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燕,兰自力,陈锡尧
1.Dept.of physical education,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Wuhan 430205,China;2.Dept.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Shanghai 200438,China.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推进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体育产业发展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获得了巨大的市场认同。体育产业融合趋势逐步加强,融合现象亦涉及体育产业的各个方面,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如马拉松旅游、高尔夫城市地产、冰雪旅游、赛马游憩休闲产业、电子竞技运动等。其功能不断得到扩展,产业组织形式不断演进。体育产业融合逐渐成为新时期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成为体育产业绩效扩展的重要途径,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支撑。伴随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特别是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促进体育与旅游、传媒、会展等业态融合发展,鼓励康体结合,支持金融、地产、交通、信息等企业开发体育领域产品和服务”。这些文件都为新时期体育产业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亦成为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研究的热点问题。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梳理和总结,发现当前学界对体育产业融合研究主要围绕其产业发展现象及融合趋势的探讨,且大多浅尝辄止,深层次、较为系统的基础理论尚属空白。本文从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体育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围绕产业融合在体育产业的具体应用,尝试提出体育产业融合的内涵、特征、类别等基本理论要素,以鄂西神农架滑雪旅游融合成长的实证分析探讨我国体育产业融合实现的一般机制,以期为我国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于体育产业融合,现有研究更多的是基于产业融合态势及存量实践做出的前瞻性理论探索,系统理论的输出不多。基于行文目的的差异和学术角度的不同,较多研究解释难以得到统一。对于体育产业融合概念的提出,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给予厘清,避免理解上的分歧。第一,融合与互动的区别与联系。和产业互动、交叉相比,融合不仅仅是产业内部或产业间互动、交叉等发展模式的改变与升级,更是深层次生产要素的重新整合与提升,意味着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变革,一种新的产业形态独立出来,形成对原有产业形态的补充与替代。从产业融合发展过程来讲,在产业融合的初期,这种产业发展现象更多地表现为产业内或产业间的互动发展。当这种互动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以新产品和新服务为标志的新生产关系则引发产业融合。第二,体育产业边界的界定。体育产业边界的厘清被很多学者认为是研究体育产业融合的前提。从体育产业概念出发,至今业内也没有形成体育产业定义的公认标准。对于大多产业而言产业边界都是一个很难进行明确界定与区分的现实问题。第三,由于产业内部结构和产业资源的非均衡性,各个产业内部形态发展速度和规模很难保持一致,其在分类统计中亦存在指标选择范围的非均衡性。本文认为体育产业边界可以从2个层面进行理解,狭义的边界,是指从体育产业属性出发,体育产业以第三产业体育服务业为主体。广义的边界,是指从体育产业形态出发,包括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中介服务业、体育用品业、体育建筑业和其他体育服务业。
J.Lind指出,“融合无处不在(convergences are ubiquitous),是跨市场和产业边界进入壁垒的消除”[1]。从国内现有的研究内容来看,程林林最早提出产业融合的概念,他认为“体育的产业融合作为动态的发展过程,它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中体现体育产业化的本质。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资源禀赋决定了产业融合的基本方式”[2]。温继怀认为“技术创新、异质化竞争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成长”[3]。王艳等指出:“体育产业融合最终形成兼具多重产业特性的新型产业,在融合的动态发展进程中,经由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以致市场融合。”[4]根据产业融合扩展性理论的学术成果,结合体育产业本质属性,本文认为体育产业融合是基于体育消费需求高级化、价值主张变迁、技术创新、政府管制等干预,体育产业内部或与其他产业间,产业要素相互交叉、渗透及重组,导致原有体育产业边界模糊或收缩,进而形成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个动态发展过程中,原有产品或市场需求特征不断发生改变,导致新的竞争合作关系出现。
