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本新
摘要:有效培育当代大学生的诚信价值观,需要准确把握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现状。通过对广东高校大学生的诚信信仰、经济诚信、学业诚信、就业诚信、交友诚信、网络诚信等六个方面的问卷调研,阐释了当代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基本现状及典型特征,为推进当代大学生诚信价值观建设奠定重要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价值观;典型特征
一、问卷调查方式与数据统计说明
诚信是人类社会生活秩序的基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类社会由野蛮蒙昧发展到当代文明的每个阶段都印证着诚信前进的脚步。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曾指出,要“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1]。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这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对社会诚信的重视以及诚信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如何干预大学生诚信危机,提升大学生的诚信水平,推进高校诚信教育工作上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自广东省教育厅2013年10月30日发布《关于开展全省高校大学生诚信状况专项调查活动的通知》后,广东共有84所高校参与到本次调查的实施阶段。本次调查工作历时一年,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大学生诚信信仰、大学生在经济、学业、就业、生活、网络诚信方面的表现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自2013年1月调研开始至2014年1月10日止,调查共印制发放了19000份现场问卷,回收17657份,除去无效问卷,共有16485份有效问卷,有效率93.4%。通过对大数据样本的分析,我们对广东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有了全面的了解,对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基本特征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二、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基本现状
(一)诚信信仰
信仰是人们对人生及其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乃至整个宇宙的起源、存在、性质、意义、归宿等的认定和确信,并以此形成最高价值理想和终极目标,是统摄指导其他一切意识形式乃至社会心理的最高意识形式。不论是作为一种观念意识、道德规范,还是作为一种法律制度,诚实信用要现实地发挥作用就必须得到社会成员的充分尊崇,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其信仰化。课题组在本次调查问卷针对诚信信仰方面主要设计了四个问题,分别为“大学生群体的诚信意识评价”、“个人对诚信品质的坚持”、“诚信品质的影响范围”和“诚信观念形成原因”。
调查数据显示,有6成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一般,也有3成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群体拥有较强的诚信意识。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诚信是做人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基本上都能做到诚信,并坚持这一优秀品质(如图1-1)。但仍有一部分同学对诚信行为持观望态度,有同学表示,不属于自己的利益自己不会去获取,不会为了贪小便宜而去欺骗、偷窃。但当个人的利益和对诚信的坚守发生矛盾时,却往往容易挣扎在诚信与利益的边缘,例如撰写求职简历、申请助学金、奖学金时,可能就会讲究一下技巧,突出重点,适当地夸大情况。
大部分学生认为,诚信品质影响着我们生活、学习,对于个人的素质发展,朋友间的交往,以后的生活、择业都有很大影响。
从调查数据上分析(如图1-2),诚信观念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多面化的,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家庭成员,学校教育,朋友,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等媒体,都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诚信观念。
(二)经济诚信
从个体角度出发,经济行为是指人在资源配置之间进行决策和选择,以达到满意利用的决策行为与选择行为。传统经济学将在经济活动中的每一个体设定为绝对理性人,即每一个体所作出的经济行为的决策都最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利益。
