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市发挥资源优势,不断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全市农业转型升级,已经形成了以梅河口市、柳河县、辉南县为主的北部粮食主产区,以通化县、集安市为主的南部特产区,以东昌区、二道江区为主的围城经济区的三大特色经济区域。目前,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527万亩左右(其中:粮食作物469万亩,经济作物58万亩),人参、中药材、山葡萄50万亩,蔬菜35万亩,食(药)用菌320万平方米。获批长白山人参品牌数量居全省第一位,人参产业产值达到30亿元。省級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4家,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发展到6个,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到338种。在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进一步发挥资源特色优势,加速种植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出一条具有通化区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路子。
一、调整粮食结构,稳定粮食产能
在稳定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科学调整粮食种植结构,正常年景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6亿斤阶段性水平,积极推进高产创建活动,推广保护性耕作、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等新型配套技术,辐射带动粮食高产稳产。探索启动粮食改饲料耕作和种养加相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利用秸秆资源开发青贮饲料,实现与畜牧等产业融合发展。扩大富硒水稻种植面积,把富硒大米做精。扩大鲜食玉米等优质粮食品种比例,扩大种植规模,鲜食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到5万亩以上,加大对鲜食玉米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开发精深加工产品。
二、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发展人参产业:充分利用“药食同源”和新资源食品的巨大空间,加快人参GAP种植基地、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市场销售、服务平台等体系建设,推广农田地栽参技术,扩大农田地栽植人参面积。推动人参食品、人参保健品、人参化妆品和药品、人参生物制品的开发研发,扶持发展有机参茶、人参米等产品,支持利用副产品生产菌肥、驱虫剂、饲料添加剂等制品。重点推动与恒大集团等大企业的战略合作,加快精深开发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发展食(药)用菌产业:依托吉林农大产学研用合作基地,加快建设集中连片的黑木耳、香菇等产业园区,扎实推进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培育发展食用菌食品、药品、保健品,推动实施一批食(药)用菌精深加工项目,食(药)用菌生产面积今年要达到550万平方米。突出发展园艺特产业:积极培育发展山葡萄、坚果、水产、林产品深加工、森林绿色食品、林业苗木花卉、环城农业、休闲旅游农业、创意农业等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每个县(市、区)要新建2个以上示范基地,抓好中药材、蓝莓、五味子、大榛子、山核桃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工程。大力发展棚膜设施农业。加快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稳定常规蔬菜面积,扩大棚膜蔬菜规模,提高反季蔬菜生产能力和标准化生产水平,推进观赏采摘结合,鼓励棚膜油桃等反季种植和销售,提升种植效益。
三、培育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化步伐
下一步,将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措施来抓,重点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大中型龙头企业,抓好20个超千万元农业重点项目建设,把优质的水稻、鲜食玉米等特色产品加工成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打造优质、精细、高效的山区农业特色,以龙头企业为动力,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
四、实施科技攻关,推动结构调整
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体系健全,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多水平高的优势条件,进一步提升市农科院水稻、大豆、玉米科研育种水平,争取在生物育种、智慧农业上取得突破,快出品种、出好品种,为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支撑;利用吉林人参研究院、农业部人参加工中心和吉林省人参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人参测土施肥和原料检测中心、人参产地加工技术集成基地等国家和省级平台有利条件,加快人参品种、配套技术研究推广,加快人参食品、人参保健品、人参化妆品和药品、人参生物制品的开发研发,迅速做大做强通化人参产业。
五、强化质量安全,突出品牌建设
抓紧研究制定农特产品产地污染防治与保护规划,实施“健康米、放心肉”工程和,推广绿色清洁种养方式,开展“食品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提升年”活动和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完善生产经营档案和产地证明制度,逐步实现农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推进品牌培育和整合,加快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对现有农产品重新筛选,每个产品确定1个通用主打品牌,完善生产标准,集中培育和宣传推介,打造响当当的通化农产品优质品牌形象。
(通化市农业委员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