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珂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河南 开封 475001)
从新古典主义文学角度来看蒲伯的《论批评》
张 珂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河南 开封 475001)
本文从新古典文学角度对蒲伯的《论批评》进行了解读。简要回顾了诗篇《论批评》阐述的新古典主义文学原则;介绍了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讨论了这首诗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并对诗篇的韵律发表了评论。
《论批评》;新古典主义文学思想;英雄双韵体
《论批评》是一首采用英雄双韵体形式书写的诗篇,内容以说教为主。蒲伯撰写这部诗篇的主要目的在于阐述文学批评的艺术所在。他认为批评家必须要培养良好的鉴赏力,而这种鉴赏力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因为一切自然规律都是真理的体现,并能带来真正的智慧。蒲伯十分注重鉴赏力(taste)和智慧(wit),这与十八世纪提倡的新古典主义的观点不谋而合。所以这部诗篇可以看作是对新古典主义文学理念的全面剖析。正如他的大多数作品一样,这部作品同样也蕴含了一些至今仍广为传颂的至理名言:
“一知半解,为害不浅”
“因为天使们不敢去的地方,傻瓜们敢闯”
在这首诗中,蒲伯始终坚持一种新古典主义的文学思想。此外,他还极其重视自然(即事物的真相),以及古代作家基于实践总结出来的艺术原则,尤其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拉丁诗人贺拉斯的言论。虽然他在诗中并没有提出什么崇高的观点,但他严格遵守艺术原则,并致力于实现“准确”与“完善”的目标。基于这一考虑,我们很容易就能明白他为什么会说出以下话语:
“巧智是将自然精心装扮,
平常的思想,绝妙的表达……”(297行-298行)
在这句话中,蒲伯所说的“巧智(wit)”是指艺术创造力,同时也指表现形式与意义的匹配。第二句话明确指出:诗歌所要传达的并不是什么新颖独特的想法,重要的是诗人的艺术技巧。与大多数文学作品一样,这首诗在获得广泛好评的同时,也招来了严厉的抨击。
雪莱斥责说,“最让我感到深恶痛绝的就是说教诗”和“诗歌的创作并不是一种毫不费力的自然之举,而是一种超越于意识之上的理解”。尽管很多人对这首诗恶言相加,这首诗还是得到了许多批评家的肯定。例如,塞缪尔·约翰逊在《诗人列传》中评论说,“抛却其它著作不谈,单是他早期的作品《论批评》中提出的伟大思想,他就能跻身最优秀的批评家和诗人之列,因为它向我们展示了说教作品所应有的一切完美和庄严的元素,结构新颖、认识公正、解说透彻、内容适当”。[1]
原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行-200行)介绍了文学批评和培养一个优秀的批评家的重要性;第二部分(201行-559行)重点探讨了阻碍做出正确判断的十大因素;第三部分(560行-744行)阐述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并简要回顾了批评史和批评家的角色。笔者主要探讨的部分来自《论批评》第二部分中的内容:偏见。他在这一点上的看法至今仍对诗歌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为蒲伯热衷于绘画和音乐欣赏,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诗歌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还能了解到许多其它艺术形式的专业术语。然而,尽管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具备相似性,蒲伯并没有落入俗套,而是成功地通过对不同媒介的认知,对诗歌的表现力和复杂性进行了拓展。举例来说,在《论批评》中,蒲伯明确地说明了诗歌和音乐之间的关系,并对那些只将目光放在诗歌韵律上的批评家们进行了批判。
《论批评》采用英雄双韵体格式来书写,这是一种十音节双韵体诗行。从专业术语上来说,每行都是一个五步抑扬格,每行五个音步,每个音步有两个音节,第一个是轻音,第二个是重音。然而,事实上,蒲伯的诗歌中很少会出现这种正规的五步抑扬格。他的韵律会出现很多变化。在蒲伯的诗歌中第一个音步往往是轻音在前,重音在后,也就是一个扬抑格,而不是抑扬格。例如:
“Some to Conceit alone their taste confine…”(289行)
蒲伯的诗作中经常还会出现这样一种韵律变化:三韵句,即三行都押韵的诗句,而不是两行押韵。第315-317行就是这样:
“But true expression, like the unchanging sun,
Clears and improves whate’er it shins upon.