由于大学生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比较突出,课题组针对大学生经济诚信方面主要从学费缴纳及时度、拖欠学费原因、对家庭情况的真实性描述、困难生高消费现象、助学贷款偿还情况等方面设计了五个问题。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按时缴纳学费,他们表示,缴纳学费是责任也是义务(如图2-1)。
经调查,如图2-2所示,家庭经济贫困、物价上涨大于普通家庭收入的增长是学生拖欠学费的客观原因。而从主观上看,也有部分学生不够重视,缴费意识不够。如有些学生就将学费挪为他用,追求高消费和高享受,甚至将学费、生活费用于购买理财产品。另外,政府和学校政策不到位,服务不周,是大学生欠费的环境原因。
通过调查发现,在申请助学金的同学中,有7成以上的学生会如实汇报家庭情况,也有一部分学生会稍微改动自己的家庭情况,争取能申请到助学金(如图2-3)。
当然,有不少学生反映,在自己身边,存在贫困生利用这笔来之不易的钱“慷慨”用于非学习类消费(如图2-4所示)。
对于这种现象,同学们认为,不能让助学金失去它应发挥的作用,学校应该制定一系列助学金的评定机制、发放制度、核查制度、后期跟踪制度,以确保助学金的作用落到实处。在广东高校中,有7成的学生表示,助学贷款是学校和国家的帮助,应该按时还款,但也存在一部分违约还贷现象(如图2-5)。
大学生拖欠助学贷款的原因多方多面。一方面是被迫违约,虽然多数大学生具备诚信品质和贷款的基本知识,但由于还款期限短,毕业之后就业形势严峻,在毕业即失业的情况下,大学生根本不具备还贷的能力,即使找到工作,也面临工资水平较低的困境,按期还贷仍难以实现。另一方面是恶意欠款,由于学生自身诚信意识不高和违约惩处措施不得力,少数学生认为反正已经毕业了,交不交都没关系,因此,他们故意变换地址和通讯工具,意在使银行考虑催款成本而却步。
(三)学业诚信
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业耗费的时间占整个大学时间的绝大部分,所以学业是大学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学业诚信是大学生诚信品质的重中之重。课题组在学业诚信上设计了八个问题,分别是“对考试作弊的态度”、“考试作弊动因”、“是否有考试作弊历史”、“论文撰写方法”、“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引用”、“对学校规定的理解”以及两个案例题,分别调查大学生对校园内“枪手”及“无人监考”的态度。
对于考试作弊的态度,如图3-1所示,只有接近4成学生持正确态度,一经发现有作弊现象,会坚决制止。
学生考试作弊动因多种多样,侥幸心理、厌学心理、应付心理的滋生,是学生考试作弊的动因,大部分学生认为,考试作弊能帮助自己通过考试,取得高分(如图3-2)。
在调查中发现(如图3-3),有接近3成的学生有作弊历史,这个调查结果进一步反映了如何净化校园诚信环境,营造良好的考试氛围,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是每个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学术论文是自己学习成果的展现,对于论文撰写的方法,如图3-4所示。超8成以上的学生表示,自己是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独立撰写完成的,也有小部分学生马虎应付,通过拼凑抄袭,甚至直接从网上下载,来完成论文写作。
对于在论文写作中,能清楚了解如何正确引用他人研究成果的同学还不到一半。不少同学表示,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是严重的失信行为,但由于不太了解如何正确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有时难免会犯错误(见图3-5)。
国家教育部官方网站正式公布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规定从处理决定之日起至少3年内,学位授予单位不得再接受论文作假者学位申请。有近5成的学生认为,理应这样做,对于败坏学术环境、弄虚作假的行为应该进行严打;也有不少学生认为,这样的处罚过于严厉,说服教育就行了。对于校园“枪手”现象,近7成同学认为这已经涉及到道德问题,应大力禁止,也有不少同学虽持无所谓态度,但都表示不会去请“枪手”。
(四)就业诚信
大学生就业活动是指大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理想,寻求工作岗位和用人单位的过程,主要包括制作简历、面试、签订劳动合约等一系列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大学生在求职目的、求职地点、求职标准等方面的选择行为是在已经形成的就业观的指导下进行的。针对就业诚信,本次调查问卷设计了三个问题,分别是“如何看待履历造假现象”,“自己是否会对履历造假”以及“如何看待就业违约行为”。
对于履历造假现象,如图4-1所示,86%的学生认为,这是很不应当的,是不诚信的行为;也有15%左右的学生认为,学历是为了找工作需要,适当地美化没关系,只要能就业就行了,因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调查数据显示(如图4-2),有近八成的学生表示不会对简历进行造假,其他同学则认为,这要视情况而定,如果有必要,会适当地伪装。
