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高级阶段演讲教材比较研究

2015-09-20 02:56:31吴丹苹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体验式外语跨文化

吴丹苹

(1.浙江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2.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大学英语高级阶段演讲教材比较研究

吴丹苹1,2

(1.浙江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2.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英语演讲作为大学英语高级阶段的语言应用类课程,以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用英语进行有效交际为目标。本研究以三大类英语演讲教材为比较对象,运用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相结合的教材比较框架,前者关注教材的编写理念、教学目标和适用对象,后者从体验式学习视角和跨文化交流视角来检验内容编写和练习设计是否具有实践性,能否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判断是否符合应用型课程教学的需要,以期为相关课程的教材选择和编写提供借鉴。

英语演讲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体验式学习;跨文化交流

1 引言

当前国内的外语教材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专业的教材研究,如《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材研究》(刘晓华,2009),《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张美芳,2001)和《英语专业研究生教材的内涵、分类与应用》(王雪梅,2012)。研究方法以文献研究、对比研究和问卷调查法为主 (刘晓华,2009;张美芳,2001;王雪梅,2012)。已有的研究对相关教材的前景展望和改革建议做了论述,具有借鉴意义。但是大学英语教材,尤其是高级阶段课程教材研究缺乏。无论是论文数量和质量,还是专著的发表与出版都与我国大量的、丰富的教材编写实践不相吻合,极大地制约了中国英语教材向更高水平发展(庄智象,2006)。

教材研究的意义在于能得出对教材价值的总体认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促进对教材编写过程的反思,促进教材的可持续发展 (高凌飚等,2002)。同时,如Jo McDonough所言,评价教材的能力也是英语教师非常重要的一项职业活动(professional activity)(鲁红霞,2007)。

2 理论依据

国外教材评估的研究成果相对较丰富,代表人物和观点包括以下几个:一是Cunningsworth(2002)提出的四条教材评价标准:教材应该与学生需求一致,与课程目标吻合;教材应该反映学生现在和未来的语言运用的需要,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语言;教材应该促进学习过程,不要强加所谓的“方法”;教材应该对学习过程提供支持,成为目的语和学习者之间的桥梁。他还提供了整体印象评价(impressionistic overview)和深入评价(in-depth evaluation)两种方法。二是McDonough&Shaw(2003)细则,包括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两部分。外部评价通过审读教材的“广告词”,内容介绍和目录页等了解教材的目标受众,教材所要达到的语言水平,使用环境,内容安排和作者对语言和教学法的看法。内部评价分析外部评估中的各个环节是否与教材编者所声明的相一致。三是Sheldon(1988)根据教材整体印象评价和定性评价分为两个部分。前者包括标题、作者、出版社、组成部分等物理属性;后者涉及理据性、可行性、针对性、得体性、真实性、易读性、版式设计、选材与排序、文化性等方面。

国内教材评价理论起步较晚,但立足于本国外语教学现状,也取得一系列进展,如束定芳和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1996),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2003),何安平《外语教学大纲·教材·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估》(2001),王蔷和程晓棠《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2011)等。评价方法有何安平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整体阅读和抽样精读相结合途径(2001),乔爱玲的宏观设计与微观设计框架结构系统(2002),钱媛的四步分析法(1995),周雪林的六个方面(1996)等。 上述研究有合理之处,但存在不足之处:评价内容分项多、不易把握,难以得出一致结论,在进行同类教材的横向比较时不易操作,以理论研究为主,具体的实践研究较少。

英语演讲作为大学英语高级阶段的语言应用型课程,以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用英语进行有效交际为目标。国际交流的本质要求教材不仅要顺应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过程,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满足人才市场和学习者需求,更要具备跨文化交流的国际视野。

本研究以已有的教材评价理论为依据,结合应用型课程特点,建立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相结合的演讲教材比较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外部评价关注教材的编写理念、教学目标和适用对象,内部评价从体验式学习视角和跨文化交流视角检验内容编写和练习设计是否具有实践性,能否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判断是否符合大学英语高级阶段语言应用和提高的要求,希望为相关课程的教材选择和编写提供借鉴。