在信息工业时代,随着光缆、无线通讯、宇宙卫星等通讯技术的革新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电信、出版3大产业融合得以在全球迅猛发展。毫无疑问,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全球扩展的动力源泉,但是体育产业以第三产业体育服务业为主体,并非是生产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基于个性化、差异化、高级化的体育需求增长成为体育产业融合成长的不竭动力。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实践来看,正是体育消费需求的高级化、个性化、差异化对体育产业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促使政府或企业在把握市场优势的创新活动中,推动相关产业生产要素的整合。而差异化、高级化、个性化的体育需求创造的市场空间不仅使企业获得更直接的竞争优势和更多的利润空间,同时也逐步实现了该行业从低成长性、低附加值状态到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状态的演进。
与传统产业链中的有形资产关联不同,体育产业链更多的表现为知识的关联、功能的关联、价值的关联。它是以知识与价值分工为基础的功能网链且通过知识分工和知识共享创造递增报酬为顾客创造价值。体育产业融合以体育产业价值的动态延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创造新产品和新服务,实现产业生产要素的升级。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中,体育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生产要素交叉、渗透、重组的过程势必以顾客导向为中心,不断引爆体育价值与功能在市场需求中的独特作用,创造出符合现代生活潮流与生活方式的产品与服务进而引领市场需求并最终实现市场竞争优势。
从产业演化的客观规律来看,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分工的内部化,本质上是一种产业演化的创新发展范式,包括产品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和组织创新等。体育产业融合成长是一个动态的演化系统,随着产业生长周期的推移,其产业结构、产业状态、产业性状、企业行为和功能等会发生转换和升级,进而产生新的产业子系统并形成新的竞争协同关系,它对体育产业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方位的体育产业融合创新系统的集成与扩展使得体育产业融合创新不再是单一的产品、技术等创新,更是系统集成及创新网络的应用。在这个动态的演化系统中,体育产业创新系统性从根本上保障体育产业生产要素实现新的交叉、重组和相互渗透,进而形成新的产业形态或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尽管产业演化系统中的自组织系统对产业成长意义重大,但是他组织系统通过借助外部力量,特别是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引导作用于组织状态改变,对于体育产业融合成长是不可或缺的。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整体起步较晚且基础仍旧十分薄弱,受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加上资本要素的限制,体育产业发展先天条件不足。区域政府引导下的规制协调性发展对体育产业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区域政府通过财政、金融、税收和知识产权法律和法规等各项产业政策的杠杆作用,实现对体育产业融合的直接干预、间接诱导和管制放松,引导企业实体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区域规制通过适应性的变革推进不同产业或部门利益机制的协调,为体育产业融合提供较为宽松的制度环境。
图1 体育产业融合的四大特征
根据已有文献的整理,当前产业融合的分类围绕融合现象从融合技术、产品特性、产业发展等视角展开。在较为深层次理论探讨中,胡金星运用“系统论、制度视角和模块视角”[5]的分类研究回答产业融合的内在机制。这些都对本文的分类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立足体育产业属性特征及发展规律,根据不同产业范围内的产业价值链解构与重构特征,本文将体育产业融合分为重组型融合、交叉型融合、综合型融合。
图2 体育产业融合的基本类型划分
重组型融合是指体育产业内部各子产业或不同部门之间的融合。在重组型融合发生之前,体育产业资源分布于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中介服务、用品制造等各个产业领域,不同产业经营主体之间的经济交易主要通过市场来实现。为了获取新的市场竞争势力,满足不断增长的个性化和高级化的消费需求,体育产业内部各子产业突破原有的产业边界,通过各子产业要素及资源的创造性重新整合和新的开发利用,打造新型产品和服务。如体育彩票以传统的数字大乐透、竞猜型产品为主线,整合大型体育赛事市场价值,适时设计和开发引领市场需求的新产品。2009年山东全运会以色彩亮丽,印有第11届全运会徽标、“和谐中国,全民全运”主题口号,形象生动“泰山童子”的优雅设计展示着全运会主题即开型彩票带来的强大市场号召力。“‘11运夺金’实现销售额24亿元,筹集公益金6.8亿”[6]。体育产业内部资源与价值功能的重新整合,设计与开发新兴产品,构建的产业新价值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不再是产业内部的童话。
