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坤,席繁宏,邢 铎
(1.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2.徽县少年儿童业余体校,甘肃陇南742399)
跳远技术是由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部分组成,助跑是跳远项目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决定跳远成绩优劣的关键因素。助跑是为了获得更快的水平速度和更高的腾空高度,为准确踏板和快速有力地起跳创造条件。助跑速度的利用率是决定跳远成绩的关键,而助跑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将决定跳远成绩是否有效。因此,助跑的稳定性和速度的利用率越来越被运动训练界专家、教练员、运动员所重视,也是当前跳远项目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很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平时的训练和比赛中,在助跑环节上普遍存在着一些技术问题,有待于我们去改进和解决。笔者结合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跳远运动的研究现状,针对跳远助跑准确性和稳定性的问题,根据体育教学实践设计教学实验,分析影响田径专选组学生跳远助跑准确性的因素,为改进助跑技术教学提供参考。
为西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选组学生,均为男生。
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实验法。
根据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将研究对象分成人数相等条件相同的两个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学生在同一教师指导下训练,按照原有教学计划,训练内容、负荷、环境和测试标准均保持一致,只有助跑训练方法不一样,实验组在助跑过程中重点是把助跑的练习密度加大,在准备活动中,每节课都特意安排30米至40米助跑节奏练习。并在整个教学训练过程中,把助跑踏跳结合技术始终贯穿其中。而对照组采用以往的教学方法把步点的丈量作为重点,用于提高助跑准确性练习的时间相对较少。在测试实验结果中,也由同一教师进行测量并规定助跑准确性范围是踏上踏板一半以上为成功试跳。
表1 受试对象的基本情况表
助跑速度利用率是指运动员在助跑过程中对自身最高速度的使用水平,通常用运动员助跑中最高速度与平跑中最高速度的比值来表示,即速度利用率=最高速度÷助跑速度(最后五米速度)100%。从上面公式中我们可以发现提高跳远动员的绝对速度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通过一定的科学训练手段把运动员的绝对速度最大强度地转化为跳远助跑中的可控速度。所以,在跳远助跑过程中运动员的助跑速度不可能像跑100米那样快也不能像跑马拉松那样慢,而是充分利用好助跑速度获得更快的可控速度为准确快速起跳做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田径专选组学生跳远助跑速度利用率普遍低,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助跑距离过长或过短,在助跑过程中达不到最大可控速度。因此在训练时应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确定适合自己的助跑距离和助跑步数,大学生的助跑距离一般在32米左右,32米左右距离可以发挥出田径专选组的最大速度,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运动员的速度利用能力,为创造良好成绩奠定基础。
(1)助跑技术水平影响跳远助跑准确性和稳定性。技术包括:助跑起动方式和加速方式不固定、助跑的步幅和节奏不稳定,最后几步助跑的技术。美国学者凯勒·特勒兹、卡西·詹姆斯则认为,助跑准确性取决于助跑开始前二三步的稳定性,如果助跑不稳定,通常是由刚开始启动的几步不足稳定所造成的。而造成助跑前几步不够稳定的主要原因是起动方式,起动方式有两种形式,即站立式开始和行进间起动,站立式起动容易控制身体动作及身体平衡,但对助跑节奏把握不好,站立式开始主要适合于步点不准确的学生。而专项技术较高训练年限较多身体素质较高的学生可以采用行进间起动助跑方式,行进间起动容易发挥出速度,动作轻松有弹性,但是采用行进间助跑要注意刚开始的节奏。
助跑的加速方式一般分为积极加速和逐渐加速,逐渐加速方式也称平稳加速方式。积极加速的方式适合于绝对速度较好的学生,步频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快速摆脱静止和获得较快的速度,但由于这种跑法在助跑过程中节奏难控制,则不宜采用;平稳的加速方式一般是在逐渐加大步长的同时加快步频,加速过程是逐渐平稳进行的,但加速时间较长,对速度的利用不够明显。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应根据每运动员学生的特点和习惯,因人而异采取适合学生自己的加速方式。