图1演讲教材比较理论框架示意图

3 研究过程

3.1 研究对象分类

本研究所选研究对象根据编写目的不同分为3大类。

第一类为国外原版教材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出版,编写语言英语)。

第二类为国内出版的关于英语演讲的综合性教材,我们称之为“全面指导型”,包括《英语演讲艺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实用英语演讲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英语公共演讲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英语演讲艺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

第三类为国内出版的关于特定目的的英语演讲教材,我们称之为“特定目的型”,包括《实用演讲技巧》(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出版)、《商务英语演讲高手》(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年出版)和《怎样进行国际学术演讲》(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3.2 外部评价

3.2.1 国外原版教材

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 (Sixth Edition)作者Stephen E.Lucas博士是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传播艺术学教授,从1973年开始主讲公共演讲课程(Lucas, 2006)。 专著 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在国际上被誉为“演讲圣经”,自1983年出版以来始终高居美国演讲教科书销售榜榜首,迄今已再版10次,最新版本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引进。作者认为演讲最核心的部分是思考,思辨能力在当今社会尤其重要,有鉴于此,本书以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和思考能力为最终目标。

从体例编排看,全书包含18个章节,3个附录,其中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说和听”为主线,总述公众演讲过程、与批判性思维及跨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公众演讲的道德规范等。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围绕演讲的准备活动展开,包括如何选择话题、明确演讲目的,分析受众,收集素材,支持论点和谋篇布局。第四部分关注演讲过程,涉及演讲语言,演讲技巧,非言语交流和视觉辅助手段。第五部分将演讲按说明性演讲、说服性演讲和特殊场合演讲逐一论述。

3.2.2 全面指导型教材

表1 全面指导型教材的外部评估对照

外部评估显示,《实用英语演讲教程》(南大出版社)理论讲解侧重于讲稿的准备,演讲技巧和演讲类型介绍,重点突出,因此实用性较强。《英语演讲艺术》(清华大学出版社)理论讲解更细致,增加了论证过程、连贯和衔接、演讲与情感及修辞手段等内容。《英语公共演讲教程》(高教社)从教师教学实际中所总结的问题出发,研究相关著作及演讲影音资料,在每章设立Tips for You中进行回答,是本教材的一大特色。同时针对学习者特点,筛选国内演讲比赛中的优秀讲稿作为分析范文。《英语演讲艺术》(上海外语出版社)对中英文表达在词汇和逻辑结构上的差异讲解细致入微。

3.2.3 特定目的型教材

表2 特定目的型教材的外部评估对照

《实用演讲技巧》是英国学者Sue Kay多年来作为英国演讲者俱乐部协会成员进行演讲实践的经验结晶,从社交对话(social conversation)入手,着重阐述各种商务场合的陈述,实例丰富,讲解清晰,版面友好。《商务英语演讲高手》将商务演讲分为欢迎会演讲、祝席演讲、典礼演讲和加强国际合作演讲四大类,每一类下面又包含3到7种不同情境,情景丰富,语料真实。《怎样进行国际学术演讲》从参加学术会议的受众出发,详细论述了学术演讲稿的结构设计、语言和修辞、非语言交际以及视觉辅助手段,并从整体上讲解了演讲的准备与演练、演讲美学、问题回答以及如何评估等。

从外部评价看,Lucas教材可以说是演讲课程的百科全书,内容全面,案例翔实,视频资料丰富。全面指导型教材胜在理论知识丰富,脉络清晰,语言通俗易通。特定目的型教材针对性强,往往就某一方面展开深入论述,有“对症下药”的效果。

3.3 基于体验式学习视角的内部评价

心理学认为,体验是人类感知世界的基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前提,同时也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本质上是一种需要亲身的体验才能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没有语言的体验就没有语言的发生。体验式学习理论是实用主义哲学在学习上的核心思想。体验式学习强调在反思的基础上去体验,从而建构知识,获得技能,提升自我价值。在英语的学习中,体验式学习使学习者在反思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体验来发现和获得英语知识,从而提高英语语言能力(陈亮,2010)。