交叉型融合主要发生体育产业及其密切关联的各产业间,体育产业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与其他产业生产、经营要素等有机联系实现价值互补与功能延展。在交叉型融合进程中原有的产业价值链不断实现解构,新的产业价值链不断实现重构,更高的行业壁垒不断建立。随着价值链延伸资源配置效益更加优化,其业务领域得以不断开发、成长和壮大。如城市马拉松赛事与旅游产业融合过程中,马拉松赛事作为稀缺而完整的价值块嵌入旅游产业原有价值链条,原有产业价值链得以重新整合,资源更加丰富、特性更加突出的旅游产品便呈现新的价值体系。作为一项获得“国际田联路跑金牌赛事”五连冠的国际知名赛事,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从2003年的蹒跚起跑,带着梦想与坚持,积蓄了十一年的马拉松力量。2013年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期间,“全市主要宾馆、酒店接待观赛游客的各项收入为2 265万5 600元,运动员、工作人员带来的各项收入为1亿6 599万5 400元,一日游游客给厦门市带来经营收入3 714万元,比上届增加了2 592万800元”[7]。显然,“时尚、健康、休闲与品位”的国际马拉松赛事已经成为厦门体育旅游的标志性产品。
综合性融合涉及的产业范围更加广泛,具有较强排他属性,不容易被复制,主要是指涵盖体育产业内外部的动态演化发展更加复杂的融合。由于其融合涉及的组织、制度、技术及管理层面更加复杂,融合的影响更为广泛,融合的主体一般是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垄断企业或者是区域政府。如华中玛雅海滩水公园融合型产品及服务的输出依托武汉东湖生态旅游资源独特的滨水生态景观,匹配古代玛雅风情与现代体育休闲娱乐体验,其以“生态、文化、欢乐”为目标,引入现代服务业集聚型开发与运营模式,在东湖之畔打造了一个创新型的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和多元化的现代体育游憩聚集区,构建了武汉体育休闲娱乐新地标。
体育产业融合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创新技术、市场需求多样化、企业竞争协同、政府干预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阶段性的动态发展过程。受区域体育产业资源和市场竞争等诸多复杂因素制约,其动态发展过程阶段性表现并不突出,但其融合发展的过程始终围绕“制度融合—技术融合—企业融合—业务融合”四位一体的实现。它们紧密联系,在体育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了更加明晰其实现过程,本文以鄂西神农架滑雪旅游为例,立足鄂西神农架滑雪旅游资源、融合产品市场开发、融合主体的资本潜力及其组织管理等相关现实条件,阐述当前我国体育产业融合的一般机制。
图3 鄂西神农架滑雪旅游融合
鄂西神农架滑雪旅游展中的制度融合主要表现在区域政府依据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规划对神农架旅游发展方向的指导、立足林区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条件制定相关政策及措施、企业内部对相关政策的消化、学习及适应性的组织管理优化。应国家体育总局“北雪南展”的战略构想,1996年开始到2003年,神农架林区便着手在神农架牛场坪、小龙潭、红花营、神农顶等地进行滑雪场选址的气候、环境及地质勘察,专家考察分析与论证。随着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发布与实施,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两圈一带”的战略推进,神农架滑雪旅游融合发展在有关政策指导下不断深入推进。2009年底,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工程建设实施,神农架机场项目正式启动,制度资源的高效率匹配成为神农架滑雪旅游融合发展的助推器。从产业发展规划来看,湖北省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也对体育与旅游互动、复合经营、扩展领域合作及产业融合业态发展做出指示,要求集资源整合,努力创建体育旅游示范区和精品体育旅游项目;从神农架滑雪旅游融合主体企业的发展轨迹来看,鄂西生态旅游圈集团投资有限公司于2010年9月正式成为神农架滑雪场运营管理主体,其在林区相关政策及宏观引导中组织并参与《神农架滑雪度假区重点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审定,其对神农架滑雪场二期项目建设中扩建工程的布局已经显示了专业化的发展定位。
在滑雪场前期规划中,根据红坪镇牛场坪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理、植被等综合因素完成滑雪场选址,对滑雪道、人工造雪、缆车规划、山地基地规划都需要融合多项专业技术的结晶。一般来说,滑雪场旅游区的开发规划涉及的技术专业门类远远超过普通的旅游景区,在施工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解决更是需要集经验、创新智慧于一体,实现技术的融合,避免滑雪旅游复合功能、整体效益受到牵制和影响。在2011年4月,鄂西生态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投资7 000万元并引进新兴技术,对原有资源重新整合,正式针对滑雪场公路路基改扩建工程、温泉勘探等20余个项目进行扩建。