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大学生社团参与度研究

2015-09-21 04:52吴思樊博
高教探索 2015年9期
关键词:大学生

吴思+樊博

摘要: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活跃思想、展现自我、培养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社团参与度影响到社团作用的发挥程度。本文引入心理契约理论,在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心理契约履行与社团参与度关系模型,以189位大学社团成员为调研对象,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研究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PLS建模的方法验证了多重假设关系,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社团心理契约中的关系型契约相对于交易型契约对社团参与度的影响更加显著;同时组织认同感在关系型契约对社团参与度的影响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参与度;心理契约理论

一、引言

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1];有效开展大学生社团活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在社团活动中,学生是参与的主体,只有当社团成员意识到学生社团的价值,积极投入参与到社团活动,大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才有可能充分发挥,但社团参与度并不理想。有数据显示,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参加的社团活动较少,未到一般水平[3];另一份研究表明,社团成员交往的程度和密度较低,仅为15.7%[4]。大学生带着很高的热情加入社团,而加入之后,由于社团的约束力不足或社团建设未能满足成员期望,弱化了他们社团参与的积极性与持续性。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将视角聚焦在内部管理制度层面、社团外部支持与物质保障层面,希望以此加强社团建设,促进成员积极参与。然而,本文认为,社团参与度高低更取决于成员内心对于社团以及自我的期待,即社团组织与成员之间的心理契约。大学生社团组织属于非正式群体,约束力相对较弱,心理契约成为维系社团与成员间关系的纽带,更对社团参与度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方法,探究大学生社团心理契约对社团参与度的影响方式及其程度,并提出提高社团参与度的建议措施。

二、相关理论研究

(一)心理契约的概念

心理契约一词首先由施恩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80年代之后,由于全球化导致的企业竞争加剧,心理契约的研究进入高潮。大量的心理契约研究集中在企业领域,在推动企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各类组织尤其是非营利性组织已经开始积极关注这一概念。心理契约的内涵主要有两大观点,即广义的心理契约与狭义的心理契约概念,两者的不同点在于期望主体的选择。支持广义心理契约的观点主要有:Levinson认为“未书面化的契约”,是组织与员工之间相互期望的总和[5];Schein把心理契约定义为每一组织成员与其组织之间每时每刻都存在的一组不成文的期望[6];Kotter提出,“心理契约”是个人与其组织之间的一份内隐的协议,他将双方关系中的一方希望付出的以及从另一方得到的回报具体化[7]。人们将双向期望的观点称之为心理契约广义定义。狭义心理契约以美国学者Rousseau、Robinson、Morrison等人为代表,强调心理契约是雇员个体对双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8],被称之为“Rousseau学派”。

大学生社团作为非正式群体,机构相对松散,双向的心理契约在这类组织中很难界定,因而本文认为应从社团成员的视角评判心理契约的履行状况,以心理契约的狭义内涵作为理论支撑,定义大学生社团心理契约为社团成员对双方关系中彼此义务进行的主观理解与期待。

(二)心理契约的维度

心理契约的维度也存在着分歧,主要有二维结构和三维结构两种观点。以Rousseau和Parks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虽然心理契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和个体性,但大致可分为两类——交易型心理契约和关系型心理契约。其中交易型契约指组织提供的晋升、绩效奖励、培训和职业发展的情况,是以物质经济交换为基础的契约关系的履行状况;而关系型契约则与之相对,表示组织提供的长期工作保障状况,是雇员以长期工作、忠诚等为代价换取的社会情感交换为基础的契约关系的履行[9]。以Rousseau&Tijorimala[10]、Lee& Tinsley[11]为代表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心理契约由三个维度构成:交易维度、关系维度和团队成员维度。

在大学生社团中,组织与成员之间为非雇佣关系,组织不需要提供物质奖励和长期的工作保障,但仍存在以提供活动、晋升、加分、培训等短期可实现的以一定功利性目的为基础的交易型契约,以及以社团成员平等、信任、忠诚换取的以社会情感交换为基础的关系型契约。社团中也存在着团队成员关系,但大学生社团心理契约着重探讨组织与成员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本文根据“交易—关系”二维结构,对社团内容进行了维度划分,具体如下(见表1)。

