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及其局限性

2015-09-20 13:19李建伟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凯恩斯经济周期

李建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北京 100010)

经济周期的相关研究起源于19世纪,当时的西方经济学家发现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有规律的周期性波动现象,以英国经济总产值的绝对值波动最为显著。因此,早期对经济周期的研究围绕经济总量绝对值的波动展开,古典经济学家们据此将经济周期定义为经济总量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20世纪以后,随着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西方经济学家将哈耶克提出的经济周期定义作为研究经济周期的出发点,即经济周期指的是对经济均衡状态偏离的循环反复[1]。经济周期的理论研究与经济增长理论研究日渐结合,逐步从古典周期理论研究转向增长周期理论研究,并以凯恩斯主义非均衡增长理论和新古典主义的均衡增长理论为基础分为两大学派,其中新古典主义学派认为经济增长周期是外生的,是经济运行对均衡增长状态的暂时偏离,政府政策干预是无效甚至有害的;而凯恩斯主义学派则肯定经济增长周期的内生性,政府政策干预对刺激经济增长是有效的。

一、古典经济周期理论

基于1825年英国第一次产能过剩引发的经济危机,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迎来了第一个高潮,产生的诸多学说被统称作“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古典经济周期理论以研究经济总量的周期性波动为主,多数将经济周期归结为单一因素引致的外生性周期波动,缺乏系统严谨的理论基础。

(一)农业周期等外生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周期理论的相关研究起源于19世纪,早期古典经济周期理论以农业周期为基础展开,它们大多将经济周期看作外生的,即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经济之外因素的变动,它们并不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农业周期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杰文斯(Jevons)和穆尔(Moore)。该理论学派以谷物耕作周期为参照,研究经济周期受农业波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繁衍出了太阳黑子理论,即认为太阳黑子的变化是农业生产和整体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农业周期理论作为研究经济周期理论的萌芽受到当时国家产业结构、经济环境的约束,将视角局限在了农业和环境气候波动上,对经济周期的观测和成因分析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外生经济周期理论有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和政治性周期理论等。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认为新领土开拓、技术发明和人口增加及其伴随的投资波动导致了经济周期。政治性周期理论认为政府执政因素(如选举、对待通货膨胀和就业的政策等)的变动引起了经济周期。

(二)消费不足理论

19世纪初,马尔萨斯(Malthus)和西斯蒙第(Sismondi)用劳动者贫困化所引起的消费不足来揭示产能过剩及其伴随的经济危机的必然性。该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经济中出现萧条与危机是因为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消费品的增长。而消费品需求不足又引起对资本品需求的不足,进而使整个经济出现生产过剩危机。消费不足的根源则主要是由于国民收入分配不平等所造成的穷人购买力不足和富人储蓄过度。

西斯蒙第在《政治经济学新原理或论财富同人口的关系》一书中认为,一个社会消耗劳动从事生产的唯一目的是满足人们的需要[2]。生产主要取决于非劳动者的需求,这将导致生产的无限扩大,同时降低了劳动者的消费能力,进而引发生产过剩危机和经济周期性波动。消费不足理论的创新性在于肯定了经济周期的内生性。

(三)长周期(长波)理论

长周期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熊皮特(J.Schumpeter)、瓦斯(Pcrvus)和康德拉季耶夫(Kondratieff)。康德拉季耶夫提出了经济长波周期的经验观察结果,但大多基于价格的波动,缺乏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熊皮特提出了短期存货周期组成的长波模式。之后伯恩斯和米切尔发展了这一理论,对长波的理解更加深了一步。他们认为,长波由一系列周期组合而成,主要可以分为产业阶段和投机阶段[3]。

长周期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如下两个方面:

(1)以1929年经济大萧条为代表的实证挑战。长周期理论忽视了短期经济波动现象,而且以1929年经济大萧条为代表的经济衰退也与长周期理论的预测结果不符。

(2)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学者更关心更短期的周期,至多不超过100年的周期经济波动,而瓦斯等人提出的长周期理论主要受重大经济革新的影响,很难受到经济政策的左右,也就不存在政策调控的空间。

(四)投资与建筑周期理论

20世纪30年代库兹涅茨(S.Kuznets)结合数理分析观察各国经济周期波动,发现了一种为期15~25年、平均长度为2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库兹涅茨受长波(周期)理论影响,将这一周期划分为中周期。他认为建筑投资周期性波动是这一经济周期的主要驱动因素。由于中周期主要是以建筑业的兴衰为主要推动力加以划分的,所以也被称为“建筑周期”。