Lucas教材致力于通过实例来展示公众演讲的原则,全书选取了大量的演讲文稿和提纲演讲稿,演讲视频78个,配有图片56张。在选择范例时以课堂演讲为主,同时也涵盖了职场和其他社交场合的演讲。从体验式学习视角看,该教材优点在于内容全面,案例翔实,融理论讲解、技能指导与实例评析于一体,结构安排清晰。缺点是对于很多中国学习者而言内容多,难度较大,特别是视频部分,词汇专业性强,演讲者口音是个不小的挑战。

全面指导型教材中最契合体验式学习理念当属《英语演讲艺术》(清华大学出版社),实践性强,话题设计更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其中个人陈述部分话题由学生自选,鼓励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辩论部分话题由教师决定,在布置辩论话题的同时,教材提供了3篇相关的阅读文章,体现了“输入输出”这一语言习得理念,可避免课堂辩论经常会出现的散乱、各说各话或者是无话可说等情况,实现了教材的“可操作性”和课堂的“可控性”。每个章节都一篇较高水平的学生示范演讲稿和相应的评论。即兴评论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进而建构并内化知识。

特定目的型教材在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上更丰富新颖,也更适于体验式学习的开展。《实用演讲技巧》作者Sue Kay在中国的工作经历使她对中国学习者多有了解,深知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流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和困惑,提供了针对性实践活动。一项是两人一组练习读报纸,该练习所需材料很容易获取,不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可以锻炼学习者的朗读、记笔记、询问、澄清、发表看法和交换观点多项技能,适合学生在课后进行实践。另一项是成立“演讲俱乐部”,俱乐部活动角色分工明确细致,内容包括有准备演讲、即兴演讲和评价,可以让学习者在情景模拟中体验。

《怎样进行国际学术演讲》的实践性体现在对学术演讲所给出的专业性建议和意见。如在第5章,编者针对学术演讲中经常出现的物体描述、下定义、分类、图表描述、对比描述、信度描述、争辩与讨论等语言功能做了详细的句型讲解。第7章视觉辅助手段围绕PPT设计原则展开,实用性强。这些内容并不深奥,也容易理解,但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忽视,或凭个人喜好,有必要给予系统规范的训练,以提高演讲和交流效果。

3.4 基于跨文化交流视角的内部评价

跨文化交流能力从本质上来说是在特定环境下能够作出合适有效行为的一种能力(Spitzberg,2007)。英语演讲的场合总是与跨文化交流活动相关,演讲者需要根据特定的场合与观众来调整演讲技巧和策略。成功演讲的各个环节,如选题立意、分析听众、展示礼仪等,都涉及跨文化交流技巧。成功的英语演讲者不仅需要连贯、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还需要有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架起英语演讲这座沟通的桥梁。因此,英语演讲课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其必要性与迫切性。

全面指导型教材中《英语演讲艺术》(上海外语出版社)尤为关注中西文化差异。作者祁寿华教授自1993年起在美国西康州州立大学任教,主要讲授写作和文学课程,曾出版原创小说和学术专著。作者的求学经历和学术研究背景使该教材这一教材具有独特的跨文化交际视角,正如作者所说“合乎国人在国际性、跨文化环境里用英语进行演讲的实际”。教材的跨文化视角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演讲主题和提纲实例精选中外交流的热门话题,甚至是敏感话题。二是演讲准备过程中就如何发掘思路,如何调查研究作方法介绍。作者根据自己在美国教授写作的经验提出通过自由写作法、激发思维法、树枝分叉法、魔方六边法、新闻公式法和戏剧法这六种方式来打开思路,进行多维思考。三是讲稿撰写的结构特点和语言差异讲解。对于逻辑结构的介绍在其他教材中也有介绍,但本教材在这方面更胜一筹,其论述简洁明了,且辅以具体的演讲稿提纲修改过程加以佐证。

