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胜境张飞庙

2015-09-21 12:22李华章
江河文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云阳千古塑像

李华章

故地重游也常常给人以新奇感。云阳张飞庙,又名张桓候庙,当地百姓称之为张王庙。按说,张飞生前和死后的官位只是“西乡侯”和“桓侯”,可历代的封建皇帝为弘扬忠义以维护其统治地位,对张飞不断加官进爵,明代以前已被封为“助顺王”。它始建于三国蜀汉末年,距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我沿着曲折的红岩梯级登临而上,忽而停下了脚步,只见石梯凹凸不平,磨砺光亮,悬崖上的山门与石梯显得有点斜门歪道之感,怎么如此相似与相识呢?顿时才想到眼前的张飞庙,原来是异地整体搬迁而来的,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从长江下游云阳老县城对岸的飞凤山搬迁到这里,相距32公里,恰好也在新县城对面,过新建的长江大桥即到,花了6年时间,耗资约4000万,依旧保持依山、坐岩、临江、傍溪的地理特征。足见三峡工程建设对保护国家文物用心之极、细心之至、感人至深,留给后人以深刻的启示。

历尽沧桑过后的张飞庙,依旧吸引着广大游人。城里的主干道上,汽车排得满满当当,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海南、广东、湖南等数千里之外,意想不到的是,汽车出城上长江大桥竟花了近一个小时。当远远望见张飞庙时,真像一组完美的古建筑群油画,依山取势,坐岩临江,层层迭起,错落有致,殿宇巍峨,古朴厚重,色彩明丽,树木葱郁,不愧为历史上所称的“巴蜀一胜境”。难怪100多年前(公元1879年)的一位英国商人称赞是他见过的最美妙的东方美景。

想必是三国时期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家喻户晓,广大黎民百姓对张飞被部将杀害,“身葬阆中,头葬云阳”这个民间传说的相信,至今对庙内正殿的刘、关、张塑像瞻仰者最多,拜谒之心最诚。我站立塑像楼前的小天井,久久地凝视,他们高举酒杯,仰天长望,那庄严肃穆,那慷慨悲壮,堪称千古英雄壮举。我沉浸在那浓浓的氛围之中,心潮起伏,联想民间传说中张飞头葬云阳之后,英灵显赫,常以30里顺风帮助大江行船的感人故事,他那一心为国为民为忠义的精神品格令人赞颂,我轻轻吟诵正殿的那副楹联:

万里云霄飞剑履

两壶霜雪足精神

它将在历史上、民心中永远千古流芳!

据介绍,这组塑像原来是泥塑的,而今是以玻璃钢为材料在原基础上修改制成的,呈古铜色。它与楼下正对面黄庭坚所敬书的《幽兰赋》(韩伯庸),其苍劲、豪迈、旷达之气,交相辉映,更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此乃文武对峙,别具风采矣!

过去,张飞庙的正殿是当地老百姓祈求神灵保佑、消灾除祸、发财致富、添子加孙、国泰民安的场所,烧香敬神祭张王者,络绎不绝,烟雾缭绕。可喜的是,现在的祭祀已改在庙外的“得月亭”。这原是一座双重檐六边形亭子,由一道单孔石桥与张飞庙连成一体,系“云阳八景”之一。其崖壁上摩崖题刻“灵钟千古”四个方丈大字,它原来置于庙前“江上风清”的位置。清末以来,一直被“江上风清”所覆盖。搬迁时移至得月亭岩壁上,与亭子交相辉映,亭内悬挂一口响铜钟,钟名“灵钟荡云”,钟高1837毫米,宽1260毫米,重1.5吨,铭文叙述张飞庙的历史沿革、以及因修建三峡工程而搬迁的情况。古时候,这里是饮酒赏月赋诗的佳境。因适逢传统佳节,亭前坪地成了烧香燃鞭拜佛之场所,香烟袅袅,爆竹声声,烛光闪闪,人声鼎沸,但安保措施得力,热闹而有序。在云阳张飞庙观看庙会,感受中华传统风俗的魅力,老百姓那一颗感恩的心,那一颗虔诚的心,那一颗质朴的心,令人会当不亦乐乎!

猜你喜欢
云阳千古塑像
“1+X”背景下无人机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形态各异的石窟(上)
一·秋
浮尘
那个叫云阳的孩子
荏苒时光
塑像和井
万山之王——云阳山
毛主席塑像今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