(五)人口周期理论

库兹涅茨在经济周期理论研究中还关注人口结构变动与经济周期的关系。与建筑(中)周期理论不同的是,人口周期理论认为人口结构变动是长期经济周期波动的核心因素。人口增长会带动消费增长,进而刺激扩大再生产投资,促进经济发展。随着人口逐步进入劳动力市场,会压低收入水平进而导致消费需求的下降,导致经济进入衰退期。库兹涅茨将经济活动中的被动与相应的移民波动、人口增长率以及劳动力的增长联系起来,为后续关于人口与经济周期的研究提供了良好基础,但关于人口周期与经济周期的相对作用方式仍存在争议。①库兹涅茨认为人口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决定因素,而经济活动可以表现为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即人口因素是内生的。而许多经济学家将人口看作外生变量,例如在考察单位成本产出时,人口即被视为外生变量。

(六)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论

针对1825年发生的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研究者提出了资产阶级的贪婪性是经济危机根源的观点。该理论的代表作为《资本论》,其第一部出版于1867年,第二部和第三部的草稿由恩格斯在1885年、1894年相继出版,第四部《剩余价值理论》由卡尔·考茨基在1905—1910年编辑出版。在《资本论》中,对经济周期带来的繁荣与衰退,马克思认为,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也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因此,经济周期是资本主义社会不断遇到危机造成的,其内在机制的不合理是危机的根源。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私有制导致的分配不公,工人被资本家剥削,引发了社会两极分化的加深,要消除经济衰退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需要消灭私有制。

(七)心理预期理论

以庇古(Pigou)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强调非理性行为和心理因素对经济周期的影响。他在《工业波动论》一书中认为,经济周期是由真实因素、心理因素及自主的经济因素联合导致的冲击造成的[4]。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共同作用,引发了经济周期。另一方面,他认为破产很少毁灭资本,其核心危害在于造成恐慌。人们受到破产惨状的影响,对新的资本投资意愿会下降。

庇古不认同看不见的手能使得陷入困境的经济恢复均衡。他认为经济周期中的价格变化以及商业计划所遭受的巨大破坏很难愈合。在价格刚性条件下,经济衰退会引发一系列问题,进而阻碍市场出清。

二、凯恩斯学派

1929—1933年爆发的大萧条对当时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重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凯恩斯学派应运而生。凯恩斯学派的出现对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学派以非均衡增长理论为核心对经济周期内生性的研究,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对现代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传统凯恩斯理论

凯恩斯学派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分析就业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进而解决市场供求失衡的问题[5]。凯恩斯批判了古典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萨伊的市场法则和完全就业,开创了全新的研究经济周期的理论框架和思维范式。凯恩斯认为经济波动和危机来源于有效需求不足,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干预是十分有效的。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对经济周期有深入的论述,打破了经济均衡增长的观点,将经济周期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现象进行研究。凯恩斯认为当时环境下经济波动一般以5~10年为周期。基于投资、消费和乘数的分析框架,凯恩斯学派认为经济周期波动背后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首先,资本的稀缺性导致了资本边际报酬的提高;其次,受存货的影响,随着资本边际效率上升,投资扩大并引发投机需求,经济进入新的周期。受当时环境影响,凯恩斯学派对经济周期的研究聚焦于经济危机的应对。凯恩斯学派认为经济衰退的核心原因在于市场对厂商预期的负面打击(例如流动性问题),应对经济危机可以依靠国家货币扩张,包括赤字财政政策、低利率政策和发行债券。通过募集资金用于国家支出,刺激有效需求,并缓解产能过剩。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将市场上的闲置资金聚集起来为国家和穷人服务,在刺激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缓解了社会两极分化。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对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凯恩斯在该著作中提出的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引发了后续凯恩斯学派和新古典主义学派(以货币周期理论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为代表)之间的激烈争论。对储蓄、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分析,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效果衡量,货币供求与通货膨胀利率的决定与信贷的作用机理,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重点。但传统凯恩斯理论对经济周期理论的诠释尚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传统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周期的诠释缺乏微观基础,在理论上难以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保持一致;其次,凯恩斯主义最为人诟病之处在于难以应对实际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经济增长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滞胀)的问题。

(二)新凯恩斯理论

针对传统凯恩斯主义在诸多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从微观出发,完善了凯恩斯学派的理论基础与政策主张,并针对经济周期研究建立了多马模型、蛛网模型、哈罗德模型、希克斯动态模型和混沌理论等研究框架,为凯恩斯学派解释经济周期波动提供了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