(三)社团参与度

学生参与度理论发源于上个世纪30年代。与传统教育理论将学生作为知识和技能的被动接收者不同,此理论将学生作为主体,关注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以此使学生的能力发展达到最大化。其中,Pace指出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投入的时间和努力越多,则学生从学习或其他方面的大学体验中收获越多。[12]Austin通过提出学生摄入理论进一步促进了参与度理论的发展,他认为,一个高度涉入的学生是指在学习、校园活动、参与学生组织及与师生交流互动中投入时间和精力较多的学生,而这类学生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13]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自我发展与自我教育的平台,大学生社团参与度是学生参与度理论的一部分,学生在社团中的积极参与能够发挥社团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因而,本文结合学生参与度理论并分析大学生社团组织与相关活动的文献研究,梳理得出大学生社团参与度的概念为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频度,以及参与社团的深度与质量的集合。其中,社团参与频度指成员在社团活动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社团参与质量则指社团成员参与社团日常运作及其所举办各类社团活动的优劣程度[14],Katz曾经提出,有效运作的组织需要组织成员做出下列三种行为:(1)留任在组织中(离职倾向);(2)可靠地完成角色要求的职责(角色内绩效);(3)做出角色要求之外的创新的和动的行为。[15]因此,社团成员参与的深度与质量也可依此进行划分:(1)消极完成社团任务;(2)可靠地完成组织要求的任务;(3)做出角色要求之外的行动(公民组织行为)。

综上所述,国内针对学生社团建设的研究往往集中于内部管理制度层面、社团外部支持与物质保障层面,忽视了社团参与主体这一研究方向。本文认为,制度约束与物质支持都有利于社团建设,但社团存在的意义和发展的根源应为社团成员的积极参与与努力付出,因而本文选择社团参与度为研究的重点。同时,关于社团参与度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创新性地引入心理契约理论,认为在大学生社团这类非正式群体中,组织与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雇佣关系,心理契约作为社团成员内心对于组织和自身的期望与实现,成为维系成员与组织关系的纽带,更影响着社团参与度的高低。这也为社团参与度研究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理论支撑。

三、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因此,当成员感受到心理契约履行较好时(无论交易型心理契约还是关系型心理契约),作为一种交换,其都更倾向于参与组织行为,并对组织付出。同时,关于心理契约的文献综述也表明,心理契约履行与员工态度工作行为有关,包括工作绩效、组织公民行为、组织信任、员工流动率等。组织心理契约得到恰当履行,成员拥有更高的工作信任、留职意向和组织支持感。大学生社团作为非营利性的学生组织,与一般企业组织不同,组织与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雇佣关系,且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因而,心理契约在大学生社团中的作用将更加关键,良好的心理契约履行,将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综上所述作出如下假设:

H1:交易型心理契约对社团参与度有正向作用;

H2:关系型心理契约与社团参与度有正向作用。

根据陈淑娇[16]对于宁波高校大学生参与的调查,有45%的大学生参加社团为了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另有5%抱着加分评优的目的加入的。由此可见,大学生参与社团具有一定功利性,且重视社团交易型契约履行的程度。为了获得更好的收益,此类学生会增加参与的频率,然而,由于他们对所在组织缺乏认同感,认为自己和组织之间完全是交易的关系,他们只会把目前的工作当成向更好工作迈进的垫脚石,所以一般来说,他们只会做那些工作职责明确规定的工作,没有动力去做超出角色范围的工作,因而对于社团参与质量的关注较低。

尹洁林,徐枞巍[17]在研究中认为拥有关系型心理契约的员工都对自己所服务的组织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信任和忠诚度,他们更加注重用一些行动回报组织给予他们的支持和尊重,而这些行动包括那些并不在工作职责要求范围内却对组织的运作有益的行为。依此看来,关系型契约使成员更易深度参与组织活动。

综上所述,作出如下假设:

H3:交易型契约对于社团参与频度的影响大于社团参与质量;

H4:关系型契约对于社团参与质量的影响大于社团参与频度。

在交易型契约中成员关注的是短期雇佣关系下的即时回报,即成员参与组织具有较强的功利性目的,又可称为工具性信念。所谓工具性信念指的是相信某些行为会带来特定的结果,因此做出这些行为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18]工具性信念在社团中是成员行为选择的重要驱动器。目前,在现有的社团管理中,若社团交易型契约履行良好,如可以提供加分、评优、晋升等激励,往往会刺激社团参与者的工具性信念,促使其提高社团参与度。同时,由于社团考评更倾向于参与频度,而参与的深度与质量由于难以衡量而容易被忽略,因而具有较强工具性信念的社团成员为得到其期待的结果会更加注重社团参与的频度,而对参与的质量有所忽略。综上所述,得出以下假设。