同时,滑雪场专有设备、设施的使用与维护对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融合创新与专业化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众所周知,神农架作为湖北省经济欠发达地区,林区经济发展条件十分有限,这对神农架滑雪旅游产业规划与运营管理不能不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2012年湖北神农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天燕滑雪场一期工程年初正式启动,当年12月28日对外开放。至此,神农架国际滑雪场与天燕滑雪场并驾齐驱,使神农架滑雪旅游进入新的发展空间。这充分说明,神农架已经通过各种努力基本克服滑雪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瓶颈,在开拓滑雪旅游拳头产品中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企业的融合不仅仅为体育产业融合的实际进程提供了必要的资本要素,更为重要的是其专业化、集约化的管理与输出使产品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并能结合市场动态发展,较为及时地做出应对变革,最终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且能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在神农架滑雪资源开发的前期,神农架林区政府对滑雪资源的规划及利用信心十足,神农架滑雪场得以在南方滑雪文化和市场人气尚未集聚的2004年12月28日便正式对外营运。而滑雪旅游融合型产品开发、运营与管理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专有市场的培育、开发仅依靠政府主体行政方式的管控与调配是远远不够的。企业主体的有效介入,改变单一政府投入,并针对性地整合现有资源,合理进行风险投资是神农架滑雪旅游实现市场化发展、融合化发展的关键。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战略机遇中,2010年9月鄂西生态旅游圈集团旗下的湖北神农架天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成为神农架国际滑雪场的新掌门,其立足项目统筹发展不断优化滑雪业务运营管理。2012年由湖北神农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神旅集团)投资近2 000万元的天燕滑雪场,由于投融资体系和管理属性更加明确,虽规模不大,但在同类市场竞争中不容小觑。不管是新进的天怡还是开发天燕的神旅始终围绕滑雪旅游专业化、市场化开发,使神农架滑雪旅游由景区管理向品牌管理实现裂变式发展。
从竞技滑雪—大众滑雪健身—滑雪休闲旅游度假,神农架国际滑雪场的市场定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需求格局的变迁,不断实现产品与业务的创新发展。首先从业务层次来看,2011年的升级扩建工程紧紧围绕滑雪休闲度假核心要素的匹配,5 200m2接待大厅、准四星酒店、特色全木质结构的森林小木屋成为市场关注焦点。其目前开设的滑雪旅游项目涵盖了常规滑雪外的滑圈、雪地摩托车、羊拉爬犁、悠波球、雪上飞碟等形式多样的娱乐项目。神农架第八届滑雪节,天燕滑雪场更是适时推出滑雪、赏雪、冰雪户外、冰雪养生的旅游项目,极力打造美食、购物一体化的文化特色产品。从业务范围看,作为神农架冬季旅游项目突破口的滑雪旅游,也针对旅游爱好者重点推出夏季户外旅游项目。高山滑雪、骑马、狩猎、速降、溯溪等多种刺激兴奋的户外项目穿插篝火晚会、卡拉OK、棋牌、垂钓等休闲娱乐项目,使夏季的滑雪场成为户外探险与休闲度假的好去处。立足鄂西绝版精品定位,天怡公司在省内联合省中旅、青旅、中南国旅、宝中旅等旅行社进行全方位市场推介,并联合全国业内媒体多次对集资源稀缺性、高端性、独特性于一体的神农架滑雪场进行广告宣传。2013年11月7日,随着神农架机场试飞成功的消息传来,制约神农架滑雪旅游发展的交通压力得到有效缓解,更是为神农架旅游国际化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体育产业融合改变了体育产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企业间竞争与协同关系与方式,对体育产业组织管理及资源配置等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微观而言,体育产业融合从根本上实现体育产业多功能的发挥、有效扩展体育产业绩效空间。宏观而论,以区域资源禀赋、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为基础的我国体育产业区域差异化格局中,体育产业融合在更大空间范围实现产业内部与不同产业间资源要素的整合,势必对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体育产业融合成长的动态过程中,体育产业体系通过横向扩展与纵向深化促进产业体系的完善进而实现产业价值与功能广泛发挥。体育产业体系的横向扩展中,体育产业与外部产业在产品、市场、企业实现融合而产生新的功能体系。如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对体育产业的渗透,使得体育产业体系不断向体育产业外部的文化、旅游、教育、资源、生态等领域延伸,融合并催生新的产业形态,进而激发体育产业功能多元化。体育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中,在传统体育产业分工的基础上,其依托特定的体育产业项目通过利益联系机制使相关联的产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技术、业务、市场的交叉、渗透和重组,并最终形成新的产业内部分工或复合型体育产业,从而实现体育产业功能的深度挖掘与创造。