20世纪70年代以格特勒(M.Gertler)、克拉里达(R.Clarida)和加利(J.Gali)等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学者坚持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观点,从非市场出清、黏性工资和黏性价格等理论出发研究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波动之间的关系[6]。新凯恩斯主义的核心观点认为货币变动会影响到真实的经济增长,有效的货币政策能稳定总产出和就业,政府应该通过调整短期利率以适应经济波动,弥补预期通货膨胀对经济波动造成的影响,最优货币政策是实行通货膨胀定标的货币政策。费尔普斯与泰勒发现,即使在理性预期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也是有效的[7]。

新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曼昆(G.Mankiw)、丁伯根(J.Tinbergen)、布兰查德(O.Blanchard) 和萨缪尔森(P.Samuelson)[8],相对于传统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一方面保留了凯恩斯学派的核心观点,即不完全性是经济周期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摒弃了传统凯恩斯主义频繁调控、反复干预从而平缓经济周期的政策。新凯恩斯主义的关注点在于市场的不完美,以价格黏性代替传统的价格完全刚性,并突出了货币经济周期的重要性。因此,在新凯恩斯主义看来,反周期政策对于平缓经济周期波动至关重要。

新凯恩斯学派对经济周期的研究形成了两种划分方式,分为收缩和扩张两个阶段,或者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由于价格是逐渐调整的,因此总需求和总供给受到消费、投资支出和货币供给量波动的影响,成为经济周期波动的核心动力源。

随着对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凯恩斯主义延伸出了诸多理论分支,它们从基础假设出发,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新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范畴。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模型涵盖了工资、价格黏性与经济周期波动论,交错调整价格论,垄断竞争和总需求波动论,市场结构和宏观经济波动论,市场对策和协调失灵论,价格非稳定性与经济周期论等不同分支,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及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其中,萨缪尔森提出的乘数-加速数理论分析了投资和总产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周期的影响,丁伯根等提出的蛛网模型运用弹性理论来解释某些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在失去均衡时发生的波动情况,这两个理论模型对后续经济周期理论研究影响深远。

1.乘数-加速数理论

20世纪30年代末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提出了乘数-加速数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由投资和收入的变动共同决定的,由乘数和加速数共同作用决定。乘数-加速数模型的核心观点认为在经济中投资、国民收入、消费相互影响、相互调节。如果政府支出既定(即政府不干预经济),仅靠经济本身的力量自发调节,就会形成经济周期。周期中各阶段的出现,正是乘数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这种自发调节中,投资是关键的,经济周期主要是投资引起的。产出的快速增长刺激了投资的增加,大规模的投资反过来刺激产出更快增长。这种正向激励一直持续,直到潜在经济能力完全被用尽,之后经济增长率开始放缓,放慢的增长反过来又减少投资,这将使经济进入衰退,直至到达谷底。

在乘数-加速数模型中,乘数原理重点强调自发性投资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加速数原理强调国民收入总量波动对投资的影响,萨缪尔森把乘数和加速数的作用结合起来解释经济波动,即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增加会导致投资成倍增加,而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减少会带动投资减少。该理论的基本框架是:

其中,Yt表示总产出,Ct表示总消费,It表示总投资,Gt表示总政府支出。

将消费定义为边际消费倾向(b)和前期收入(Yt-1)的乘积,即:

将投资定义为加速系数(v)和消费变动相关的变量,即:

在政府支出(Gt)固定的条件下,可以推导得到乘数-加速数原理的核心表达式:

方程(4)是产出Yt的二阶差分方程,从差分方程的性质可知,在边际消费倾向和加速数满足一定条件下,产出会出现有规律的周期性波动现象。乘数-加速数理论从理论角度揭示了经济周期波动中各经济变量的传导过程,计算了不同乘数因子和加速因子下的经济增长路径,揭示了经济周期的内生性。该理论的创新点在于政府可通过干预经济的政策来影响经济周期的波动,政府通过调整投资可以减轻经济周期的破坏性,熨平周期,实现国民经济较为稳定的增长。萨缪尔森的理论为后续学者进一步分析提供了基础。

2.蛛网模型

丁伯根、舒尔茨(H.Schultz)、莱斯(U.Ricel)和卡尔多(N.Kaldor)共同提出了蛛网模型,把时间引入均衡分析中,运用弹性理论来解释某些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在失去均衡时发生的波动情况。蛛网模型的3个基本假定为:商品从生产到产出需要一定时间,而且在这段时间内生产规模无法改变;本期产量决定本期价格;本期价格决定下期产量。