助跑技术最重要的技术环节是助跑节奏,稳定的助跑节奏是构成助跑准确性的前提,通过标记跑,如在倒数第一二步放上标记,通过反复练习移动标记点最后固定标记点和助跑步数,反复练习对助跑节奏的稳定性可以逐步提高,每名同学只有在助跑节奏动作定型后,才能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之中不断调整距离,从而提高助跑的准确性。助跑最后几步也就是准备起跳,是助跑过程的关键点,在助跑的最后几步中,既要做好充分的起跳准备,又要保持最高的可控速度,大多数运动员在最后几步出现大步幅和倒小步子的现象,此部分技术难度较大,而跳远成绩好坏往往都是由这一环节所决定。
(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对跳远助跑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也有很大的影响。有的运动员在跳远比赛时,出现紧张、怕犯规、害怕跑快了跳不起来、不敢跑、不敢跳、甚至倒小步的现象,这样就会在比赛时出现踏板不准确,远离起跳板起跳或踏过起跳板而犯规。出现这种现象的心理因素是技术不稳定,应变能力差。教师应提示学生助跑要果断,消除害怕心理,可采用表象法、心理暗示法、自我放松训练法等来提高助跑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这和运动员的心理活动有很大关系,国外曾有人做过“强有力的起跳”和“跑过起跳板”两种心理定向试验。结果表明,带着“强有力的起跳”心理完成的助跑起跳,最后几步助跑中往往容易出现动作僵硬、身体重心过低和左右摇摆、减速等问题。当要求运动员以“跑过起跳板”的感觉进行助跑时,最后几步助跑的速度接近了个人最高速度,跑跳衔接更加紧密。因此,在教学训练中,特别是对初学者,建立正确的踏跳心理定向,强调“跑过起跳板”的心理感觉去完成动作,有利于最后几步助跑速度的发挥,有助于助跑与起跳的紧密结合。
(3)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场地情况、风速、风向大小、气候状况、比赛规模、比赛气氛、其他参赛选手的竞技状态等,所有这些外在因素在一定的情况下,一定程度地影响着助跑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如跑道情况、身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天气状况、风速、风向等不同,都会引起助跑动作、节奏、速度的变化。如塑胶跑道与煤碴跑道、松软跑道与坚硬跑道就有着明显差异。就风向来讲,顺风与逆风也有很大差异。
在进行教学实验前,对两组学生的各项指标进行t检验(见表2),通过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到,训练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身高、体重、立定跳远成绩、100米成绩、速度利用率的T值均远大于检验水平0.05,由此可见训练前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基本情况不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本实验的前提正确,可以做到齐同对比。
表2 受试对象各指标情况统计分析
在教学实验后两组进行了助跑准确性、速度利用率和跳远成绩的测试,在此过程中,以故意加大或缩小最后一步而踏中踏板的视为试跳失败,准确的助跑是测量踏板后沿和踏板前沿之间。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两组踏板利用率和跳远成绩均高于实验前,证明教学实验有明显效果;而实验组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实验组学生通过教学实验能够迅速掌握跳远助跑、提高助跑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并对提高跳远成绩具有较大影响。
表3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各项结果对比
(1)固定起动方式。根据学生本人的身体条件和运动能力,在本次实验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助跑起动方式。本实验85%的学生采用站立式平稳的加速方式,反复练习起动后的加速跑,以确保在助跑过程中有更加稳定的步长和步频,而且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助跑开始几步和最后几步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我们也因此在实验中采取了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设立前后标志物来保证助跑的准确性与稳定性。
(2)助跑节奏。助跑速度忽快忽慢,步幅忽大忽小,最后几步倒小步是受试对象在本次实验中的普遍现象。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加速跑的技术水平不够高,与此同时也反映出了他们助跑的节奏和心理状态。我们在实验中主要应用了如下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助跑节奏:(1)反复多次的行进间跑、放松跑练习;(2)利用跨栏跑训练可提高运动员的节奏感及步幅和步频;(3)采用固定距离和步数的加速跑;(4)听信号和摆放标志物等训练。