体育产业融合是体育产业绩效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体育产业广泛的关联效应,体育产业融合使体育产业资源实现了更大范围的自由流动与配置,行业壁垒不断被打破,产业交易活动逐渐实现分工的内部化,大大降低了企业原有的交易费用和成本。随着交易成本不断降低,不同的行业或产业部门间生产效率得以快速提升,产业发展获得了更高的技术水平和价值创造能力。从产业链角度来说,体育产业融合实现了原本相对分立的产业内部行业或不同产业间的产业链部分或全部融合,产业链的扩展与延伸使得新的产业价值链融合了2个或者多个产业的价值,这种价值表现突破原有的1+1=2,跨越式的呈现出1+1=2+X。创新型的融合产品或服务引发的市场需求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经济溢出效应使企业获得更高的附加值和利润空间。
由于体育产业融合涉及的产业范围覆盖广泛,其对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客观上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从市场层面来讲,体育产业融合所带来的资源价值与功能的整合,新产品与新服务使得市场竞争优势重新构建,更多体育企业为追寻更大利润空间不断要求降低和破除区域壁垒与阻碍。从制度层面来说,随着体育产业融合纵深推进,区域经济贸易活动日益频繁,经济资源要素的自由流通及企业跨地区合作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势必要求区域政府打破传统体制的均衡制度,大胆尝试一系列市场化的制度改良与创新,加强和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的制度建设,弱化地方政府保护主义和分割方式的干预,不断服务于地区经济统筹与协调发展,从而为企业不断扩大区域市场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
在区域市场的竞争格局中,每个区域都需要运用市场营销的手段整合优势资源,形成独特的风格、理念和精神,扩大区域对外的影响力,提高区域的知名度。体育产业融合作为产业创新发展范式,在区域资源和制度的作用机制下,作为一种特色经济发展而具有强烈的聚焦效应,对区域形象的建立和广泛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安微的黄山依托黄山旅游资源,连续举办“8届中国黄山国际登山大会、7届中国黄山(黔县)国际山地车节、3届‘华山论剑’、2届中国黄山国际铁人三项赛事”[8],特别是2012年举办第5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期间,通过“赛、展、论、游”4大板块,“武术·文化·旅游”高层论坛、“赏黄山美景,品徽州文化”等一系列活动,演绎黄山经典,并构建自然而独特的传播途径,使得黄山新形象通过体育旅游融合创新平台得以展现出来。
1)体育产业融合是基于体育消费需求高级化、价值主张变迁、技术创新、政府管制等干预,体育产业内部或与其他产业间,产业要素相互交叉、渗透及重组,导致原有体育产业边界模糊或收缩,进而形成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
2)当前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呈现需求主导性、价值延展性、创新系统性、规制协调性4大特征。
3)根据不同产业范围价值链解构与重构特征,体育产业融合可分为重组型融合、交叉型融合、综合型融合3个基本类型。
4)受区域产业资源和市场竞争等诸多复杂因素制约,我国体育产业融合成长过程中阶段性表现并不突出,但其始终围绕“制度融合—技术融合—企业融合—业务融合”四位一体的实现。
5)体育产业融合的效应主要体现在:实现体育产业功能多元化、扩展体育产业绩效空间、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构建区域运营新平台4个主要方面。
[1]Lind J.Ubiquitous convergence:market redefinition generated by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industry life cycle[R].New York:Paper for the DRUID Academy Winter Conference,2005.
[2]程林林.体育的产业融合现象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22.
[3]温继怀.体育彩票产业融合现象析因及其发展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4):46.
[4]王艳,刘金生.体育产业融合与产业发展: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新视角[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7):7.
[5]胡金星.产业融合的内在机制研究: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D].上海:复旦大学,2007.
[6]搜狐体育.买顶呱刮支持十一运 “全运会”山东省即将上市[EB/OL]. [2015-01-21 ]. http://sports.sohu.com/20091021/n267602940.shtml.
[7]厦门统计局信息 网[EB/OL].[2015-03-13].http://www.statsxm.gov.cn/tjzl/tjfx/201303/t20130313_22046.htm.
[8]搜狐体育.体育与城市:体育促进城市发展 城市带动体育[EB/OL].[2015-02-06].http://roll.sohu.com/20121206/n3596649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