丁伯根以美国等国的经济周期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变量间的波动关系进而预测国家经济周期波动。丁伯根于1939年发表了《经济周期理论的统计检验》一文,使用方程组估计美国宏观经济问题,并创建了说明单个市场周期的“蛛网模型”,为后续研究经济周期理论提供了重要基础[9]。蛛网模型解释了许多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的产量和价格的波动情况,具体可以分为发散型、稳定(封闭)型和收敛型蛛网模型。

根据蛛网模型的基本假设,线性的蛛网模型的数学模型为:

其中,α、β、δ、γ 均为正常数,Dt为第 t期的需求量,St为第t期的供给量,Pt为第t期的价格,Pt+1为第t+1期的价格。

当市场均衡时,均衡价格pe=Pt=Pt+1,计算得到均衡价格为:

假定在初期由于外界干扰,实际产量低于均衡水平。产量的不足导致了实际价格的上升。根据价格的变动,生产者会选择提高下一期的产量,第二期产量的提高会导致实际价格下降,进而导致第三期产量的下降,进而导致第四期实际价格的上升。如此循环下去,实际产量和实际价格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大(小),偏离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越来越远(近)。当供给的价格弹性大于需求的价格弹性,就会得到蛛网模型不稳定的结果,即发散型蛛网,当供给价格弹性小于需求的价格弹性时,会形成收敛型蛛网。

三、新古典学派

20世纪60年代以后,新古典学派对解释经济周期问题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他们在凯恩斯理论的前提框架之外建立了另一套研究经济周期问题的理论分析体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和实际经济周期学派。

(一)货币主义学派

货币学派在经济周期的理论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将一切经济波动的原因归于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变动。其核心观点为:在经济周期中,个人、企业和国家三方受到货币供给的影响,在经济衰退期流动性紧张是造就衰退的核心原因。在货币数量论和劳动力市场充分就业的基础上,货币供给量的变化被当做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对经济波动的关键在于合理确定货币供给量和供给方式。

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费雪(Fisher)、霍特里(Hawtrey)、哈耶克(Hayek)和弗里德曼(M.Friedman)。他们的货币因素论(霍特里)、货币过度投资理论(哈耶克)和货币周期理论(弗里德曼)[10]对从货币供给与需求视角解释经济波动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费雪认为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债务沉积和央行的紧缩政策造成了社会信用丧失。哈耶克关于经济周期理论的基础在于货币政策的非中性(monetary non-neutrality),最先关注到了货币政策在经济周期波动中的重要作用:考虑到生产消费品的产业产量变动需要等待一定时间,而货币量的变动速度较快,随着货币供给的增加,相对稳定的储蓄水平会促进消费需求的上升;当消费品供给的增长速度赶不上消费品需求的增长时,产品价格就会上升;由于政府和银行对货币量和储蓄的控制,消费增长的放缓会导致产能过剩,进而造成工人失业,经济进入萧条期。哈耶克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模型受到弗里德曼经验结果的支持。弗里德曼运用货币数量理论解释经济周期波动,将货币当做外生变量,结合费雪方程式,解释了货币在经济周期波动中的重要地位。

(二)理性预期学派

针对凯恩斯学派无法解释的滞胀现象,经济波动的研究进入了新阶段,理性预期学派应运而生。理性学派从外生角度,围绕治理滞胀问题提出了应对经济周期的方法。

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巴罗(R.Barro)[11]和萨金特(T.Sargent)认为,经济周期波动的基础在于理性预期。从信息角度,在信息不完全市场,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的变动相互影响,产量和就业量的波动主要取决于生产者对于产品需求的预期,而产品需求又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当价格产生波动时,厂商会将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和消费品需求增加混淆,扩大生产。当一般价格水平下降时,厂商会反向操作。厂商的两种生产投资决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本原因。

(三)实际经济周期学派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eal Business Cycle Theory)起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代表人物为卢卡斯(R.Lucas)、古德温(R.Goodwin)、凯兰德(F.Kydland)和普利斯科特(E.Prescott)等[12]。该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将技术冲击作为经济周期的动力来源,即使较小的技术创新也可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波动效应。经济周期的波动可以被看作是理性个体对于外部冲击的最优选择结果,其整个理论框架建立在市场出清的一般均衡模型之上。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基本假设为完全竞争市场和个体理性预期。早期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未涉及市场失灵、货币冲击或政府干预造成的影响,实际经济周期学派的理论假设也因此受到了新凯恩斯学派的猛烈抨击。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使用索罗残差表示技术进步(冲击)[13]。许多研究者建立实际经济周期模型,研究全要素生产率(TFP)与经济周期波动率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显著的正相关结果[14]。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源自古典经济学,其对技术冲击的刻画对现代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周期波动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其理论框架融入了更多其他学派的观点,这也是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一直保持生命力的关键。其代表人物卢卡斯认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之所以能够较好地解释美国的经济周期波动,关键在于该理论科学地考察并运用了反周期政策[15]。基于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DSGE 模型)已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