学生的就业违约现象时有发生。对此,有39%的学生认为,学生就业违约,严重影响了用人单位对个人、对学校的整体印象,是对学校、单位不负责,应该信守承诺,留在原单位;也有44%的学生认为,每个人遇到情况不同,应该视情况而定,寻找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先就业后择业”已经成为很多学生的就业观,由于就业难,很多大学生考研,考公务员,不断面试,不求一步到位,宁愿“骑驴找马”。正是这种求职心态,才让大学生频繁跳槽成为职场常态。
(五)交友诚信
中小学时期,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学习上,每天基本上都是从家门到校门,人际交往范围也多限于学校和家庭成员之间。进入大学后,学生除了学习知识外还有大量的时间参加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在参与这些活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生活,开发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课题组针对本次调查主要设计了四个问题,分别是“哪类人群的可信度最高”、“如何对待交友过程中的承诺”、“如何对待自己承诺的事”以及“诚信品质对校园人际关系的影响度 ”。
在调查中发现(如图5-1),大部分学生心中,可信度最高的人群是家人,其次是朋友、老师、恋人。学生们认为,家人永远是最值得信赖的人,而为人正直、诚实善良的人,才会和他们成为朋友。
对于在和朋友交往中,给予朋友的承诺(如图5-2),有近7成的学生认为,做人应该言而有信,在给对方承诺之前要考虑周全;也有超3成的学生认为,都是朋友,不用太在意承诺,视承诺的事情轻重而定就好。
对于自己作出的承诺,如图5-3所示。77%左右的学生认为言必行,行必果,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负责;23%左右的学生认为,还是要视情况而定,看其中的利害关系决定是否有必要践行承诺。
(六)网络诚信
当代大学生活中,那种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方式已不复存在,除了借助传统的教学和图书馆进行学习外,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都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生活,网络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化生活方式已在大学生群体中悄然形成。课题组就网络诚信重点设计了七个问题,分别针对“网络诚信的含义”、“网络工具的可信度”、“如何看待网络信息”、“转发网络信息的心理动因”、“如何看待网络交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调研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意识。
调查中发现(如图6-1),大部分大学生对网络诚信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32%的学生认为在网络上应该尊重他人,不扰乱网络秩序;有26%的学生认为在网络上要以不伤害、不影响他人为前提进行活动。
调研数据显示(如图6-2),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信任度并不高。有35.12%的学生认为即时通讯工具的可信度偏高,其次是一些有影响力的门户网站。95%左右的学生认为当今的网络环境太复杂,有些不负责任的媒体为了利益,不惜刻意炒作、夸大新闻报道甚至制造虚假新闻,严重降低了网络信息的可信度。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介相比,传播速度和互动性大大增强,网民评论、转发网络信息,是积极参与社会的表现。在调查中(如图6-3),大部分学生对网络信息态度冷静,54%的学生一般不会转发网络信息;42%的学生会通过思考,判断真实性后再转发。
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广泛联系的可能性,网络为现代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交友选择,如图6-4。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社会上关于网络交友的骗局层出不穷,网络交友时应该谨慎,不能轻易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有21%左右的学生认为网络上的一切都是虚拟的,不真实。
个人信息的泄露已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影响,如图6-5所示。65%左右的学生表示,因为送货需要,自己会在网上购物中如实填写自己的个人信息;37%左右的学生表示,个人博客是自己的另一空间,也会涉及个人信息。
三、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特征分析
(一)大学生诚信信仰
首先,大学生群体诚信意识较高。通过调查发现,有91%的被调查者认为当今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在一般以上,仅有2%的被调查者认为当今大学生诚信意识不强,这表明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其次,大学生对于诚信信仰是有所选择性的坚持,具有趋利性。在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的学生会根据所面临的情境再去决定自己是否坚持诚信,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信任度的降低造成的,另外一方面,也是由于学生面临的现实需要,比如不诚信可给其带来物资上、心理上的满足感。
