿望看来终于达成了。

但“胖起来”不等于“壮起来”。逐渐粗大的腰围反而与病态联系在了一起。“富态”与“病态”日益亲近。肥胖的中国并没有变得“又胖又壮”,反而却沦入了另一个“东亚病夫”的陷阱。

像100年前的报纸一样,药品和保健品的广告再一次充斥其中,这一次,减肥的目标完全是为了个人的健康着想。胖起来不再是强壮的表现,瘦下去才是。

历史似乎在中国人的身体观上走了一个怪圈,最后又回到原点。但无论是胖是瘦,是壮是弱,可以确定的是,2015年的中国和1915年的中国已经不是同一个中国。

摘编自《新京报》

猜你喜欢
病夫富人东亚
“东亚汉诗史(多卷本)”简介
曾朴著译篇目考录
“富人治村”:好得很,还是糟得很
我校东亚研究院一行应邀访问韩国东亚大学
像富人一样去思考——读《富人是如何思考的》
渐富人群
未定的东亚多边体制与能动的中国东亚政策
洋人没骂中国人是“东亚病夫”
鲁雁:自由的文学“病夫”
东亚书院的赓续与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