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015-09-21 12:15金友仁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五水共治榜样公民

金友仁

公民教育是指在现代社会里,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公民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子课程,涵盖了公民教育的许多知识内容,它把“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作为课程的基本任务,把“增强学生公民意识”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当前,我国社会上少数人信仰缺失、道德失范、法律意识淡薄、公民意识欠缺,校园里学生乱扔垃圾、顶撞教师、吵架打人等现象也时有发生。檀传宝教授大声呼吁,必须在全社会认真而积极地开展符合中国国情的公民教育,公民教育已是当前教育与社会进步的当务之急,必须抓实抓好。对此,本人积极实践,着力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公民教育,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公民意识

新课改强调思想性、人文性,这就要求教师对正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阶段的初中生,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学,关注学生精神成长的需要,给予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上的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列宁曾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教育就是通过对典型事例、榜样人物的宣传,把抽象枯燥的说理教育变成生动活泼的形象教育,从而使教育充满感人至深的说服力,拥有震撼人心的感召力。因此,教师要在榜样的示范、激励和感召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激发他们崇德尚善、诚信守法、乐观向上的道德情操,升华他们的精神世界。

例如,在讲授“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关内容时,我就引入了榜样教育,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绍兴市义务“除癣”14年的公益老人何亮的光荣事迹。他是公民群体中的标杆人物,是具有强烈公民意识的文明典范,是对学生开展公民教育的鲜活事例。这样,通过我的适时点拨、巧妙引导,学生就深刻明白了生活中处处有榜样,懂得了榜样就在我们身边,要见贤思齐,加强道德修养,从小事做起,先成人再成才,积极投身精神文明建设。实践证明,发挥榜样人物的激励作用能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二、树立生活化教育理念,在民主情境中熏陶公民意识

教师只有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沉浸在一个自由宽松、融洽温馨的课堂氛围里,才能有效实施公民教育。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坚持生本理念,树立生活化教育理念,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开展适合学生的主题探究活动,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变得直观形象、通俗易懂。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尊重学生的“异想天开”,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使其扬起自信的风帆,勇于创新,开拓进取。

例如,对于“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的相关知识,学生往往觉得难以理解,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播放了一段我省开展“五水共治”的视频,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播放视频后,我提出了下列问题供学生讨论:①有人说“五水共治”是政府行为,与公民个人无关,对此你有什么看法?②“五水共治”与公民息息相关,公民应当承担哪些社会责任?履行哪些义务?行使哪些权利?③我们初中生在“五水共治”中能做些什么?在这种层层设问下,课堂中弥漫着平等民主的气氛,教学逐渐进入良性互动、和谐融洽的境地,学生也开始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思考,自主讨论。通过教学,学生懂得了“五水共治,人人参与;环境保护,人人有责”,明确了公民的角色与责任。这对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极为重要,能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做负责任的公民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三、时时处处把握契机,在课堂生成中唤醒公民意识

思想品德课强调思想性,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是“无源之水”,而且课本中落后于时代的陈旧观点和素材也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把时政热点问题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收看新闻、阅读报纸杂志,或利用全国性、国际性竞赛集会,重大节日、纪念日,国内外重大事件等教育契机,适时唤醒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合作意识、法律意识,增强学生自豪感、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道主义情感。

例如,中央电视台“201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小品《扶不扶》引发了国人热议,我在讲授“做诚信的人”的相关知识时,就以它为案例,依次设置了三个问题:①老人摔倒了要不要扶?②假如是你会怎么办?③小品结尾的台词“这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发人深思,对此你怎么看?这样,学生就能深入思考,积极讨论。又如,在讲解“如何正确行使公民的权利”的相关知识时,我结合当下城乡、社区居民跳广场舞而影响他人休息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就“如何使公民既能行使健康权,又不侵犯他人的休息权”进行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学生在我的点拨下,不仅学到了相关知识,还潜移默化地唤醒了生命意识、诚信意识、权利意识等。时政热点问题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要时时处处把握契机,唤醒学生的公民意识。

四、躬行实践、亲身体验,在行动中强化公民意识

过去的公民教育往往说教过重,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活动的体验,不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并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教育家陶行知主张修身伦理在乎实行,认为“全校就是修身伦理的实验室”。这种教育思想与新课改强调的“实践性”不谋而合。因此,教师要从教室走进现实生活,知行结合,多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公民意识,并将公民意识外化于行,强化公民意识。

例如,在教授“感受身边的变化”的相关知识时,我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小课堂,走进社会大天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调查活动。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采访亲朋好友、实地考察等方式,搜集了身边的变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富强昌盛、家乡的巨大变化,增强了爱国意识,树立了民族自信心,纷纷表示要与时俱进,自强不息,努力把远大志向化为每一天的具体行动。由此可见,实践活动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而且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综合探究能力。

总之,教师要牢固树立新课改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利用教材中丰富的人文素材,结合国际国内热点事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唤醒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学生将公民意识外化为自觉行动,为成为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五水共治榜样公民
论公民美育
“五水共治”视阈下高校生态德育建设研究
发挥媒体作用 助力“五水共治”——《绍兴日报》推进河长制报道的实践探索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杭州“五水共治”公众参与调查与对策探究
顺势而为 勇担责任 发挥优势 学校召开“五水共治”专题工作研讨会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