H5:交易型契约以工具性信念为中介变量对社团参与进行影响。

关系型心理契约是员工和组织之间的一种基于社会情感交换的关系,表达了员工对于组织所给予的支持和尊重的认可、理解和感激,因此拥有关系型心理契约的员工对于组织有着深厚的情感和强烈的认同,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到组织中去,即社团成员的组织认同感较强。许多实证研究也表明关系型心理契约与组织认同成正相关。而组织认同体现在组织成员在行为和观念等方面与所在组织保持一致性的程度[19],反映组织成员对组织既有理性的契约感与责任感,也有非理性的归属感与依赖感。在大学生社团组织中,理性的契约感与责任感会提高社团成员的参与度,而非理性的归属感与依赖感则会进一步提高社团成员的参与质量。

H6:关系型契约以组织认同作为中介变量对社团参与进行影响。

基于上述提出的研究假设,本文构建了大学生社团心理契约履行与社团参与度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交易型、关系型心理契约为自变量,工具性信念与组织认同为中介变量,社团参与频度与社团参与质量为因变量。

图1大学生社团心理契约履行与社团参与度关系模型

四、实证分析

(一)样本与问卷

本文以大学生社团成员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对北京、河北、重庆、武汉、上海5省份中的5所高校的大学生社团成员进行了问卷发放,共发放问卷220份,其中回收205份,有效问卷189份,最终修订的问卷有26道题。为确保因子分析的有效性,需获得至少5倍于题目数的有效样本[20],即至少130份。而本研究成功获取189份有效样本,达到了数据分析所需的最低样本数,可进行下一步的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在189个有效样本中,其中男生占55%,女生占45%;年级分布中,大一33%,大二37%,大三19%,大四11%。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问卷主要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法进行测量(最高分为5分,最低分为1分,分数高为赞同程度越高)。根据研究假设,问卷设计共分为七部分,即社团交易型心理契约履行、社团关系型心理契约履行、工具性信念、组织认同、社团参与频度、参与质量和基本信息。第一、二部分中,由于目前并没有关于社团心理契约履行的成熟量表,本问卷根据Robinson,Kraatz and Rous-Robinson[21]等人对心理契约中“组织责任”的探索性分析,并结合社团自身特点进行改编;对于工具性信念的度量,本文结合其概念,对20位大学生社团成员进行调研,合并提炼出大学生社团成员四个最为主要的工具性信念;组织认同的测量采用Mael和Ashforth[22]开发的一维组织认同量表,测量个体对组织的一种认同状态。该量表信度和效度水平较高,并且操作性很强,国内外很多研究都证实了这一量表的有效性。对于社团参与度,前部分关于参与频度及精力的提问,后半部分则关于社团参与的质量与深度。其中,借鉴了Williams和Anderson[23]有关员工行为中角色内行为,以及角色外行为(组织公民行为)部分的成熟量表。最后为基本信息内容。

(二)模型的测量

本文的统计分析方法以PLS(Partial Least Squares)为主。PLS对于样本容量、残差分布的要求最低,同时可有效地解决许多普通多元回归分析无法解决的问题,诸如克服变量多重共线性在系统建模中的不良作用等,本文模型中含有中介变量,适合使用PLS进行建模。另外,本文使用SPSS对所得数据进行预处理,获得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具体软件选用SmartPLS 3.0,以及SPSS 20.0。

本文通过SPSS对问卷整体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测量。其中,Cronbachs Alpha为0.919>0.9,表明问卷的信度高,内部一致性强,可进行因子分析;同时,Kaiser-Meyer-Olkin度量为0.89,主成分提取平方和载入为1.039>1,表明问卷的整体效度较高。

为了检验测量模型的有效性,本文通过SmartPLS对各潜变量的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进行了检测。聚合效度是指不同测量方式是否有效测量对应的构念。在本文中,如表2所示,各潜变量的组合信度(CR)均大于0.7,平均方差萃取量(AVE)均大于推荐值0.5,同时各观测变量的外部载荷值(Factor Loading)大于0.7,这说明各潜在变量的观测变量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可以有效测量对应的构念。