特定目的型教材在跨文化交流方面视野开阔,更有针对性,以《实用演讲技巧》和《怎样进行国际学术演讲》最为典型。前者从社交对话的典型流程出发,列举了经常谈论的话题,建议最好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你认为……怎么样”,即不能用“是或否”来回答的问题。在社交场合建议介绍你所在机构的情况,如地点、规模和运转。这样人们更容易判断你的兴趣,否则会认为你过于神秘,不愿与人交往。此外还在Dos and Don’ts部分列举了各种在英国文化中认为得体或是不当的言行举止,涉及如何接电话、如何应对说错话,细致入微,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怎样进行国际学术演讲》以国际学术交流为着眼点,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给出了很多中肯实用的建议。以语言文体为例,中文演讲多用“我们”,用“你们”会拉开演讲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而英语学术演讲则需要用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即 “I”和“you”,慎用“we”, 因为“we”指的是有共同利益关系有共同观念的人群,在演讲过程中,有的受众可能并不赞同演讲者观点,另外 “you”并没有中文“你们”的距离感。再如演讲美学所涉及的礼仪礼节、现场控制及就餐礼仪等内容对于以谦虚谨慎著称的中国学习者而言颇具启发意义。

4 结语

综上所述,全面指导型教材在理论讲解上更胜一筹,特定目的型教材在体验式学习和跨文化交际方面更有针对性,对实践型课程设计具有启发意义。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大学英语高级阶段英语演讲课程的理论讲解可以侧重讲稿的准备、演讲技巧、演讲类型介绍、论证过程、连贯和衔接、演讲与情感及修辞手段,另外还应对中英文表达在词汇和逻辑结构上的差异作对比讲解。范例以名人演讲为主,辅以学生演讲稿和课堂录像视频,通过模拟和对比方式达到反思与提升。演讲实践话题选择以激发学习者兴趣和积极性,增强思辨能力为标准,如“College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llow students to transfer their majors freely”,“The school should notforce the freshmen studentsto jog in the morning”。课堂实践形式以丰富灵活为原则,可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推行角色轮换的“演讲俱乐部”等活动。PPT作为最常见的辅助手段,制作应遵循可读性、直观性、一致性、一对一、视觉效果和少而精这六大原则,系统规范的训练将提高学生的交流效果。跨文化交际及社交礼仪讲解可根据场景进行模拟,教授商务场合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应遵循的社交礼仪及掌控演讲现场等内容。

[1]Cunningsworth,A.Choosing Your Course Book[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2002.

[2]McDonough, J.&Shaw, C.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ELT:A Teacher’S Guide.Second Edition[M].Beijing: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2003.

[3]Sheldon,L.E.Evaluation ELT textbooksand materials[J].ELT Journal, 1988,(4):237-246.

[4]Spitzberg, B.Barge, J.&Morreale,S.Human Communication:Motivation,Knowledge,and Skills[M].Belmont:Thomson Higher Education,2007.

[5]陈亮.正念思想下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实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6]庄智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材编写和评价体系[J]. 外语界,2006,(6):49-56.

[7]高凌飚,张廷凯.基础教育教材评价:理论与工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8]鲁红霞.国内外英语教材评价研究[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7,(4):20-24.

[9]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10]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11]何安平.外语教学大纲·教材·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估[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12]王蔷,程晓棠.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13]周雪林.浅谈外语教材评估标准[J].外语界,1996,(2):60-62.

【责任编辑:黄素华】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Speaking Course Books for Advanced Learners

WU Dan-ping1,2
(1.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2.Ningb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Ningbo 315100, China)

Regarding the curriculum for advanced learners’practical use, the English Speaking Course aims to enhance the students’ability to communicate more effectively in English both in future work environment and social interaction.Taking the three applied categories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course books as the subjects,the study adopts the framework by combining both external and internal-evaluation systems.The former centers on the designing principles,teaching aims and the potential users; while the latter tests if the contents and the exercise are applicable, and if the course books can arouse the learners’ curiosity and moti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experiential study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The comparative study intends to evaluate if the course books meet the needs of the practical curriculum,so as to offer suggestions for the selection and designing of subsequent course books.

English Speaking Course;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rse books; experiential stud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311.9

A

1671-9565(2015)03-071-06

2015-07-12

宁波市2011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英语演讲课程教材的比较研究——基于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编号YGH046)阶段性研究成果。

吴丹苹(1980-),女,浙江金华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讲师,浙江大学博士生在读,主要从事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体验式外语跨文化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46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3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辅导员(2017年9期)2017-06-01 12:10:06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
中学政史地(2017年2期)2017-05-17 06:17:46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