(3)助跑距离。确定助跑距离,应该根据跳远助跑任务的顺利完成而定。如果距离过长其体力消耗过大,不利于准确踏跳和快速起跳,如果助跑距离过短,又不利于速度的发挥,影响最终的运动成绩,还会造成运动员心理紧张。实验组根据每位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条件确定助跑距离,教师以实验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30米至40米作为最初的助跑距离。在学生反复进行助跑的练习后,找出相同步数,相对集中的起跳点,然后根据个人情况,丈量出助跑起点,并确定合适的助跑距离进行练习。而对照组一开始就丈量出固定的距离练习。
(4)助跑速度利用率。助跑速度,特别是最后几步的速度是取得跳远优异成绩的保证和动力。助跑速度越接近于绝对速度,说明助跑速度利用率越高,效果越好。在跳远训练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平时跑得速度很快,但是跳远助跑时的速度却快不起来。也就是说他的速度在助跑中用不上,水平速度利用率低。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平时的速度训练过程中不仅要发展平跑速度,而且要特别重视发展助跑速度,以提高学生的水平速度利用率。在试验中,解决这一技术问题主要采取了如下的具体办法:
①加强助跑速度的训练:30米至40米跑加速跑练习,主要是提高学生快速起动和加速跑的能力;30米至60米行进间反复跑练习,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绝对速度;30米上下坡跑,橡皮筋牵引跑练习。目的是通过不同的场地和设备条件来提高跑速;30米至100米间不同距离的计时跑。目的是发展不同距离的跑速,为提高助跑速度与能力打好基础。
②改进助跑技术训练:60米节奏跑练习,目的是掌握助跑的良好节奏,提高助跑的节奏感,提高助跑的基本技术。练习时要注意积极抬腿和下压,后蹬充分有力;80米至120米重复间歇跑,目的是发展专项耐力。
③提高助跑速度利用率的训练:最后6—8步的计时跑接踏跳练习,目的是保证上板前的速度达到最高可控速度;全程助跑中,第一、二标记分别计时对比练习,目的是检查前后程助跑的速度变化及踏板的准确程度;全程计时助跑练习。目的是强化助跑速度,提高速度利用率。
(5)心理训练。心理状态对学生们助跑准确性的影响主要分为:期望跳出更好的成绩、助跑时受外界环境影响、缺乏自信、怕犯规等。 这些心理状态严重影响了他们助跑的不稳定性。因此我们在实验中有意识的培养了学生们的心理调节能力,主要是对加强技术认知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抗干扰能力,克服他们的心理困难和自我控制能力。
(1)影响田径专选组学生跳远助跑准确性的因素有助跑技术、心理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2)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为期三个月的教学实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助跑准确性和稳定性、速度利用率与实验前相比都有明显的提高(P<0.05)。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3)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采用固定助跑距离、起动方式和加速方式、助跑节奏、心理训练和不同环境下的练习对助跑准确性和稳定性的提高更为显著。
(1)跳远助跑技术的提高要注意循序渐进,因人而异。(2)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中根据个体差异多样化会达到更加明显的效果。(3)在不同环境下练习时,要注意安全,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1] 李江鸿,李相如.田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袁作生,南仲喜.现代田径运动科学训练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 冯树勇.跳远运动员需要的速度[J].田径,1995(3).
[4] 葛幸幸.浅谈跳远助跑节奏模式[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4(4).
[5] 凌小源.对影响跳远助跑起跳准确性因素的探讨[J].体育科技,2007(3).
[6] 付金秋.浅析影响跳远助跑准确性的因素及改进措施[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2):108~109.
[7] 张悦东.中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及起跳技术特征的比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19(4):62 ~63.
[8] 吴环.跳远助跑技术与跳远成绩关系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