区分效度是指观测变量是否有效测量相应的构念,且区分于其他构念的测量指标。根据Fornell和Larcker[24]提出的方法,区分效度通过观察各个因子的AVE平方根是否大于其他因子的相关系数加以判断。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对角线上的数值为各因子的AVE平方根,均大于其他因子的相关系数,证明区分效度良好。

(三)结构模型评价

结构模型路径系数估计结果,反映的是潜变量之间的直接影响关系,本文中的路径系数见表4。

模型中路径系数及各系数显著性表明,工具性信念作为大学生社团交易型契约履行对社团参与度影响的中介变量对于社团参与频度与社团参与质量的路径系数为0.003和0.039,且p>0.05,表明显著性不明显。由此可见,工具性信念对于社团参与度的中介作用较弱,假设5不成立。因而,本文去掉中介变量——工具性信念,并对原模型进行调整,结果如下(见图2)。

在经过调整的模型中(见表5),可以看出,大学生社团交易型契约的履行直接影响参与频度与参与质量,影响系数分别为0.243、0.168,且P值<0.05,表明影响显著,假设1成立。同时对于参与频度的影响系数大于对参与质量的影响系数,表明交易型契约的履行对大学生社团参与频度的影响更加显著,假设3成立。对于大学生社团关系型契约的履行,其影响组织认同的路径系数为0.711,且影响显著;同时组织认同感对于社团参与频度和社团参与质量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355、0.495,P值<0.05。这一方面表明社团关系型契约的履行对于社团参与频度和参与质量的呈正相关的影响,且组织认同感的中介作用显著,假设2与假设6成立。

同时,在关系型契约通过组织认同感对于社团参与质量的影响系数大于社团参与频度,假设4成立。由此可见,在经过调整的模型中,除假设5不成立之外,其余假设全部成立。

除了路径系数及其显著程度,R2可用来评价结构模型的预测能力。Chin将内部路径模型中内生变量的R2值对应0.67、0.33、0.19三个数值划分为强、中、弱三个等级。由表6可见,本模型的R2除社团参与频度预测度一般外,其余均超过中等,可见模型的预测能力较好[25]。同时,根据Tenenhaus(2004)提出的PLS全局匹配拟合优度:GoF=AVE———·R2——,计算得到本研究模型的GoF为0.518,大于0.36的高影响边界值,故全局匹配度高。

(四)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上述研究,得出如下结果:(1)心理契约对社团参与度影响显著,其中关系型心理契约对于社团参与度的影响更加显著,尤其是社团参与的深度与质量。根据调查,大部分社团成员认为如果社团具有公平公正、相互尊重的氛围,且社团内部沟通频繁,凝聚力强,那么他们会更愿意融入社团并进行社团建设。可见,履行较好的关系型契约,可促使社团成为大学生扩展交际、沟通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发展健康的心智。然而,与关系型契约相比交易型契约作用相对较低,社团中良好的活动、晋升、加分等对于社团成员的吸引较弱,其原因可能与学生社团提供的活动形式与内容千篇一律,同时缺乏有效的制度与激励有关,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2)组织认同的中介作用显著。关系型心理契约通过组织认同感对社团参与度起正向影响,且对社团参与质量影响更为显著。事实表明,高校社团作为大学生自发组织的非营利性组织,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作为约束,管理相对松散。因而,心理契约成为社团与成员之间的无形约束,良好的关系型心理契约有利于加强社团凝聚力,形成社团文化,进而形成社团成员的组织认同。同时这种心理层面的约束相对较弱,尤其是基于关系型契约产生的理性契约感与责任感更加需要感性的认同感与依赖感作为纽带加强社团内部的凝聚力,促进社团成员的参与度。组织认同感在其中起到较强的中介作用。(3)工具性信念的中介作用微弱。在本文提出的6个假设中,唯有工具性信念的中介作用假设不成立。究其原因本文认为有以下两点,其一是高校社团中激励与晋升机制缺乏,多数学生参加社团得不到上述奖励,因而工具性信念很弱;其二大学生加入社团的目的多种多样,例如扩展交际、发展兴趣等,都可影响社团参与度,分散了工具性信念的中介作用。这一观点也反驳了国内一些文章对于社团参与高功利性的论述。