再次,大学生对于诚信信仰认识的单一性。大学生对于与其自身密切相关的领域,如有利于个人素质的发展方面,其一般会坚持其诚信信仰;但在与外界发生利益交换时,其诚信品质呈迅速下降的趋势,如择业、朋友间的交往等方面,大学生群体认为诚信对其的影响力不大。
最后,大学生诚信信仰树立的综合性。大学生普遍认为家庭、学校、传统文化、朋友等对自身诚信意识的确立同等重要。这表明当代诚信教育不能厚此薄彼,既要实现家校联动,又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努力营造诚信向善的社会氛围。
(二)大学生经济诚信
通过对大学生关于欠费问题的性质判断,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经济诚信的认知判断是正确的,他们中的大部分在经济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是诚信的。但亦有部分大学生对于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失信行为存在认知模糊的问题。特别是少数大学生认为失信行为是情有可原的,认为利用国家政策上的一些漏洞来达到逃避偿还贷款的行为是个人智慧的体现。此外,大学生骗贷、骗助的行为也具有从个别向少数蔓延的趋势了,这值得社会予以高度重视。
(三)大学生学业诚信
总体而言,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学习方面失信的行为认知是正确的,但是当遇到具体情况时大学生可能又会从实际利益出发出现不同程度的失信行为。从调查结果来看,被调查者对于其他同学的在学习方面的失信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包容和理解。在对考试作弊行为进行性质判断时,只有不到40%的被调查者认为考试作弊非常可耻,一经发现应该坚决制止。在作弊问题上,大学生作弊的动机出现新趋势,考试作弊的动机不再仅仅局限在不挂科、顺利拿到毕业证这样简单的目的上,更多的作弊者将它视为取得奖学金和其他各种相关利益的途径和渠道。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是否选择实施不诚信的行为会去参考周围的同学,带有一定的从众心理。
(四)大学生就业诚信
在以上三个方面的比较中,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诚信表现不尽人意,可以从他们对于求职中不诚信行为的认知和态度上得知,具体体现在对于不诚信行为的较高比例的理解和包容。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找到一份好工作是首要任务,而简历注水、随意毁约等不诚信的行为不是他们首要考虑的范围。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进行诚信和利益相权衡时,如果利益与诚信相违背,较多大学生仍然会选择利益而放弃诚信原则。
(五)大学生交友诚信
基于调研数据,绝大多数大学生在与父母的相处中能够坚持诚实和真诚。但在与陌生人交往中,尤其是在网络交友过程中,隐瞒自己真实情况的倾向增加,责任感和道德感相对薄弱。大学生总是希望别人能够对自己诚信,对他人的诚信行为表现赞许的态度,对不诚信的行为会表现出批评、厌恶的态度。由于自律能力不强,加之容易受到社会的负面影响,往往会成为不诚信的“俘虏”。普遍而言,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人际关系冷漠和缺乏责任感的情况。
(六)大学生网络诚信
首先,大学生存在网络道德认知紊乱。随着手机的普及以及各游戏厂商对手机游戏的大力推广,现在大学生玩游戏的场所从寝室、网吧扩展到任何可能的场所,时间也从下课后延展到包含上课时间的任何时间,时间与空间的便利性使部分同学沉迷于飚车、砍杀、爆破、枪战等游戏中,这使他们的道德认知发生紊乱,经常模糊了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合法的。
其次,大学生普遍存在网络诚信意识淡薄现象。如在网络交友恋爱的过程中,仅有不到14%的大学生愿意提供个人真实信息,在对待自己损坏了网购物品的处理方式上,有高达56%的学生会尝试与卖家沟通,要求卖家换货,争取将损失转嫁到卖家身上,可见很大一部分学生并不愿意在网络上时时事事都做到诚实守信,还是有所保留。
再次,存在网络诚信失范行为。由于网络社会具有匿名性和虚拟性,大学生受到现实社会中身份和传统道德的限制较少,所以他们很容易将心灵深处不道德的东西释放出来,不负责任地抒发内心的压抑和不满,因此,一些有违诚信的行为渐渐显现出来,且愈演愈烈。这主要表现在对他人知识产权的侵犯、对他人隐私的侵犯(如喜好“人肉搜索”),以及发布虚假消息等行为中。
最后,大学生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日益增多。当前大学生接触互联网较多,但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他们往往容易受利益的驱使,利用互联网牟取非法利益。当一些网络失信行为侵犯到他人物质财产或精神时,就演变为网络犯罪行为。如有的大学生借助网络技术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破坏他人电脑系统的资源和重要信息;有的大学生在网上散布谣言或对他人进行网络辱骂和恶意诽谤,严重侵犯他人合法利益;有的利用侵入手段在网上恶意诈骗他人钱财;有的黑客侵入计算机牟取暴利等。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