It gilds all objects’ but it alters none.”
蒲伯的另一个主要的变化手段是停顿,用逗号来表示,停顿往往会出现在每行诗的中间:
“ The sense, they humbly take upon content.”(308行)
“ Not so, when swift Camilla scours the plain…”(372行)
有时,也会出现在第二个音步或双音节之后:
“And value books, as women man, for Dress:
Their pair is still- The style is excellent:”(306行-307行)
蒲伯有时还会故意增加两三个音节来促成一种六步抑扬格,以达到一种讽刺、庄严和强调的效果,如下面两个例子,音步用符号“/”隔开:
“A needless Alexandrine ends the song
That, like /a wound/ed snake /drags its /slow length/along.”(356行-357行)
“No so, when swift Camilla scours the plain,
Flies o’er /the un/bending corn/, and skims/along/the main/.”(372行-373行)
在第一个例子中,蒲伯故意采用了六步抑扬格的形式,主要是为了举一个反例,说明六步抑扬格有时也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从而制造一种讽刺感。在第二个例子中的六步抑扬格只是为了向我们说明这种格式的诗行会给人一种庄严感,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双韵诗行并不能被视为一节,因为英雄双韵体多用连续音节,具备史诗般的效果,且与另一个双韵诗行之间往往不会有间隔”。[2](P174)
但是,本选段的尾韵大多是阳韵①,只有在“特征变化和强调”时才会用到阴韵②和三压韵③。[2](P8)例如:
“These sparks with awkward vanity display
what the fine gentleman wore yesterday.”(129行-130行)
本选段中用到了许多修辞手法,如典故、讽刺、明喻、转喻、暗喻、拟人和仿拟。例如,在下面的诗行中,蒲伯通过仿拟的修辞手法来讽刺那些平淡无奇却又油嘴滑舌的诗句。
“A vile conceit in pompous words express’d Is like a clown in regal purple dress’d”(320行-321行).
这个选段用到了明喻、讽刺和转喻等修辞方法。比如把“A vile conceit(拙劣的奇思)”比作了“a clown(小丑)”,用 “regal purple(皇室紫)”这种颜色来指称“a clown(小丑)”身上所穿的绚丽夺目、贵气十足的紫袍,并让我们通过这种比喻和转喻的修辞手法感受到作者对绚丽文风的批评和讽刺。
总之,本文所讨论的选段有很多精彩之处。有的诗句修辞恰当、想象独特;有的诗句韵律优美、富含哲理;还有一些诗句浓缩了语言的精华。但是,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诗人一直奉行着文明社会的规范,这将激励我们对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进行重新审视。这就是蒲伯《论批评》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魅力。
注释:
①所押的韵音局限于诗行中重读的末尾音节上,也叫单韵,听起来强劲有力。如:late,fate;hill,fill;enjoy,destroy。
②押韵押在两个音节上,后一音节非重读音节,也叫双韵,听起来或轻快,或幽婉。如:lighting,fighting;motion,ocean;wining,beginning。
③三音节押韵[triple rhyme]:又称为组合押韵[compound rhyme]或多音节押韵[multiple rhyme]。
[1]王佐良,李斌宁,周钰良,刘承沛.英国文学名篇选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435.
[2]王宝童.金域音——英诗声韵[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
[3]Abrams, M.H.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M].London: W.W.Norton & Company,1986.
[4]Boyton, W.Henry.The Complete Poetical Wroks Of Alexander Pope (Cambridge edition) [M].Cambridge: The Cambridge Press, 1903.
[5]何功杰.英诗选读[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6]康明强,黄惠聪.疑义相与析译文共推敲——读蒲柏《论批评》与译者商榷[J].中国翻译,1993,(2):39-43.
张 珂(1977-),河南新郑人,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对比语言学。
I06
A
1007-0125(2015)12-0257-02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新时期河南省高等院校文化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52400410068);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认知诗学与文学批评新接面研究”(项目编号:09XYY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