五、结论

大学生社团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活跃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载体,社团参与度是关系到社团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因而探究出影响社团参与度提高的核心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回顾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将心理契约引入大学生社团,并构建了适合于大学生社团心理契约履行与社团参与度之间的模型,通过选择5所高校189名社团参与者作为研究样本,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验证了模型中的假设,证实了完善社团心理契约履行(尤其是关系型契约)对提高社团参与度具有正相关影响。因此,为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充分发挥社团提升学生能力的作用,应首先将重心放在完善关系型契约的履行,提高组织认同度上。学生社团要重视营造组织内部的和谐氛围,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促进成员间信任;要维护公平平等的组织环境,尊重每一位成员,提高成员忠诚度;最后要明晰组织目标愿景,形成组织文化,加强组织认同。当然,交易型契约对社团参与度的影响也较为显著,尤其是参与频度方面。社团发展的最初宗旨应是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此也应提高活动的质量,丰富社团活动内容;同时适当的激励晋升机制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参与频度。心理契约的完善,是从心理层面优化了社团成员对于组织与自身责任与义务的期待和实现,社团成员将会更加自愿积极地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社团建设也会从源头得到加强。

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本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尚需进一步探讨。例如,实证的样本仍需扩展和延伸,增加被调查学校和社团的数量与种类,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此外,结构方程模型以交易型心理契约以及关系型心理契约整体为自变量,结构相对简单,未能探讨出心理契约具体内容对于社团参与度的影响;最后,本研究以社团成员作为分析单位不够全面,如同时以不同社团作为分析单位,并应用层次回归分析的方法(HLM),则可获得不同层次中社团心理契约对于社团参与度的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志坚.高校学生社团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探索,2008(6).

[2]李凤威等.辽宁省高校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2(3):102-105.

[3]胡三曼,刘明前.基于社团参与视角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1).

[4]李凤兰.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参与社团状况的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

[5]Levinson H,Price C R,Manden K J,Solley CM. Man,Management and Mental Health[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6]Schein E.H.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M].Englewood Cliffs,New Jersy: Prentice-Hall,1980.

[7]Kotter J. P.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73(15).

[8]Rousseau DM. Psychological and Implied Contracts in Organizational[J]·Employee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Journal,1989(2): 121-139.

[9]Robinson SL,Kraatz M S,Rousseau DM. Changing Obligations and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A longitudinal Stud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4,37 (1):137-152.

[10]Rousseau D M,Tijioriwala. Perceived Legitimacy & Unilateral Contract Change[C]//It Takes a Good Reason to Change a Psychological Contract. San Diago: Symposium at the SIOP Meetings,1996.

[11]Lee C,Tinsley CH. Psychological Normative Contracts of Work GroupMember in the U.S. and HongKong[R].Working Paper,1999.

[12]Pace,C. R. Measuring the Quality ofCollege Student Experiences: An Account of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College Student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M].Los Angele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Institute,1984.

[13]Astin,A. W. Student Involvement -A Developmental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J].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1999(40) : 518-529.

[14]胡三嫚.大学生社团参与质量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2(1).

[15]Turnley WH,Feldman D C. Re-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Violations: Unmet Expectations and Job Dissatisfaction as Mediators[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0(21): 25-42.

[16]陈淑娇.大学生社团参与的调查与研究[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9(1).

[17]尹洁林,徐枞巍.心理契约与员工行为的关系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18]Haworth CL,Levy PE. The Importance of Instrumentality Beliefs in the Prediction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1(59).

[19]Ashforth,B.E.,&Mael,F.Social identity Theory and the Organiz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14):20–39.

[20] Stevens J. Applied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M]. Taylor & Francis US,2009.

[21]Robinson SL,Kraatz M S,Rousseau DM. Changing Obligations and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A Longitudinal Stud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4,37 (1):137-152.

[22]Mael,F&Ashforth,B E. Alumni and Their Alma Mater: a Partial Test of Reformulated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2(13):103-123.

[23]Williams.L.J.,&Anderson,S.E.Job Satisf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s Predictors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and In-Role Behaviors[J].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601-617.

[24]Fornell C,Larcker D F.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1: 39-50.

[25]CHIN WW.The Partial Least Squares Approach to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J].Modern Methods or Business Research,1998:295-336.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