表1 古典主义学派、凯恩斯主义学派和新古典主义学派的简单比较

四、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新发展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数理模型与计量方法的快速发展,经济周期理论研究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爆发于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及全球性经济危机使得经济周期的相关研究再次成为学界热点。

当前对经济周期研究的新特点在于,研究者不再将经济总量或其增长率这些单一指标作为考量经济波动的标准,而是综合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一篮子指标,综合判断国家经济波动状况。近些年研究经济周期取得突出进展的便是经验分析学派。经验分析学派以理论分析为主,通过计量经济学手段研究经济周期波动背后的因素,代表人物有克莱因(L.Klein)[16]和费里希(R.Frisch)[17]等。他们提出了包括克莱因模型和趋势化滤波模型[18]在内的诸多分析经济周期的模型方法,为研究经济周期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克莱因坚信“危机”是有周期的,他运用“克莱因模型”“世界模型”等方法估计经济周期波动。费里希在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经济波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建立了描述经济周期波动的基本数学模型。费里希将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归结为两个方面: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内部系统的反应。其研究经济周期的动态模型以微分方程为基础,将资本带动带入模型。

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研究一直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不同学派对经济周期的分歧大多集中于经济周期成因的解释,重点是经济周期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我们从居民收入分布的正态特征出发进行的研究表明,周期性波动是经济运行的常态,任何时期经济增长均存在由居民收入分布正态特征所决定的内生性增长周期,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由供给滞后引致的价格调整周期、由产品更新换代引致的更新需求与创新需求增长周期等多种内生性增长周期,实际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是由多种内生性增长周期共同决定的[19]。同时,在任何时期经济增速的周期性波动均存在其瞬时均衡增长状态,这一瞬时均衡增长状态会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变而呈动态发展状态,即经济增速的周期性波动存在其动态均衡增长状态[20]。在将时间因素引入索罗模型之后,新古典主义学派的稳定均衡增长理论本身就是一个内生性增长周期理论模型,其稳定均衡增长状态实质上是经济增长周期性波动的动态均衡增长状态。凯恩斯主义的非均衡增长理论与新古典主义的均衡增长理论,仅是分别强调了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及其动态均衡增长状态的一个方面。①参见李建伟:《经济增长周期的动态均衡增长状态与新古典主义稳定增长理论的一致性分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专刊,2015年第2期。

[1]HAYEK F A.Geld the orieund Konjunktur the orie[J].Hölder-Pichler-Tempskyag,1929(1).

[2]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或论财富同人口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SCHUMPETER J.Business cycles[M].New York:McGraw-Hill,1939.

[4]庇古.工业波动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若迪加利.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新凯恩斯主义分析框架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7]PHELPS E S,JOHN B T.Stabilizing powers of monetary policy under rational expectations[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7,85(1):163.

[8]SAMUELSON P A.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MultiplierAnalysis and the Principle of Acceleration.[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39,21(2):75-78.

[9]TINBERGEN J.Statistical Testing of Business-cycle Theories:I.A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to Investment Activity[J].League of Nations,Economic Intelligence Service,1939(1).

[10]FRIEDMAN M.The Counter-Revolution in Monetary Theory[R].London: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1970.

[11]BARRO R J,XAVIER S M.Economic growth and convergence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90.

[12]杨立岩,王新丽.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04(2):32-35.

[13]HALL R E.The relation between price and marginal cost in US industry[M].[S.l.]:[s.n.],1988.

[14]ARIAS,ANDRES,GARY D H,et al.Why have business cycle fluctuations become less volatile?[J].Economic theory,2007,32(1):43-58.

[15]翟志成.经济周期理论与中国当前宏观经济走势[J].经济学家,2001(2):14-20.

[16]KLEIN L R.Economic fluctu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1921—1941[M].[S.l.]:[s.n.],1950.

[17]FRISCH R.Propagation problems and impulse problems in dynamic economics[M].[S.l.]:[s.n.],1933:171.

[18]王少平,胡进.中国GDP的趋势周期分解与随机冲击的持久效应[J].经济研究,2009(4):65-76.

[19]李建伟.居民收入分布与经济增长周期的内生机制[J].经济研究,2015(1).

猜你喜欢
凯恩斯主义凯恩斯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调整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美国经济数据背后:“拉长”的经济周期
跨越经济周期,中国企业如何创新成长
多赚两颗蛋的钱
经济周期视角下的可燃冰干热岩革命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